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59-265)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10-07




自2020年5月18日《e观藏·每日一美》栏目推出以来,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赏析每日呈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飨读者。栏目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云展频道同步推出的同时,精品内容也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美术频道同步收录。“每日一美”活化了典藏作品、传播了艺术价值、弘扬了江苏文化的风采,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既实现了文化加传媒的创新探索,也进一步展示了文化艺术传播的魅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及传播这一文化品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与江苏省美术馆继续展开文化资源交流与合作,从2021年5月18日起,推出《e观藏·每日一美》第二季,延续全年365天每日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南京传媒学院 牛俊杰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59)

钱志林《新春》


文丨乐晓菊


钱志林《新春》

钱志林

新春


布面油画

115×128.5cm

198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钱志林,1942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在青岛美术公司工作,曾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某部美术创作员,后为江苏省美术馆江苏油画雕塑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钱志林作品有《女气象员》《南昌起义》《艰苦的岁月、伟大的友谊》《向海洋》等。


钱志林先生是国内公认的创作“大海”题材的油画名家,业内将其定位为中国“海画”创始人之一。钱志林的油画属于典型的写实派风格。其作品功力深厚扎实,格局开阔,思路清晰。1972年调任军队美术创作员期间,为了创作需要,经常随舰队出海,沉浸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直面大自然的深沉与宽广,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而人物创作则更展现了钱志林先生扎实的写实功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凝练。钱志林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在艺术表现上,他用画笔塑造了有形的现代人,贴近大自然,贴近生活。作品《新春》描绘的是老百姓们过年的情景:老少三代同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廊下挂着荷花灯、气球,柱子上贴着红色福字,黄色腊梅花迎雪绽放,画面中画面构图饱满,人物表情各异,朴实而生动,尤其是女孩的鹅黄色头巾,绘于画面之中,格外动人,实为点睛之笔。光照进院子,透过点点飘落的瑞雪,照在人们欢喜的面容上,照亮着人间的喜庆。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60)

张文俊 《胜似春光》


文丨李晓靖


张文俊 《胜似春光》

张文俊

胜似春光


立轴  纸本设色

134×35cm

1979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胜似春光。此年江南水乡所见,己未秋张文俊于南京。

钤印

张(白文) 文俊(朱文) 江南好(朱文)

赏析

张文俊(1918-2008),山东临沂人。擅国画。1947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是江苏省国画院创始人之一,曾任江苏省美术工厂厂长、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顾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


张文俊师从画家李可染先生,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就将文人画审美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传统笔墨为根基,吸收外来技法,作品与当时主流画家的绘画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文俊的山水画,首先是他长期钟情于生活的结晶,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是带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和历史使命感涉及山水画创作领域的。他认为,画家要善于理解生活,发现生活的美,表现生活的神韵,而力求出新意、达佳境,发前人之所未发。


江苏省美术馆藏《胜似春光》,创作于1979年。画面前景中,粗拙桩干自下而上延伸至视觉中心,茂盛如林。双色叶片如染,沸腾一般于枝桠间延展弥漫,霜叶如红花绽放,胜似春光照拂,金叶点缀其间,也如腊梅初绽,满眼生机烂漫。树下留白作平静水面,几只扁舟负载金色收成,满载而归,自远处向近处悠游而来。画面描绘的是水乡风光,将沉醉于秋的丰硕之喜以春意盎然的笔墨表达,于收获中更藏希冀,胜似春光,结满喜气。整幅作品秀中有雄,柔中带刚,笔简墨润,望之似水声歌声在耳,线条灵动,色彩运用层次分明,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跃然纸上。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61)

宋文治 《江南春早图》


文丨陈岚


宋文治 《江南春早图》

宋文治

江南春早图


镜片 纸本设色

42.4x36.9cm

20世纪80年代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江南春早,文治。

钤印:文治(朱文)宋灏之印(白文)

赏析

宋文治(1919-1999),江苏太仓人,15岁时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自学国画。1941年考取苏州美专沪校,学习西洋透视学、素描、水彩等技法。1947年赴安亭师范任教,经同乡朱屺瞻介绍,拜张石园为师,开始研习山水画传统基本功。又与陆俨少交往,由陆俨少介绍拜吴湖帆为师。1957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受傅抱石影响,致力于山水画创新。


宋文治的创作风格几经变化,笔墨劲健,意境灵奇,在作品立意上更紧跟时代捕捉历史性时刻。他创作的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江苏省美术馆藏《江南春早图》,既是描写太湖早春时节的风光,亦是表现水乡清晨的时光。作品的淡雅,有别于我们熟悉的“宋太湖”经典的粉黛桃红色基调,因此它显得特别与众不同。全图釆用了淡墨、青黛和冷色调,同时使以没骨小泼彩,所以意境空濛,格调尤为清新、悠远。


欣赏此作品可以由近及远,近处可见岸边小山丘春意涌动、春枝初萌;在湖畔的垛田旁,绿树丛中夹簇着几间屋宇房舍,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远处平静的湖面上,有轻舟短楫亦行亦泊,似真似幻;天空中群鸟轻轻掠过,让恬淡安静的画面顿时有了生机;太湖水色浩渺氤氲,和片片垛田自然连接承续,使作品产生不断向上延伸的空间感。《江南春早图》清逸洒脱,墨彩交融,画家以轻松的笔调写出江南水乡“舒卷任春风”之诗境,确是宋文治先生一件难得的佳作。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62)

钱松喦 《梅竹双清》


文丨徐亚慧


钱松喦 《梅竹双清》

钱松喦

梅竹双清


镜片 纸本设色

29×39cm

1947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梅竹双清。丁亥秋日,松嵒。

钤印:松岩(白文)南郭草堂(朱文)钱心梅鉴定(朱文)

赏析

钱松喦(1899-1985),又名松岩、松严,号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1918年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受胡汀鹭影响,钻研传统画艺,并接触西画技法。毕业后在苏州、无锡等地任教。曾任无锡美术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钱松喦少年时对临摹古代名画下了很深的功夫,曾对一幅石溪真迹临摹三年,又临摹唐寅、石涛等画作笔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山水画基础。后来融会贯通,自成一种浓郁清新的风格。钱松喦在表现宏伟壮阔的大型风景画方面,有极高的笔墨技巧,晚年多作长城、飞瀑、劲松、名胜。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如果将钱松喦的花鸟画和主题性较强的山水画来作比较的话,钱松喦的花鸟画更加关注生活和笔墨情趣的抒写。虽然笔墨还是传统的,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在题材和内容上追求所写物象的真实感,因此他的作品气息格调都呈现出一种新气象。江苏省美术馆藏《梅竹双清》构图简洁,悠然脱俗。淡彩写意疏澹梅竹,梅干从左上角出枝,斜铺满二分之一画面,枝瘦花稀,静雅娟秀;两只鸟儿伫立枝干,相互依偎,竹梢新生旁出,嫩叶几片初露,清艳双绝。竹叶与梅干错落有致交叉,在深浅不一的墨色映衬下更显得梅花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初绽的落落大方、怒放的嫩蕊轻摇。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63)

陈大羽 《报春图》


文丨马瑷


陈大羽 《报春图》

陈大羽

报春图


立轴纸本设色

135x66.5cm

198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报春  甲子陈大羽。

钤印:陈大羽(白文)  八十年代(朱文)


赏析

陈大羽(1912-2001),原名汉卿,广东潮阳人。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大师、书法家、篆刻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曾先后在上海美专、华东艺专和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陈大羽勤奋好学,于艺勤勉。他广师古法,上溯徐渭、石涛、赵之谦、朱耷、“扬州八怪”等明清诸家,刻苦钻研笔墨技巧,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早期师从姚世影、马公愚、诸乐三、诸闻韵、王个簃等人,倾心于吴昌硕的写意风格。1944年经画家王友石介绍,赴北京拜访齐白石,后拜其为师,专攻大写意花鸟画。陈大羽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同时,又汲取外来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元素,同时注重写生,以书法、篆刻入画,书、画、印结合,形成豪放简朴、笔墨酣畅、色彩鲜明的大写意风范,为传统花鸟画带来新风。


陈大羽尤擅画鸡,世人谓:“白石虾虫悲鸿马,可染水牛黄胄驴,苦禅老鹰大羽鸡”。儿时家中养鸡,使他自小便与鸡结下了不解之缘,每看鸡出笼,都异常兴奋。他尝赞叹雄鸡报晓的奋勉精神,笔下的鸡生动传神、情态各异,时而斗志昂扬,时而含情脉脉。齐白石曾道:“论艺术要有天分过人。有此画鸡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况天道酬勤,大羽弟应得大名。”江苏省美术馆藏《报春图》创作于1984年,是陈大羽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在红梅丛中,一雄鸡英姿勃发,昂首挺胸立于巨石之上。雄鸡双目上翻,鸡喙大张,身体紧绷,曲颈垂尾,似正发出震耳欲聋的啼鸣之声,观之使人有远离凡俗、睥睨群侪的豪爽之感。作品以中锋篆意入笔,用笔轻徐疾涩,墨色结合,染泼相兼,极富浓、淡、干、湿的变化,逸趣横生。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64)

黄丕谟 《宛宛小河盈盈水》


文丨陶岚


黄丕谟 《宛宛小河盈盈水》

黄丕谟

宛宛小河盈盈水


水印木刻

44.7×62cm

1997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黄丕谟(1925-2015),生于上海崇明,是中国现代版画江苏水印版画创始人之一,当代中国杰出版画家。曾任《苏北日报》《南京日报》社编辑、记者,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等职。曾获“鲁迅版画奖”和“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代表作有《太湖水滟渔村处》《源远流长》《春风春水江南》等,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收藏。出版有《黄丕谟水印版画》《黄丕谟画展集》《木刻技法》及理论专著共三十余部(篇)。


江苏省美术馆藏水印木刻版画《宛宛小河盈盈水》,是黄丕谟先生1997年创作的作品,记录了水乡码头一角。艺术家的故乡情节深深地感染了他的艺术梦境,黄丕谟先生非常喜欢描绘水与城,此件作品和他的很多风景画一样,都是某个宁静的时刻,烟雾缭绕,水气氤氲,水乡仿佛睡着了一般四下无人,但是青黛色画面主体中,橘色的灯笼和屋檐下暖绿与橙色的衣物恰恰诉说着人物的踪迹。此幅作品也体现了水印版画的刀痕力量。疏疏落落的船只,可从船体的棚盖结构一窥刀法的坚定利落。房屋的门窗横梁,纵横交错中清晰地交代出水乡房屋的相拥特色。而描绘水面的时候,则虚实相映,留白处、倒影处,浓淡交替,刻画得十分有韵味。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65)

魏紫熙《藻岩山积雪》


文丨李玲丽


魏紫熙《藻岩山积雪》


魏紫熙

藻岩山积雪


镜片 纸本设色

45×68cm

1980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藻岩山积雪。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七日至北海道首府札幌市,时方春雪纷纷扬扬银装素裹为数十年所未见。二十九日游市区藻岩山,得此小景并记魏紫熙。

钤印:魏(白文)紫熙(朱文)北国风光(朱文)


赏析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少时临摹《芥子园画谱》,17岁考入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开始临习王石谷的画,毕业后担任中小学美术教员。1934至1947年,曾多次在湖北、河南各地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8月受聘任河南大学讲师,结识阎松父、赵望云,切磋技艺,深受教益。 1949年移居南京。1957年,参与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建工作。1960年参加傅抱石率领的江苏国画创作团赴外地交流、写生,行程二万三千里,用传统中国画笔墨成功地描绘时代与生活,是“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天堑变通途》《黄洋界》《飞澜无声》等。


江苏省美术馆藏《藻岩山积雪》创作于1980年。藻岩山位于札幌市中心,被原始森林所包围,从春到秋演绎着新绿到红叶的变化,冬季则白雪皑皑,是滑雪的好地方。画中近景的几株矮树用浓墨勾出树形叶状,由近及远淡墨勾画出树形,前面几颗大树双勾出粗壮的树干,林间枝叶疏密相错,用笔弹跳富有节奏。中间一条小路延伸至山下建筑结构清晰的小屋,雪天的天空用淡墨晕染,山顶、屋面及地面大片留白,衬托出大雪纷飞的藻岩山银装素裹的冬季美景。





往期精彩回顾

🔗展览预告丨“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将于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预告丨多元∞计划:2022第三回“仲夏夜之梦——谭雷鸣·林聪文双个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以逸格物 ——江苏工笔画六百年演变脉络与艺术特征初探(上)

🔗以逸格物 ——江苏工笔画六百年演变脉络与艺术特征初探(中)

🔗以逸格物 ——江苏工笔画六百年演变脉络与艺术特征初探(下)

🔗两院一室·创作研究之十丨庄重——绘画心得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96-202)


供 稿:王晓露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江苏省美术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

请提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现场接受健康码、行程码核验及体温检测

凭预约信息及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参观期间请佩戴口罩

避免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