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姿·态 —— “新工笔”的“身份”及其当代问题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10-07



姿·态

“新工笔”的“身份”及其当代问题


“新工笔”发轫于新千年之初,其时,张见、杭春晓等倡导者的愿景是在艺术实践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在对当下环境的深入感知条件下,试图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材质,对先前的某些传统审美经验、观看方式以及艺术史内在逻辑作出具有挑战性的回应。“新工笔”体现了工笔画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与探索。由此可见,“新工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知识结构下的一种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创造了新的艺术生产方式和生产机制,有效助推了工笔画观念与技巧的本质性嬗变,从而拓宽了现有的知识范畴,建构了工笔画艺术的全新概念。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可喜的看到“新工笔”画家群体从新锐逐渐走向成熟,无论在创作实践上、教学培养上还是在国家主题性创作上、全国美展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除此之外,“新工笔”在学术研究和资本市场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当下中国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塑造了契合当下时代如国际关系、民族认同、个体认知及消费社会等的艺术表达语言形式,包括图像、造型、上下文关系以及互联网媒体传播语言等。


“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展厅场景图


当我们回顾近四十年来工笔画的发展成就,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以来较为自由多样的文化环境里,工笔画艺术完全可以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地步入现代。艺术家与其在“客观上的压力和主观上的不满这种双重负担”中不知所往,倒不如真诚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诚如里尔克(1875—1926)所言:“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唯一的一个方法:请你走向内心。”(《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在工笔画投射个体内在的历程中,“身份”问题显得最为突出,应该引起论者足够的关注。作为哲学话语的“身份”来自西方国家,20世纪以来,被数次战争摧毁的“上帝”、“理性”等一度在西方世界无处生根,芸芸众生一下子成了“被抛入”世界的陌生者,茫然和探索是这阶段的主要主题。在此背景下,“身份”成为被聚焦又被质疑的敏感范畴。故而,“二战”结束以后,“身份”遂成为欧美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身份”意味着“个体的身份”,尤其是当“对一种和谐统一、独一无二的内在自我的信任以及对个人有能力脱离社会独立行动的笃信都遭到严重质疑”的时候,“身份”更容易成为当代艺术的主题,而那些极力表现个人情感与激进个体意识的当代艺术家往往受到英雄般的崇拜。


“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展厅场景图


受西方艺术进程深刻影响的工笔画要步入现代,艺术家们自然无法回避“身份”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近现代中国画的前三次复兴中,“身份”问题多以蛰伏的状态存在,而在当代工笔画粉墨登场的第四次复兴中,“身份”问题则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文前卫的潮流,被艺术家关注并探索,从而从蛰伏转向显性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迎来了数千年来所未有之转型期,展现出了难以意料的拥抱世界之大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画家的个体身份意识蠢蠢欲动,此种个体身份意识觉醒同时也紧紧呼应着世界艺术潮流。这不仅使中国画家在“笔墨当随时代”的感召下锐意革新,同时也助推了中国绘画真正的走向世界,并为世界艺术界所关注。可以想见,若没有此种个体身份意识觉醒,便不会有当下中国画之第四次复兴。


在个体身份意识的触动下,当代工笔画在意象建构上开始出现“向内转”的倾向,即更加关注创作个体“人之为人”的思索与忧虑。在此方面,西方社会的心理分析以及存在主义哲学显然给中国画家以转型期的思想启迪,进而演化为时代风格鲜明的审美意象。因此说,当代工笔画的忧虑情结并非艺术本身的忧虑,而是社会环境转型时期画家的身份忧虑,此与社会动荡和让人触手不及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程无疑进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转型期。在转型期,裹挟于世潮的个体命运往往身不由己,有“被选择”、“被决定”的无助感。此种无助感在当下都市人的心中尤为突出,而这充满“身份”纠结的都市无疑又是当代工笔画家欲罢不能的名利场。


“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展厅场景图


而“新工笔”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图像内涵上:更能触及生命个体之于社会、时代的内在的微妙的心灵体验,犹如灵魂歌者诉说一种“被抛”的现代生命哲学。这是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工笔画所没有过的新境界,正是“新工笔”的灵魂叙事精彩演绎了现代都市人光鲜外表下的脆弱、无助、恐慌、麻木与无意义感,而“新工笔”唯美的笔墨叙事则将此种“被抛”的审美意象营造得更具悲剧感,也更容易激起共鸣。


“新工笔”作品一反传统的视觉模式,以一种崭新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了自己向往的诗意空间。通常而言,此种诗意也最具传统品质,为他们在“当代性”表达中致敬传世经典的最佳方式。然较之传统面目的工笔画,他们无疑大大拓展了画面的内涵空间。在他们的艺术图像中,遵循着诗性召唤的人性、宇宙、灾难、现世的欢娱、禅意等,往往得以凭借奇妙的意象来触及人类精神深处的欲望与潜流——这是西方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绘画流派最擅长的东西——他们画作中的意象呈现了一个时真时幻的内心隐秘世界,虽是在真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互为置换中恍惚无名,模糊不清,却总能给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此种审美意象时见之于“新工笔”画家的画面中,如张见、高茜、秦艾、雷苗、姚媛、郑庆余、杭春辉、徐华翎、祝铮鸣等众多创作群体,他们既有形式上的大胆开拓,更有内涵上的先锋性探究,与当代艺术的哲学化、观念化尤为合拍。不过尽管如此,缘于自身的内在原因,在具体创作中,让工笔画像西方当代艺术那样概念超越形式或是取代形式显然不可能。然正是这些人文情怀的注入使工笔画没有陷入技术化、程式化、装饰化、制作化的误区——这些当下绘画的通病正大大剥蚀了中国画的整体水准——也赢得了市场。


“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展厅场景图


当然,市场的活跃并不能遮盖艺术本身的问题。一种艺术形式的成功几乎无一例外会引来无数的效仿者,他们的接踵而至极易于营造艺术市场浮华的表象。对跟风者而言,人文情怀的缺失、历史经验的不足、社会洞察力的薄弱已然成为他们艺术道路上的三座大山,故而将工笔融入当代艺术的语境或是直接以工笔步入当代,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人人都有局限,扬长避短为短期的应时之需,而“当代性”则为他们作品中力求突显的标签。然而既然要融入当代,当下工笔画在表达题材、艺术语言、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上就必然应该具有当代的先锋性质,否则便无所谓“当代”。


文丨于亮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往期精彩回顾

🔗以逸格物 ——江苏工笔画六百年演变脉络与艺术特征初探(上)

🔗以逸格物 ——江苏工笔画六百年演变脉络与艺术特征初探(中)

🔗以逸格物 ——江苏工笔画六百年演变脉络与艺术特征初探(下)

🔗展览预告丨“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将于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预告丨多元∞计划:2022第三回“仲夏夜之梦——谭雷鸣·林聪文双个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喜报 | 江苏省美术馆入选文旅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

🔗资讯丨“真情清韵映平生——康平百年纪念作品回顾展”捐赠仪式暨艺术座谈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96-202)


供 稿:邹佳睿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

摄 影:梁宗朝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江苏省美术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

请提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现场接受健康码、行程码核验及体温检测

凭预约信息及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参观期间请佩戴口罩

避免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