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了几百亿的香港城市排水工程长啥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香港传真 Author 香港传真

点击上方香港传真一键获取港澳资讯


香港资讯·本期导读

暴雨中的香港,需要划船上班吗?


入汛以来,N个省不少区域已成“泽国”。其中武汉暴雨持续多日,在昨晚一场强暴雨过去之后,整个城市变成了这样:



作为一个经历过1998年洪水且当时就身在武汉的小编,看到武汉这个样子仿佛瞬间回到了18年前。




这几天很多媒体的报道回忆起了18年前的那场灾难,同时,也提到了武汉市有关部门在2013年宣称的“投130亿改造排水,3年后不怕大暴雨”的旧闻。


即便武汉的本地报纸解释说这130亿目前只投入了40亿,而且已经在市中心区初见成效,但是更多声音认为,“1998年的那场滔天巨流,留给我们的教训还不足够。”




回过头来聊聊香港吧。


上图是小编7月6日早上拍的照片,行人打着伞,天上下着雨,而且这一阵阵的大雨也持续好几天了。


香港平均年降水量2400毫米,每到夏季香港的降水开始增多,再加上此时台风侵袭所可能带来的风暴潮,香港同样时刻面临着城市排水排洪的压力。



1966年6月12日,香港发生雨灾,曾录得一小时内高达108.2毫米的雨量纪录,导致64人丧生,2500多人无家可归,造成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港元。


事实上,历史上的香港,曾经多次被暴雨“冲伤”,山洪、泥石流等等灾难都曾经在香港发生过。自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以来,所记录到的最严重的灾害曾造成156死117伤,那是一次因为暴雨导致山体滑坡而酿成的惨剧。


不过近30年来,香港因暴雨所带来的灾难损失越来越少,而香港的城市渠务管理经验也常被人借鉴。



香港的地下雨水管道


香港跟“水”相关的部门有两个。一个叫水务署,一个叫渠务署。前者主要负责香港水资源的发展和管理,简单点说就是负责供水;后者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城市蓄洪排洪以及污水处理等工作。上图这个大大的雨道便是由渠务署负责。


渠务署的前身是在1890年于香港成立的渠务办事处,当时隶属于香港政府的工务局。1989年9月1日,渠务署正式成立。如今,渠务署隶属于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


两年前,香港传真小编有幸在时任渠务署署长钟锦华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香港荔枝角的一处雨水排放系统,非常震撼:




香港的地下世界


香港林立的高楼组成了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但如果你钻到香港的地底下去看看,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


雨水排放隧道


香港的雨水排放隧道为香港雨水排放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香港在遇到暴雨时城区中的水浸情况。




这是香港荔枝角的雨水排放隧道。




建设中的雨水排放隧道。




而在香港众多的雨水排放隧道中,工程最大的当属“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这条隧道于2012年建成,渠务署耗资34亿港元兴建。


这条隧道有多长?


根据渠务署的数据显示,该隧道主隧道全长11公里,直径为6.25米至7.25米,进水口有足足34个!下图最下面那条黄线便是这条隧道,简直跟现在的港岛地铁线差不多长了!




这条沿山脊建设的排雨隧道的特点在于,可以提前将雨水从山上拦截,然后通过隧道直接排进大海。渠务署介绍说,整条雨水排放隧道可截取港岛北部约三成的降雨量,足以应付港岛北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大大纾缓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整个港岛区的防洪能力也能相应提升。


蓄洪池


虽然雨水排放隧道是最重要的城市排水工程,但是一旦遇上百年不遇的糟糕天气,城市也难免遭殃。为了解决城市排水系统可能超负荷运作的问题,渠务署决定在香港兴建几个蓄洪池,以作为缓冲之用。上个图解释一下:





可以看到,当暴雨来临时,部分雨水从一开始就被截流了,经过主隧道排进大海;市区内的雨水则通过市区排水系统排出,而蓄洪池的作用就是防止在排水压力过大时,造成地面水浸。


香港跑马地马场


上图是香港跑马地马场,相信不少朋友都熟悉这块地方。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块场地的下头的一部分居然被挖空了!而被挖空的地方,便是跑马地蓄洪池







来看看示意图:




这是香港众多地下蓄洪计划的其中之一——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Happy Valley Underground Stormwater Storage Scheme),容量为6万立方米,差不多有24座标准游泳池那么大!该计划2012年开始执行,直到2015年已经完成第一期的工程,耗资10亿港元。



这是香港另一处蓄洪池——大东坑蓄洪池。


香港“水浸黑点”的监测


我们看到,香港的城市排水和蓄洪工程正在不断完善,但是,该在哪里建,建多大,依据是什么?



多年前,香港上环永乐街是一个逢雨必淹的水浸黑点


事实上,香港政府一直在不断分析和监测香港各处的情况。其中对于水浸黑点的监测起到了很大作用。




早在1995年,香港政府就开始对香港各处曾经因暴雨造成的水浸处进行了监测。一方面,对水浸之处进行搜集和记录有利于对症下药,进行城市排水工程的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从长远监测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


于是你可以从表中看出,这20年间,虽然香港的高楼大厦越起越多,城市水浸风险越来越大,但是香港水浸黑点却越来越少!


到了今天,香港的水浸黑点只剩下这么多了:



一共只有8处,而且已经没有严重水浸黑点了。


长远措施


香港在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上,不光是建设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池,比如紧急事故处理中心的启动、河道治理、生态建设以及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同样是重要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3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署长唐嘉鸿在传媒简报会上说,香港要利用好已有的绿化资源,将香港打造成“海绵城市”。


从曾经一遇暴雨就遭殃,到现在不断完善的城市雨水排放基建和制度,香港走过了二三十年时间,为此投入的资金达数百亿。然而即便是这样,香港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正如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在自己的网站上所说,“在我们不断努力下,水浸的风险已大大减低,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然而他们的抱负和使命却一直没有改变——为香港提供世界级的污水和雨水处理排放服务,以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关于我们
香港传真订阅号提供最新香港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独家人物专访,全方位见识香港,读懂香港。(您也可以回复“政府部门”、“香港交通”、 “香港天气”、“香港旅游”、“大学”等获取更多资讯)。《香港传真》节目透过新华通讯社旗下CNC中文台首播,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 (8356.HK)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