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五)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3-12-27


前  言

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构建全省美术馆互联互通、共享共建的交流合作平台。“众美大观——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活动已举办了四年,其间有六十余家成员单位参与,先后共推出馆藏作品182件(组),在业内乃至社会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在“众美大观”项目的连续推动下,联盟各家美术馆对于各自馆藏的梳理、挖掘、展示与传播在不断拓展,找准定位、深入研究、树立特色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推进了全省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


今年的49幅(组)作品中,既可以观赏到近代大师名家深厚的笔墨功力,也可以看到中青年艺术家贴近时代、面向现实,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类型上也比往年更加多元,在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等作品的基础上,新增了综合材料、雕塑和影像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断萃取、继承和创新,带给大众以丰富的滋养。


典藏是美术馆的根基,是融合了美术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美术馆典藏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将各个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收入库房中,通过研究、展示让社会大众共享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才是此项工作的最终意义。不久前,习总书记提出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这进一步为全省美术馆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记录和收藏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反映和讴歌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大力促进藏品的研究、活化使用与传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丰富、更充盈、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程及美术馆


▲《奠基》 程及


1941年

水彩 (纸本设色)

68cm×135cm

程及美术馆藏



程及(1912—2005),原名程杰,江苏无锡人。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拓展者之一,是继徐悲鸿之后在国际艺坛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画家。程及先生不仅是无锡众多绘画大家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巨擘、享誉世界的水彩画大师。移居美国后,程及先生成为当时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25名终身院士中唯一的一位华裔院士。


程及的画既有法国印象派的痕迹,也保留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他抓住了水彩画和中国画之间的契合点,将水彩表现在宣纸上,形成了既有色彩造型又有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绘于1941年的《奠基》是程及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清贫如洗,自小饱受磨练。基于对民生的艰苦以及对社会百态的真切透析,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一种“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文关怀,表现出普通工人的劳动场景。在画中,作为前景的五名工地劳动者,分成两组,或铲土或挑担。整个画面以灰色调为主,充斥着悲切的人文情怀,以一种既写实又抒情的表现手法定格了他们劳作的身影。这种街头风景写生的习惯对先生的艺术风格形成和题材选择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艺术思潮如何汹涌,街头的芸芸众生始终都是他关注和潜心描绘的对象之一,这种人文主义情怀贯穿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几十年来,程及先生用创新的表现艺术手法,建立了交融东西艺术的新颖风格,形成笔墨疏朗、若隐若现的特色。他那根植于传统的笔墨意蕴,传递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同时他也非常擅长用浓郁的色彩、迷幻的光影去捕捉内心的美学意境。“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在他的画中,无不透视着关爱人类和平、博爱的思想,因此程及也被誉为“富有诗人想像力的世界艺术家”。

(程及美术馆)




凤凰艺都美术馆


▲《休渔》 张新权


2021-2022年

布面油画

180cmx440cm

凤凰艺都美术馆藏



张新权先生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


自2011年起,张新权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新加坡MOCA当代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其作品主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纽约摩帝富、凤凰艺都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


《休渔》完成于2022年,是艺术家张新权近年创作中一幅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



画面素材取景于太湖渔港码头,位于苏州市光福镇。光福渔港在太湖区域内属于体量较大的码头,在过去的年月中,这里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光福渔港也是张新权多年来较为喜爱的室外写生地点之一。他以渔港风貌为素材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画作,作品《休渔》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常年来此地写生创作,张新权对光福渔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那年去的时候,正赶上当地要休渔,面对这样的一种场景,他萌生出希望用人文的视角表现渔港的想法。他试图描绘一种激荡的、具有纪念碑式的画面。


《休渔》在构图上做了一些大胆地营造,如画面左边鼓起的金字塔式的结构,使其具有崇高的精神纪实性,甚至带有某种悲情的力量和英雄主义情绪。在造型和色彩上他同样进行了主观的表达,他选取了一组具象的视觉片段,有意识地分布组合,与画面里表现性的色彩结合,呼应主题,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构建出恢弘的、激荡的、凝固的超越历史与时空的情境。

(凤凰艺都美术馆)




徐州美术馆


▲《“画本”“文辞”七言联》 张伯英


1940年

书法 对联

四尺

徐州美术馆藏


题识:庚辰霜降前二日铜山张伯英。

钤印:张伯英(白文)、勺圃(朱文)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1871年生于徐州铜山三堡榆庄。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诗人、学者。


张伯英自幼承庭训、继家学,弱冠之年书法功夫已较出众,宗法北碑,行楷大字颇具魏碑风韵,刚劲有力,上紧下松是其书写结构的主要特点。1902年,张伯英赴金陵应顺天乡试,与其叔云生同科中举,乡里传为佳话,先后担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安徽省视学、北洋政府陆军部编纂等职。在这期间,张伯英留意搜集大量的碑帖善本,为以后的碑帖考证和研究积累了实物基础。


1920年冬,张伯英返回家乡徐州居里数年,搜罗了大量珍贵的碑刻拓本。解放后,二子孝遐将张伯英累年收集原石、拓片约30件全部捐献国家,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馆陈列之基础。张伯英能诗善文,风格清新俊逸,思念故乡之情深切,代表作有《如汉云九日登云龙山韵》《和汉云山楼共话》和《又中秋》等,诗中洋溢着真挚感情和至诚之意。



张伯英晚年生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他与海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森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京津。他一生正直,颇有节行,尤为奖掖后学,书画界不少人都曾受其教益。


张伯英一生热爱书法,早年从学习颜体开始,后又深入研究魏碑,深厚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独创,终成一代大家。他以北碑为宗,笔力凝重,楷书结构紧凑而不失灵动自由。他的行书作品质朴秀逸,其小字又融晋唐人书之气韵,古朴遒逸、清新雅致,更加贴近了中国书法的传统要义。


“画本纷披来野意,文辞古怪亦天真”出自清代何绍基,此幅作品凝聚了张伯英深厚的书法造诣。书体结构紧凑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正,又不失洒脱自然之致,笔法方圆兼备,朴质而秀逸,宽博雄放,古拙自然,有着力量和魅力,取法北碑俊迈之气,兼具南帖温文尔雅之韵,通篇气势豪迈,落落大方,充满着个人的风采和气韵,每一笔都展现出他对书法的深厚功力和对传统的承托。


在传承清代碑派书法的同时,张伯英超越了狭窄的“方笔”审美定势,将生硬的魏碑演绎成了连贯的动态笔意。他受到康有为、包世臣等金石学派的影响,研习了《张玄墓志》等作品,使他的书法更加卓越非凡,而他的书体也被广泛称之为“伯英体”,并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与书法大家王书衡、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齐名,他的作品骨格自然超凡拔群,为彭城书派增添了新的光彩,可谓“笔阵曾教淮海惊”。

(徐州美术馆  郑敏芝)




李可染艺术馆


▲《苦吟图》 李可染


1983年

中国画(纸本设色)

69cm×46cm

李可染艺术馆藏


题识: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此贾岛诗也,余性愚钝不识机巧,生平最为尊崇先贤杜甫惨淡经营和贾岛推敲苦吟精神,因写此图以自勉,可染并记。

钤印:李(朱文)、可染(白文)、七十二难(朱文)、白发学童(白文)



1946年,李可染接受徐悲鸿的聘请,移居北平担任国立艺专副教授,并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绘画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以前,作画速度很快,后来看齐白石作画,用笔沉着缓慢,线条圆厚、涩重、滞拙感强的“金石派”笔墨特点,深受启发。虽然他从来没有临摹过齐白石的画,靠观察而自觉地吸收了齐白石的用笔特点,认识到线条的力量感,是靠毛笔克服纸的阻力而产生的,愈用力压住笔,行笔愈慢,就愈显示出线条的涩重之感。



此图画了一个有胡须的中年人在蜡烛下写诗。他一手按着纸,一手扶着头,作苦思冥想状。整件作品以焦墨为主,刻画人物正面,构图、笔墨都没有轻松、轻巧感,而是凝重、认真,甚至有点呆板,这正与画家要表现的主题相一致。一节红烛与一抹烛光与焦墨对比极为有趣,令人叫绝;几方闲章“七十二难”“白发学童”印语都密切配合画旨,说明取得成就的道路艰难,苦学最终会成正果。1982-1985年间他曾作了4幅《苦吟图》,人物表情、姿态、案上红烛和纸张各不相同,此幅作品在看似笨拙的笔墨中就深藏着大智能,不仅表情传神,拙厚的金石味十足的笔墨也在传达一种坚毅的力量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李可染最主张苦学,艺术上精益求精,下最大功夫学习中国艺术传统,强调基本功夫。他总说自己是个天分不高的人,愚钝,不识机巧,生平崇尚先贤苦学精神。在1961年,他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的文章,以他亲眼所见、所熟悉的齐白石、黄宾虹、盖叫天等大艺术家为例,谈艺术学习中无论写生还是创作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强调了对传统的刻苦学习,画家“不能求脱太早”(引黄宾虹语),认为“搞艺术不能速成、取巧”,并断言“速成必然掺假”。

(李可染艺术馆  芦伟)





往期精彩回顾

🔗资讯丨“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VR展厅丨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

🔗VR展厅丨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

🔗读书会丨现代艺术慢慢看——阅读·交流·分享江苏省美术馆第十四期读书会回顾

🔗征稿丨江苏省美术馆90华诞征文启事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四)


供 稿:庄 芸、叶 涛、吴浩然


监 制:宗 洁

编 辑:陈星羽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入馆时请您准备好:

※ 身份证

※ 参观预约记录

| 交通信息 |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

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