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去過書店了?
你有多久没去过书店了?
你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是什么?
你还记得上次沉浸在一本书中的感觉吗?
自从有了手机,我们看书的频率越来越低;自从有了电商,我们不再非要去书店买书。这种种现象,都使得实体书店的经营逐渐变得惨淡,2020年疫情的到来,更是给了实体书店致命一击,这一年内全国就有1573家书店彻底关闭。记得当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在微博、朋友圈看到某家书店的闭店声明,下面留言的读者一片惋惜,让人不禁感叹:实体书店要消亡了吗?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2020年新开的书店竟然达到了4061家,是关店数的2.6倍。*《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数据。可以说,在大批书店如潮般退位的同时,许多新书店又纷纷高调上位。比如,几乎在深圳诚品书店正式闭店的同时,上海首家茑屋书店开门纳客。
似乎,实体书店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顽强,在实体商业越来越艰难的市场大势下,仍然有一大批新型书店异军突起,在努力探索新的生存路径。而他们突破的关键在于,尝试去回答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一家书店?除了买书,在书店还能干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后都被打造成了一家家独特又充满创意的书店,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如今,一个手机让我们轻松宅在家里就可以买得到一切商品,书本也不例外,何况网上还有“人生必读的100本书”、“30岁之前一定要看的书”“绝对不能错过的一本书”等各种书单推荐,还有618、双十一等各种满减活动撩拨着我们,只需要按照书单、加购物车、凑足满减,不到20分钟就可以买好一大摞书,但是买回家通常也是在角落里积灰。
去一家书店,显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走进一家书店,可以抚摸一本书,打开一本书,阅读一本书,邂逅一本书。书的封面、翻开的质感、里面的文字,都会以真实的触感吸引我,伴随着阅读滑入心底。有一些看过的书,仍会记得是多年前的某一个下午,在哪一个角落不经意间翻开的。这种相遇、这种心情,堪比遇见一位可爱的朋友。
一家书店也可以通过精心的选书和陈列,为读者创造这种美好的相遇。茑屋书店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陈列方式,书本没有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摆放,而是设置了一个个独立的场景。比如,在烹饪的场景下,不仅有烹饪书籍、视频教程、食材香料、烹饪工具,还有一个菜系的发展历史,一个食材的前世今生,一道菜的制作方法,通过原文书、图集、音乐、产品及美食制作体验的过程,向消费者展示别处的生活方式。
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曾反复强调:“卖书不是卖书籍本身,而是卖书籍里面的内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书店所设置的一个个场景,也是为读者提供一份 “生活提案”,一本书陈列在场景之中,就像是一个钥匙,可以用来打开一种生活的门。
走进一家书店,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从喧闹的城市街道或是商场,一下穿越到一个宁静又亲切的空间。在被书填满的空间里,仿佛人的气场都变了,大家说话、走路,都变得温柔,沉浸在咖啡香和书香的世界里,隔绝了城市的纷扰、也隔绝了生活琐事的烦恼,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展开对话。
书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自然融为了一种书店独有的氛围。有一些书店经过设计,可以把这种微妙的氛围推到极致,走进这样的书店里,人的思绪在空间的游走过程中受到牵引,气质受到熏染。
走进Page One北京坊书店,需要穿过面向街道的门洞,而后走上十来层台阶,而后再下台阶,才进入书店的主厅。这样迂回的路径,是设计师的别有用心。走在繁华的商街上人的心是浮躁的,一个过渡的空间,可以让人的思绪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静下来,进入另一个属于书的世界。
而当人游走在书店里面,视野又开阔起来,可以从不同的窗框看到别样的景致:正阳门、天安门、民居、大栅栏商业街区、老墙、老洋房等老北京建筑一一浮现眼前,思绪又可以在更广的空间开始发散,在浓厚的城市历史文化氛围中沉浸阅读。
成都方所书店,就像是一个埋藏在地下的“藏经阁”,“穿越感”就更强了,从地上的商业空间乘坐扶梯进入地下空间,思绪在慢慢浮沉,想象逐渐打开,就像是揭开一段关于尘封历史。内部空间也别有洞天,高低纵横的铁铸廊桥、无限延伸的图书立柜、堆叠层层的阶梯打造出一个多维空间,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被消弭。在这里,以往空间中单一的水平线垂直面被打破,人的视线在其中穿梭,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见另一个空间的存在。
一间有品质的书店,是城市里最令人心安的角落。朱赢椿曾说:“当你无聊、伤感、低靡时,书店都会是你的庇护所。”走进这样的书店,也是进行一次心灵的休憩。
书店,从来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交换场所,而是一个人与生活、人与文化、人与人对话的空间。一个空间、一场活动,就可以聚集一座城市的很多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又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在这里进行同频的交流。
16年前,当单向街书店在圆明园的一座院落里创办时,就奠定了它作为思想聚合地的基调。许知远曾谈到他对开书店的想法:“想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开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在那里坐台,早晨喝咖啡,下午喝啤酒,周末时找上无所事事的作家、艺术家、诗人,在这里给愿意听的人布道,提供陪聊等服务。”
单向街从创立之处,就开拓了文化沙龙项目。从诗人西川在此创办过一场读诗会后,已经先后开办了上千场沙龙活动,莫言、陈丹青、白先勇、严歌苓、田沁鑫、贾樟柯、赖声川、柴静、梁文道……这些被人所熟知的名字,成为人们频频光顾这家书店的一大动力。在这里可以和最先锋的思想和文艺进行对话,获得精神上宝贵的共鸣,发现新的认知。从偏居一隅的“单向街书店”到走向城市中心的“单向空间”,这种以空间和活动形成的文化聚合力,足以把一家书店塑造成一座城市的精神灯塔。
隐藏在远东科技文化园(原北京远东仪表厂)最角落的码字人书店,有着和当初“单向街”书店相似的气质。创始人苏皖,在创办初期就把它就定位为诗歌、电影、戏剧主题书店,无疑是“小众里的小众”,如何维续书店的活力是个难题。苏皖一直坚信:“书店应该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现场”,希望以很多与众不同的创意活动来吸引读者。
在书店还没正式装修营业之前,她就预先举办了三场快闪活动。后来,在这个空间里,展览、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观影及导演编剧交流、沉浸式戏剧演出、脱口秀演出、小型音乐会等活动每周都会轮番举办。
沉浸式话剧,可以说是码字人书店活动里最有创意的,与以往在剧场里的戏剧演出不同,书店空间狭小,没有太多的座椅供观众坐着观看。于是苏皖另辟蹊径,让所有来观看演出的观众都成为话剧的一员。演员除了按规定表演剧本内容,还会不时与观众即兴互动,观众也可以随意走动,和演员近距离接触,充分参与和沉浸在戏剧之中。这种形式不仅对书店,对演员和创作者、对观众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体验。
一家书店,正是绝佳的文艺活动场所,书店自身的气质就会吸引着不同的人,在这里感受现场的、即时的、真实的交流与共鸣,在当下这种体验变得越来越可贵,而这正是虚拟网络世界无可比拟的优势。
书店,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氛围和精神气质的实体空间,是无可取代的。我们对一家书店的期待也不只局限于书本身,邂逅一本书的惊喜、沉浸阅读的浓厚氛围、真实的思想交流,都是吸引我们走进一家书店的理由。
在这样的情况下,书店永远不会消失,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新型书店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也可以尝试用很多新的方式,走进一家书店,打开一本书。
特别鸣谢摄影师
初夏慕溪& 喜马拉雅北坡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