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要、专家学者、高校校长……这些“最强大脑”齐聚重庆
11月6日
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全体大会上
6位国家政要、国际组织代表、
专家学者和高校校长
发表了主旨演讲
向与会代表分享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
大家纷纷表示
一起携手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南非高等教育、科学与创新部部长布莱德·恩齐曼迪。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南非有幸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我们坚定地相信知识和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布莱德·恩齐曼迪表示,前不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将“推动科技创新”作为第五项,对此南非将大力支持和参与。
在布莱德·恩齐曼迪看来,本届科技交流大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将习近平主席的愿景迅速转变为了实际行动。“当前,国际团结和多边主义受到了一些国家威胁,我们更需要保证全球真正包容治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关切。科技创新可以并应该在这一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布莱德·恩齐曼迪认为,本次大会发布的科技合作倡议以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等,必将有助于维护全球安全和全球发展治理。南非已准备好和中国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一道,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全球治理?布莱德·恩齐曼迪建议可以从3个方面采取行动。
“首先,对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新兴技术缺乏包容性全球治理,是全球安全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布莱德·恩齐曼迪表示,南非非常支持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建议召开一次与此相关的专门会议,进一步商讨有关细则。
第二,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布莱德·恩齐曼迪建议重视投资与科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他举例说,如研究专用的高速通信网络、云计算和超算设施以及专门的实验室。
最后,布莱德·恩齐曼迪谈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想实现深化合作、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世界,就要坚持发展科学这一普遍价值观念。“科学通过分享经验和专业知识实现进步,我建议启动专项计划,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跨国研究和创新合作。南非愿为此作出贡献,例如,我们将在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下,参与多边科研创新项目,分享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的经验。”
期待与世界各国的创新研发机构开展更多合作
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署长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主旨演讲中,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国际合作项目。
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表示,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目前一共由49家机构组成,其中包含印尼国家研究技术部,4家专业机构以及44个研发单位。
“我们主要有三个角色。首先,是最重要的政策建议的决策机构;其二是地方及全球合作和外部资金的执行机构;三是资金投入机构,我们需要统筹各类资源,更好地去支持各类科技研发。”他表示,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重构了一个资金发放计划,要遵守五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所有的流程都是在线进行;二是全年开放、面向所有的人;三是根据研究记录进行综合评估;四是构建了国家研究人才创新管理平台,更好有助于研究人员的流动;五是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整个印度尼西亚研究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表示,当前印度尼西亚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还比较低,希望能在未来有所改变,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体量,“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发挥印度尼西亚自然资源多样性这个优势,在将来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
演讲最后,拉克萨纳·特里·汉多科向全球的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发出邀请,“我非常期待能够在未来,通过不断释放更多潜力去鼓励和支持全球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我们所有平台都是全球平台,秉持着开放的原则,面向全球所有用户开放。我们也非常支持各类研究人员和资金的流动,不论是客座研究员还是博士生都能实现更好的人员流动。我想向每一个人发出邀请,期待能够与世界各国的创新研发机构开展更多的合作。同时,我也相信‘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连接纽带,让更多科研人员加入到印尼的创新当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民心相通,连心之路、创新之路
“我们正处于科技创新领域变革的激流之中。科技创新飞速发展,正在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蒙古教育科学部部长恩赫阿木格朗说,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在科技领域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对整个区域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变革,并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共谋发展。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或是技术成就,更体现了我们共同塑造未来的关键所在。
恩赫阿木格朗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也是民心相通,连心之路、创新之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技创新合作,让科技创新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当今时代,复杂的全球问题需要多方的参与,也需要跨学科进行解决。”恩赫阿木格朗说,因此,我们必须整合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从整体上观察这些问题和挑战,才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他称,蒙古早就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集群,汇聚资源、各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思维,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管理等共同面对的挑战。
“中国和蒙古之间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是基于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不仅孕育了一批科技创新联合成果,也成立了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科研合作项目,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些密切的合作证明了蒙中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的强度、深度,这种合作已经跨越了边境。”恩赫阿木格朗表示,本次会议为加强科技创新区域和全球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让我们携手开创一个协作无界、互联互通、繁荣发展、知识驱动的美好未来。”
中国具有全球范围内最多的科技集群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智慧、可编程、可定义功能的材料是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
“材料对于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人类文明发展阶段都是用材料命名的,比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围绕材料科学的未来进行了分享。
他认为,目前,全世界把太多的关注放在主流材料上,比如建筑领域依靠钢材,电子领域依靠硅材料,航空航天依靠铝合金、钛合金等。但是,我们不应该成为材料的“奴隶”,被材料本身的性能限制和束缚,而是应该努力研究开发满足我们需求的新材料,“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要实现材料功能的可编程。”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是石墨烯的发现者之一,他介绍,石墨烯材料虽然结构简单,但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柔韧性、延展性等特性。过去几年,他的团队一直在开展相关研究,增强石墨烯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同时努力实现石墨烯的量产。
“我们已经在重庆落地发展了5年,我们在重庆的研究院——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是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他表示,如何实现石墨烯的量产,也是该研究院关注的重点领域。
实际上,除了石墨烯以外,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团队也把视野拓展到其他二维材料,通过对不同材料特性的排列组合和研究开发,为他们创新性地开展未来材料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那么,未来材料科学将如何发展?
在他看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让未来的材料具有智能性,也就是所谓的“智慧材料”,它可以有记忆,通过学习拥有特定功能。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可自愈的材料,大家的车被划了一道划痕,它可以像人划破一道口子一样,自己慢慢实现“愈合”。又或者,通过新材料制成一种智能药物,它可以在大家服药之后,通过消化道智能输送到真正的病灶所在之处,更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
“虽然有些还是研究设想,或者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从实验室走到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是可以实现的。”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表示,在重庆,他的团队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入合作,“这些智慧材料、可编程的材料、可定义功能的材料,就是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将让未来的世界更加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大学应担当更重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记者:李珩 张亦筑 周尤
编辑:刘一叶
校对:周静
审核:何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