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月份没书看?我们最最推荐这34本书

4月新书书讯伴随着越来越温暖的春风来向大家报道了,本期值得期待的书共有34本,其中大咖的新书也有不少。


其中一位重量级大咖——白先勇更是有两本新书与大家见面,《我的寻根记》是一部极具个人色彩的经典作品集,由白先勇亲自审定篇目;《正本清源说红楼》则是白先勇聚焦《红楼梦》程乙本,试图更贴近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而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这次还能收获到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十宅论》以及《新周刊》艺术主笔的《艺术永不眠》。《影子之城》作为一书难求的好书,这次推出了更加适合收藏的“纪念版”。


这次许多系列丛书也纷纷上新,其中由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编的《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二辑已经出炉,《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第三卷也已出版。更多其他好书还请各位细细浏览,总有一本适合你的阅读品味。若遇见心仪的,可以移步到淘宝官方旗舰店和微店入手好书哦。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年4月新书书讯

 

《我的寻根记》

著者: 白先勇


《我的寻根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白先勇经典作品集,怀抱着一份对文学、对故园的眷念,展示着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学、艺术轨迹和生命历程。文分三辑:第一辑小说,共8篇,收入《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与《谪仙怨》等,以及获郁达夫文学奖的最新作品《SilentNight》,篇篇皆是精品;第二辑散文,共9篇,收入《树犹如此》、《明星咖啡馆》与《第六只手指》等,满眼是乡愁与亲情;第三辑评论,共6篇,包括《与奚淞对谈三章》与《大观红楼》等,集结了近年来演讲、访谈、文论,可一窥文学大师的文学观与个人体验,也相当全面地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正本清源说红楼》

著者: 白先勇


近百年来,红学界一直有两大公案,红学家众说纷纷,困惑读者近百年:一个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还是高鹗或其他人的续书;一个是“程高本”与“庚辰本”之间的差异。

 

本书《正本清源说红楼》便是针对这两大议题编辑而成,汇集了自胡适以还,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学者、专家、作家,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以及“程高本”与“脂本”的差异比较、各抒己见的一些文章。

 

这一部红楼雅集,第一辑“名家说红楼”,是名家文章中论述两大议题的摘要(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俞平伯、夏志清等);第二辑“名家评红楼”,是红学研究各阶段学者、作家的全篇重要文章(包括胡适、高阳、周策纵,以及杨绛、王蒙、白先勇等);第三辑,特别收入白先勇近年在台湾大学授课而一笔一笔整理记录的《庚辰本与程乙本对照记》,共一百七十余条,以及当今红学大家的上海论坛实录《〈红楼梦〉百年议题:程高本和后四十回》。

 

 

《十宅论》

著者: 隈研吾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十宅论》的再版。隈研吾以敏锐的建筑嗅觉,洞悉日本消费者对于住宅的需求,并戏谑式地将战后日本的住宅分为十类,通过这十类住宅探索日本人的居住文化,批判日本住宅对于西方住宅的模仿与崇拜。


在隈研吾眼中,暗示着“旅行与性”的“单身公寓派”住宅以商务旅馆的单间为原型,成功满足了年轻的都市单身生活者对于理想住宅的想象;而以欧美的传统别墅为原型的“食宿公寓派”则满足了无数家庭主妇对于家庭生活的浪漫期许;至于“咖啡吧派”住宅,它以精挑细选的高档桌椅、细而窄的空间照明,烘托出一个个寂寞而又渴望表现自我的都市白领,满足了他们对于中产生活的美好想象……

 

 

《白日漫游》

著者:远子


不想工作,又害怕失业;想要恋爱,却又恐惧婚姻;有呐喊,更有彷徨;一心要逃离,却不知逃向何处;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深圳,在所有地方都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遇。


青年作家远子最新力作,以十四篇彼此独立而又互有呼应的短篇小说,刻画在大都市挣扎求生的年轻人,描述一种渴望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生活状态,记录一场疯狂、残酷而又不失诗意的心灵之旅.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一位女性主义人类学家的跨国成长旅行》

著者:[美]露丝·贝哈(Ruth Behar)

译者:李开


本书讲述了作者露丝·贝哈从一个被迫的旅者——移民小孩,到一个自由旅者,却始终无法摆脱“乡愁”的成长故事。人至中年,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作者,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名副其实的纽约“客”,她魂牵梦萦着的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古巴、生活在那里的人和记忆中的往事。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和人类学家冷静客观的视角,将思乡之情娓娓道来,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女性半生回忆录。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著者:[英]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

译者:花保祯等


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舒适、设备齐全的房子里,但我们仍然不断地遭遇不速之客,有一大群小动物侵略者觊觎我们的居所。无论是地窖里的甲虫,还是卧室里的蚊子,我们都无法完全躲开它们。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和我们家庭的一部分。

 

本书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全世界,介绍了世界性分布的各种典型的小动物,探索它们如何逐渐适应进入人类家庭中生活。同时,本书附有鉴定指南,详细描述所列动物的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等,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入侵者是何种生物,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生物学常识。

 


《城邦变形记》

著者:[法]皮埃尔·马南

译者:曹明、苏婉儿


在《城邦变形记》中,马南与托克维尔式视角保持距离,认为比起现代民主革命,希腊城邦的形成才代表更多实质意义的人的转型,并且构成前者的基础。通过对荷马、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蒙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另类解读,马南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纵横于诗学、哲学和神学之间,凸显过去思想史家忽视的维度,绘制出城邦、帝国、教会和民族国家诸政治形式的思想史,使我们得以理解西方文明演进的核心力量。

 


《重逢》

著者: [英]弗雷德·乌尔曼


一位是身世显赫的小伯爵康拉丁,一位是犹太医生的儿子汉斯,从他们十六岁相识成为莫逆之交,到后来令人心碎的误解与决裂,直至三十年后的清算。


故事以犹太男孩汉斯的口吻讲述,背景是那个为了保持优等民族的纯正性而将无数尸体焚烧成灰烬的年代,但却是以一种隽永哀愁的小调写成的。书页中有士瓦本柔和宁静、遍布果园的淡蓝色群山,少年们在散发着乳香的黑森林和莱茵河谷中远足漫游,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梨子,野玫瑰遍地盛放……但暴雨将至,“他被逐出了德国,他的父母被迫自杀了,然而这个中篇留下的余味,却是内卡河和莱茵河畔深色小木屋里当地葡萄酒的芳香。书里没有瓦格纳式的狂暴;它就好像是莫扎特重写了《诸神的黄昏》”。

 


《回到出生地》

著者:王孝稽


本书收入著名诗人王孝稽近年来原创诗歌精品一百多首,作者用简洁有力并富有韧性的语言向他的“出生地”致敬。书写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及其历史文化,试着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描绘“出生地”场景和逐渐陌生化的乡亲面孔,让“故乡”这个词语在诗人的睡梦中时时惊醒。

 

 

《现代自然》

著者:[英]德里克·贾曼

译者:严潇潇、沈盈颖


英伦导演德里克·贾曼,一生拍有《卡拉瓦乔》《英伦末日》《爱德华二世》等多部著名影片,最后之作《蓝》更以银幕仅呈一片纯粹蓝色轰动影坛。而不逊于他的艺术激情的,是他对植物的痴迷。这部日记,记叙了他在身罹绝症之际,如何以一己之力在英国邓杰内斯角的核电站旁、荒凉的卵石滩上筑起一座花园。贾曼之笔具有其电影镜头的诗性之美,聚焦他眼中的四时风景,以诗歌与丰富的植物学知识穿插其间。同时,他记录了日常的种种艺术灵思和实践,记忆中的童年与交游,生命中的欣悦与苦痛、迷梦与影像,于斑斓的文字间,人们可辨认出这位天才导演独一无二的灵魂。

 

 

《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

著者:孙琳琳


这是一本带你重返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书。《新周刊》艺术主笔孙琳琳通过24个艺术故事及24份囊括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提供了一份帮助“理解”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从2006年至今,艺术圈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尽在这不眠的24小时中。

 

故事发生的11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从机会更多的北京、市场更规范的上海,到安逸的成都、更具成长性的武汉;书中亮相的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从艺术家、批评家,到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离去者。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而这本书讲的,正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的故事”。

 

 

《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二辑):跨学科应用与公共传播》

丛书主编:丁俊杰、崔永元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6·第二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


本书一方面从跨学科应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理论的探讨,也有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从公众传播作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国内外的现状,阐述口述历史在文化普及与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进展。

 

 

《优雅的中餐》

著者:周德丽


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彼时西方人对中国烹饪之微妙艺术的好奇正在迅速增长。作为外交官夫人,周德丽女士敏锐地发现,品赏各式中式美食是国际宾客的共同喜好。以此为契机,她着手将私家家宴菜谱与传统中餐礼仪融于一册,以中英双语著成《中国食谱》一书(即本书之原型),于1936年在上海初次出版,后又于上海、香港、东京和纽约等地再版68次,销量逾30万册。借由介绍中餐餐仪之道与中式美食制作之法,进而向当时的西方展示中华文化是她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而如今,这本小书亦成为我们现代读者回味旧时饮撰与人文食风的时光之匙。

 


《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纪念版)》

著者:萧易

摄影:梁思成、刘致平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最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此为线装纪念版,该书获2018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大好书”。线装纪念版运用古线装这一装帧形式,结合皮质压凹等工艺,古色古香,呼应中国古建筑的古朴精致之美。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

著者:[美]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戴大洪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三卷。在本卷中,弗兰克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归来后的试图重归文坛主流的努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到了这一目的。而《地下室手记》的写作则宣告了作为经典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诞生,并预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后写作方向及风格的突变与深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遇见了情人波丽娜,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秋水堂论金瓶梅》

著者:田晓菲


词话本,绣像本,《金瓶梅》流传的两大版本,哈佛学者“秋水堂主人”田晓菲从文本本身入手,逐回比对两大版本,细解小说中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叙事结构、象征隐喻等创作手法。两个版本的意识形态和美学原则极为不同,词话本偏重儒家教化思想,绣像本则蕴含宗教精神,是一部更彻底的文人小说。可以说,不是有一部《金瓶梅》,而是有两部《金瓶梅》。

 


《蝉声唱》

著者:凡一平


这是一部传奇之作。三十多年前,两名男婴产房被抱错,一个生活在富裕的精英家庭,一个在普通家庭中浑噩度日。三十多年后真相被发现,转瞬间,两人身份互换,遭遇权力、欲望、情义的考验。然而,调换了身份,却无法调换命运。

 

 

《托尔斯泰的胡子》

著者:阿舍


本书以鲜活灵动的文字对列夫·托尔斯泰、米洛拉德·帕维奇、萨尔曼·鲁西迪、伊萨克·巴别尔,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查蒂·史密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残雪等8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予以深度阅读,而后结合个体生命体验,在经典文本最能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之处,进行拓展与开掘,使经典由外部的书籍而内化为生命本身,使其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坐标,更成为与作者生命节奏相契合的脉搏的跳动。

 

 

《夜深同花说相思》

著者:杨荻


本书收录了《读者》签约作家杨荻近年来的散文精品70余篇,全书秉承了作者一贯温婉沉静的文风,用平实素净的叙述方式,不急不缓地表达生活,以及与世人分享她在琐碎细微的日常中感受到的希望和生命之光。文笔优美流畅,清新淡雅,给读者以文字的美感;内容拾于日常,却温柔地抵达生活的本质,深刻动容。完美地表达了一个崇尚精神自由的知性女子的温暖情思、生活感悟、自然之爱及内心深处的倾诉欲望。

 

 

《许倬云观世变》

著者:许倬云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五十余载治史文章精选,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为主题,勾勒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

 

 

《许倬云问学记》

著者:许倬云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禅定荒野》

著者:[美]加里•斯奈德

译者:陈登、谭琼琳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题涉及荒野对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回归荒野的可能性。源于诗人的敏感,斯奈德对“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进行了语源、语义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国的荒野,对当地与自然相和谐的土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禅宗学习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从文化上接纳荒野的问题。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

著者:凌世君


桂林幸有山为座标,我们可以通过老照片去对应方位,还原已经消逝的旧时空。可是,老照片只给了我们空间感,却无法叙述隐藏在旧时空中的老故事。比如,世人熟悉“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桂林的木屋尤其为天下第一”。桂林旅游之发达,旅行杂志,早有办刊。桂林的渔船、浮桥、十字街、腊味店……该书作者凌世君,多年潜心于对桂林老照片后面故事的调查、钩沉,又用充满诗意美感的文笔将这些故事展现开来,使老照片变得充实有趣而鲜活。时间成全故事,200余张老照片,还原了一座城市的旧时风貌。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著者:许晖


“哄堂大笑”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弟子?“高足”原来指驿传制度中的骏马 “无它”原来是古人相见的问候语 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给艾米的信》

著/绘者:[美]艾兹拉·杰克·季兹

译者:柳漾


彼得大声告诉妈妈:“我在给艾米写信,我要邀请她来参加我的生日派对。”妈妈说:“你直接问她不就好了吗?你从没给别人写过信啊!”盯着信纸好一会儿,彼得才说:“嗯──这样特别一些。”出门寄信的路上,天公不作美,不但下起雨来、天空雷声轰隆隆响起,还突然刮起一阵强风,把他手里的信吹走了!不受控制的信朝着街角飞去,这时有人走了过来,是艾米!糟了,现在绝不能让她看到这封信,于是彼得冲过去一把抓住了信,同时却把艾美撞倒了,她哭着跑走了……彼得难过极了,他心里想:她绝对不会来了。艾米真的不会来彼得的生日派对了吗?!


喜欢一个人,原来是一场冒险,即使是六七岁的小孩也有不打折扣的酸甜苦辣。

 


《我不怕怪物!》

著/绘者:[比]马里奥·拉莫

译者:赵佼佼


这是一本触及儿童怕黑心理的图画书,讲述了一个绿色的小怪物努力克服对黑暗的恐惧的故事。小怪物不喜欢一个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因为他总是听见奇怪的声音,而且有一个“怪物”(一个小女孩)会从他的床底下钻出来,冲他做鬼脸,捏他的鼻子,掐他的屁股,还拿枕头打他,甚至拿他练习空手道。等小女孩一走,小怪物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小女孩不见了,小怪物自信地说,是他把小女孩吓走了,因为他是一个捉怪物的高手。本书用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表现了孩子的怕黑心理,并用幽默的方式缓解了儿童对黑暗的恐惧。



《好好睡一觉》

著/绘者:[法]米夏埃尔·埃斯科菲耶;[法]克里斯·迪·贾科莫

译者:李旻谕


兔子西西忙了一整天,想要好好睡一觉。他做了一整套睡前准备工作:在床头柜上放了一杯水,把拖鞋整齐地摆在地毯上,确认床底下没藏着什么妖怪,紧紧地抱住玩具熊,闭上一只眼,再闭上另一只眼,正要呼呼大睡。突然,西西被惊醒了——一只鸟儿在“嗒嗒嗒”地钉相框。好不容易把鸟儿劝走,西西准备再次入睡,又被一只松鼠吵醒,在三番五次被打扰后,西西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可是床下又传来了“嘭嘭”声……这是一个疯狂又好玩的故事。它抛开说教,用无厘头的情节博得孩子纯真的欢笑,用幽默和想象陪伴孩子的童年。同时,也让家长们看到孩子的游戏心理,与孩子们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

 


《在这本书里》

著/绘者:[法]芬妮·玛索;[法]若埃尔·若利韦

译者:柳漾


白云在天空里、猴子在树上、舌头在嘴里、毛绒玩偶在洗衣机里……每一页都有不一样的风景,里面的事物五花八门、上天入地,引导孩子认识并走进去。翻到最后一页,你会发现一个小男孩躺在爸爸怀里,手里拿着的,就是这本装着整个世界的书。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换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情,加一点儿想象力,每一个小麻烦都可能变得好玩又有趣。

 


《草丛》

著/绘者:[日]田岛征三

译者:彭懿、周龙梅


一只球被抛了出去,一路上,它穿越草丛,落入水中。它遇到蜗牛、小蛇、一朵硕大的花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最后,小球玩够了,停了下来,把所有美景装在心里,身上留下了五颜六色的印记。经过这个世界,却不被万物缠绕,只自由地披沐流溢的光彩。

 


《看,书中间有堵墙!》

著/绘者:[美]乔恩•艾吉


对于创作者来说,书里的中缝是个大麻烦,会吞没掉一些信息,所以要么就避开,要么就忽视它的存在。但乔恩•艾吉大胆向它发起挑战,在中缝画上一堵墙,以此为创意点创作了一个逗趣的故事。一堵墙把书分成两个世界,一边有聪明机灵的小孩,一边有凶猛的动物和食人怪。小孩不停地说自己这一边有多安全,但画面上的情节与文字背道相驰。到底哪边是安全的?小孩最后怎么样了?看画猜猜吧,答案在每一位读者脑中……

 

 

《面包狼的家》

著者:皮朝晖


《面包狼的家》为作者皮朝晖代表作《面包狼系列童话》,虽然针对人群为儿童,但是就算是大人读起来也颇有趣味,忍俊不禁。主人公面包狼皮特和他的小伙伴在皮朝晖创造的世界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事,他们遵守交通规则、帮助弱者、有无数新奇的点子并勇于尝试,也愿意承认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些鲜明的形象会给小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并且从书中学到很多知识,认识这个世界。


本作品言语简单,亲切简洁,贴近儿童生活。作品曾多次获奖,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可以看出作者经过了精心的修改,没有使他笔下的世界与现实世界脱节,不会让小读者感到陌生或不解。

 

 

《紫叶儿》

著者:谢华


《紫叶儿》是由单篇童话19篇,系列童话5篇构成的童话集,以低幼童话为主。包括《紫叶儿》《岩石上的小蝌蚪》《布偶徐正兴的情感生活》《星星信》《大肚皮警察的故事》等重要的篇章。本书的特点是没有常见低幼童话的咿呀学语、故作姿态,很好地呈现了童话的艺术特点,想象丰富、故事生动,写出了童话故事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比如,《岩石上的小蝌蚪》承载的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大主题。本书在稿件篇目选择上,长短相济,既有低幼儿童的读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故事能较紧密地结合社会生活,又不失其想象力。

 

 

《太阳系警察》

著者:彭懿


《太阳系警察》是作者彭懿的短篇作品集,收录了《太阳系警察》、《气功大师半撇胡》、《来自外星球的妖精》等作品。情节曲折动人,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故事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相互交错,迷离扑朔,大气磅礴。主人公多为10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凭着自己善良的天性和机智勇敢,战胜一个个妖巫、魔龙或湖怪,救助了同伴,维护了正义,同时也使自己受到考验,更加成熟。在动人心魄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是这些故事共同的特点。

 

 

《儿童思维训练365天(初、中、高级篇)》

著者:日本幼儿教育实践研究所


《儿童思维训练365天》源自日本47年的儿童思维课程,是日本幼儿教育实践研究所幼升小王牌练习册,在日本享有“儿童思维教育NO.1”的美誉。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每日福利时间 ◆ 


每周【精选留言次数前三】

及【分享次数前三】

均可获赠礼物一份 

多多参与文末留言和转发分享噢



◆ 近期热文回顾 ◆ 






-END-


编辑丨廖茹画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365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