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0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七月無事是神仙。

喜歡就點 - 誰最中國 今天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来自誰最中國

七月無事是神仙。

小暑一过,就是三伏天了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今天是初伏的第六天

你住的地方热吗

词人周邦彦说

薄纱厨、轻羽扇

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

无事小神仙

暑热来时

有人觉得苦夏难熬

但也有人爱这长长的夏日

其实都是此时情绪此时天

无论是闪烁的日光

还是芭蕉的绿意

不过是心的选择

所以古人相信伏天再热

也是心静自然凉

无事小神仙



中国人常说:“热在三伏天”,进入三伏天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了。“伏”有避匿之意,炎热中,古人观察到犬、狗只能老老实实地吐着舌头消暑,这时人们也开始有意识地避暑热。


为了消暑,古人想过很多法子,而且不管是皇帝还是文人、百姓,大家都有自己的消暑妙招。


图二 | 谁最中国


汉代皇宫里有一种避暑房,叫“清凉殿”,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还能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到了唐代,“清凉殿”被唐人称为“含凉殿”,是皇帝和后妃的寝殿。含凉殿傍水而建,唐代皇帝命人转摇扇轮,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设了人造水帘以消暑。记载说“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


图二 | 谁最中国


宋代文人消暑的法子诗意又可爱,他们喜欢在树下睡凉榻,枕瓷屏,怀抱竹夫人。凉榻是竹制的,轻便容易移动。风起时搬到庭院,或是四面透风的亭榭,披风听泉而眠,都很惬意。


但在室外休息,古人又怕风吹着脑袋,于是就在枕旁设“枕屏”。尤其在宋人的生活中,枕屏是睡床上常有之物。欧阳修就在《书素屏》里说,“我行三千里,何物与我亲。念此尺素屏,曾不离我身。


槐荫消夏图


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物事,很像今天人的玩偶床伴。因为温凉,常伴人睡眠,所以有了“夫人”之名。竹夫人实际上是一根镂空的长圆形的竹笼子,也有名竹夹膝。黄庭坚爱叫它青奴,苏轼喜欢喊它竹几,我们还是称她竹夫人吧。


无论是皇家的清凉殿,还是文人喜爱的玉枕纱橱,总之在消暑这件事上,古人的花样一直都层出不穷。但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些都比较奢侈,他们大多会选择在一棵大树下,搭一个简易的凉棚,这应该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吧。




对古人来说,即使消暑方式千千万,但归根结底,最好办法不是玉枕纱橱,吃口冰,吹个风来解决的事儿,最终还是要往心里头求。心里无事安静的时候,自然会生凉意。


对此,杨万里写过一首诗《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里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深深的竹林和密密的树荫里,不时传来一声声虫鸣。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但这是风吗,不是的。还是心静了,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清凉之意才会涌上全身。


图一 | ZIYENIAO、二 | 子夜鸟


对于心静生凉,白居易也有一首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他说,夏天那么热,人人都在避暑,只有禅师不出门,是因为暑热独独不入那间禅房吗?其实也不是的。所以,暑气逼人的伏天里还是养心为要,去喝茶、去静坐、去观想,都是好法子。内心安定了,哪怕是酷暑溽热,也不会觉得难熬。


图片 | WENYAN



古人常说,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这个季节里,无论是喁行深山,还是隐没古刹,乘着微风纳凉,都是别有—番滋味的。当然,最终的清凉,总是关乎我们自己的内心。


图片 | 子夜鸟

还是周邦彦在《鹤冲天》里写到的那样: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最喜欢后头这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此时此刻,风起云涌也好,暑热难当也好,其实落到感受上,还是随着人的心在变幻。所以古人相信伏天再热,也是心静自然凉,无事小神仙。入伏之后,希望大家不仅有眼前的清凉,还能有心中的那一份。


图二 | 谁最中国


编辑丨有喜

- 特别鸣谢摄影师-

桑叶同学、 ZIYENIAO、子夜鸟、WENYA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誰最中國』微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