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孝经大义》:与西方神学、哲学相对照,讲述时代普适的教化之道

立品读书 2022-06-08


★  作者姚中秋是当代新儒家四大代表人物之一,于《孝经》有独到见解;


★  与西方神学、哲学相对照,彰显中华孝道的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  本书不是简单注疏,而是从中西文明对比的大历史中全新地解读《孝经》;


★  各章有北宋画家李公麟《孝经图》精美插画;


★  书末附近世画家陈少梅《二十四孝图》的精美彩插。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宏道书院院长。作者横跨儒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中外历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感。近年来致力于儒家义理的阐述,中国王道治理的研究。出版译著《法国大革命讲稿》《法律与自由》《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等十余种,出版儒学著作《国史纲目》《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论语>大义浅说》等。

  




内容简介


本书疏通《孝经》大义,以推明圣人立孝为教之大义。其间以西方神教、哲学相对照,以见圣人之教之易简而广大,无所不通,欲知人类普适的教化之道,其唯孝之教欤?书中敬录《孝经》全文,夹注难读字音及白话试译,以供参考。本书解读经义,本乎历代注疏,逐章、分节疏解经义。书后摘录经传论孝篇章,俾便参读。北宋画家李公麟绘有《孝经图》卷,至为珍贵,依次插入各章之前。书末附近世画家陈少梅之《二十四孝图》。





编辑推荐

儒家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皆源于家、国观念的确立和《易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这最一般规律认识基础。《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唯百余年来,震慑于西方人之富强,精英群体自暴自弃,国中非孝之说流行,破家之举迭起。经云:“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道不明,则德无以立,而教无以生,天下无以治。今日拨乱反正,复兴中国文化,首当复孝道。唯中国圣人立孝为教,立就人类唯一的生教,于生中了却死,而有数千年来中国之生生不已。唯中国圣人立身为要,行走于广阔的天地,独立、自主地舒展自己的生命,教人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地做人。人类较成熟的文明,无非两大样态,各以敬天、信神为本。敬天的中国人重孝而以家为中心组织社会,故尧舜肇造华夏,即以孝为至德要道,汉以来历代无不重视《孝经》之教。



目       录

撰述说明

经文 

试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孝道至孔子而大明

人人当学《孝经》

舜首创孝之教

敬天故法祖

历代圣王无不大孝

圣人之教可贵在“顺”

乃成就普遍秩序之大道 

孝为唯一可以普遍之教 

人的生命得自父母 

人是家的存在 

道德意识之内生涌现 

由孝而行道

孝可以让父母不朽

圣人立名教 

事君让生命得以舒展 

唯有中国圣人教人立身


天子章第二 

中国人之根本信仰是敬天

“双亲”之大义

爱亲、敬亲即良知良能 

西方人刻意否定亲  

博爱、广敬之中道 

天子不是主权者  

天子以身作则教人以人文教  

中国的政教合一之传统 


诸侯章第三  

中国始终是超大  

孝之大义在于传承父祖之事业


卿大夫章第四 

先王之所行即为法度

守法意识同样出于孝 


士章第五 

阶级转化性角色:士

父子之义有助于体会君臣之义

父子之伦立则家道正

孝为家国贯通之道

今日家利之弊


庶人章第六 

养父母关乎天地

最好的养老制度 

圣贤之道的平等大义 


三才章第七 

天大,孝亦大 

孝在人性中 

圣人之教顺乎人心 

西方教、政之偏 

圣人之教,以身作则,人人自化

身教而非言教 


孝治章第八 

明王以孝教天下 

人人欢心方为好社会  

中国治道即孝治 


圣治章第九 

圣人有别于哲人王、教主

天地之间最全者 

教行莫大于尊父祖 

配天不是神授 

天统诸神,包括上帝 

圣人之教有本 

父子与君臣之道相通又有别

“续”的生命意识 

德厚方能事君 

博爱、兼爱不可取 

仁爱有本故为中道 

君子有六思 

君子重威仪 


纪孝行章第十 

爱与敬缺一不可 

国家可设孝亲假 

孝子守身之道 


五刑章第十一 

依人伦定法律 

非毁圣人必致大乱 

非孝乃大乱之道 

非孝则人情冷漠 

重建孝之教 


广要道章第十二 

完整的教化之道  

国家有敬老之制 


广至德章十三 

圣人之教内生于家 

君子作民父母之大义 


广扬名章第十四 

理、治不是以权力强制

齐家通于治国 


谏诤章第十五 

孝非绝对服从 

臣、子有谏君、父之义

父子家人共同成长 

臣、子谏诤君、父有道

谏父不同于谏君 


感应章第十六 

事父母即是事天地 

孝可以通神明 

中国文明与西方之光 

生者不忘则死者不朽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孝子致敬,先祖如在 

重建宗庙祭祀之礼 

鬼神不同于灵魂 

为二十四孝辩证 

唯孝悌之教,可以通行天下 


事君章第十七 

互敬而且相亲 


丧亲章第十八 

人之大事,唯在送死 

丧礼本乎哀戚之情 

三年之丧得人情之中 

丧礼主角是孝子 

立孝可以了死生 

“生民”之大义 

生生之教 


附录 经传论孝篇章 

《诗经(附毛传)》

《论语》

《孟子》 

《荀子》 

《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 

二十四孝图 

 



精彩书摘

孝道至孔子而大明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之际,志在重建秩序,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删述六经,备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言行、制度,中国之道由此可道、可学、可传。


郑玄《六艺论》谓:“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钩命决》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司马迁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 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孔子以《诗》《书》见王者之治, 以《春秋》大义拨乱反正。然而,天下人何以立身行道?乃有《孝经》之作。


孔子出鲁入卫,仪封人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孔子以前之圣贤无不有大孝之德,且以孝教化天下。孔子删定六经, 对此多有保存。夫子在无道之世,顺乎天、应乎人,为曾子说《孝经》,从义理上阐明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从而确立孝为个人修身居仁、共同体臻于良序善治之大道。孝之大义,至孔子而大明。


孔子立教,向来以孝为根本。


《论语》首章论以学养成君子,次章即为有子论孝悌章。可见孝在孔学中之至高地位,学而孝悌,然后可以成为君子。


《为政》篇收论孝四章,可见孔子之意,为政必本乎孝,对此孔子还有专门论述: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孔子以为,以孝齐家,就是为政。


《里仁》篇又有论孝四章,可见孔子以为孝为仁之本。《中庸》曰:“仁者, 人也,亲亲为大。”亲亲就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此本内含爱人、敬人之道, 循此道而行,至于爱敬一切所遭遇之人,则为仁。亲亲是人所固有者,故人皆可以至于仁,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而不能亲亲,则无以至于仁。


孔子删定六经,以孝一以贯之。《诗经》诵孝者甚多,《尚书》多记先王孝行;礼乐无不本乎孝,无不成人之孝德,教人以孝;《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章》本乎此,而蛊、家人等卦直接论孝;《春秋》表彰孝子,贬斥不孝。故前人多以为《孝经》乃六经之总会, 马一浮《孝经大义》论《孝经》总会六经之旨曰:须知六艺皆为德教所作,而《孝经》实为之本;六艺皆为显性之书,而《孝经》特明其要。故曰一言而可以该性德之全者,曰仁;一言而可以该行仁之道者, 曰孝。此所以为六艺之根本,亦为六艺之总会也。 


孔子说《孝经》,为万世四海立法。修习圣学,不能不博学于六经之文,然亦必约归之于《孝经》,方能立身行道。圣人之学不是琐碎辞章之学,甚至也不是义理思辨之学,而是身体力行之学,《孝经》所立由孝悌而成德、施教之道, 乃是人人可行之坦坦大道。


孔子讲学论孝,弟子多传孔子之孝教,如有子、子游、子夏、闵子骞,最为杰出者当为曾子。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在孔门弟子中,孝行最为杰出。《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汉书·艺文志》也说:“《孝经》者, 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可见,曾子系孔子晚年弟子,孔子教授曾子以孝道,曾子记录而为《孝经》。故完全可以说是孔子作《孝经》,盖孔子作其大义也;也可以说是曾子作《孝经》,盖曾子或其弟子作其文本也。《孝经》乃孔门圣经,无疑义也。


曾子得孔子孝道之大义,而多有阐发,可见于大、小戴《礼记》,尤其是《大戴礼记》有《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诸篇,孝之大义经曾子阐述,更为完备。


曾子后学传承此学。子思师从曾子,作《中庸》,其中长篇论孝,与《孝经》颇多相通之处。孟子为子思再传弟子,《孟子》也多论孝。可见重孝是思孟学派所传之要义。






搜索店铺“北京立品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