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妳好,林徽因。

喜歡就點 - 誰最中國 2024年11月08日 15:00

文字丨誰最中國



想念林徽因,有两个原因。

一是写山西时,脑海中总有个身影。民族存亡之际,一位身形瘦削、弱不禁风的女子,强撑着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她本可以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深入深山十五年。终于在破碎的山河中寻到了2738座古建筑,让中华文明的一隅重见天日。

二是今年正值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再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林徽因诗集》,从她的诗和照片里,竟看出了两个灵魂。

一个是诗意的。她写“你是人间四月天”、“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新婚当晚,对梁思成说的那句:“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至今仍是最动人的情话。

另一个是坚韧的。身处乱世,身患重病,却从未想过背弃祖国。哪怕国破家亡,无非是跳进不远处的扬子江。

所以当我们谈起她时,不该只有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以及对她「不食人间烟火」的想象。她身上所蕴含的,应该是那千古的才情,以及中国女性最坚强的意志,与最蓬勃的生命力量。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在江南出生。
作为政治家、外交家林长民的女儿,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和最先进的教育,是人人宠爱的小公主。

16岁那年,她随父亲游历欧洲。当时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也喜欢活泼、可爱,好奇心强的小林徽因,常带她外出写生。

在封建帝制下长大的林徽因,从未想过女性还能从事这么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所以年幼的她暗下决心,也要成为这样的独立女性,成为一名建筑学家。

小林徽因在欧洲

1924年9月,志向明确的林徽因,先后克服了家道中落、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等困难,以半公读的身份,与男友梁思成考入当时建筑专业的最高学府——宾夕法尼亚大学。

在校期间,她虽是建筑专业旁听生,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聘为辅导老师,打破了学校的常规。

同样被打破的,还有西方人对女性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在全校师生的心中,她美丽却瘦弱的身躯,被硕大的建筑作业板照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长……

林徽因在宾大的毕业照
毕业回国后,急于投身工作的林徽因,同梁思成创办了第一个建筑学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并培养出刘致平、刘鸿典等建筑学者和大师。

可惜还未等开枝散叶,一场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九·一八事变」,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危难之际,林徽因和丈夫选择开辟新方向。既然山河破碎,看不到前路,不如回过头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古建筑,让蒙尘的中华文明重见天日。

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她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中原大地发现、记录和保存历史的痕迹,未尝不是救国的方法。

林徽因与梁思成

于是此后几年,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等省市。那时的山路千沟万壑、崎岖难行,已经身患肺病的林徽因,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可这位曾经弱不禁风的豪门千金,总是咬紧牙关,坚定地走着。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她和梁思成先后考察了全国137个县市的古殿堂房舍1823处,其中详细测绘的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

如果没有他们,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大量保有中华文明痕迹的古建筑,都可能遭到损毁甚至不复存在。

只是他们的颠沛流离,终究是大时代下的一粒沙。

北平沦陷后,林徽因一家拒绝了日方和美方的邀请,踏上了流亡的苦旅。

战火纷飞的岁月,她经历着国破家亡、亲人离世等苦难。自己的肺病也在艰苦的环境中恶化成肺结核,时常高烧不退。

我曾无数次想象林徽因当时的处境,却无法穿过历史的迷雾,感受她内心的情感,只能从日渐苍凉的诗歌以及同好友的信件中,窥见其生存之艰辛,心情之苦闷。

历史巨浪前,才貌双绝的天之骄子,大多会选择退避,但林徽因只想对抗。

哪怕体无完肤,哪怕支离破碎,也要守住自己心中的道义和情怀。

病榻上的林徽因

终于,已经无力起身的林徽因,等到了抗战胜利。

林徽因一家回到北平,此时的她不再是那个被保护的千金,不再是徐志摩眼中天真烂漫的女孩,不再有泰戈尔笔下如「天空般蔚蓝」的神色。

时局和身体,已经把林徽因折磨地不成样子,可在她心中,始终有一团未曾熄灭的火。

所以她毅然决然地接受手术,摘去了被感染的肾脏。病痛暂时被压制,那个曾经才华无限的少女林徽因回来了。
代价是只剩五年生命。
最后的岁月,林徽因参与了清华建筑系的建系工作,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主导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纹饰和浮雕的设计,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景泰蓝。

了却生前身后事,看到国家欣欣向荣,林徽因在1955年,那个如她般温柔、生动的四月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梁思成满怀悲痛的在爱人墓碑上刻下了「建筑师林徽因」六字,为这位身兼文学家、建筑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妻子,留下了最重要的头衔。

相信临终前,林徽因先生回首一生,应该是完成了16岁时,那个少女对未来事业的幻想。

她的倩影,在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以及由她参与设计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永存、不朽。


除了建筑师身份,林徽因更不被大众所熟知的,是家国大义。

1953年,北京正准备第一次大规模城建。当时的北京副市长,提议将所有牌楼全部拆除。林徽因则建议保存,两人针锋相对,不欢而散。

会后,那人评价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因循守旧。”

她被激怒了,拖着病痛的身体第一时间发出质问: “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这句「满门忠烈」分量太重了。

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二爷爷林孝宽,参加过公车上书,资助过「戊戌六君子」,均是身怀家国、民族大义的开明人士。

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从不畏强权,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却在反奉斗争中被流弹击中身亡,时年49岁。

叔叔林尹民、堂叔林觉民、族叔林文,亦是革命烈士,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并称为「黄花岗三林」。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给妻子的那封《与妻书》,每每读之必潸然泪下。

三弟林恒,本是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学生,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加入空军,最后在成都空战中为国捐躯,年仅25岁。

林恒

这样的家庭,怎能说是出身卑微?这样的家风,怎能不孕育出林徽因的家国情怀?
如今,我们还能从她的文字和后人的口述中,窥见到林徽因刚毅的一面。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顶着战火回到北平,林徽因给女儿写信说:“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
1935年,日本关东军「笔部队」在天津用《联合亚洲先驱报》取代了主张抗日的《大公报》,并且收买了40多个失节文人为日寇涂脂抹粉,企图麻醉中国人民。 
没有女作家坐镇,日本人便派汉奸找林徽因约稿,稿酬极优,条件是要她美化日本的侵华罪行。林徽因没有应允,愤怒的将那些报纸全部扔到火炉里,并对梁思成说:“难道他们(失节文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全家流落四川后,生活困苦,林徽因的肺病也日渐加重。了解二人情况的费正清夫妇,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工作和治疗。
但林徽因和梁思成从未有过离开的想法,面对朋友的关心,他们回信道:“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年幼的儿子梁从诫,在艰苦的生活和紧张的氛围下,难免有些担心。他曾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我们怎么办?”林徽因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还有一条路,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后来梁从诫回忆此事时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或许林徽因要比梁从诫想象的还坚韧、超脱。

1939年,在身心俱疲时,林徽因在散文中写道:“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忍韧性的倔强?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都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

那个原本诗情画意的少女,将信仰凝结成坚硬的躯壳,抵御着身体的伤痛和心中的恐惧。所以她从未有抛弃祖国的念头,就算无法上阵杀敌,也要用自己的方法救亡图存。

她的每个字、每幅图、每步路,都饱含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最深的爱和最无私的奉献。

或许只有时不时收到亲友的遗物时,林徽因椎心泣血的眼泪,才能让大家想起,她只是个病重的文人。

想起1924年的春天,泰戈尔受邀到中国讲学,林徽因作为副翻译常伴左右。

临别前,泰戈尔为林徽因写了首小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他的本意是暗示徐志摩和她那段注定无缘的爱情,却在不经意间,为早逝的佳人留下了轻轻的叹息。

但我却觉得,泰戈尔的另一句诗,才是对林徽因最好的注解:“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首空灵、悠远的歌,有少女的浪漫、文人的傲气与风骨,和中国女性最坚韧不拔的力量。

她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亦是一颗种在春天的种子,开出了四季不谢的花。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林徽因的故事、诗歌和影像,可以在这套《林徽因诗集》中,穿过历史的迷雾和世人的误解,认识更真实的林徽因👇


文字丨老九
图片丨林徽因资料图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誰最中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