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换头术”带来的到底是恐怖一幕,还是医学进步?丨哈医大教授否认完成全球首例人类头移植,仍引发巨大争议

2017-11-22 唐闻佳 李晨琰 文汇报


  • 仅从技术角度谈,如果对头移植的科学研究能带动如今的神经保护、功能重建与修复等突破,一大批临床上的截瘫患者将率先获益

  • 一般器官移植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挽救生命,比如心肺移植;第二是恢复生理功能,比如眼角膜移植;第三是治疗严重的疾病。而“换头术”会把病人的身份混淆,造成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的混乱,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国外媒体透露说,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完成了第一个头移植,这个说法是不妥当的。”昨天上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穿着白大褂的任晓平面对媒体对此前的报道作了否认。但随后,话风一转,任晓平表示:“我们团队最近有一个重大的科学突破:完成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模型。”

“换头术”惊世骇俗,难怪眼下的任晓平成为舆论焦点。从此前的心脏移植、手移植,到如今号称的“头移植”,曾被视为科幻的情节似乎逐一成为现实。如果“换头”真的成为现实,无异于医学界的又一颗原子弹,有专家在接受文汇记者采访时直言,其价值远超过任何器官移植。

眼下,对此唱好唱衰的声音都很热烈,到底是言之过早,还是因为现代人的时代局限看不到“真正的未来”?有专家说得很中肯,不管怎样,如果因此对“换头术”的探究引领一些神经外科关键技术的突破,对广大临床患者不是坏事。

▲任晓平


离真正的“换头术”有距离



“不是头移植,是完成了人类首例人体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昨天的媒体发布会一开始,针对此前媒体报道提到的“换头术”,任晓平纠正说,“民间所说的‘换头术’在医学上被称为‘头移植’,我们团队是在新鲜的尸体上完成了头移植临床前的模型设计,也就是第一次将头移植整个外科手术的步骤、设计完整地提出来,距离活人的头移植还有一段距离。”

据任晓平介绍,在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中,他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但目前只是解决了“换头术”进行前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距离真正的“换头术”还有一段距离。

相比之下,任晓平的合作伙伴并没有这么“低调”。就在三天前,英国《每日邮报》11月17日报道,意大利神经科医生塞尔焦·卡纳韦罗宣布全球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手术地点正是在中国。卡纳韦罗说,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卡纳韦罗的高调发布,让“换头术”和任晓平一下子成为“网络名人”。

▲卡纳韦罗

表述之差别,显而易见。问题是,“换头术”的意义到底何在、难点何在?记者采访沪上相关医学专家得到的答复是:抛开“换头术”的噱头效应不谈,如果对头移植技术的探究带动神经保护、重建等关键技术突破,不失为一件益事。

中枢神经再生突破,截瘫病人首先获益


头移植可不是任何一个传统科系能完成的,涉及脑外科、骨科、血管外科、重建外科、头颈外科等多系统,临床技术和理工科的配合也必不可少。

上海市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卞留贯称,复合组织移植手术复杂程度非同一般,相比肢体移植手术,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更差,“头移植”手术的技术难题包括中枢神经再生、免疫排斥、人体大脑低温冷冻等。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的连接、“脊髓缝合”更是难上加难,被认为是“头移植”推进中尚未突破的一大世界级技术难题。

任晓平在媒体发布会上也谈到,医学发展了几十年,但常见的脊髓损伤所带来的中枢神经功能修复问题仍未解决。而这个难题在他们团队有了重大突破。从小白鼠、大白鼠,再到狗头移植,任晓平介绍,他们的实验人员曾从狗的背部开始进行脊髓全切断,“100%切断”,再立刻把它融合,融合方式是用特殊的化学药物——粘合剂聚乙二醇(PEG)。据他透露,为期一年的观察中,“狗的恢复效果非常好”,但“无法和正常狗完全一样”。

卞留贯称,既往确实认为中枢神经一旦被切断将不会生长,其功能得不到恢复,而如今有实验证明GEMINI脊髓融合技术可以让两端脊髓有效融合在一起。此外,传统上认为中枢神经无法恢复,但近十年科技发展在逐步推翻这个观念,比如用干细胞、电刺激等。

“仅从技术角度谈,如果对头移植的科学研究能带动如今的神经保护、功能重建与修复等突破,一大批临床上的截瘫患者将率先获益。”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华谈到。他同时强调,“科学技术应该用在有益于人类发展的道路上”,“换头术”所引发的伦理隐患有待商榷。

头移植可追溯到1908年,医学探索应遵行道德底线

主流医学界到底怎么看这件事?作为全球最大的神经外科学术组织,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10月23日为此发表声明,其中指出,施行头颅移植的技术具有一定可能性,但目前,只是能在人体头颈必需的脑血管吻合基础上建立脑血液循环,由于脊髓横断后,头与身体不能建立神经联系,人们仍没有能力做脊髓离断后的神经原再生。“因此,头颅移植不但在伦理学上不可接受,在科学方面也毫无意义。”


采访中,神经外科领域的医学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换头术”仅是部分科研人员所为,“他们有些并非神经外科领域人士”,这也并非神经外科的主流研究。

不过,记者翻阅史料发现,少部分科学家对“换头术”的痴迷已有百年。

在医学领域,有关头移植的记载可追溯到1908年。1908年5月21日,美国生理学家格斯里教授和法籍医生卡雷尔把一条狗的头移植到另一条狗的脖子旁边,并接通了血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双头狗。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头颅移植,但它被视为“换头术”的开端。被移植的那只狗头瞳孔可以收缩,鼻孔还能抽吸,并且能舔舌头。尽管这只奇怪的双头狗只存活了20分钟。

此后,苏联科学家德米科霍夫、我国的赵士杰教授相继进行了头移植的尝试。

“我们所获得的成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成果得到了国际期刊的认同。”任晓平今日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多篇论文。其中,有关小白鼠和大白鼠的头移植研究分别发表于1996年、2017年,此次的“第一例人体模型的头移植术”也于近日在《国际外科神经学》(SNI)见刊。

“这个头移植手术即使在技术上成功,伦理上的障碍是无法克服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樊民胜教授告诉记者,一般器官移植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挽救生命,比如心肺移植;第二是恢复生理功能,比如眼角膜移植;第三是治疗严重的疾病。而“换头术”会把病人的身份混淆,造成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的混乱,暂时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樊民胜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健康,而不是去做一些天方夜谭似的探索,在医学探索上应有道德底线。若想继续这类手术探索,应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提交申请。

“有争议不奇怪,没有争议才奇怪”,对于“换头术”,很多医生这样说。

面对质疑,任晓平直陈,如今常见的肾脏移植于1954年在美国完成,西方也曾猛烈抨击之。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是要正常死亡的,应当接受死亡。1967年,人类第一例心脏移植的主刀医生被告上了法院。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人们早已接受这些手术……

任晓平说,“心脏移植、肾脏移植,做了半个多世纪了,完美吗?不完美。因为医学是一个实验医学,它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永远追求完美,但是永远不会完美。”

“换头术”带来的到底是恐怖一幕,还是医学的进步,尚不可知。


文丨文汇报首席记者唐闻佳 、见习记者李晨琰

本文刊于2017年11月22日文汇报


为你推荐

这些过亿的国产电影,你看过几部?创纪录丨中国电影票房今年破500亿元!

这一夜,她用脚丈量城市生命线 | 微电影《隧道里的天光》温暖见证

你检查过孩子学习用的APP吗?里面可能藏着这样肮脏的猫腻!

怎么处理打“小报告”的学生?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全国网友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