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军张辰张益戴晓虎谈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
文章导读
6月4日,“2015(第九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将在北京盛大开幕。论坛将进一步解析“水十条”背景下的产业变革及发展机遇,探讨环境效果时代的创业创新。届时特约行业技术大咖王凯军、张辰、张益等就“环境效果时代的技术变革”为题进行高峰对话。下面特摘取他们去年在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的精彩发言,以供参考。
来源:E20环境平台
王凯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国际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是“变负资产为正资产”
进入新世纪,世界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水资源短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单纯无害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水资源回收利用,从废物中提取价值成为新的需求。
过去一段时间,污水处理厂都是以能量消耗的形式存在,是一种负资产。总结国际污水处理技术的新形势可以发现,国际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从污水中发现价值,创造正资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追求极限水质、重视资源和能源的回收、重视设施的环境价值。
污水处理概念厂的提出与世界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未来污水处理厂必将面临跨越式发展。
张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需水泥气声同步达标
对于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要有全达标理念,需统筹考虑水、泥、气、声,同步达标。
水:污水处理厂的提标一定要采取一系列深度处理的措施,提标改造需结合原有处理工艺进行系统分析统筹考虑,同时需关注以下四个问题:Ⅳ类水体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温度一定要控制好;脱氮除磷碳源不足;溶解性不可生物降解COD去除难;改造用地受限。
泥:污泥处理处置目标为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2008、2009年出台的污泥相关政策中,着重强调前面三化,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应在推进三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资源化。
气:污水处理厂做前期规划时,应该对臭气的治理引起重视。生物除臭技术投资虽比较高,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声:噪声声源控制可改进工艺和操作方法、优化厂区工艺流程布局。
张益(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达2000亿元
我国土壤修复现状可用“重、大、热、难”这4个词形容:大范围大面积的污染超标率,可谓“重”;万亿级规模的市场预期,可谓“大”;一年多时间新注册数百家相关公司,可谓“热”;多学科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可谓“难”。
虽然相比大气、水污染治理,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几乎没有起步,总体差距较大。但一旦市场打开,规模将远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未来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将会全面启动,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而2025年将达2000亿元。
目前国内至少有500多家企业的业务涉及土壤修复领域,从国际经验来看,土壤修复市场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想要涉足的企业需冷静谨慎、充分准备。未来五年土壤修复市场将会经历一场“大浪淘沙的洗礼”,最终适者生存,形成高集中度的业态。
未来真正生存下来,并且做强做大的企业,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先进的工艺技术跟成套设备;强大的投融资能力与工程管理能力;良好的政府背景跟内部灵活的机制。
戴晓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小城镇将会为环保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在目前中小城镇环境治理之于行业或许仅是很小的商机,但在下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当中,中小城镇将会为环保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德国,现在的市政污水处理量仅是我国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德国有一万个污水处理厂,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很小的污水处理厂。传统技术方面的智能化提升对中小城镇比较重要,同时要注重应用开发小型组合式的技术装备,并尽可能实现集中式处理模式。
新型城镇化中村镇发展是关键,如何从管网建设中捕捉到良好的机遇,为规模小而分散的村镇需求,提供移动式的、智能化的设备是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