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照”与猜想 中国新航母仍带苏式色彩?
原题为《“辽宁”号姊妹舰诞生在即》
2015年最后一天,中国国防部召开例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大校证实中国“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启动了第二艘航空母舰研制工作,正在自主开展设计和建造”。他宣告新航母正在大连建造,排水量约为5万吨级,常规动力装置滑跃起飞,搭载国产歼-15飞机和其他型号舰载机。
自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服役以来,公众对航母的关注度瞬间高涨。何时能拥有第二艘甚至更多航母,何时能够建造国产航母等,都是备受期待的问题。对于海外各相关国家,以及军事装备研究机构来说,正在低调建设中的中国第二艘航母,也始终是密切关注的对象。各种惊鸿一瞥的“谍照”和技术分析层出不穷。
2012年9月25日,海军仪仗队在“辽宁”号上准备接受检阅。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它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辽宁”号交接入列后将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等工作。
杨宇军的发言,实际上勾勒出了在建中的这艘新航母的技术轮廓:依旧带有苏式航母的色彩。苏式是相对美式而言,美式航母最明显的技术特点是采用弹射起飞-阻拦着舰,苏式航母则采用滑跃起飞-阻拦着舰。航母是围绕舰载机建立的海上平台,其作战能力几乎完全依赖舰载机,因此,舰载机在航母上的作业特点对其战斗力的发挥影响严重。
粗略来讲,两种航母流派在执行防空作战时,效果相差不大;但吨位越大,美式航母的优势越明显,4万吨美式航母的战斗力相当于6万吨的苏式航母。苏式航母的构型更适合执行守势的防御作战,美式航母具有更强的攻势作战能力。“辽宁”号前身是一艘典型的苏式航母即1143.6型“瓦良格”号,续建之后,苏式航母的特点大体全部保留。而在建中新航母对苏式特点的继承和突破,则有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战略安排。
CG / 西葛西造舰。
众所周知,核动力在航母上比常规动力优势明显,但杨宇军大校的发言称,新航母将采用常规动力装置。“辽宁”号使用的就是常规动力(蒸汽轮机)。理论上,新航母除了蒸汽轮机,还有可能使用燃气轮机——如果使用燃气轮机,进步可谓不小。不过使用燃气轮机达到原动力系统的功率,势必导致外观显著变化,但多家海外媒体的分析认为,第二艘航母外观尚未见太大变化。
杨宇军的发言还透露,舰载机和起飞方式不变。此前,热心军迷们一度预测第二艘航母将使用新的弹射方式,很多国内军事专家都分析过滑跃起飞的不足,比如海军少将尹卓曾指出:“‘瓦良格’更重要的失误是选择了滑跃起飞的方式,不能带预警机。”为什么用“更”?因为他还认为“瓦良格”号采用常规动力是一大失策。赴欧留学期间,尹卓曾在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上受训,在“辽宁”号服役之前,他是中国海军中为数不多对航母有切身认知的军官,也被公认为目前军内海军专家里最熟悉技术者之一。
既然如此,第二艘航母与“辽宁”号相比,变化何在?或者只是另一艘“辽宁”号? 2015年10月27日,美国《大众科学》网站在报道中国第二艘航母的进展时,刊登过一张“内陆航母”的照片。此文认为,照片中“内陆航母”的舰桥体现了第二艘航母的特征,相控阵雷达的安装位置较“辽宁”号有了明显变化,通信设备也有所改变。这些变化不算小,但在大众眼里则是细微差异。不过此类区别不会对航母舰载机的使用产生根本性影响,真正引起舰载机作业效果改变的,是飞行甲板的形态,而谷歌地球中的卫星照片则显示,“内陆航母”的飞行甲板没有显著变化。
“辽宁”号被定义为航母试验平台,主要承担科学试验和训练任务,如果第二艘航母和“辽宁”号大同小异,岂不是又多了一艘试验平台?如此庞然大物,是重复投资,还是另寻突破,引人猜想。
“辽宁”号刚服役就进行过37天远航试验。服役3年多以来,执行了大量试验任务。虽然舰载机尚未满配,作业强度并不能达到峰值,但这些实践有助于发现原设计中的某些不足。这些认识应用到新航母的设计上,可以让新的航母更加完善,航母设计进化的理想路径一向如此。
《简氏防务周刊》刊登2015年的三张卫星图片,疑是大连的干船坞里正在建造的航母,时间分别是5月1日、6月3日、9月22日,清楚可见航母建造的变化过程。2016年8月中旬,《简氏防务周刊》在官网首页头条报道中国第二艘航母的最新消息。此时的照片显示,航母只剩下舰岛尚未安装。中国官方对此并不避讳,央视立即做了报道,并引用了《简氏防务周刊》的最新图片。
如果第二艘航母仍然是量变,那么更令人关注的问题是,何时发生质变?质变指技术特征上实现飞跃,进而带来战斗力跃升。首先是航母本身的变化,比如安装弹射器、甲板布局进一步优化等等;其次是舰载机的变化。
航母最重要的武器是舰载机,航母本身不变的前提下,舰载机种类的丰富或者数量的增加,都可能给航母战斗力带来巨大改观。舰载机进步的几个可视的标志,首先机队是否满员,其次功能是否齐全。满员才能发挥全力,齐全才不容易被对手抓住破绽。
先看机队数量。从官方公布的“辽宁”号及相关载机照片看,目前上舰的舰载机种类主要有4种。固定翼舰载歼击机,型号为歼-15,这是航母主要的防空和攻击作战力量;数量很少的预警直升机,是航母重要的态势感知工具;反潜直升机,与预警直升机采用相同机体,数量很少,这是航母战斗群唯一的空中反潜平台;搜救直升机,型号为直-9系列,这是中国海军一款成熟的中小型舰载直升机型号,它的任务是辅助性的,但不可或缺。
主要载机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机库的容量,故无论“辽宁”号还是第二艘航母,其载机能力都与“库兹涅佐夫”号差不多。按《简氏作战舰艇年鉴》说法,“库兹涅佐夫”号载机情况为歼击机18架、教练机4架、预警直升机2架、反潜及多用途直升机15架。这种构成在俄罗斯备受诟病,首先预警直升机完全不够用,不可能维持不间断预警能力,其次歼击机和反潜机数量互相影响,导致反潜和防空能力都不足。
即便如此对比,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不足,歼击机数量相差不多,但迟迟未见教练机上舰,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无论美国还是苏/俄,均为航母配备了专用教练机,而歼-15目前只有单座机型,无法作为教练机使用。
预警直升机数量不需要太多,但必须能保证一定时间里不间断作业,否则航母就会变成间歇性睁眼瞎。反潜直升机数量相差可能是最多的。不少和中国存有领海争端的国家,在努力发展常规潜艇,中国航母此外还要面临来自核潜艇的更大威胁。航母不是“宅男”,必须要远航,远航必须要有能力对抗这些来自水下的威胁。美国和俄罗斯航母都用反潜直升机作为海上编队主要的反潜工具,反潜直升机不够用就会让航母失去远航最起码的本钱。中国的反潜和预警直升机机体都大于“库兹涅佐夫”号的同类型号,这会进一步影响航母的搭载数量。
再看载机功能。预警直升机无法提供足够长的留空时间、足够远的视野、足够长的前出距离,也无法提供充分的指挥功能,充其量只是具架设较高的雷达。战斗力强劲的航母必须配备固定翼预警机,这是目前中国航母舰载机最需要提升的短板。其他如专用电子战机也是非常重要的舰载机品种,目前各国航母中,仅美国海军配有专用电子战机E/A-18G,这种飞机是目前舰载机中唯一真正有能力对抗隐身战斗机的机型,中国也需要在这种飞机上投入足够的重视。
种种遗憾并不可怕,恰相反,它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即便只解决数量不足问题,也足以让航母取得战斗力的显著提升。但要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则不光借重舰载机求变,还必须依赖航母变身。因为滑跃甲板无法解决固定翼预警机和反潜机的起飞问题,也无助于歼击机性能的充分发挥,即便能解决,也会给甲板作业效率带来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上弹射器——无论是蒸汽弹射器还是电磁弹射器。
航母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庞大的武器,它的发展注定是循序渐进的,质变往往需要量变的积累。对照苏联航母发展的经历,可以更清楚了解这一点。1985年,苏联第一艘具有全通甲板特征的载机舰“库兹涅佐夫”号下水,终于让苏联的高性能舰载机(固定翼)有了活动舞台,航母有了执行高水平防空和进攻的本钱。这块里程碑之后,又经历一艘同型舰“瓦良格”号,苏联海军才跨迈上新的台阶,便是代表苏联航母最高水平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此时,距苏联第一艘直通甲板载机舰“基辅”号开工整整18年(工期为1970至1988年)。
苏联航母质变的背后,是苏联舰艇设计和造船工业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技术和能力。对中国而言,海军乃至全军装备快速发展仅仅是近10年的事,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无论如何,新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实践会为中国的航母设计和建造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并维持更加宝贵的设计建造人员队伍。这一切,都是供下一步跨跃时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特约撰稿/矢勤
编辑/陈祥 美编/青年
新媒体编辑/丰泽 马茹均
本文节选自《“辽宁”号姊妹舰诞生在即》,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0期,总第595期。
《“萨德”进驻韩国,对中国威胁有多大?》
《俄罗斯二手航母在印度“吃人”!》
点击“阅读原文”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