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个“毫不动摇”下的国企与民企分工

E20党支部 E20水网固废网 2023-11-09

党的二十大,深刻影响所有产业的变革与发展,也必然拉开环境产业深入探索未来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大幕。


环境事业关系生态文明,环境产业是政策驱动性强的产业。作为智库引领的环境领域纵深服务生态平台,E20环境平台已有22年历史。认真领悟二十大精神,是E20环境平台的职责和任务。


党中央要求二十大的学习和讲解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E20党支部是具有使命感的基层党组织,支部定位为党在环境产业的使者,党在非公领域的帮手。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成为E20党支部进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自觉行动。基于此,E20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企业员工对二十大精神进行了集体学习和专题解读。


E20党支部将相关学习的心得体会,系统整理成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中探寻环境产业高质量之路》,其中既有对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大政方针的理解,也有对二十大之后环境产业方向的认识,还有对二十大以后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的建议。


自2023年1月10日起,本公号将陆续推出系列心得体会总结。本文为系列第十二篇。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有经济非常重要,民营经济同样不可或缺。目前,中国正处在第二个百年的奋斗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创新道路上,必然有市场经济,有市场离不开民营经济。

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经不起挥霍,因此,必须要靠市场的机制来调配大部分资源,尤其是生产要素部分。通过市场调节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与组合,市场经济的载体就是民营经济。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中的调配,需要市场,就需要民营经济。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之所以要坚定不移的、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强大的国有经济有利于稳定小康社会的基本面。人的能力有高低,部分弱势群体并不具备健全市场经济人的能力和属性,如果完全遵循自由经济的市场经济规律,资源完全自由流转,即便有税收调节,也不可避免地会加大贫富差距,无法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总体保持小康水平。


公有制经济要经历了三次分配,劳动者分配、税收分配以及国有企业所掌握的共有资源的收益分配,公有经济持有了一部分不完全依赖市场价值的公共物品及公共资源,比如水资源、核资源、矿产资源,这部分资源的增值价值应该归全民所有,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公共资源和自然资产都属于全民所有。


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代表人民持有本属于社会的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用这些资源收益弥补公共服务的缺项。


我们的国有资产分两大类,一类是国资委所属国企持有的经营性资产,比如具有经营性行为的国有企业;还有一类是由政府财政直接持有及管理的非经营性资产,比如立交桥、路灯。这些资产都不会以追求过度利益为目标。其中,经营性资产会尊重市场规律,但国有资产的经营目标是建立在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之下的。


因此,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和中国式现代化有高度契合性的,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中有部分目标是无法靠市场经济来实现的,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不安全因素威胁之下,这个比例会阶段性提高。


但是国有经济在许多领域是没有显著效率优势的,尤其是技术创新与众多的服务领域,这些领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大部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靠市场的拉力,以及经济人对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调动的。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民营企业凭借“五六七八九”的优势,成为中国市场经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场景中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巨大,也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环境产业,环境固定资产更多地由国资来持有,但是应该由多种产权形式的专业公司来运营服务,既保证资产安全,又能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二十大把科技创新分为两类,一是铸就“大国重器”需要举国体制,一是应用型的创新则以市场为主导来完成。环境类创新属于后者。


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就是“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民营经济可以充分调动个人才智,在细分领域练好“独门绝技”,通过市场经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成为“小巨人”。


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是赛道要正确,无论是公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都要站对赛道,才能长远。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担当的,有市场活力的主体,需要给予他们方向性的引导。针对民营经济的“毫不动摇”内容中“鼓励、支持、引导”这三个词,是指要在正确的赛道上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予以相应的扶持,鼓励民营经济有效地往中国式现代化必要的环节上去进行配置。同时,我们必须引导民营企业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部分民营环境企业被国企收购,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分工和赛道规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环境基础设施投入需求巨大,国企无能为力、政府力不从心,将某些领域的资产通过调高收益来让给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甚至鼓励外资投资介入,尤其在启动期的垃圾焚烧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污水处理等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出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及补贴补助,一个时期收益较高。国家在一定时间、一定场合有一些鼓励性的动作,是因为特定时期的特殊需求,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正常轨道以后,就会削弱补助,调低收益。


对于环保行业,民营企业的天地存在于服务、技术和创新。


国家之所以在部分公共服务环节进行补助,是因为需要资金来快速弥补短板,支持该领域的科技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壮大国家实力。一旦技术成熟,在市场上效益能够保持合理收益后,就会调低收益,如果还坚持高收益,政府持续补贴,压力太大,就会坚持不住。


学习二十大学习目录▼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哪里?

2.大变局下的中国内外部环境

3.更高视角之下的双循环战略

4.从人民至上出发,理解中国的政治逻辑

5.全过程民主是中国对民主的丰富和贡献

6.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哪里?

7.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8.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融合

9.从环境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10.环境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11.如何找到创新与守正之间的平衡

12.两个“毫不动摇”下的国企与民企分工

13.民营企业如何实现党的领导?

14.民营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15.产品化是国际交易中简单清晰的途径

16.量力而行下的环境公共服务

17.单项治理与系统施治

18.环境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系统性重构

19.如何定义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20.环境产业高收益与大体量的统一路径在哪里?

21.如何看待近年来省级及中央级平台企业的大发展?

22.如何看待专业性环境服务集团的发展转型?

23.区域性国有专业公司未来如何突破发展?

24.如何看待工程性央企未来在环境产业的发展定位?

25.民营技术、设备类环境企业未来路在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