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孩子是“降落伞少年”吗?

2015-11-04 李想 香港凤凰周刊

原题为《“降落伞少年”的迷思与反思》


对中国大陆学生印象的两极化反映出“降落伞少年”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如果简单地对他们进行标签化处理,很容易掩盖背后的深层原因。
“降
落伞少年”的称呼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当时主要是指从香港和台湾赴美读书的中学生。香港因为富裕家庭较多,家长也注重孩子的教育,而台湾学生很多是为了躲避兵役。研究这批学生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心理学教授Christy Hom对《凤凰周刊》表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愿来美国读高中的,很多都住在远房亲戚家,知道父母供他们不容易,所以花钱也都比较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陆“降落伞少年”则有些不同,他们多数没有远房亲戚,而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不上寄宿学校的国际学生必须要在当地找寄养家庭。这种情况下,大陆的孩子或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也更容易感到孤独。美国文化注重表达,最受欢迎的又是身材壮硕的橄榄球运动员,这让羞于表达、身材娇小的中国学生刚开始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而且大多数大陆学生又是独生子女,一直是家庭中心的他们在不是焦点之后,又不太懂得如何独立地处理问题和缓解压力。


[2012年5月2日,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口等待面签的队列中穿校服的学生。]



个案只是问题的集中爆发



Deerfield是美国东北部康乃狄格州的一所寄宿中学,2005—2006学年他们招收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不到20份,而6年后的2011—2012学年,他们收到的中国大陆学生入学申请超过200份。根据2014年的数据,加州的私立中学里,15000个国际学生有超过9200个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降落伞少年”。


Hom教授介绍,很多中国孩子刚到美国时正值青春期,本身就对未来和成长充满迷茫。面对陌生的文化,语言不通的他们有了心事不知与谁诉说,有了压力不知向谁哭诉。虽说有寄养家庭或老师帮助孩子适应,但他们很多只关心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孩子内心世界那些细腻的变化和不愿分享的挣扎,他们不见得会注意到。有时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有的孩子会因为跟寄养家庭相处不好而成日逃学泡吧。


这种种因素都为“降落伞少年”的健康心理发育埋下隐忧。


除了心理状态让人忧虑,很多“降落伞少年”的奢侈作风也引发争议。美国私立高中费用昂贵,而且很少给国际学生奖学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落伞少年”家庭环境的优渥。而且多数父母不愿让孩子受委屈,无法亲身照料的他们只好用不停打钱的方式来确保孩子在美国的生活质量。这些学生于是常常被报道出手阔绰,满身名牌。这一系列负面信息都让他们被贴上“任性”、“奢侈”、“败家”等标签。


这些让人忧虑的问题最终集中显现在了今年年初发生在洛杉矶的中国留学生施虐案中。



被单一化了的“降落伞少年”



封楚诚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念政治学硕士一年级,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他就在明尼苏达州的St. John’s寄宿学校度过了自己的高中三年。谈起当时来美的选择,他直言是自己的决定,“因为想提前接触美国文化,为大学学社会科学做些语言和学习方式方面的准备”。


2009年就来美的他表示那时虽然有花钱大手大脚的中国学生,但总体并不多,绝大多数还是为了寻求更优质的教育。国内很多佼佼者会选择一些老牌的私立学校(例如Philips Exeter、Philips Andover、Groton、Milton Academy),毕业基本都能上到常春藤或者东部其他名校。虽说现在国内高中出国的主力是“富二代”,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很奢侈,不珍惜读书机会。封楚诚坦言,“媒体报道的往往是某一方面的典型,而只看到‘富二代’、乱花钱的中国留学生,有些以偏概全了”。


美国教育基金会的主席林恩成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也表示,洛杉矶施虐案多少也有些被美国媒体拿来渲染的意味。他指出,现在中美关系比较复杂,很多美国居民并不欢迎中国人。只要是几个中国人做错了什么,他们都有可能会扩大称“整个群体都有问题”。但是事实上,“每年来美国读中学的中国学生高达三万多,近五年来也只有这一起行为严重的案件,从概率上来说已经很小”。Hom教授也赞同这一说法,“这是个极端案件,之前也有白人做出很恶劣的霸凌行为。因为极端案例就认为‘降落伞少年’缺乏父母关心,心理易患疾病是很武断的说法”。



不是因为出了国才发生问题



与传统“有钱”、“不爱融入社会”的印象不同,林恩成反而认为大多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很积极,很有素质”。林恩成所在的美国教育基金会是个非营利组织,专门帮助亚洲学生申请美国学校。在接触众多学生之后,他对中国大陆学生的改观最大,“他们很开朗,英语也普遍很好,上课不仅积极提问,许多问题也很有见地”。在被问到中国学生是不是都特别有钱时,林恩成回应,“不是都是‘富二代’,很多家庭也只是普通中产,只是父母很注重子女教育,愿意在这方面多花钱”。


对中国大陆学生印象的两极化反映出“降落伞少年”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简单地对他们进行标签化处理,很容易掩盖背后的深层原因。诚然,离开父母的青春期少年容易误入歧途,家境不错的他们也容易花钱大手大脚,但这些或许不是孩子最终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不少中国家长是因为孩子的资质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才仓促将孩子送出国,这些孩子在国内上不了好的中学,其实在国外同样也申请不到优秀的私立学校,只能去二等的中学。不少学校里,国际学生多,孩子在里面很难真正体验到美国文化,美国的注重自由变成了自由地抽烟酗酒、打架逃学。


某种意义上,在国内没有竞争力的孩子在美国同样也没有发挥余地。而且更糟糕的是,小孩在国外会面临更多来自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孩子的发展还不及在国内有父母及时引导来得好。因此,家长在决定是否送小孩出国的时候要理智地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美国的教育,而不是单凭他们在国内没有竞争力而仓促送出国。独立性弱、自制力不佳的孩子本身并不适合赴美读中学。如果强行将他们送出去,没有父母监督指导、同伴提携的环境,只会催化他们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林恩成认为,分析“降落伞少年”,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现有的行为上,而忽略了他们一开始出国的动机是否恰当,孩子本身的性格又是否合适。“如果一开始研究的位置不正确,那结论只会朝错误的方向越飘越远。”


《凤凰周刊》特派记者/李想(发自华盛顿)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30期总第559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谁给被拐儿童上了户口?》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