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稻盛和夫:带着爱和敬畏去工作

王育琨 王育琨频道 2021-11-23



敬畏员工天赋巨大的无穷性,

唯有带着爱和敬畏,

才可以激发员工的无穷潜能。

我去日航所以很快就见到效果,

就是因为我知道这个秘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形象地诠释了带着爱去工作: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

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

除非有了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

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

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

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布缝衣,

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

是带着热情建房筑屋,

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

是带着深情播种,

带着喜悦收获,

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

是将你灵魂的气息。

注入你的所有制品。

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

都在身边注视着你。


——纪伯伦《先知》



王育琨


稻盛和夫生命智慧的两个质点


2009年3月,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出版,出版社找我写序。稻盛和夫看到了,特有感觉。2009年6月9日到中国来专门约我晤谈。


        稻盛和夫是我的一个恩师。因为我给他的专著《人为什么活着》(2009年3月出版)写了序,他2009年6月到中国来时,特别通过京瓷驻京办事处主任山田正睛约我晤谈。


        稻盛和夫开门见山:“育琨先生,您给我的书《人为什么活着》写的序,打动我了,很感谢。你为什么那么给我写序?”


        这一问,我倒有点诧异。那个序言是急就章。大概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细节。


         一个是开头:一个生命最大的挑战不是奋斗过程中的压力,而是成功后的负累。很少有人可以一切归零,每个当下从零开始面对一切新发生。稻盛和夫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是结尾:1996年稻盛和夫去医院例行检查,查出了胃癌。他把检查报告放进包包里,坐着地铁去另外一个城市给中小企业家宣讲稻盛哲学。讲完后又一起喝了点小酒。回家已经是晚上9点半多了。他洗漱一下,就跟夫人10点一过就上床睡觉了。得癌症这件事,没有丝毫影响他一天的日程,包括睡觉的时间。


       叙述完这个故事,我加了一个点评:“稻盛和夫已经看透了生死。他的价值、意识和人格体系已经成型,任何事情都打饶不了他的平静,癌症和死亡也不能。”


       稻盛先生是关注开头还是结尾?我瞬间想都不是。他是在关心为什么我触摸到稻盛哲学的魂魄。于是,我就直接回应:


        “我做了十年企业经营管理。1996年我的老板邓质方给我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盛田昭夫的《日本制造》,一本是《稻盛和夫:在逆境中奋起的企业家》。我们公司在十年经营管理工作中碰到难题时,我们常常到您的书里去找办法。您的两个思想给了我最大的启示:一是带着爱去工作,一是答案永远在现场。这两个基本点跟毛泽东的“群众是真正英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等如出一辙。把这两个基本点注入血液中,注入我们的意识中,我感觉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稻盛和夫眼中有温度了。他说:“是的,现场有神灵。要带着爱去工作,带着敬畏到现场。爱、敬畏和现场,是一切的原点。”


       稻盛和夫把心物一体之爱引入一点一滴的工作之中。拓展了撞醒员工生命觉醒的道路。他说:“向工作倾注的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你倾听到产品发出的‘窃窃私语’,甚至听到产品的‘哭泣声’。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稻盛和夫听了我的回应非常开心。


我接着有告诉他一件事:汶川地震后,三聚氰胺牛奶曝光。我紧接着写了一篇博客:《人民呼唤带着爱去工作》。网易博客一天的点击量超过30万人次。稻盛和夫“带着爱去工作”的思想,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了。


他很认真地对我说:“我打算今年底在中国落地盛和塾,育琨先生千万帮忙。”


我说:我时刻准备着,即时发动。


稻盛和夫闭不上嘴了。制止了他们一行人中的窃窃私语,延长了我们的谈话时间。此后,还带着我一起去了新浪直播间,面对记者回答问题。


稻盛和夫给我作序


我感受到了稻盛和夫那颗滚烫的心。分手后,我发邮件请他帮我的新作《答案永远在现场》写序,他欣然应允。跟我要了书稿的10多万字,20多天就把1000字的序,这个序不仅仅抓住了新书最本源的东西,还第一次对稻盛经营智慧做了一个系统性的小结:


“我创业以来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恰恰是我在“现场”培育出来的、独有的经营哲学和经营管理体系。


“我的经营哲学,也称“京瓷哲学”。它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原理原则为基础,囊括了企业经营的要诀、经营者与干部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人生的活法等内容,是一套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思想。


  “我的经营管理体系,也称阿米巴经营,是一种独特的管理会计体系。它将公司组织分为一个个“阿米巴”小集体,而各个小集体,就像是一个一个的中小企业,在保持活力的同时,以“单位时间核算”这种独特的经营指标为基础,彻底追求附加价值的最大化”。



稻盛和夫还在1000字的序中,给我加持和鼓励:


“王育琨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企业经营中“现场”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答案永远在现场》这一力作。据我所知,王育琨先生不仅做过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还从事过企业的具体实际管理工作,同时也对佛教和中国古典思想颇有研究”。


“王育琨先生独具慧眼,令我十分钦佩。同时,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家读一读这本完美诠释了企业经营要诀的力作,从中受益,进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也正是在稻盛先生的鼓励下,我10多年来,对地头力理论的而研究和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歇。我相继出版了《带着爱去工作——中国企业人的活法》、《垂直攀登——稻盛和夫的生命智慧和经营哲学》,于今年7月份出版了《地头力》。




稻盛和夫说拯救日航的秘密



  稻盛和夫以近80岁的高龄,一个人拯救日航,一时传为佳话。私下里,我请教稻盛和夫:外面传的神乎其神,您到底是怎么拯救日航的?


  稻盛和夫美誉直接回应我的问题。而是意味深长地反问我一句:“您知道什么是敬天爱人吗?”


  看架势,稻盛先生要给我说宝贝了。我赶紧摇摇头,不打断他。


  果然,稻盛和夫说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人们常常理解“敬天”就是敬畏规律,那个理解只抓住了一层意思。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是说给领导听的,就是要敬畏员工巨大的无穷性。千万别用你的做派去框死员工潜能的无穷性。您要带着敬畏带着爱去保护这种巨大的能量。我去日航所以很快就见到效果,就是因为我知道这个秘密。


  我去日航最重要的是多听听一线员工的意见。答案永远在现场。接手日航3个月的时间,我就与3万多名日航员工握手问计。好主意咕嘟咕嘟就往外冒。


 日航许多高管,都是从哈佛、牛津、剑桥、耶鲁回来的高材生,有一套套理论和做法,却对现场实际有点隔膜。稻盛在日航,每天上午去跟高管开会,对一系列问题,他们都很有不易松动的定见,每个人都抱怨,每个人看上去都尽了力,就是左右没有办法突围。


 这个老人是个新手,他愿意跟员工学习航空业管理。他3个月之内,与3万多名日航员工握手问计。这可是个力气活!他从高管那里领来了一大堆问题。他耳顺,乐意听从员工们对这些难题的好建议。员工对每一个疑难问题都有解。稻盛每天下午就去跟一线员工交流。稻盛放空自己,把困难、成见、经验、手段、身份、混乱、无效率、推诿等等都扔进了太平洋。他准备用生命去了解、体验和全部地验证事实。每次跟一线员工交流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鲜活的东西触碰到他。


第二天稻盛给高管们开会时,他会以一个新人的面貌出现,而且现学现卖。稻盛贴近一线,说话有底气。当看到一些高管说话不着调时,就用素直之心,直接指出这些高管的软肋,现场效果可以震撼到与会者的心。员工交流与高管开会这样互为因果,让稻盛和夫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稻盛和夫在日航做的实际上就是把他的成功方程式植入员工心中。植入成功方程式的关键在于植入和弘扬好的品质。稻盛和夫在日航宣贯发生在重振日航第一线一个个现场的故事和心性。



敬天爱人:爱到深处是敬畏


稻盛和夫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敬天爱人,爱到深处是敬畏。敬畏人的天性,敬畏人自性爆发生万法的无穷能量,敬畏是不是语言、行为有干涉而耽误了、妨碍了员工自发自动自觉自由自主创造力的发挥。而这一切都很简单,都是出自一个是否可以耳顺,愿意认真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是否对员工身上的巨大的无穷性有足够的敬畏。


好多领导,好多父母,好多企业家,往往在这一点上发生偏差。他们自是、自负、自矝、自傲、自闭,他们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在他们眼里,员工就是干活的,就是把他们的指令执行下去就成了。


如何把这种深入骨髓的敬畏传递给管理团队和全员?稻盛和夫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走到员工身边和心里,认真倾听一线员工的声音,倾听一线员工鲜活的建议。这也跟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是相通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事求是”!


我问:“您是怎样把这样一种精神品质和思维特质贯彻下去呢”?


稻盛和夫给我打比方说,基督教不是每天要有早课吗。早课,重复,重复,重复。日子久了,一种精神就会被植入潜意识,就会化为品质。这是让公司统一的灵魂气息渗透到每个现场当下的方便形式。由此形成一种“上下同欲,重在现场”的活力场。


稻盛和夫与纪伯伦有同样的哲学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系统阐述了带着爱去工作。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布缝衣,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

是带着热情建房筑屋,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

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

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的所有制品。

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边注视着你。


——纪伯伦《先知》




稻盛和夫比“带着爱去工作”还进一步,就是带着爱、带着敬畏去工作。他有着强大的同理心,爱惜和敬畏员工巨大的无穷性,爱惜和敬畏员工自性爆发潜能的无穷性。恰如六祖慧能所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王育琨手记


选自《地头力》



带着爱去工作


来源 | 活法

文 | 稻盛和夫


对工作倾注爱很重要,如果你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制造的产品,当问题发生时,你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在年轻人中偶尔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虚无主义,总是表情冷漠,怎么也热乎不起来,甚至还会给别人泼冷水。遇上这样的人可不好办。在企业里,在体育团队里,这种“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我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不用“点火”,他们也会自动燃烧。


融入到工作中去





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如果不注入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


“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把“工作”与“自己”分开,让两者保持距离,这是最近年轻人中流行的观点。然而,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这两者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连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热衷于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如果对工作缺乏如此深沉的挚爱之情,就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京瓷在创建后不久,曾制作过用于冷却广播机器真空管的“水冷复式水管”。因为过去生产这种水管的企业中技术人员走了,所以订单就发到了京瓷。


但是,京瓷以前只做小型陶瓷产品,这种水管尺寸太大(直径:25厘米、长:50厘米),用的是老式陶瓷原料,属于陶器,而且要在大管中通小冷却管,结构非常复杂。


京瓷不具备制造这类产品的设备,也没掌握相关的技术。尽管如此,由于客户盛情难却,我把任务应承了下来。为了做好这一产品,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比如,原料虽然使用与一般陶器相同的黏土,但因为尺寸很大,要让产品整体均匀干燥极为困难。开始时,在成型、干燥的过程中,几乎每次都出现干燥不均、先行干燥的部分发生裂痕的现象。


可能是因为干燥时间过长吧,于是我尝试在缩短时间上下工夫,但结果仍不理想。我用了各种方法反复试验,最后想出一招,就是在尚未完全干燥、还处于柔软状态的产品表面卷上布条,再向布条上吹雾气,让产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干燥。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产品太大,干燥时间过长的话,产品会因为自身的重量发生变形。为防止变形,我又动了各种各样的脑筋。最后,我决定抱着水管睡觉。我在炉窑附近温度适当的地方躺下,把水管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整个通宵我都慢慢转动着水管,用这种方法干燥,同时防止水管变形,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水冷复式水管的制造任务。


今天,这种带着泥土气的、低效的做法甚至令人生厌。但不管时代怎么进步,干活时自己手上沾泥带油这种方式,虽已不再流行,但若缺乏热情,在工作中,就无法从心底品尝到那种成功的欣慰,特别是向新的、艰难的课题发起挑战并战胜它们时。




对产品倾注爱


在制造业中,很多时候,产品制成率(合格品相对于投入的全部材料的比率)很难提高。这时,首先要迈开双腿走进现场,然后,要带着爱,用谦虚的目光,对产品进行仔细的审视和观察。


如果你真的能仔细倾听,产品的问题或机器的故障,就会自觉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听到从产品或机器里发出的窃窃私语,它们会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像高明的医生只要听到心跳声和心搏数有异,立即就能感知患者身体的异常。与此相同,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明白问题和差错的原因所在。


京瓷的产品大多是电子领域使用的小型零部件,要寻找产品的问题很不容易。那时,就像医生总带着听诊器进诊疗室一样,我去生产现场时总是带着放大镜。我的放大镜由多枚透镜组成,用一枚镜片可以放大5倍,用两枚就可以放大10倍。我经常用这种放大镜对烧制成的产品逐个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就是不合格的产品。


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会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制造新型陶瓷产品的过程是,首先要将原料粉末固定成型,然后放进高温炉内烧结。一般陶瓷的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而新型陶瓷要在1600度的高温中烧结。当温度达到1600度时,火焰的颜色不是红色的,在观察它的一瞬间,它会呈现出一种刺眼的白光。将成型的产品放进这样的高温炉中烧结时,产品会一点一点地收缩。收缩率高的,尺寸会缩小两成。而这种收缩在各个方向上并不均衡,稍有误差即成为不合格产品。


另外,板状新型陶瓷制品烧结时,最初不是这边翘起来就是那边弯下去,烧出来的产品就像干鱿鱼一样。对于新型陶瓷为什么会弯曲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文献上都没有记载。我们只有自己作出各种假设,然后反复试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弄清了一点,那就是原料放进模具加压后,因为上面和下面施压的方式不同,原料粉末的密度也不同。反复试验的结果发现,密度低的下部收缩率大,因而发生翘曲。然而,虽然弄清了翘曲产生的机理,但要做到上下密度均匀却仍然很难。


这时,为了观察产品究竟是怎样翘曲的,我们就在炉子后面开了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观察炉内的状况,观察在什么温度下产品会弯曲、如何弯曲、它还有什么别的变化等等。果然,随着温度升高,产品就翘曲起来了。我们改变条件,多次试验,但无论怎样改善,产品还是像一只会动的生物一样,蜷曲起来。


突然灵感来了:“在高温烧结时,只要从上面将产品压住,它不就翘不起来了吗?”于是,我们就用耐火的重物压在产品上烧制。结果,问题终于圆满解决,平直的产品做出来了。


这个例子说明,向工作倾注的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工作遭遇困境、迷失方向时,它能让你倾听到产品发出的“窃窃私语”,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你的事业开始新的起飞。




在“漩涡中心”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的、起核心作用的人物。


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做“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


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你一定需要上司、部下以及周围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展开。


然而,如果你不是在漩涡的中心,只在漩涡四周咕噜咕噜地跟着大家转,就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的欣喜之情。


一个组织里总有这样的人:没有谁来要求他做,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不是只有老一辈的人才会这样,年轻人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会召集前辈、师兄们前来,然后向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


如果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师兄,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今天下班后,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来提高,好不好?”


如果能开口说出这样的话,此人就是“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人。敢于说这样的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