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二十一)
导语: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然后从巴图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生活在河湖两岸的“河套人”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本土学者杨道尔吉长期致力于北方草原文化的研究及创作,他将通过系列文章来为我们释读关于萨拉乌苏河的科学研究史。
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二十一)
作者/杨道尔吉
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得中国旧石器考古的材料更丰富了。在此基础上,1933年由步达生、德日进、杨钟键、裴文中共同编著了《中国原人史要》;1941年德日进又专门著作了《中国早期人类》,也都在新材料的比对、校核中,重新对萨拉乌苏河的进行了探讨研究。
通过周口店考古工作的锤炼,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贾兰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也在同时关注萨拉乌苏河的材料——
在地层学方面,裴文中和贾兰坡坚持认为萨拉乌苏河遗址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第四纪中期),直到20世记50年代才渐渐放弃。
在旧石器文化方面,
裴文中和贾兰坡的学术态度可以概括为:
(1)1937年裴文中开始使用“河套工业"这一术语,同时把萨拉乌苏河和水洞沟两地的石器制品包括在内。1950年代裴文中渐渐地自我完善和调整。
(2)认为萨拉乌苏河的旧石器仍为旧石器中期,同他们在地层学的判断一样。1937年,裴中不仅认为河套工业是中国旧石器中期的代表,并且将其置于周口店15地点工业和偏近山顶洞工业之间的位置。
(3)裴文中首次提出“Ordos tooth”的中文名为“河套人”,并提出“河套文化”和“河套文化期”的专门术语,约定俗成,从而使河套文化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无限放大,模糊了特指地区(萨拉乌苏河和水洞沟),以及模糊了特指时期的内涵。
(4)1951年贾兰坡首次把萨拉乌苏河地区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命名为“萨拉乌苏河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裴文中先生因为在周口店遗址发掘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而被人们尊誉为中国“旧石器考古之父”。即使如此,在对萨拉乌苏河的相关地质问题及旧石器文化期问题的判断中,仍能诚恳地自我纠正错误,这是一种高尚的科学态度,是值得颂扬的。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这三十年间,法国学者和正在成长的中国学者共同探索萨拉乌苏河地质及旧石器文化问题,在所揭露的第四纪湖相及其产出了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一处古人类遗址、一枚古人齿、许多旧石器、骨角器等旧石器文化遗物,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向沙漠或河湖平原的过渡带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1956年 ,由中国地质学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辑的《中国区域地层》(草案)中,首次把发育在萨拉乌苏河地区的河湖相即萨拉乌苏河建造收入其中,并更名为“萨拉乌苏河组”,地质时代改为晚更新世。
自此,“萨拉乌苏河组”以华北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名义,登上了中国地质科学的殿堂。
〖待续〗
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
鄂尔多斯发布
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