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薛涛: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缺乏顶层设计和经验总结

1

第一现场

关注论坛热点 报道现场动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70odqw1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政策和市场利好下,中国黑臭水体治理大幕拉开。10月28日,宜兴,“2015(首届)环境施治论坛”现场,200多位嘉宾聚焦黑臭水体治理。第一环节,政策解读及地方技术落地路径探讨,5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政策解析和建议,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薛涛对现场发言进行了总结认为,当前黑臭水体治理存在两个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经验总结。

据介绍,我国现在有污水处理厂4146个,总处理规模达到了1.63亿吨/日,数据喜人。王家卓认为,黑臭水体本身是国际难题,中国政府和产业届做了不少,进步不少,应该更有自信。但在水质方面,与国外相比,中国还有较大差距。黑臭水体治理方案,要考虑其经济性和项目的可持续性。(因王家卓现场具体发言内容及相关数据,需在有关部门审批程序之中,将在后续合适时间和视频一起全文公开,敬请关注)

徐敏介绍,“水十条”里第一次把城市作为一个行政区的概念显示出来,“水十条”中的相关要求,实际上是阶段性黑臭水体逐一歼灭,攻克水环境领域制约。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水环境治理方案,重点在落实。她认为,目前,水环境管理,系统性不足,治理手段单一。未来,应强化跨部门协同,采取PPP、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模式,保障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财政投入、河道资源开发收入、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水体综合整治资金问题,强化考核制度。

方桦认为,水十条是效果导向的产业目标,指南是目标细化的行动标准,这两个是相互对应、逐一落实的两个方向指南。现在,需构建后特许经营时代的界面关系,解决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的需求。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需加强界面的清晰化、支付的法律化、评价的科学化、公众监督的制度化、以效付费的常态化5个要素。环境产业的发展将催生环境服务业崛起,产业服务的平台力量、生态圈层的建立是环境绩效落地的有效保障。

同济大学教授成水平以南淝河治理案例,分析“城市水体为什么发黑发臭,如何借鉴水污染控制思路实现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他认为,构建完整水生态系统是水体修复的目标。张燎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那考河项目进行了全面解密,深入探讨黑臭水体治理PPP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同时向参会同行分享了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运作经验。张燎建议,在招投标之外,竞争性磋商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合作方法。

薛涛综合认为,关于黑臭水体治理,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在黑臭水体治理总体情况掌握和基本技术方向上,环保部的逻辑和建设部高效一致,两个部委紧密合作。二是,环保部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有明确的目标——2017年初见成效,2020年基本画上句号,显示出足够的力度。从今日起,距离2020年目标完成,还有四年多时间,行业需要思考自己的治理时间表。黑臭水体治理,需标本兼治,中西医结合,让以内部调理和外部流截切除同时存在,包括在河道中的一些高端技术的应用。要达到这个时间表,地方政府必然面临专业和资金两个瓶颈,所以PPP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薛涛认为,当前,我国的黑臭水体治理,明显缺乏谋定而后动的顶层设计,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过去一些经验及也缺乏很好的总结。环保领域治理的项目主要还要依赖于政府付费。因为黑臭水体本身的复杂性,产业界在应对黑臭水体治理方面仍有很大难度,如果赋予很大的商业经营的能力叠加,产业界还没有准备好。E20环境医院和E20环境平台希望与行业一起推动产业进步,最终需要政府和产业界一起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