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煮茶季。
茶。
可围炉而坐,也可一人独饮。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围炉共饮是雅聚,是久别重逢的欢喜
是饮到好茶心照不宣的默契。
为你净手焚香,采买花材,布一席案上山水,起碳煮水,壶里的水沸了又沸。即便夜已浓,依然固执地等待,如炉膛炭火一般热切。
这便是古人对知己的心意。
而独饮是低徊沉思,是奔波劳顿后的休憩,也是一颗尘禄之心的安顿和宁静。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冬夜煎雪煮茶,思量之间,可抵十年尘梦。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小时候父亲招待客人,会在一张大桌子中间放一个碳炉,里面是一个茶壶,儿时最开心的记忆,就是围在父亲身边要茶喝。长大后他每天必喝茶。和他有着同样爱好的人还有乾隆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是烙印在骨子里的。
苏轼深夜饮茶,不惜大动干戈,半夜去江边取水。因为他坚信活水活火煮茶更妙。千利休也说过:“茶道无他事,只是煮水、泡茶和品尝而已”。
茶性洁。爱茶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因此茶人对水、对火也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按照陆羽《茶经》的说法,煮茶的水分为三六九等,分别是山水、江水、井水。以乳泉、石池漫流的山水为上,以人迹罕至的江心水为上,以汲取人多的热闹之处井水为上。这样看来,苏轼取的江水只能算中等。
郑板桥曾有诗,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也是用新取的江水煮茶,喝到了称心的茶,心劲儿也起来了,气概也上来了,好像拥有了全世界,青山尽归。
东坡云:”活水还须活火烹。"煮水要用活火,何谓活火?就是有火焰的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浊。许次纾《茶疏》说:"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沿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余烟,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
陆羽认为泡茶烧水最好用木炭,其次才是硬木柴。另外不洁净的燃料也不能用来烧水泡茶,会导致茶串味。潮州人烧水,据说用一种“绞积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更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
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煮。
内蕴丰富的老白茶,存放多年充分转化的黑茶等发酵茶、老茶更适合烹煮。认真冲泡过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再取出一只煮茶壶,不用放太多水,把茶煮一煮,茶叶的内涵物质得到充分释放。此时的茶汤糯香,悠长,层次丰富,回味无穷。
煮茶,是茶的鞠躬尽瘁。老茶在最后一刻绽放的光芒胜过以往所有年轻时刻。茶叶在水与火的催化下尽情释放,用尽全部的生命能量,只为给茶客带来一瞬间的感动。
泡茶的时候,心一定要从容,慢慢来。
煮茶,用冷水缓缓加热,在不同的温度下萃取茶叶的精华,茶汤沸止,用心关照,反复数次,才可成就一壶层层分明、纯净明亮、馥郁香甜的好茶。
除了煮茶,对于老茶来说,要充分喝到其味,还有一种方法是“蒸”。保留原茶叶底和茶汤,将泡茶的紫砂壶上蒸锅炖五分钟,这样炖过的茶,所有的回味都浓缩在最后一壶里
茶味淡,茶性俭,茶的乐趣在于谦卑朴素,顺应自然。 渴煮茶,饥煮粥,遇着作乐且作乐,得高歌处且高歌。活在当下,是茶人的哲学。不过分执着,也不恣意放纵。在时时刻刻的自觉自检中磨练心性,一如茶汤微微的苦涩,令人保持着良好的清醒,不致昏沉。
我们需要精心准备的,或许不是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喝茶需要准备的,或许也不是昂贵的茶器,而是空杯的心态。放下所谓的判断,走出智识的壁垒,既不抱怨过去,也不为未至的将来提前预支焦虑。
认真为眼前人奉上一杯诚意十足的茶汤,并且记得你再也不会在同样的时空和同一个人喝到第二杯一模一样的茶,这就是“一期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