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膜”力全开,从“凤毛麟角”到“群‘膜’起舞”

李晓佳 E20水网固废网 2021-04-27

今年双十一,金达莱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第13家登陆科创板的环保企业。值得关注的是,金达莱也是继三达膜、金科环境后,第3家登陆科创板的膜技术企业。而目前正在冲击IPO的企业中,膜相关企业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嘉戎技术、开创环保、海普润等企业均在积极的准备对接资本市场。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

阅读


金达莱今日科创板上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推进起草,膜技术将迎利好?
碧水源混改破题   “三要三不要“让“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碧水源:子公司良业科技拟增资扩股 引入战略投资者
三达膜科创板过会,哪些环境企业有望获得科创板青睐?


今年双十一,金达莱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第13家登陆科创板的环保企业。值得关注的是,金达莱也是继三达膜、金科环境后,第3家登陆科创板的膜技术企业。而目前正在冲击IPO的企业中,膜相关企业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嘉戎技术、开创环保、海普润等企业均在积极的准备对接资本市场。

虽然,近两年来,膜技术企业展现出了扎推对接国内资本市场的态势。但此前10年间,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膜技术环保企业还是凤毛麟角。以碧水源、津膜科技成功在创业板上市为节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环保领域,基本很少有膜技术企业成功在国内主板上市的案例。

 

反观近两年来膜技术企业接连传来上市捷报,有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在环保领域,大有群“膜”起舞之势。从“凤毛麟角”到“群‘膜’起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膜技术在我国环保市场的良好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生存空间。

 

群“膜”修炼,“膜”出来的精彩


如果从资本市场说起,我国股市从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2004年,中小板开市;2009年,已经蓄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正式敲响了开市的钟声,这也为膜技术型环保企业真正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打开了一扇窗。

 

如今创业板开市已经十多年,给膜技术产业带来了积极的助力作用,如碧水源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就是有目共睹的。2010年,碧水源成功创业板上市。碧水源的上市也展现了,那段时期,膜技术在环保水处理领域蓬勃兴起的态势。

 

2010年开始,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等部委已将膜技术列入“十二五”重大产业技术予以专项支持,我国膜产业开始步入快速成长期。

 

2010年左右,超滤、微滤、反渗透等膜技术在能源电力、有色冶金、海水淡化、给水处理、污水回用及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工程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膜法给水工程、污水回用工程及海水淡化工程已经相继建成。我国膜产业总产值也从1994年的2亿元上升到了2011年的近400亿元。

 

正是这样的产业背景下,碧水源的上市受到了极大关注。据当时的报道显示,碧水源上市后一周内,都占据着国内股价的最高点——176元,在当时甚至超越了贵州茅台等老牌高价股,募集资金也最多,达到 25 亿元,超募 18 亿元,成了当时的一个资本神话,被称为A股市场的新一代“股王”。

 

碧水源也在上市后的几年中,迅速跻身环保产业龙头,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

 

而在膜产业的迅速成长期,碧水源能率先抢占先机,早早就登陆资本市场,与其强大的膜技术实力和市场的铺垫密不可分。

 

梳理膜技术企业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成立之初,碧水源就以“膜技术”作为主打。为推广碧水源的膜技术,董事长文剑平带领碧水源死磕技术研发近20年。起初,甚至投入自己所有的资金去做污水处理项目,希望先用效果得到市场信任。成立的第五年,碧水源的市场开拓有了转机,2005年,碧水源承担设计和建设了我国首个大型市政MBR工程——密云再生水厂,此举标志着中国大规模MBR工程应用的开端。

 

而在2005到2010年的五年间,我国MBR市场还是以国外进口膜产品为主导,价格昂贵,阻碍了MBR技术的应用推广。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膜法水资源化技术在市政污水处理及回用、市政给水净化领域覆盖率分别为1.52%、0.28%,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碧水源决定研发自己的膜产品,凭着对膜技术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碧水源组建了一支由国外聘请的专家以及国内专业人士组成的研发队伍,并投入了当年收入的1/3进行膜材料研发,不到一年,碧水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膜技术研发成功,并于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碧水源的成功,推动了市场上的膜产品逐渐走上了国产化、规模化的道路,价格也开始逐渐下降。

 

在这一时期,抢占了先机的碧水源,一路高歌猛进,截止到2015年,采用碧水源膜产品的大型MBR工程总规模约550万m3/d,占全国大型MBR工程总规模的73%,分布在全国的20个省级行政区。

 

碧水源先后参与了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和数百个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占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每天处理总规模超过20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70亿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膜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应用,使我国膜行业产业发展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从时间上推算,2010年无疑是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国产化膜产品在这之后,被大范围推广。

 

在国产化膜产品推广的道路上,与碧水源差不多同时期上市的津膜科技也同样功不可没。趁着膜产业的高速成长,2012年,津膜科技成功接通资本链接通道,正式登陆创业板。

 

津膜科技是一家老牌的膜技术企业,从事膜技术研究已经有46年,是我国首套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诞生地,也是国际上少数能够独立研发、生产系列化膜及膜组件产品的公司之一,全面掌握了溶液、熔融及涂覆三种主流纺丝技术,并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同样是为了打破国外垄断,津膜科技以承接国家863重点项目为契机,高效完成了熔融法纺丝技术实验室小试、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全面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融纺丝-拉伸界面致孔技术,拥有了在膜材料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以此为突破,在膜产品国产化的进程中,津膜科技同样撕开了一个口子。

 

随着膜技术国产化的推进,越来越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技术企业成长起来。


2017年,已经在国内陶瓷膜行业打响了品牌的久吾高科,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对接资本市场。成立20余年来,久吾高科始终致力于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国内陶瓷膜行业全面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

 

目前,久吾高科在生物、医疗、化工和食品饮料等工业过程分离及制药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油田回注等工业水处理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客户资源。

 

如果说早期抓住市场东风,积极谋划在国内上市,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类碧水源、津膜科技和久吾高科这样的企业,撬动了膜产业在中国快速成长的大门。那么近几年来,伴随着膜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快速成长和壮大的膜技术企业,则是市场中激流勇进的一股力量,加速了中国膜产业的高速发展。


近几年,伴随着国家对污水资源化以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政策的推进,膜技术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这一点从膜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即可看出。

 

2019年7月,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科创板正式开市,这给敢创新、敢挑战的膜技术企业带来了福音。

 

去年,科创板净水膜材料第一股——三达膜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为膜技术企业在新的对接资本的通道上,开了一个好头。

 

三达膜是我国最早从事过程工业先进膜分离应用工艺开发的企业之一和最早将国外先进膜技术引入国内并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企业之一,创始人蓝伟光博士被新加坡主流媒体誉为“水资源的膜法师”。

 

三达膜的威力有多大呢?在2001年中国生物膜技术市场20个亿的份额中,蓝伟光所创建并领导的三达公司就做到了 2亿多,占10%。实际上,三达膜也是更早一批积极对接资本的膜技术型企业,2003年就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11年,在著名私募基金鼎晖投资的策划支持下在新加坡私有化,后经过八年的酝酿期,2019年11月迎来了在国内A股科创板挂牌上市。

 

为打破先进膜材料被国际垄断的局面,三达膜决心自主研发膜材料,成功研发出无机膜材料及组件陶瓷膜和纳滤芯,有机膜材料中空纤维膜和iMBR,并且均达到国际知名产品或国内先进产品水平,部分性能指标甚至超过他们,自产膜材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性能验证,现在陶瓷膜系统、纳滤芯设备均为100%自产膜材料,中空纤维膜、iMBR自产比例也逐渐提升。

 

从高技术门槛的工业料液分离领域的领先企业,延伸到市场空间更大的膜法水处理领域,成为全面的膜技术应用开发企业,三达膜已经实施了500个以上项目,开发了300多种工业分离或水处理的膜技术应用,涉及27个细分领域,填补了多项膜工艺空白,真正做到了在制药、生物工程、环保、化工、食品,电子、 冶金等众多领域同时齐头并进。

 

而今年已经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两家膜技术企业金科环境和金达莱,履历也同样亮眼。

 

其中,金科环境多年来一直十分注重技术研发创新,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膜通用平台装备、膜系统应用和膜系统运营三大核心技术,在膜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方面,具备了全方位的服务能力。膜通用平台技术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内首创。

 

赶在双十一上市的资本新贵——金达莱,金达莱董事长廖志民从投身环保行业开始,就死磕环保新技术,最终独立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MBR污水处理新工艺。该技术还在2018年荣获“R&D100”企业社会责任特殊贡献奖,这个奖项也被业内评价为美国的“科技界奥斯卡”,这是中国环保企业首次获得该殊荣。

 

据了解,嘉戎技术、开创环保、海普润等膜技术企业也在为冲击IPO积极准备着。从很多企业的发展轨迹,我们能够看到,资本的助力会加速企业高光时刻的到来和持续,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膜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活跃起来,群“膜”加速深度修炼,也昭示着这个产业的蓬勃生机。

 

未来“膜”力会有多大?


“膜技术有很多应用,但最大的应用是在水处理行业,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水处理有很多技术,但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技术仍是膜技术。”蓝伟光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这样表示。这也间接反映了,水处理行业发展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表征了膜处理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及未来发挥的空间有多大。

 

伴随着我国市政污水处理市场的饱和和全面普及,提标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在水处理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推进力度也在加大,主要水体中IV-劣V类水体占比持续下降,总体水质已达到政策规划要求。

 

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了“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的要求,将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由此可见,提标改造仍是行业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对污水资源化的推进也在加速。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了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和相关实施方案起草工作,推动构建污水资源化利用“1+N”政策框架体系。此次推进会向水务行业释放了“污水资源化”的市场空间预期,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下污水再生利用的紧迫性。

 

该推进会召开后不久,发改委与住建部又联合印发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据相关报道,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和相关实施方案起草工作。

 

污水的提标及资源化预期,再次被明确和强化。但目前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率仅约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根据E20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再生水规模预计将达到8500万立方米/日左右。

 

而膜技术是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技术之一,被广泛关注和重视起来。去年10月,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赴碧水源北京密云再生水厂调研时指出:在污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突破关键技术、材料装备上的核心瓶颈。

 

这样的背景下,给各种深度处理工艺及膜处理工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这一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有专业机构分析认为,污水资源化持续推进,将会利好膜处理等相关产业链。在各大证券公司的分析文章中,膜相关企业也成为了被推荐和热捧的优质“股”代表。

 

随着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资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与工业水处理中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需求也或将持续提升。

 

而一早就在此耕耘的膜技术企业无疑更容易赶上大势,如缺水的呼和浩特,在呼市公主府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中,深度处理采用碧水源超滤膜工艺;北京小汤山再生水厂一期工程中,深度处理采用Scinor浸没式超滤膜+臭氧。

 

在创新技术、工程经验和运营能力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膜技术企业将迎来新的风口。

 

“膜”界需有道


随着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环保产业迎来了面向效果的时代。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污水资源化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难题,现在的创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了,无论从环保的角度,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污水资源化都是非常值得去做的工作。”

 

而膜技术恰逢其时。大势之下,必有来者。不仅大批膜技术型企业趁势大展拳脚,很多龙头环保企业也开始了对污水资源化市场的布局,加紧补短板的速度也在加快。

 

如碧水源攻克了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痛点,其自主研发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等污水资源化技术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且走在世界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和高品质饮用水技术的前列。

 

北控水务对金科环境的入股,其实就是其布局污水资源化的重要一步,同时,公司也在研发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而备受行业关注的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也在近日,入股了膜技术企业——上海世浦泰环保科技集团,当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就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表示,长江生态环保的“膜有了”。

 

对此,蓝伟光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膜”领域对市场发展是很好的事情。但要真正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之间做好分工与合作、竞争与融合,发挥所长,优势互补。

 

虽然我国膜技术研发工作在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很好地进展,但与国际上先进的膜技术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蓝伟光认为,要缩短技术上的差距,必须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目前,在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开发的科研成果还面临难以产业化的难题,根本的原因就是研发与应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平台。蓝伟光认为,这个平台必须具备制备原型、开发工艺、中试放大、验证产品等功能。

 

伴随着膜技术在环保领域越来越被重视,扎堆进入和牟劲儿发展的企业,如何更好将蛋糕做大,也是目前市场普遍关心的话题。蓝伟光表示,资本市场只是膜技术产业发展的助力之一,上市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是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中国虽然是用膜大国,却不是膜技术的强国。在我国,膜技术的研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需要身在其中的企业发挥积极力量,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的膜技术,并进行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技术产品,强化我国的膜技术短板,共同做大“蛋糕”。



近期热文    






影视企业也跨界来啦!浙江日报下属影视公司中标垃圾分类项目
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市场如何给环保行业带来“额外”收益中建四局水务环保事业部正式揭牌上海2021版危废处置价出炉!附E20研究院解读北京厨余垃圾激增13倍!生活垃圾骤降36.6%!后端处理现状如何?薛涛评莫龙庭好文EOD模式下环保产业发展与变革,附原文

十一月热文,欢迎点击阅读




观察|四类央企、国企跨界布局环保的路径分析5221

成为更大的全球冠军,水务巨头威立雅何以吞并苏伊士?5321

东方园林清仓武汉正业29%股权,北控水务、长江生态接手5493

北控+三峡+武汉=?5795

接连控股两家十大环卫企业,碧桂园要开启“登顶模式”?5828

【视频】傅涛:从北控并购历史看民企“抱大腿”路径5945

启迪环境:公司将变更为无实控人状态6768

三峡北控(湖北)水务公司成立7317

101.05亿!三大联合体分获中山未达标水体整治EPCO项目大单9049

金达莱今日科创板上市!9336


备注:括号内为点击量,统计时间截至12月7日14:00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汪女士微信:xianglian-1988。


编辑 |郭香莲、郭香莲

统筹 | 谷林



12月17-19日2020(第十四届)固废战略论坛将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届时会有固废、环卫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到来,共同探讨当前行业热点与发展趋势,与会者将现场分享经验、沟通发展。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2020(第十四届)固废战略论坛,报名参会和了解更多会议信息请点击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