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0-216)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10-07




自2020年5月18日《e观藏·每日一美》栏目推出以来,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赏析每日呈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飨读者。栏目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云展频道同步推出的同时,精品内容也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美术频道同步收录。“每日一美”活化了典藏作品、传播了艺术价值、弘扬了江苏文化的风采,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既实现了文化加传媒的创新探索,也进一步展示了文化艺术传播的魅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及传播这一文化品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与江苏省美术馆继续展开文化资源交流与合作,从2021年5月18日起,推出《e观藏·每日一美》第二季,延续全年365天每日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南京传媒学院教师 吴昌明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0)

宋源文《歌》


文丨刘彤彬


宋源文《歌》

宋源文


黑白木刻

45×42cm

1960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宋源文,1933年生,辽宁大连人。196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宋源文在重大版画活动的策划、组织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对中国版画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与推动作用,在版画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亦有较大贡献。


宋源文的版画创作以黑白风景为主,《疾风劲柳》《不眠的大地》《长空行》《野花盛开的地方》等以开阔的构图,抒情的笔调,展现北国景观豪放的气势、神奇的魅力与壮观的物象。他的木刻版画以抒情见长,使人们在审美观照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获取奋进的力量。在艺术表现上或线刻,或点刻,刀法单纯,但层次丰富,画面动感强烈。在动与静、繁与简、明与暗的效果对比中,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境地。


版画作品《歌》描绘了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休闲歌唱的生活场面。画面构图别出心裁,作者采用仰视的角度构图,使得整体画面显得更富有精神活力。画面摒弃了大面积的黑白对比,突出每个人的动作与神态,这也正是作者想要精心着墨的地方。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1)

何绍基  行书七绝诗《唐代陆龟蒙诗——高道士》


文丨徐亚慧


何绍基  行书七绝诗《唐代陆龟蒙诗——高道士》

何绍基

行书七绝诗《唐代陆龟蒙诗——高道士》


纸本立轴

165.8×43.2cm

清道光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释文:峨眉道士风骨峻,手把玉皇书一通。东游借得琴高鲤,骑入蓬莱清浅中。

石阁大兄属,子贞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白文)子贞(朱文)

赏析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


晚清时期,由于大量碑版石刻的出土,构成碑学的兴盛,故造就了书法史上所谓“碑派”的形成,为书坛注入了雄浑的风尚。何绍基是清代书法界的中流砥柱,笔意含蕴,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除了吸取金石碑刻中跌宕圆润的意态之外,又融入颜真卿书法里雄浑磅礴的气势,还掺入了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以及《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形成其既跌宕欹侧,又含遒劲丰腴的书法韵致。


江苏省美术馆藏《唐代陆龟蒙诗》行书立轴,笔力苍劲厚重的同时,线条圆浑,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行书转折处过渡自然且无棱角,笔划结构貌似古拙质朴,但字体高峻,气势上扬,拙中见巧,自然天成。清代徐珂评其行书:“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会其妙也。”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2)

黄丕谟《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民居》


文丨刘彤彬


黄丕谟《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民居》

黄丕谟

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民居


水印木刻

45.4×68.5cm

199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黄丕谟(1925-2015),生于上海崇明,是中国现代版画江苏水印版画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等职。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同时被多家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黄丕谟水印版画集》《黄丕谟画展集》《木刻技法》及理论专著共三十余部 (篇)。


此幅作品,黄丕谟以水印木刻技法表现中国民居,这在当时的中国画坛还是鲜见的,集中地展现传统民居细节特点,使得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细看画面色彩,由黄紫色调组成了作品地主要色彩基调。建筑使用的暖灰色的调子,给人以安逸、舒适的感觉。黄丕谟善于用最朴实的刀法来表现看上去“普通”的题材,这种不过分炫耀刀法、印制技巧的方式,通常比刀法张扬、色彩宽度大的作品更难表现得出彩。然而,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画面中出现的日常熟悉的景象,更能让人久久凝视,走入画中的世界。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3)

钱松喦《冈陵永固》


文丨马瑷


钱松喦《冈陵永固》

钱松喦

冈陵永固


立轴 纸本设色

141×94.5cm

1981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冈陵永固,日月重光,晋颂我党亿年其昌。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纪念,八十三叟钱松喦恭绘。

钤印:钱松喦(白文) 山河壮丽(朱文) □(朱文) 风雨不动(白文)

赏析

钱松喦(1899-1985),江苏宜兴人。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先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及无锡师范学校、无锡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红岩》《常熟田》《三门峡》《陕北江南》等。


1981年,83岁的钱松喦绘制《冈陵永固》庆祝中国共产党六十周年华诞。“冈陵”一词取自《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这是一首祝愿国家国富民强的祈福诗词,作者借书画作品表达美好的祝愿与期许。


画面采用近、中、远三段式布局,近景于画面左下角绘一山石,山上青松挺拔,山石间隐约可见石阶小路,蜿蜒曲折而上。中景主峰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屹立于一片缥缈的云雾之中,山顶隐约可见层层挺立的松树,更加彰显出山峰的博大雄伟。峰顶松林与远景处陡峭的山壁被染上一层红晕,墨色相融,展现出奇妙的光影效果。这幅作品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钱松喦代表作《红岩》中对红色的运用,饱含鲜明的主题思想,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4)

宋文治《凌霄墨石图》


文丨陈岚


宋文治《凌霄墨石图》

宋文治

凌霄墨石图


立轴 纸本设色

52×32.2cm

196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文治制

钤印:文治(白文)壬寅(朱文)


赏析

宋文治(1919—1999),江苏太仓人,15岁时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自学国画,是“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作为一位山水画大家,其作品广为人们所熟悉,然而他的花鸟画却鲜为人知。


早在20世纪40年代,宋文治先生因为喜欢苏州名家蔡铣的花鸟画,曾一度去蔡铣处讨教。这一阶段,他除了向张石园学习山水画之外,花鸟画创作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知他绘有老虎、松鼠、鸽等,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1957年,宋文治先生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此他的主要精力基本都投向山水画创作,偶尔可零星见到他的花鸟画小品。花鸟画创作成为他在山水画创作之余的一种调剂。这些花鸟画作品的完成时间大致都在1960年前后,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这件《凌霄墨石图》就是其中的一件,这一时期此类作品因为流传太少,故尤为珍贵。


《凌霄墨石图》主要表现凌霄花的鲜艳美丽。凌霄是攀援藤本植物,花呈鲜红漏斗形,其早在《诗经》中便有记载,被人们称之为陵苕。画面以朱色画花,紫色画叶,深赭勾勒藤蔓,用墨石作对比,来衬托凌霄的摇曳多姿,别开生面。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5)

陈坚《突击队员》


文丨庄重


陈坚《突击队员》

陈坚

突击队员


布面油画

75×109cm

1979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陈坚,195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70年入伍,197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74届进修班。师从候一民、靳尚谊、潘世勋、林岗。曾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全军文艺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油画学会副主席。


陈坚的军旅题材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获奖。此幅《突击队员》创作于1979年,画面为我们展示了沿海地区部队训练场面,近景展现了一名手持步枪、身穿救生衣的突击队士兵,在登船执行任务出发之际回眸后方的情境。战士目光坚毅看向画面外,身体略前倾,身后是一片河边的沙滩地。坦克履带在沙地上碾出的一道道车辙,引导观者的目光看向左上方画面的深远处:一队队与前景战士一样穿着救生衣、全副武装的战士正随着号令快速地向远处滩边集结。


《突击队员》采用直接画法,用笔准确而概括,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写实功底,但在洒脱概括的用笔中,作者并没有忽略细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士脸上的汗珠和枪托上斑驳的木纹,这些细节和画面后方远景中酣畅简略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216)

魏紫熙《福建前线写生》


文丨钱学君


魏紫熙《福建前线写生》


魏紫熙

福建前线写生


镜片 纸本设色

27.5×39.5cm

196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此一九六三年福建前线写生画稿,一片葱翠尚有可取之处。一九七四年记,紫熙。

钤印:魏(白文)


赏析

魏紫熙(1915-2002),原名显文,1915年出生于河南遂平县,毕业河南艺术师范学院。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魏紫熙早年专工山水,20世纪50年-70年代从事过人物画的创作,创造出一批歌颂中国的人物画、年画、招贴画。


“一手伸向下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是魏紫熙先生对绘画创作坚守的信条,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体悟的美是他在艺术上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始终把感受放在第一位。他不断地在农村、山区深入生活,特别是1960年的“两万三千里”的写生,以及1962年、1963年的福建写生,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襟,促使他在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中对传统技法进行创新,艺术上广采博收,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幅作品是他根据远赴福建写生而作的一幅作品。描绘了福建农村在解放后,农民当家做主,早晨出去田间农活路上欢快的场景。近景勾勒出房屋及顶上的植被,再用散锋泼墨画出茂盛的树木,远处虚勾出农田、村庄、河流,辅以淡绿,顿时,碧绿的田野跃然纸上。把福建农村的秀丽景色和生态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色彩清新明丽。魏紫熙先生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功力,又有新意,笔墨凝重质朴,章法谨严灵活,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将现实生活的场景艺术地反映在山水画作品中,并成为那个时代的图像记忆,也代表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由传统走向现代转型的基本的面貌。





往期精彩回顾

🔗VR展厅丨江海漫游者——水韵江苏·版画精品文献展

🔗资讯丨“真情清韵映平生——康平百年纪念作品回顾展”捐赠仪式暨艺术座谈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预告丨“真情清韵映平生——康平百年纪念作品回顾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展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96-202)

🔗5.18国际博物馆日|让艺术走进生活

🔗VR展厅丨家山——方骏艺术展


供 稿:王晓露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江苏省美术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

请提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现场接受健康码、行程码核验及体温检测

凭预约信息及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参观期间请佩戴口罩

避免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