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待继母如生母
“我们三个人啊,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
——邓小平
邓小平待继母如生母
邓小平继母夏伯根只比邓大5岁,是船工的女儿。她幼年丧母,十几岁时出嫁,不久丈夫病逝,再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1936年邓绍昌病故后,她就一直寡居在家。不是亲生母亲,胜过亲生母亲,邓小平对夏伯根的尊重,让母子二人心脉相连。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无论是在邓小平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在邓小平遭遇逆境之时,母子二人相互搀扶,不离不弃。
1950年初,邓小平回到四川的消息传到广安,邓小平舅舅谈以兴找到夏伯根定去重庆寻亲。从未见过继子的夏伯根和谈以兴一路打探邓小平住所。
见到邓小平,谈以兴介绍说:“贤娃子,这就是你的后妈夏伯根,是她给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终的。你老子死后,你们这个家全靠她支撑起来,孤儿寡母不容易啊。她种田、织布、做饭样样会,听说你回来了,她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看着这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农妇,邓小平当场就对继母说:“夏妈妈你不要回去了,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今后你跟到我和卓琳一起过,我给你养老!”
“叫奶奶,我们家不分什么亲奶奶继奶奶。”邓小平向孩子们介绍说。
邓小平询问了广安邓家的情况后,派人把两个妹妹(夏伯根所生)接到重庆,安排进新办的西南革大。从此,夏伯根便揽过邓家所有家务。天没亮,起床做好家人的早饭;孩子上学时间到了,她帮助穿衣盛饭;把一家人送走后,又开始准备午饭和晚饭。这个曾经撑起广安邓家的继母,又撑起邓小平家的半边天。邓家第三代是夏伯根抱大的。两个妹妹接到重庆,被他安排进了新办的西南革大读书。
1952年,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举家迁往北京。“妈妈,小平说了,你要跟我们一起走,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在一起。”卓琳对夏伯根说。
到了北京,卓琳领着老人遇到熟人打招呼就介绍说:“这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
“文革”开始,邓小平被“监禁”在四合院中。夏伯根表现出过人的坚韧与明辨是非。
“文革开始以后,她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被扫地出门,从家里撵了出来。毅然担起全家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重担。在那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她受尽了屈辱、歧视。但她坚强镇定,不畏艰难,成为我们几个孩子生活的中心。”邓榕回忆说。
“现在日子虽然有点苦,不要想着回老家去。有我和小平在,什么都不用操心。”卓琳担心老人产生自己是累赘、打算回广安的想法,先给婆婆打预防针。
文革中无数夫妻为了自保,纷纷提出离婚、划清夫妻界限。夏伯根和卓琳交心说:“儿媳妇,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是了解他的,你千万不要和先贤离婚啊。”
“我不会,我怎么会?”卓琳笑答。“不管风吹浪打,只当消热洗尘”,夏伯根开导卓琳,用乐观态度影响全家。
1969年10月,邓小平接到通知下放到江西劳动。邓小平专门向汪东兴书面请求:“我继母夏伯根,自从和孩子一道被撵出中南海后,一直住在外面。现在,她年纪大了,独自一人无人照看,我想带她一起走。”
汪东兴经请示后,通知邓小平,中央同意夏伯根与邓小平卓琳一同前往南昌。
每天上午,邓小平、卓琳步行去工厂做工,夏伯根老人就在家里操持家务。三个人没有工资,每月仅靠20元的生活费。干惯农活的夏伯根和邓小平在院子里种些茄子、辣椒,还在角落里做了个围栏养鸡。他们相互体贴,相互照顾,相依为命,静静走过那段艰辛的岁月。
当时邓小平对卓琳说: “我们三个人啊,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
邓小平平反回京以后,夏伯根继续帮助卓琳操持家务,带大了邓家第四代。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在视察珠海座谈时,出人意料地谈到了家庭问题。
“家庭是个好东西。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他还特别举例说明了家庭的社会功能。
“都搞集体性质的福利会带来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可以让家庭消化。欧洲搞福利社会,由国家、社会承担,现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国家承担不起,社会承担不起,问题就会越来越大。全国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户养活的。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
后来,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夏伯根已经糊涂了,平常吃饭都是别人喂。
当邓小平住进医院时,为避免97岁高龄的夏伯根更加恍惚和担心,卓琳和邓家孩子没有过细向老人报告病情。夏伯根就不断问邓家孩子:“宝忠回来了吗?”
张宝忠是邓小平形影不离的老警卫员。夏伯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邓小平就没什么大事。
1997年2月19日早上,夏伯根起床后就恍惚,孩子们喂她吃饭,她一反常态不喝水不吃饭。就在这一天深夜,张宝忠回来了,带回来的竟是这样的消息——当天晚上9点,邓小平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逝世。大家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病床上的夏伯根。
可在病床上的夏伯根这一整天仿佛感觉到了什么,不吃不喝饭不说话。可能她感觉到和自己共同生活了48年的儿子要先她一步而去,她在冥冥之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同样在病床上的儿子表达着深深的牵挂和眷念。
四年后2001年的春天,夏伯根辞世,享年101岁。
谈谈邓小平
严峰
2018年8月22日,是小平生日,特发我的一篇旧文,以志纪念。
有一种说法: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只是历史的偶然,假如当时没有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其他的领导人也会搞改革开放。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
研究历史的人总喜欢说历史的必然,个人只是被历史推动。我觉得这种观点非常平庸,而且特别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有人说小平只是顺应了历史大势,改革是不得不然,他不搞别人也会搞。他当然是顺应大势,但改革是否必然,即使必然是否会是这种形式,这个速度,这样规模,那可就难说得很了。你看东边邻居,未必没有改革呼声和历史必要性,几十年了,改了个啥?今天的人根本不了解文革刚结束时整个社会思想僵化到什么程度。当时如果没有小平出来,最多就是回到50、60年代文革前的路线,当然会比文革10年务实,小修小补,但今天这种全面开放、市场经济那是想都不用想。再合理的历史趋势,假如没有人以坚定意志强力推动,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看中国近代以来一些关键节点,都是阴差阳错,与机遇失之交臂。小平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如果当时磨磨叽叽,拖到今天虎视眈眈的川普时代,再想开放也不成了。
如今,左边的朋友批他不够左,右边的朋友批他不够右。其实这都是没有抓住要点。小平的意义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他是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中国最关键的不是说,而是做。所以他说不争论,他的策略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留给未来。
小平同志出来以后,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一个讲话,题目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别小看这个看上去普通的标题,其实包含了这之后中国惊天巨变的基本原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句话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无穷的后续可能性。就这三句话,除了小平,别人想也想不到,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出来也没卵用。
现在历史界有些人认为华国锋也会搞改革开放,还有人认为林彪也会搞改革开放,甚至有人认为“四人帮”也会搞改革开放。不说那些最荒谬的,我就说这里面最有可能性的华国锋,他确实支持引进西方技术和资金,但是“解放思想”这四个字,与他有半点缘分吗?没有解放思想,能有改革开放吗?小平提倡解放思想,不是随便说说的空话。他是把一大批干部派到外面去学习考察,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新观念。
今天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也是小平拍板推动的。
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穿越回到1977,大家想一想自己和周围人当时的认识水平,就明白小平推动的思想解放实在了不起。仅此一点他就秒杀同侪。那个年代思想僵化到什么地步,今天的人是难以想象的。我举个例子。文革后,西方古典和近代文学开始解禁,但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十分小心,屡次批判论争。据说争到了小平那里,小平就搞了个中央内部的小会,让王蒙给他们讲现代派,王是文革后最早搞现代派的。讲完以后,小平说:我看没什么嘛。于是绿灯。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艺术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1977年8月3日,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会上当时教育改革的勇将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小平听后当场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停止上山下乡,让知青回城,当时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很难一下接受那么多人,无法安置怎么办,搞出大乱子怎么办,谁敢拍这个板?邓小平。
包产到户,阻力重重,大多数干部都不同意。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谈话,在关键时刻专门表态支持阻力重重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录了这篇讲话,定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彻底否定文革,建立特区、九二南巡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就不用说了。
一个能真正推动历史的人,我认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眼界、意志、威望。三者具其一,在1977年的中国并不少,三者具其二的,也有。三者俱备的,只有小平一人。
但小平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具有宏大构思,思想深刻,满怀理想远景的人,今天批评他的人,常拿“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说事。我认为他们完全说反了。不搞宏大构思,摸着石头过河,恰恰是小平最了不起的地方。历史上,各种海市蜃楼、空头支票把人类害惨了。小平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一开始也没有什么想法,反正你们下面要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就先干起来吧,别太出格就行,边干边学边总结边调整。
这里面有中国传统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管,故天下莫不管。小平也说:“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要尽可能少管。”他还对金庸说:“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小平是受黄老之道影响的。他说的“不折腾”,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无为不是不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无不为,给百姓空间,给社会选择,这就是思想解放的精髓。
小平的眼界、意志、与威望,确实也是他一生的经历形成的。很少有人像他这样一次次地大起大落,他的履历包含了党政军中央地方文化科技外交一切关键岗位。16岁赴法,他是84个四川勤工俭学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从1920到1926,他在法国度过了一个人最黄金的青春年华。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75年访法,是中共领导人中访问西方的第一人。在法国他参观了工厂和农村,目睹了他离开法国之后的巨大变化。1975年,小平赴联大演讲,有点空闲时间,别人问他想看什么,他说:华尔街。
小平是睁眼看世界的人。他在世时,就老有人嚷嚷要跟美国全面对抗。小平说:我是会打桥牌的,不要以为你有四个K就了不起了,别忘了人家还有四个A呢。但小平并非对外软弱之人,看他把撒切尔夫人搞出一个跟头就明白。小平是务实外交,他也是以务实赢得世界的尊敬。毛对他有个评价:绵里针。这是非常恰切的。1975年末,“四人帮”搞他,毛要他对文革表一个明确的态度。此时小平政治生命危在旦夕,但他就是不肯松这个口。这件事我是非常佩服的。小平不是个不会弯腰的人,但他有他的底线。
今天和小平在世的时候都有不少人骂他,这其实正是小平了不起的地方。你只要在他之前的时代骂骂领导人试试就明白了。那么,是他没有能力让骂他的人闭嘴吗?不是的,他是个超级政治强人,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在他威望达到顶峰的时候搞个人崇拜,假如他那么搞的话,在中国很容易成神,今天骂他的人只会顶礼膜拜了。
————————————
喜马拉雅有声《地头力》
地头力=喜爱(目标)× 专注(死磕)× 做好(绝活)
地头力:自性爆发,拿出绝活。
潜能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