查看原文
其他

实体经济最可靠,中国需要佛山模式

2015-10-04 罗天昊 罗天昊国与城

三体一式:佛山模式的四大特色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罗天昊

全文发于《珠江时报》8月份,。

疾风知劲草。

上半年年报,引起了国内巨大震动。兴衰沉浮,如阴阳大裂变。东北塌陷、沿海遭遇制造业倒闭危机,中部崛起,京津冀一体化等,均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一场大火,烧掉了重化工业狂飙突进的神话,而企业倒闭潮,亦凸显了外向型经济的局限,仇和的倒台,使造城运动戛然而止。山西和内蒙的黑金经济失去了光泽,曾一度创造各种神话的发展模式,纷纷遭遇困局,转型之路,何处可寻?

而在这些纷扰的时局中,有一个被忽视的地方。被忽视,在于它是一个稳健、厚重、朴实的地方,地底岩浆奔涌,地上却生机满园,不动如山。正如它的名字——佛山。

佛山90年代成为中国制造业重镇,虽然从佛山走出企业巨头声望日高,但是,此后佛山在全国范围内,一直被忽视,直到一个新的危急关头,佛山在全国的独特性,才浮出水面。

2015年上半年的年报显示,佛山GDP增长8%。在沿海企业倒闭风潮中,佛山能稳定增长,殊为不易。而在过去的2014年,佛山的GDP7603.28亿元,增长8.6%。而其人均GDP则超过10万元,锋头甚至盖过中国第一经济重镇上海。按照世行的高收入标准,佛山已经成为全球高收入城市。

世人皆言北上广,厚重少文是佛山。这座寡言的城市,隐藏着惊人的潜力。

佛山没有山西那样丰富的资源,没有深圳那样的特区优势,也不是北京和上海这样获得权力体系垂青的直辖市,但是,三十余年的静水深流,佛山已悄然成就浩大,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佛山模式。而正是由于没有什么先天的优越条件,佛山的崛起,对于中国多数城市的发展之路,更具借鉴意义。

考究佛山模式的核心在于四点。坚固厚实的实体经济、强盛丰茂的本土经济、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三大主体,承载佛山。一个特色,内生式发展。这是佛山区别于其他国内经济重镇最显著的特色。

坚守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

人世的辉煌,不过是岁月的坚守。

佛山能够穿越三十多年,历经各种时期,均获得稳健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亦在于其耐心、远见与坚守。

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轫以来,“制造过剩”的呼声日高,很多地方,均追风搞第三产业,搞新兴产业,视传统产业为畏途。

无论国家还是城市,实体经济均为立身之本。

曾经的世界霸主荷兰和英国的相继衰落,警示了实体经济不可抛弃。以西班牙为例,鼎盛时期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但其本土投机盛行,穷奢极欲,实体经济日益萎缩,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由于本土经济的残缺,海外殖民地或独立建国,或被新起帝国侵吞,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英国取代霸主地位。而后来英国被美国取代,亦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发达国家当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英国鼎盛时期,工业占全球的45%;美国鼎盛时期,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美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不过全球的20%,远未达至极盛。

美国不仅服务业雄踞全球之巅,其制造业亦为全球前三。农业竟然也是全球第一。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压能力,历经多次危机而不倒。

发达国家的三产占比为70%左右,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适宜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三产到底占比多少为宜,与国家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关系极大。

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与全球主流国家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改变。第三产业不仅关乎硬件,更需要好的机制“软件”,而这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金融行业,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开放性却严重不足,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随着国民收入增加,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将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制造业2025年规划的出笼,算是对过去十年国家战略失误的一种修正。

中国仍属后发国家,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就在中国去制造业的时候,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中国高端突围受阻。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又已崛起为中国低端产业的竞争者。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国内部分城市,如北京,三产占比超过77%但是这种模式并非所有城市均可仿效。国内亦存在产业梯度与产业分工,中国多数城市,恐怕仍需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逐步形成产业平衡。

广东是中国的经济重镇,而且有多个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广州的服务业均很强势。部分珠三角城市和区域腾笼换鸟,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没有意识到其部分服务业功能,已经被这些城市代理了。佛山,中山,惠州等广东制造业重镇尤其需要警醒。

坚守制造,既符合国家大势,亦有利珠三角诸雄之间的错位竞争。一直以来,佛山的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60%左右。佛山造成为佛山市最响亮的名片。"逐步确立了家电、陶瓷等几大支柱产业,积数十年之功,逐步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制造业重镇。当其它城市为当初的投机付出代价的时候,佛山雄厚的实体经济,成为其崛起的根基。

“客卿经济”难保产业安全,本土经济后劲巨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的诸雄的起步,均从三来一补开始,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但是,发展至后来,则发生了分化。在珠三角的佛山,长三角的无锡,转向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而珠三角的东莞,长三角的苏州,则仍然是以外资为主体。尤其是最近十年,新苏南模式风行天下。明基、华硕空降,使苏州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的IT产业之都。江苏的外向型经济一出世就风华正茂。培育本土经济耗时长,见效慢,由此新江苏模式为全国所追捧。但是,这种模式缺少基础产业,一旦大量外资撤离,则产业安全堪忧。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是很多地方热衷于大项目,热衷于外来和尚,尤其是喜欢联姻央企。培育本土产业需要漫长时间,与央企联姻,背靠大树,则可以迅速做大蛋糕,一个央企的投资,动辄数百上千亿,效果立竿见影。在此情况下,央企在地方,几乎成为财神爷,为众多省市所追逐,助长了地方投机主义。个别新区依靠央企大投资的模式甚至成为国家楷模。仅仅一个城市,几年来,央企投资竟然达到数万亿。但是其本土经济萎靡不振,缺乏经济活力。大项目,大央企的模式,甚至逼迫本土经济强劲的广东、浙江也不得暂时低头。浙江的浙西沿海开始大搞石化,而广东湛江,近年来钢铁和石化投资,几乎等于再造一个湛江。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内生性发展模式,显然会“吃亏”,本土企业拼死拼活创造的GDP,与央企动辄数百上千亿的投资相比,一个取巧,一个守拙。

无论是依靠外资还是大块头的央企,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客卿经济”,虽然短期内有助兴奋,但是长此以往,则本土企业缺乏成长空间,难以长成参天大树,一旦外部优势消失,容易出现产业空心化。

而佛山的本土经济模式,虽然培育期漫长,但是基础扎实。保证了佛山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最近几年,沿海的外向型经济城市遭遇重创,出现大规模倒闭潮,以及外资向东南亚搬迁的潮流,而佛山却逆势上扬,激流勇进,显示出了本土经济的强大内力。这种内生性发展模式,更富有远见,亦更弥足珍贵。

本土经济发达的城市,才真正是后劲巨大的城市。美的,格兰仕,万和,志高、海天、东鹏等著名企业,均崛起于佛山。佛山由此成为中国的家电王国,木工王国,陶瓷王国,建立了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整,主要依靠劳动效率提高、主要依靠内需的产业体系。成为一种典型的内生式发展模式。

在东莞震荡的非常时期,广东危而不倒,以佛山为代表的本土经济,居功至伟。

 

民营经济造血功能强劲

时任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在重庆救火时曾说过,哪里的民营经济发达,哪里的经济就有活力,民众就富裕。

2015年,在进入世界500强的的内地企业中,只有华为、吉利等少数几家企业,不到10%,在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国有企业293家,民营企业207家,分别占到58.6%41.4%。民营企业仍然处于劣势,但是,民营企业的效率,则明显胜出。在净资产利润率方面,高出国有企业4.57个百分点。

在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外多数集中在创新型企业,而中国入选的,多为依靠政策优势的垄断性国企。在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的“2014年最具创新性的50家企业”中,中国大陆也只有华为、联想、腾讯、小米等4家企业上榜。民营企业在效率、营业能力、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注定了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富有经济活力。而对于国企的过度依赖,虽然在短期内省力,长久而言却危机重重。

在朱镕基改革的基础上,中国民营经济出现过一个的高峰期,占GDP的比重一度达到65%以上,而去年公布的数据,则为60%左右,暗示了民营经济最近十年实际是在萎缩。大批民营企业的倒闭,或者成长空间受到限制,亦制约了宏观经济的表现。而与此对应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难以到位,产能严重过剩,长期增长遭遇威胁。就区域和城市而言,也是如此。东北的塌陷,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民营经济不振。

就效率而言,民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同时,民营经济对于藏富于民,造就民富、带动就业的作用更为明显。

广东是中国民营经济的肇源地,而佛山的民营经济,一向十分强劲。2014年,佛山民营经济增加值4653.5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2%。在全国优势明显。个别区域,比如南海,民营经济占比更在70%左右。表现强势。今年上半年,佛山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2.62亿元,对于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八成。佛山当下最强势的企业巨头如美的,万和、志高等,均为民营企业。其造血功能强大,佛山的人均GDP超过上海,同时,在吸纳就业方面,表现优越,不仅解决了300多万户籍人口的就业问题,亦容纳了另外一个300多万外来人口的就业问题。既造就了一大批富有阶层,亦庇护了一个层次丰富的平民和草根阶层。人言到佛山“搵食”相对其他地方容易,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民营企业,提供了更为灵便、包容、广阔的造富机会。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能够拥有的资源更为逼仄,那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地方,其发展更为艰难,也正因为如此,其发展的真实效率,亦比一般地方高。

内生式发展,厚积薄发,大器天成

作为一个厚重见长的城市,佛山无意喧嚣,亦难以被人注目。不意近年来,中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佛山却逆水行舟,在全国的重要性日益显露。正如潮水渐退,巨石兀立。

笔者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发布“中国省市发展质量排名”。以期改变单纯以GDP论英雄的成见,更为科学、客观、多元地衡量各地的发展战略。在这个排名中,设立了五个参数,分别是发展速度、内生增长能力、民营经济占比、第三产业占比、人均GDP等。在重点城市中,佛山名列全国第六,而在内生增长能力的单项排名中,佛山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四位。

衡量内生增长能力的一项核心指标,即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内生增长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成反比关系。在一定经济增速下,投资占GDP比重较低,则意味着内生增长能力较强。很明显,那些消耗投资少的地方,发展更有质量,更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尤其在全国投资疯狂的情况下,这一指标设立尤其重要。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也能发展的很好,这才是真英雄。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虚妄之火猛烈,一个巨大的假象,即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这种增长,效率是非常低的。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周期,各个地方主政者,面临着迅速做大总量,提高增长速度,以在同僚的竞争中胜出的压力。依靠高额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式,被众多城市仿效,而培育产业周期漫长,很少有富有远见和耐心的人去做。

201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了创纪录的80%以上,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的投资冲动之中。

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一度在全国风行。中国的城市,不看工厂都很相似,一律高楼,都很漂亮,难分你我。全国竟然有300多个城市要建成世界性大都市,全球多数最高楼,都落户中国,气魄更胜京沪,锋头直压迪拜,各地动辄上千亿的开山计划,比比皆是。

佛山排名第四,令人震惊。一直以来,佛山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制造业工厂,顺德、南海均为中国制造业重镇。在印象中,似乎从事传统产业的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率一定很高,佛山反而很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34.4%。远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何奥妙?

强大的内生增长能力,是佛山定鼎的重器。

或者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别的地方都把资本投向了铁工基,投向地产等领域,而佛山的投资,更多偏向工业设备、技术和人力等领域。2015年上半年,佛山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8%。高于第三产业的房地产。超过同期国内大多数城市。而技术改造投资,则增长181.4%,而全市专利申请,则增长112.6%。佛山提出了五大潜力指数,致力于工业投资,高新产业投资,技改投资、企业创新投资,以及专利投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佛山的大幅度技改投资,需要相当的担当与胆魄。这五个领域的投资,对GDP的撑门面效果远不及重工业、铺路架桥和建房造城来得快,但是真实效率也高得多,这样的GDP,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亦是值得真正尊敬的。

佛山现象,绝对值得中国关注。

个别地区因为特殊的政治地位,靠国家开小灶,疯狂砸投资,造就虚假繁荣。未来这种模式,不应成为全国楷模。而跑部钱进,大项目崇拜,给中央拜码头求大投资而不发展本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模式,也不应该成为主流。

同时,佛山对于中西部后发地区,也有巨大启示,中西部适度赶超,在情理之中。但是,投资工业,和片面超前投资铁公基,有很大差别。中西部更需振兴实业,而非追赶投资,急火攻心搞造城运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