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一本连艺术盲都能追着看完的讲艺术的书

2017-01-13 广西师大出版社



这是一本连艺术盲

都能追着看完的讲艺术的书


本文摘自长沙阿难书店微信公号


追着看完陈丹青的节目《局部》是前年的事了。自从开始坐地铁上班,一路上无聊又翻出来听。全当听故事了,尤其还是一群艺术家们的故事,听得很开心,记得有几次很傻笑出声把旁边的人吓到。


听说后来又出了书,将讲稿与配图集合成册,取名《陌生的经验》。


直到店里进了这本书我才看到。虽然这种先有网络传播后集结成书的出版形式,越来越普遍了,我心里还是有点挣扎。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举动呢?


陈丹青自己在书的后记中也有回应,笑称书稿是节目的渣。


又想了想,便释怀了。说到底,不论是视频节目,还是书,都只是载体而已。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其内容。选择用勺还是用筷,不都是为了吃到饭么。


首先声明,我是彻底的艺术门外汉一枚。很惭愧,我对艺术的了解仅仅止于说出达•芬奇、梵高等几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长这么大只去过一次美术馆。


老实讲,听《局部》这个节目,开始完全是冲着陈丹青去的。


一集集听下来,居然没有厌烦,甚至越来越上瘾。


为什么它竟然能让我这么一个毫无艺术细胞和知识背景的人追着看完呢?我仔细反省了一下。


掰手指数出了三个自以为是的原因,且笑纳。






委拉斯开兹,《宫娥》


他的角度是新的——局部。


用史航的话讲,“陈丹青从局部下手,挖着少有人挖的墙脚,让墙不再是墙”。


这堵关于艺术史的墙已经太厚,太多的著作堆积其上,对我这种小白而言,简直望而生畏。


好在他是在挖墙脚。他想要尝试的是,用新的目光来观看艺术这个古老的世界,一如书名所示——寻找陌生的经验。


何为新?


比如,相比热门和主流,他偏爱冷僻和小众。


他讲述的全是他眼中隐没的天才、次要的良品:少年早夭的天才王希孟、委屈一世的蒋兆和、出师阵亡的巴其耶、乏人知晓的瓦拉东、画史无名的苏州师傅、被遗忘的上海美人......即便是讲起梵高,他也是避开了那些炙手可热的名作,而讲其早年的一幅无名小画。


比如,相比大而全,他偏爱局部和细节。


他会讲到,委拉斯凯兹在名画《宫娥》中,把穿正装的自己画进去,腰间挂着一大串钥匙,并竖起四根手指。这有什么寓意呢?原来委拉斯凯兹将近六十岁才当上宫中主管,那是一串王宫的钥匙,而四根手指代表着这幅画的成交价是四百弗罗林,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诸如此类的局部和细节,他会带着我们细细地看。由关注局部而引发的,是一系列次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新鲜的,刺激的,不同于任何艺术史的陈词滥调。


追随他的目光,我看到的是一个被主流艺术史所冷落、遗忘的部分。





2



文森特·梵高,《海边的渔夫》


老头的讲述很有魅力。


《陌生的经验》是一部讲稿的集成。它不是一本严密的艺术学专著,而是陈丹青的一部私人艺术史。他讲述的全是他眼中隐没的天才、次要的良品,他所敬爱的良人。


他的讲述非常有魅力:很老实,很恳切,不说便宜话,尽可能提醒。


“我热爱蒋兆和,热爱柯勒惠支,可是,对不起,每次看到家里那幅梵高的小画,看到这本画册里一幅幅憨傻透顶的素描,我就无可奈何,心里想,他妈的,这才是纯粹的艺术,这才是稀有的才华,这才是绘画之所以叫做绘画。”


梵高的小画《海边的渔夫》到底好在哪里呢?他会老实说——“我无法回答。”


倘若你还要问:“你都不知道它怎么好,凭什么说它好?”


他会说:“这个问题是对的。我听到这种问题我就想跳楼、投河,问题是你跳楼、投河,也说不清这个道理。我知道人喜欢有个答案,有了答案呢心里就安全,就放心,可我的脾气是不在乎答案,我喜欢找问题。”


这就是陈丹青的讲述。你永远别想着一劳永逸地从他那儿获得答案。他邀你一同去感受,而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史航说:“丹青讲这些自己在乎的事情,就是这样又老练又恳切,又激烈又怅惘,就像个不能自持的钟摆,在那些好画好景好模样之间荡来荡去。”


摇摆,是性情流露。因为真,所以动人。





3



巴齐耶,《巴齐耶的画室》


这是一份善意的邀约。


长久以来,艺术都太过高冷。


于我而言,他的讲述是一份善意的邀约。没有艰深词汇堆砌的门槛,没有扼杀想象力的陈词滥调,它使我全然放下对艺术的羞怯与偏见,去亲近它,去重新点燃观看激情。


不要再谈艺术色变,不论新行里手,它都会将你温柔地引进陌生而有趣的艺术领地。


老头说过:“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而是直觉,是本能,是骚动,是崭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说,其实,是可贵的无知。”


那就假装自己的无知是可贵的吧。




延伸阅读


陌生的经验

《陌生的经验》后记


文丨陈丹青


我的视频节目,梦一般做完了。去年几经踌躇,接了,当真做起来,实在是既难且烦。


早在2005年,刘瑞琳几次要我写写美术的普及读物。其时刚递了辞职书,一提美术教育,如避瘟疫:校园里、市面上,教唆画画的垃圾书还嫌少么?转眼十年。去岁梁文道领衔策划“看理想”系列,一群人团团围住,好说歹说,题目也先给圈定了,就是《局部》。我作状敷衍着,心里想,不得安宁的日子又要来了。


头集拍摄,眼看十来位剧组人员闯进画室,连楼道也摊放着器具:幡悔吗,来不及了。头一着是拉起窗帘,关灭所有灯盏,昏暗中至少折腾五小时,专用灯竖了起来,灼灼白光,满地电线……终于,我被命令走向强光照射的位置,被三架摄像机呈环形包围。众人收声了,这时,总有个小伙子手持摄影场的专用夹板,快步走近,照我脑门子跟前啪地一记,随即闪开。完了。人给逼到这种地步而须从容说话,好苦啊—我打起精神,独自开腔,勉力装作娓娓清谈的样子,正说到略微入趣而稍有介事,录音师叫停:由远及近,楼下那条铁路又有时代列车隆隆开来。


几分钟后,车声远去,我得装得若无其事,接着聊。七月,《局部》团队移师乌镇,换成室外的景别,可是满树蝉鸣,录音师几度放弃,众人于是拎着大堆器具,更换好几个地点。


近日将《局部》系列配图成书,排版、校对、做封面,我又回到熟悉的勾当:异哉!编了十年的集册,每弄一回,多少以为给市面添本新书,唯独这次,显得多余:全书内容先已变成活动的影像、有声的画面、网络的视频,自夏入秋,全程播完了,眼前的书稿岂不是节目吐出的渣?我恍然明白:过去大半年,自己参与了一件全然陌生的事。


脱口秀,时兴的专业,我学不会。会者,必具天生的口才。开初就对摄制组坚持:我只会念稿。他们同意了,于是开写。写稿,总算擅长吧,才弄第一篇,却也不然。二十分钟的播出时限,不可逾越,每篇三四千字,则难以顺理也得成章。平时作文,固然是小众范围的自欺,一旦卷入网络漩涡,就得巴结所有人。“所有人”是谁呢,我的写作失去了焦点—失去焦点,也得硬写,所幸,一集挨一集,临时起念,选定某人,我的茫然渐渐转为专注而归顺了:少年早夭的王希孟、委屈一世的蒋兆和、出师阵亡的巴齐耶、乏人知晓的瓦拉东、画史无名的苏州师傅、被遗忘的上海美人……是的。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理应反顾,我调转目标,朝向我所爱敬的良人,很快,再度被他们感动了。


“公众”怎么办呢?其实我早知道:除非自作多情,哪有“公众”这回事。


但我也就头一回觉知:写作不足道,倘若只为出书。由讲稿而视频,由视频而变回书,我领教了怎样才是视频,怎样地才能做成视频。实在说,《局部》十六集的真作者,并不是我,而是导演谢梦茜。本书内页随处记述了她的慧心与功劳。我从未梦想过自己的文稿配上音画,而配上音画的念稿,不至于太过讨厌。现在我承认,此事蛮好玩:不怕电影家见笑,过去一年,我竟傍着这位小导演而浅尝了弄电影的愉悦。


然而每集片尾的人名缓缓滚动着,快要滚完,这才闪过梦茜的名字,不行,我要谢谢她!此外如理想国刘瑞琳,总策划梁文道,制作头目杨亮,“土豆”当家的杨卫东一干人等,这里就不客套了—团队中有位机灵的男孩总会蹿过来,悄声提醒:陈老师:背心穿反了!裤链拉上—今次把戏耍过,我要听真话,是故以下批语弥足珍贵,全文引述,聊表感佩,可惜,不知道说话人的名与姓:


“看理想”点击量最好也不过一期逾百万,照网络视频点击量指标,广告商绝不会青睐。看节目的“弹幕”就知道,受众有多少,以及大家抱什么样的心态看。除了少数文学、艺术爱好者以及想装逼找素材的人,有耐心看的年轻人实在太少。网络视频主要受众是九〇后,节目方说不要低估观众,其实太高估九〇后的胃口了。


现在生活够苦逼了,他妈的挤了一天地铁,累得和狗一样,你却给我在这不咸不淡地谈诗和远方。为毛搞笑类节目这么火,大家需要放松啊。从节目功能性讲,受众实在太窄,在豆瓣用户都得挑半天。如果你教大家如何泡妞,肯定看的人多。《晓松奇谈》明显胜出,因为在讲历史八卦,可以作很多人的装逼谈资。节目起码要和当下社会热点链接—还可以再猛一点。比如从最近很火的“优衣库”事件扯到艺术上去,就有人看,就牛逼了。

当然,理想国是业界良心,但良心当不了饭吃。不要以你们所谓知识分子价值观去意淫大众,尤其那些“老逼梆子”,就更是自嗨!


发这段话的小友,是与某位九〇后资方磋谈同类项目时,得此妙谈。我一读而过,句句实话:现实感、方法论、文化把脉、业界出路等等等等,俱皆顾到;出语之醒辟,令我豁然省察当今的大环境与大趋势,立论之熟悉,则与我辈从小就被耳提面命的信条,处处咬合。我虽非“知识分子”,亦如挨批,顿起有罪之感。


且我也喜好粗口,以为爽快:原来,《局部》点击量背后是一小群“装逼”的青年—幸甚至哉!照实说:本人少小装逼,如今修到“老逼梆子”的境界,得此昵称,与有荣焉。是故还得郑重谢谢《局部》栏目下敲字捧场的小装逼们:入夏以来,友人举着手机给我看过几回观众留言,最使我陶然“自嗨”者,是说看了《局部》,人会“安静”下来—这可是意外的回应、上佳的褒奖啊,如若果然,岂不反证了法国人蒙田所言:


人类的所有不安,就是回到家里也静不下来。


好了。最后,容我起立感谢自王希孟到马塞尔·杜尚等十余位天外的嘉宾,是他们为这档节目赋予真的价值。编书时,利用页面空档,我增补了不少掌故兼以新的感触,一路絮叨着,再次惊觉: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好,远远超过我的讲述。



2015年9月30日写在乌镇







阅读推荐:

※ 他们在桂林丨广西师大社读者72小时桂林之行

※ 今天,我们想送你11个读者关于阅读的故事

百日共读计划丨我想和你在阅读中,重新认识爱情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605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