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色鄂尔多斯 | 沙漠中崛起的美好新村

2017-09-01 鄂尔多斯发布

曹谊/摄

孩子们在村口嬉戏、玩耍。 

看着

小树茁壮成长,村民们心里乐开花。

绿色

环绕乌磴柴达木村。

从伊金霍洛旗阿镇出发一直向西南行进,转眼来到了札萨克镇乌磴柴达木村。这个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只有千余口人的小村落为什么会成为此次大会的考察点之一?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记者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


走进乌磴柴达木村,记者就被这里绿意葱笼的景象吸引着,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往里走,大门上“乌磴柴达木美好新村”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房前屋后的树木连成片,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聊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为村支书李华和前任老支书李明亮这对“父子兵”竖大拇指。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属于严重沙化地带,当时现有植被占总土地面积的8%左右,白天晚上7、8级大风不断,多风少雨之下,农牧民居住的房屋、院落和生产生活设施经常被掩埋破坏,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全村有60%都移民搬迁。


为了改变现状,老支书李明亮带领全村人克服重重困难植树造林,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改善了这里的荒漠化程度,也使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上世纪九十年代,乌磴柴达木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2000年,李华“接力”父亲李明亮当村支书,开始了防沙治沙新征程。记者见到李华的时候,56岁的他正在忙着帮村民们核对沙柳平茬项目补助,手里的手机响个不停。采访中李华告诉记者:“如果按每亩200元算,今年乌磴柴达木村村民就会有100万元的收入。小时候跟着父辈植树造林,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5%,村里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上一辈子人的付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片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00年,伊旗按照“治住沙、绿起来、能发展”的思路,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禁牧、防火成为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华每天都坚持走社串户做工作,关于禁牧、防火等宣传教育活动更是常年开展,只为了让村民们认识到,守护好这片绿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每逢春秋两季,村里就积极鼓励村民在荒地里植树,慢慢沙化面积变少了,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0%。乌磴柴达木村迎来了绿色发展的好机遇。


随着村民防沙治沙的意识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改善,李华开始帮助村民们积极协调沙柳加工企业收购村里的沙柳。2000年至2008年,乌磴柴达木村的村民光林沙每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000元。几年来,村里修了路、通了网、打了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依靠富集的沙柳资源,积极发展沙柳种植、原料输出、沙柳木材加工等林沙产业,走出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的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之路。


生活的变化、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53岁的张喜喜2010年返乡后,家里种了玉米、养了牛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3年,64岁的白文秀从镇里退休后坚持回到乌磴柴达木村,他说:“如今村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能在这里安度晚年很幸福。”


今年年初,乌磴柴达木村搭建“支部+公司+农户”平台,还与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扩大了林沙产业规模。村支书李华早已谋划好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在现在森林覆盖率30%以下的地方,种樟子松、柳树等,防沙治沙的同时,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带领村民们致富,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往日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乌磴柴达木村已今非昔比,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林草覆盖率达95%,一个美好的现代化新村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来源:鄂尔多斯晚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13148jt3j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温馨提示:“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城市形象宣传片,即日起在CCTV-4《海峡两岸》/CCTV-1/新闻频道《新闻30分》播放最新版本广告片。敬请留意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