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垃圾分类:一位学者的乡村实践

易娜娜 E20水网固废网 2019-04-03
文章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关系到13亿多人生活环境的改善。监利朱河镇李沟村,是湖北省最早自行推进垃圾分类的村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和他的朋友自筹资金给村里置办了分类垃圾桶和宣传牌。新年伊始,听常纪文讲述他的乡村实践,从中可见这位学者的治学态度,对家乡、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来源:中国固废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


“春节回乡,发现村里垃圾分类开始全面铺开,房前屋后比以前干净多了,河道里淤积的垃圾全被清走,村里环境整洁多了!”


丁酉年的立春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间面积不大却整洁明亮的办公室里,常纪文,这位国务院智库专家,向中国固废网讲述了他的回乡见闻和他的垃圾分类乡村实践。


520个垃圾桶  耳目一新的李沟村


 李沟村的房前屋后 常纪文/供图

 

“给老家买垃圾桶、树立宣传牌,发起垃圾分类收集,出于爱家的情感,只是想为老家做点事情。”常纪文说,他从小生长在湖北监利朱河镇的李沟村,是这方水土养育了他。


520个分类垃圾桶,是常纪文去年5月到浙江金华的农村调研之后,给乡亲送去的礼物。李沟村,位于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河渠密布,是名符其实的水乡。但村里卫生脏乱差,村民习惯将垃圾往河边倒,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常纪文说:“金华金东区的农村,大街小巷干净得很,房前屋后看不到一丁点垃圾。看到人家的村子越来越漂亮,你的村子越来越脏,你会感到自责。”这种对比,刺痛了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常纪文到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农村考察,东部地区的很多农村都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从垃圾分类起步,环境整洁。“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看了以后很是羡慕。”他说,浙江金华金东农村的发展模式,给了他很大启发。


监利县朱河镇已经开始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工作,有专门清扫和运输垃圾的人,因此金东简单易懂的垃圾分类模式,完全可以在李沟村推广起来。他立即与生产分类垃圾桶的厂商取得了联系,自筹资金近5万元,购买了520个分类垃圾桶,直接寄到了村里。


“我希望,乡亲们的环保意识可以从小小垃圾桶开始逐步改变,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常纪文说,他的举动,引起了村长、村支书的重视。


近2000村民,大大小小约500户人家,每户都领到了一套组合式的分类垃圾桶:并列的两只桶,绿色的桶身上标注着“可腐烂”的字样,灰色桶身上标注着“不可腐烂”。这样区分垃圾,就算分不清“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概念,村民也容易理解。为防垃圾桶丢失,村里还在桶身上喷写了“李沟村”的字样,并从1到520进行了编号。


 常纪文(左一)和村民们聊天,发现村民有了初步的垃圾分类意识。


去年国庆,常纪文回乡省亲,发现分类桶用的不是很好,村民的意识还没跟上,垃圾还往河坡边上扫。“村委会如果组织大家把村里搞整洁了,搞漂亮了,外出务工的人会感到自豪,有归属感。”他找到村领导说,“建设美丽乡村,大家也会愿意出力。”


村里立起了垃圾分类的宣传牌


春节再回老家,李沟村家家户户都在使用分类垃圾桶了,江苏福斯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徐卫星还友情参加,亲自设计并出资帮助村里立起了20块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牌。常纪文和村里人聊天,发现大伙儿已经初步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农村的粪坑消失了,要跟得上形势”


“现在农村的粪坑已经消失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农村的垃圾构成也发生了改变。


曾经,村里每家农民都会养牛养猪,每家都有一个圆形的粪坑,将牛猪的粪便和腐坏的菜叶子投进去堆肥,是很好的农家肥。常纪文说,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去帮家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粪坑清开堆肥。到后来,养猪不挣钱,不如外出打工,养猪的人渐渐少了。从前养牛耕田,而现在村里大都实现机械化耕作,养牛的人渐渐少了,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开始买养老保险了。做饭,以前烧柴火,现在烧煤、烧气,煤渣子该往哪里扔?过去,农村的垃圾基本上都是有机的,后来田埂上难以降解的垃圾随处可见,有大量的白色垃圾,还有农药瓶……令人触目惊心。


“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城市化,传统的生活用具已经被工业化的用具所取代,农村的垃圾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常纪文说,二十多年来,这种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近年,通过调研,常纪文了解到垃圾分类对于建设乡村的重要性。“湖北从2015年开始规定城乡垃圾实行统一清运处理,中央也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他说,没想到中央的文件出台那么快。去年11月,住建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习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13亿多人的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到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今后,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的覆盖范围。


“我们朱河镇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整个垃圾清扫收集运输体系最为健全,我们村的行动也快。”常纪文感慨,“作为学者,除了做研究,更要深入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否则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农村垃圾分类比城市里更容易


“村子太大,如果请环卫工人,一两个人根本扫不过来。但如果村里实行‘门前三包’的制度,家家户户都有分类垃圾桶,卫生工作就好办了。村里的垃圾收集三轮车可以把每家的垃圾收运到指定的场所,镇里的汽车就运输到县城里,县里有垃圾焚烧发电厂。”


有人问,每户的垃圾都分类了,但运输时又混到了一起,怎么办?常纪文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现有的三轮运输车单日收运可腐烂的垃圾,双日收运不可腐烂的垃圾,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农村的垃圾分类模式不要和城市的一样。”在常纪文看来,在东部和中部一些地方,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初步城市化,但农村毕竟还是农村,农村的垃圾结构不一样。目前比较流行的垃圾分类方法大致有二分法(干的和湿的,或不会腐烂的和会腐烂的)、三分法(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四分法(可回收、有毒有害、厨余、其他),而李沟村采用了方便村民理解的二分法。


“农村垃圾分类比城市里更容易。”常纪文认为,我国东部农村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而农村是熟人社会,宗族影响和村集体管理相结合,农村垃圾分类管理相对容易些。


2016年,常纪文曾到湖南宁乡调研,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在宁乡的一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做得很好。邻村“不服气”,村民批评外出工作的人太不关心家乡的建设。不甘下游的邻村发起了村民捐款,短短两年就募捐了500多万,其中一位少时离家现又返乡的“乡贤”,个人就捐助了70多万元。该村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变整洁,还建起了环保学校。为表彰做出贡献的村民,优秀村民家庭的照片被贴上了村里的宣传栏,还有卫生评比公示栏,这些做法大大鼓舞了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自从我们村有了分类垃圾桶,我外婆家的那个村也有了压力,也给每户配发了垃圾桶。”常纪文笑着说,朱河镇的一些村与村之间已经开始在发展上比拼。有的村比较富裕,有的村比较穷。村集体拿不出钱的,只能借助“乡贤”的力量。目前,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贤”,其力量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十点思考


垃圾分类,让李沟村的面貌有了改观。村里发现,应该再设一个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甚至考虑在镇里建一个环保产业园,可以生产垃圾桶、垃圾车等配套设备。


如何在农村更好地推行垃圾分类,常纪文根据自身“实战”经验,总结了十个要点:


第一,农村垃圾分类需要制度化。由于文化素养等原因,普及分类仅靠“自组织”“自管理”是不行的,还需要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监管。例如村委会可以建立奖惩机制,或制定“门前三包”等制度进行约束。


第二,需要赢得地方的支持。做好农村垃圾分类,除了制度支持,还需要“村两委”支持、机构支持,并发挥“乡贤”的撬动力量。


第三,农村垃圾分类既要统一化,又要允许多元化。不同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进。在较落后的地区,通俗易懂的垃圾分类方式能够收到更好效果。


第四,农村垃圾分类也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例如,与河长制相配合,还可以要搞“区长制”,划片管理,明确责任人。


第五,需要长效的资金来源。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


第六,要让垃圾分类收集有效益。现在,李沟村的垃圾处理费是每人每年20元。今后,可以考虑将村镇的垃圾清扫和垃圾分类管理等外包。


第七,需要建立完整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条。从垃圾分类、收运到利用处理等环节,缺一不可。


第八,农村垃圾分类的起点要高,不要太高,但不能低。配套的设备和技术要跟上。垃圾桶、垃圾车等最好实现标准化。常纪文认为,农村引进垃圾分类收集车“不是必要的”,因为可以对分类垃圾分时段收运。例如,单日收可腐烂垃圾、双日收不可腐烂垃圾,或按早、中、晚收运等。


第九,各省市应该争取尽快出台地方性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法规或是规章。


第十,欢迎住建部出台国家性的指导规范。


“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加上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行。”常纪文总结说,“农村垃圾分类,需要建立与农村自治相适应的专业化、市场化的垃圾收集处理制度。” 


从垃圾分类看社会的发展转型


眼下,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垃圾分类已经广泛开展;中部地区正在进行试点;西部地区起步较晚。该如何看待我国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的意义?


“不能小看垃圾分类,它反映的是小问题,也是大问题,它能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常纪文认为,首先,其有助于让老百姓养成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者,其有助于发挥垃圾的价值,包括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改善生活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其核心意义在于人的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型,这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发达阶段转型。


“农村垃圾分类,是历史的潮流,大势所趋。”常纪文谈到,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再到2016年环保部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习主席的“两山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环境保护的合力正在不断集聚形成。 


后记:学者的难题与期待


听常纪文讲述他的乡村实践,深受其感染,因其治学态度,对家乡、对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常年工作、生活在北京,常纪文每年都会回去看看,他说监利现在已经通高速了,铁路听说也规划了,未来值得期待。他也期待着,有一天外出打拼的人们,在提及家乡的时候能够引以为豪。


他告诉记者,李沟村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监利县长得知后很高兴。监利县人大党组书记常尧阶也到了李沟村,明确表示要跟踪李沟村的发展。朱河镇镇长在多次实地调研后表示,要全力支持李沟村搞垃圾分类收集。他说:“县、镇、村共同试点,共同培育,可以把它做成一个样板。”


“14个村小组,如果每组派一位村民代表,再加上6位村干部,一共是20人,我想组织他们到浙江金华、湖南宁乡去学习,考察垃圾分类,也好让每个村小组都有一个带头人。”春节期间,常纪文还在想法子给村民们筹集培训经费。目前,村集体经济薄弱,让村民自己掏钱培训并不现实。


现在,李沟村马路上的大的分类垃圾桶还不够用,村里想设立垃圾回收的奖惩机制还需要购置奖品……如何通过农村自我造血的机制解决经费紧缺,而不是外部捐赠解决,这既是李沟村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农村问题,同样也是摆在这位学者面前的研究难题。


欲加入行业交流群,可扫描二维码加群助理微信,请务必备注姓名、单位领域(水/固/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