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素:生命像一条河流


生命上善若水


1000年后的人类,求真的智慧和悲悯的大爱将大行其道,生命上善若水,世界充满了活力与幸福。

一次接受记者访谈,记者问罗素:“这个视频有可能被1000年后的人类看到。你想对1000年后的人类说点什么?”


罗素回答:


“我最想说的是智慧和爱。第一件,1000年后人类将会是这样一种求真的智慧大行其道:一切从事实出发,人们会如其所是地求真。第二件同等重要的事,是悲悯的大爱。仇恨不是,爱才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一种连接方式。有了这样的连接,世界将充满的了活力和幸福。”


罗素的回答是跨世纪的。1000年后的人类,真实的智慧与悲悯的大爱将大行其道。中国人崇尚像思维。如果把这样一种境界,用一种活泼泼的像来描述,会是什么呢?


罗素崇尚水。他写过《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而老子也崇尚水,并且提出“上善若水”的像和境界。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的内涵: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如何才可以成“上善若水”之像?躺平了随遇而安?错!“上善若水”可不容易,需要有满满真实的智慧、悲悯的大爱与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才可以。把真实的智慧与悲悯的大爱实现出来,需要七个意志力来保障:


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天,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上善若水”之功效?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从老子“上善若水”的内涵,到实现“上善若水”的七个条件,以及“上善若水”的功效来看,罗素说的就是“生命上善若水”:

“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上善若水。做好自己。自性爆发,拿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给天地补缺。同时,该长眠的时候,就安然汇入浩渺的大海。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何忧?

王育琨手记
2021.12/24



罗素: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象河水一样


| 罗素

| 美中科教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他“思想言论自由最勇敢的斗士,卓越的活力,、勇气、智慧与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正文:

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做事情不考虑是否有益健康,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 



01

要仔细选择祖先当楷模

 

我的外祖父67岁去世,正值盛年,另3位祖辈亲人都活到80岁以上。稍远些的亲戚,只有一位没能长寿,但他死于被杀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活到92岁。

 

我外祖母生了10个孩子,活了9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守寡后,马上致力于妇女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创办人之一,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总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她曾经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老绅士,绅士面容忧郁,她询问他缘故。绅士说两个孙儿女刚离开。“天哪!”她叫道:


“我有七十二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次离开一个都悲伤不已,我早就没法活了!


绅士说。“奇怪的母亲。” 作为她的72个孙辈的一员,我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


上了80岁,她开始有些入睡困难,经常在午夜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功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正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你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至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就继续睡。我做事情从不以是否有益健康为依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


02

避免过分沉湎于往事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友人的哀念中。应当把心思放在将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增加。人们总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确实如此,就该忘掉它;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可能并不是真的。


03

避免期望从年轻人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

 

老年人要避免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想象她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她们是异常迟钝的人。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


04

适当的爱好

 

我认为,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恰当适宜、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成功地度过老年决非难事。只有这样,长寿才真正有益;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

 

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那么你必须明白,虽然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但决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05

害怕死亡毫无意义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身。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物,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非无缘无故,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悲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象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阅读精选
每个人的盔甲与救赎
生命与死亡的智慧
萨古鲁:活出生命的全部
突围“钟摆”生命魔咒
叔本华:痛苦,生命救赎之路
课堂上的生命觉醒
陈坤:用生命去读《西藏生死书》
列子:生命的觉醒与解脱
生命的功课:融会贯通三部书
托马斯·希伯尔:《道德经》蕴含了生命的所有可能
安·兰德:寻求生命的无限潜能
生命力:无依则生,有一则活
庄子:生命教育——开启巨大的无穷性!
生命教育: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
尼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王育琨:在浮躁“躺平”的时代,打下「活法」这根桩
最新震撼演讲,充满领悟力和智慧!

跨年演讲:造物者的信仰!
任正非的野望: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开启人人天赋潜能,以生命铸成技术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任正非三个法宝:1. 敬畏团队创造的无穷性,连接无穷性;2. 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以无穷性的未来拿捏当下的动态平衡;3. 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把自己铸造成器。无论怎样不被理解,都要把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在浮躁的尘世,打下一根坚实的桩!


对话耿一诚:“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战疫决定性胜利后 不傲娇 不自是
恪守大美绝活的原点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 保持空杯 保持开放
韬光养晦 稳住阵脚 有所作为 决不当头


王育琨:任正非的造物者精神
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恪守企业经营的原点思维
以生命铸成大美绝活
解决人世间的痛点
弥补天地演化生命的缺憾

王育琨:稻盛哲学在中国 2020.12.20
一刹那接一刹那触动您柔软的心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