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不死鸟”韩小清
在产业诸多派系中,韩小清最瞧不上的是利益当先、毫无原则的环保企业。“既然做环保,就要知道自己是干嘛来了。只是为了挣钱吗?做到出水达标、考虑环境效益,这些基本的贡献还是要有的。”他越来越爱惜羽毛:“好不容易干到现在,不能砸掉自己的牌子。”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艳茹
韩小清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活得很舒服”的人,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质T恤,说话慢条斯理,用古朴的紫砂泡茶,像是心里没有任何一件着急要去做完的事情。倘若有人跟他说:“韩总,环保产业的红利期到了,抓紧时间去抢项目啦!”他大概也会回道:“嗨,多累啊。”
韩小清常将“多累啊”挂在嘴边,在看到同行为一个利润微薄的项目低价抢标、为了鲜亮业绩而将公司置于险境、高薪挖人破坏行业生态时,他都忍不住要说一句“多累啊”。实际上,韩小清倒不是怕劳累,他怕的是团团转中不知所向的焦虑和迷失,以及自身行为与心中底线的冲撞。创业近30年,他经历过初来乍到的惊喜、急切扩张的狂热,在起起伏伏中逐渐“佛系”了起来:“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抢来的总归要还回去。”
韩小清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建工学院给水与排水工程专业,随后又念了清华大学的硕士,有着丰富的给排水设计、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领域的科研及实践经验,对环境治理技术研发有着持续的热情,被行业不少人称为“学院派”。不过韩小清更愿意将自己划为“理想派”。
经过近年来系列政策的催化,快速成长起来的环境产业群雄争霸,各有各的风格和打法。有背景雄厚,以国企、央企为代表的“高干派”;有紧跟热点、追逐风口的“机会派”;也有心怀环境梦,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环境的“理想派”。韩小清自认是想通过技术改变环境的,他这一点理想让他从院校毕业坚持到现在,也让他在面对各种诱惑和质疑时多了些底气。
1985-1989年,从北建工毕业的韩小清青春激昂,继续读研的同时开始投身环保事业。那时候国内环境产业尚处起步阶段,大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在探索更合理的路线方案。当时在清华大学读研、兼在北京城乡建筑设计院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韩小清,和江苏某厂共同在劲松宾馆浴室做了接触氧化法处理洗浴废水回用的实验。凭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扎实的经验技术,韩小清创建了晓清环保集团的雏形——北京晓清环境工程研究所,开始在北京市内做建筑中水回用工程并逐步向全国缺水城市大规模推广应用。
1990年,晓清环保开拓深圳、海南、福建市场,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环保公司。那一年,韩小清刚毕业不久,年仅27岁,受邀去给北京市给排水专业的700位工程师讲课。主办方怕他太过年轻,还特意请来了清华大学的王占生老师帮他站台。
晓清环保的第一个十年也是韩小清意气风发的十年。他“各种不服”,不愿意抄别人的技术,成立自己的技术研究院,在实验室里研发满足当时环境需要的新技术。遍地是项目需求,技术公司稀缺,晓清环保得以迅速扩张开来,在全国设下十几个分公司、办事处。90年代的韩小清掘金之路走得顺畅且振奋,在环保市场开拓方面一路高歌猛进。
接连做了十年的中水回用和小型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后,韩小清碰到了改革初期工业大发展的契机。90年代末,燕京啤酒厂要上污水处理设施,韩小清找到当地环保事务负责人,告诉他自己可以把出水COD做到45。通过自行研制滗水器、反复调试工艺流程,一套改良SBR工艺上线,出水COD指标稳定在45。那时国内配套设备缺乏,没人想到SBR能够处理啤酒废水。燕京啤酒厂水处理厂项目的成功,一举奠定了晓清环保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地位。在这一领域,韩小清投入了第二个十年,开始用各种改良SBR系统处理工业领域各式各样的废水。1996-2010年,晓清环保完成了近2000项工业废水处理项目。
对于第二个十年,韩小清充满感激之情:“我们这代人都特别感谢邓小平。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们啥都不是,一阵风就吹没了。”
在产业诸多派系中,韩小清最瞧不上的是利益当先、毫无原则的环保企业。“既然做环保,就要知道自己是干嘛来了。只是为了挣钱吗?做到出水达标、考虑环境效益,这些基本的贡献还是要有的。”
出于“技术晓清”的企业定位,韩小清对经手项目的品质极为重视。他越来越爱惜羽毛:“好不容易干到现在,不能砸掉自己的牌子。如果出了个问题项目,别人说这是韩小清做的,我可丢不起这个人。要让同行看完就问这是什么工艺,为什么出水这么好,这才有水平嘛!”韩小清希望自己做的都是“有水平”的事情,在实际项目中,他尤其强调出水达标,甚至有的项目赔钱也要达标,心中希冀行业的认可——“晓清能做别人做不了的项目”。
2013年,晓清环保在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做了“县域自来水供水项目”,通水后,当地百姓的饮水从黄汤水变为山泉水,有效提升了生活品质。项目建成后,公司的一位员工出门打车,出租车司机得知身份后,坚持免掉了打车费。这件事让韩小清很振奋,他在朋友圈写道:“人的一辈子,最开心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赚到了多少人乃至陌生人的信任,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产。”
由于自身也不爱好排场,赚钱这件事情对于韩小清来说诱惑力不够大。他向笔者展示他的日常花销:全身穿着均是普通服装,以舒适为主,可以穿3年不坏;不抽烟不喝酒不买奢侈品,为数不多的爱好是打球、看书、喝茶。在他的价值体系里,钱够花就行,有一些事情则是给钱也没得商量:“一条河水质劣五类,要做到三类水。谁能做?反正我心里没底,但项目放出去,很多人都会说自己能做到。”
因此,韩小清觉得很多事情都“没意思”。为了发展铤而走险没意思,一心扩张、只盯营收数字没意思,赚了钱达不到约定效果更是“没劲”。
什么才有劲?“脑子里有一个新的设想、思路,把它做成了,感觉会特别好。”对韩小清来说,用自己的技术或思维专长,做出市场上新的成果,带些“改变世界”的意味,这是值得拼尽全力的。“像燕京啤酒厂项目,当时我什么都不是,别人瞧不起我,项目达标,一下子改变了产业格局,几十万人来参观,这个有点意思。”
有技术梦想的韩小清,不时也会觉得处境艰难,技术特长发挥不出来的情况经常存在。到了PPP时代,在绩效考核的标准下,韩小清感觉挺好:“这些年积累的技术在现在有了用武之地。讲效果,市场就更平等化一些。”
在环境产业跌宕起伏中,不少企业被清洗出局。韩小清也经历过数次产业格局更迭及公司的起起落落,挺过几次重大危机,又重新活过来,被行业称为“不死鸟”。
20世纪90年代末,晓清环保扩张迅速。到1997年,仅集团公司总部的人员就达到近500人。那时候的环保政策还有着喘息性的特点,要求紧一下,许多环保项目就会出现;要求松一下,原定的工程现场甲方会“集体失踪”。2000年左右,随着国内经济触底、国营企业改制、环保政策放松等状况的接连出现,晓清环保也面临危机。设备运到约定场地,找不到签收人,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环保市场严重收缩。
“大的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考虑太浅,没想到会这么严重。”韩小清表示。看清形势后,所有环保企业都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日子,晓清环保也不例外:收缩、调整,运营好在手项目,做好售后服务,等待机会。韩小清带着员工过了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有次一司机请假,项目现场有事,韩小清自己开车带着几个助手,从北京开到东营。到东营已是凌晨三四点,几人在车上囫囵睡了几小时,天亮后处理完事情,下午再开回来。困难时期,韩小清对工程细节的要求更加严苛,重要问题一定亲自去工地,曾在身体不适时倒在现场,也曾在工地上过了春节,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经历体验纷沓而来。
“好在我们60年代人什么苦都受过。”韩小清小学在村校就读,12岁到北京体校打乒乓球。吃不饱,就饿着肚子打;没有书看,无聊时把家里一本赤脚医生的书看完了。乒乓球从小学打到大学毕业,从刚到体校的倒数第一,打到北京市少年冠军。运动员生涯让韩小清在困难时期也充满信心:“乒乓球就是要不断在输赢中煎熬,直到逐渐看淡。教练要求我们重视过程、淡化结果。做企业也是一样。”
因而,韩小清的人生态度也相当豁达:“前面被套牢的没必要纠结,后面还有机会。”韩小清这样的底气来源于他自认过硬的“赚钱本领”。2000年-2005年,韩小清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几个新的大项目上:成功完成内江制药废水处理、新华制药废水处理项目,哈尔滨制药总厂超高难度制药废水项目,资金流好转起来,公司起死回生。
低谷过后,韩小清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从技术层面着手,公司订的二十余种专业杂志和管理杂志,几乎每篇都看,重要文章要让秘书复印存档,年底分类整理成册备查。2000-2010年,是晓清技术上突飞猛进的十年。几十台中试设备,多数时间都是在运转状态。韩小清亲自到现场看着科研团队工作。此后的十几年中,韩小清更加谨慎,加强领导力,坚持适度规模发展。尽管依然会遇到困难,但也均在“可控范围之内”。
“嗨,就是一种活法。跟打乒乓球一样,赢了就赢了,输了就输了。”韩小清总结。
韩小清认为晓清环保的未来在县域经济。《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陆续出台,将农村环境治理摆在了突出位置。韩小清计算:“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每一个县最少需要投10个亿,全国2400多个县,空间巨大。”目前,晓清环保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已拥有山东金乡生活垃圾转运处理项目、河北高邑生活垃圾一体化项目、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武穴市镇处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乐亭县乐亭镇庙上果蔬专业合作社污水处理工程等数十个项目,韩小清希望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全面的环保服务,将其定为晓清环保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
县域经济之外,韩小清也在不断巩固水、固废、新能源三大主营业务板块,扎扎实实地推进项目,在废水深度处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垃圾资源化、秸秆沼气等领域发挥技术专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次,韩小清给晓清环保定下基调:“宁可慢,不要快。”由于提早切入,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他希望走得慢一些、稳一些,找出解决县域经济难点的办法。技术难点、商业模式、收费体系、盈利模式等等,都需要时间和经验来不断总结完善。
创业近30年,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点,韩小清仍然觉得得失俱往,无甚所谓。“从最开始的三万块钱干到现在,可以了。下一个十年,希望专心把县域经济的环境治理做好。”
编辑 | 汪茵、张伟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