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让教育消耗孩子们的感受力 | 赵查 @ TEDxGuangzhou

赵查 TEDxGuangzhou 2021-02-19


正处寒假,最近在微博上有条关于写中学生寒假作业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从评论里可以看出,这样的显现并不个别,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在标准化的流程里被逐渐消解,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都被规范在课本作业里,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变成如此吗?


“感受力”是每个人走进真实世界的一把钥匙,我们通过“感受力”去感受世界的四季变换、人生的苦辣酸甜,这些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情绪、带来的经历、对外界的思考才是塑造我们人性的养料。不可否认,教育带来的焦虑正在侵蚀每一个学生、家长和老师,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把孩子从“工厂模式”的教育中带出来,重新唤醒他们的“感受力”?


赵查,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就正在做这样的尝试。



这个演讲在 TEDxGuangzhou 2020 大会中作出,并由 TEDxGuangzhou 团队挑选整理之后发布。以下是演讲视频和内容。






大家好,我叫赵查,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感受力?


几年前,我在语文课上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视频,其中讲到了消防员杨科璋的事迹。


杨科璋在大火中救出了一个两岁的孩子,但是因为现场的烟雾太大、能见度太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落时,他紧紧地抱住了孩子,却献出了自己年仅 27 岁的生命。


看完之后,我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眼眶湿润,声音有点哽咽地问班上的孩子:“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心中的感受?”


孩子们表情木然地看着我,没有人愿意表达。


作为老师,我真的很难受。于是我就点名问班长,我说:“你还记不记得上一次因为感动而流泪是什么时候?”,班长想了想,说:“感动,不记得了……上一次流泪……哦,我的月考成绩退步了,我爸批评我的时候。”


我听得真的很无语。


几年过去了,每次回想起那节课的情景,我都会感到不安。


是什么样的教育,让我们教出了如此冷漠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失去了对周遭事物的兴趣,扎扎实实地长成了无感症候群?又是谁偷走了他们的感受力?


我越来越觉得,孩子感受力的丢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每一个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应该都有对天地万物的感受。


那到底什么是感受力呢?就是能够主动运用感受或者因为客体而产生感受的能力。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柔软,对天地自然,对人情冷暖有所触动的能力。


但是现在孩子的心真的很难被触动。有的孩子可能能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善意,但是很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近几年发生的青少年凶杀案,就会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


2015 年湖南邵东一个学生在办公室用刀捅死了自己的班主任;2016 年北大学霸吴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2018 年湖南衡阳一个13岁的男孩小罗,用铁锤砸死了自己的父母后逃离,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在杀害了自己的父母之后还能保持冷静,悠闲地在网吧里玩游戏。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小概率事件,它的背后还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学、心理学的原因。但是这些孩子对亲情的感受,为什么会变成冰冷的铁锤和刺刀?


身为教育者,我也在思考: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能够做点什么?


近些年由于数字智能的发展和自然体验的缺失,我们的很多孩子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他们看不见春花秋月、听不见鸟语虫鸣,也闻不到满园花香。因为和现实世界的疏离,使他们变得无感而冷漠。



用场景沉浸式学习,对抗当下教育


当下的教育,无论是学校定位、社会舆论还是家长支持,都直接指向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我们面对教育的这些现状,家长很焦虑,学生很疲惫,老师很纠结,这就是现在的教育。所以,我也在想,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去怎样去保护他们的感受力,去培养他们的感受力?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我身边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情况,一个孩子一周的课外补习时间平均在 10 个小时以上,一个家庭一年为一个孩子支出的课外补习费用,小学生平均在 8 万,初中生在 10 万,高中生 12 万。


大家想象一下,这些孩子在学校的教室里坐了整整一天,上了 6~8 节课,放学以后又要被送到补习中心的教室坐几个小时,他们哪有时间去欣赏和感受?


即使他们途中经过了一个公园,看见了波光粼粼的湖面,看见了天边的晚霞,或者是看见了刚刚升起的月亮,他们哪有心情去欣赏?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家长的目标都是要把学生送进优质的学校,优质学校的衡量标准还是考试成绩。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孩子们的学习现状。他们除了上课、听课,就是写大量的课后作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考试成绩啊。


一个初中生写完作业的时间一般要到 10 点之后,高中生要到晚上的 11 点。我们为了追求眼前的教育功利,消耗的是孩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也在尝试去建设一种新的语文教育生态,我把它称为“场景沉浸式学习”。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基于现实场景的学习,让他们的感受力得到应有的发展。


有一次我就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是“深圳的秋天”。有学生在下面起哄说:老师,深圳哪有秋天啊?你没听说吗?深圳只有春天和夏天!


我就说,其实深圳也是有秋天的,只是它藏得比较深,需要我们去寻找和发现。



于是,那一节课,我就带着孩子们去户外寻找秋天的证据。我把全班分成 13 个小组,每 4 个人为一组,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采集者、观察者、记录者,还有表述者等等。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这一些秋天的证据,我就安静地做一个专职摄影师。



有一个女生,她找到了一片枯叶和一个新生的蘑菇,高兴地跟我说:“老师,原来深圳的秋天既有生命的凋零,也有生命的新生,好神奇啊。”有一个男生找到了一片红叶,兴奋地举给我看,他说:“老师,原来深圳的秋天也是有红叶的,只是它藏在草丛里,不太容易被发现!”有一个美术很好的女生,她坐在台阶上安静地画校园里的那一棵老榕树,她说:这棵榕树就是我心中秋天的样子。



后来,我们把秋天的证据带到教室里。我说:“你们找到的这些物件和秋天到底有什么联系?通过今天的观察和感受,你们对秋天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孩子们互相讨论,每个小组都分享了自己心中秋天的样子。我说:“你们要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去进行思维的发散和聚焦。”在接下来的写作中,那个起哄说深圳没有秋天的孩子这样写道:“秋天,不止是一个季节,还是一段值得被珍重的时光。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小螳螂,它趴在一片树叶上,身体呈起跳的趋势,似乎只需轻轻一跃,就能进入下一个春天里……”



你看,孩子的感受力其实很敏锐,只是我们的教育者有时忘了把它们激活。


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能这么上,学习一定会更轻松更有趣,孩子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他们的感受力也会更敏锐。



不一样的语文课


我希望更多的教育者能够意识到这一个问题,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权限内有所作为。


我经常说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语文老师,为了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我做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情。比如,我喜欢音乐,我就会把音乐带到我的语文课堂中,在教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把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带着孩子去唱诗。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们很喜欢周杰伦的《东风破》,想把这一首曲子作为校园合唱节的演唱曲目。


我说,你们真的听懂了这首歌吗?你们知道这首歌背后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吗?他们摇头。


第二天我就给他们上了一节课《语文与音乐的妙境》。


我说,方文山写这首歌的时候,其实是在讲述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和唐婉分开之后,陆游重游沈园,他在墙上写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后来唐婉也来到了沈园看到了这首词,于是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我说,你们看,这不就是《东风破》里的歌词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不是它的情景再现吗?


那一节课我就带着他们去吟唱了这两首词,跟他们一起唱《东风破》。后来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语文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所以孩子的感受力还是可以培养的,只是要看我们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意识。


有一年夏天,我正在上课,突然天色大变,乌云笼罩,整个教室都昏暗了。大雨说来就来,雨声很大,把我讲课的声音都掩盖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窗外。然后我就停下了讲课,把电灯、投影、空调全部关闭。


我说,同学们,你们有多久没有远离嘈杂,静下心来听一听这雨声了?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用 5 分钟的时间来听雨,你们知道吗,雨点打在树叶上、地面上和窗台上,它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听得出来吗?你们在听雨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在他们闭上眼睛听雨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说:“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听雨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希望以后你们无论多忙多累,都要给自己留一份听雨的心情,留一点听雨的时间”,那一节课,我们一起吟唱了这首听雨,一起来听自然的雨声。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觉得无比的美好。


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是读死书,而是把书读活。在带孩子们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们只是去读这本书,读完了学生可能就忘了。于是,我就跟学生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把昆虫写活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更希望你们能写出自己的“昆虫记”。


于是,我就带着学生去校园里寻找昆虫,教他们观察,把他们找到的昆虫画下来,学会用法布尔的写法去写他们自己的“昆虫记”。这就是他们在观察之后写下的文字。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感受中,他们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个孩子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世间,恒能引动我的,唯有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



在读另外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一段历史缺乏直观的认知。于是,我就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电影院,包场看电影,看了这一部《红星照耀中国》。看完之后,我就让孩子们再去读书,然后还要把书中的故事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他们还做了一系列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专题研究。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思维力和表达力,每节课前的 5 分钟,我都会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演讲。每天一个孩子演讲,演讲的主题不限、内容不定,顺序是由抽签决定的。经过了两年时间的积累,我们班的小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众面前自信地演讲。




教育者的思考


有些人就会说,你这样做太浪费时间了。但是,我觉得这种浪费,非常值得。因为在我看来,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受力,他们良好的心态、丰富细腻的情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永远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正如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从未受教育的孩子离教育更远。”


如果我们用牺牲孩子的感受力为代价,去追求片面的教育功利,把每个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那他们和机器人还有什么区别?


我想,拥有感受力是人区别于机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为机器只有芯片而人有心。如果孩子的心变冷了,他们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不能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和温暖,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真的特别期待,每一个小孩都能拥有敏锐的感受力,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感受力。其实,不光是教育者,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去传播这种观念。


谢谢大家。



现场问答

感受力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Jimmy: 谢谢赵老师。我来问赵老师一个问题,其实刚才您在上面读诗的时候,我也是印象很深刻。因为我第一次跟赵老师聊天的时候,赵老师就推荐了几本诗词的书,我就去买了,然后我就发现原来自己去研究诗词和你当时在语文课里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也看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了。


我想问赵老师一个问题:您这样讲,您刚才说有的人会觉得这样是浪费时间,您这样的教育方式有遇到什么阻碍吗?


赵查:当然会有。因为我们现在家长的期待,包括学校的定位,都要求我们需要应试成绩。我们会遇到一些矛盾。有些家长可能刚开始不理解。比如,去年的中秋节,我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我说“中秋节是我们的民族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我们回去去做一个社会调查,我们身边,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俗文化、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就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然后有家长就打电话给我:“老师,别的班的小孩都有 4 张试卷,我们班一张都没有,考试怎么办?”我说“不用着急,我会有办法”,我说“这比考试更重要”。


但是说实话,我也是两条腿走路。前面两年,初一初二,我会培养孩子的感受力为主,第三年初三我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应试力。


Jimmy:被迫的。


赵查:现在,我是一个初三的老师。我每天也会有试卷给学生,我每天也会逼着孩子们去背,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行业里面立足。


但是我想,前面两年,我们所培养的孩子的感受力,一定会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和一生。所以我有时候想,这个城市灯光太多、太繁华,我们看不到满天的繁星。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要有一片星空,只要我们心中的那片星空还在,我们的希望就会一直都在。


Jimmy:谢谢赵老师。



该演讲视频属于 TEDxGuangzhou 并受版权保护,我们欢迎非商业形式的转载和分享,但需遵从以下条件:

  • 署名 TEDxGuangzhou 为该演讲视频的所有者,并包含文章的原始链接。

  • 不可以将该视频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包括换取广告收入、纳入收费培训等。

  • 不能对该视频做任何形式的剪辑或混编。



关于讲者


赵查 Cha Zhao

教育者 Educator


语文教师,青年教师代表,工作室主持人,这些众多身份当中,最让赵查引以为傲的,还是他作为语文教师这个身份。


在赵查的语文课上,往往不是"循规蹈矩”的上课,这也多亏了他以往任教过多个科目的经历。数学,英语,音乐,通通可以巧妙地融进他的语文课里,让他的课堂产生一种魔力,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切入点去领略语文的魅力。



延展阅读

点击文章标题进入文章


 01 

推动学习革命

Sir Ken Robinson @ TED2010

人类的天赋具有巨大的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标准化和快餐式的教育让许多人远离自身的天赋。要去找寻自己的天赋,创造它们自我展现的环境。Ken Ronbinson 认为,只有教育革命,才能实现这一切。


在他看来,最艰巨的挑战是对教育体系的彻底创新。从标准化和批量生产的教育模式向个体化和有机化的模式转变。就像种庄稼,建造让每一种植物开花的条件。


当许多人回顾他们的整个人生, 他们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天赋是什么, 甚至不认为自己擅长于任何一件事。


教育革命,想帮助每个人解放自己的天性。


 02 

寒假作业也要每天打卡,是教育?还是驯化?

via 看理想

当教育愈发变得像工业化生产,以严密甚至死板的规定对学生进行“加压”和“塑形”时,呼唤关注人性本身、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 那么,我们又能用什么样的教育来更好地塑造人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道德教育》一书中,为关于人性与德性的教育,提出了纪律精神、依恋精神、知性精神三个方向。


 03 

作文皆套路?语文教育,你不该这样

via 三联生活周刊

缪可馨从四层楼高的教学楼跳下去,留下一篇画满红色修改标记的作文。一条鲜活的生命看似因为这样的事情消失,公众在哀悼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震惊。难道写任何内容,结尾都要升华一个道理吗?学生作文还要有固定的模式或者结构吗?


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是考试技巧应对;学习古文,就一个字一个字掰碎了讲,课文还没读出感觉,就要总结思想、分析形象。这些“怪现象”最终以缪可馨的极端悲剧为由头,摆在了明面上。它其实仍然在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


 04 

Alicia Eggert @ TEDSummit 2019 

感受力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学习的内容,它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多宽广的想象,我们可以将世界推向什么样的方向?老师、父母的引导、艺术作品的启发等等都是我们学习感受力的方式,


Alicia 带我们踏上了她的视觉作品之旅——从缅因州一座无人岛上的巨型雕塑,到一个只有当人们牵着手时,才会产生电流而充气的互动装置。她的作品探索了艺术能在黑暗时代创造奇迹并带来希望的力量。正如她所说:“一个更光明、更可持续、更公平的未来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



欢迎提问


如果你有任何想请教赵查老师的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向他提问。我们将选出 2-3 个问题邀请赵老师回答,并通过微信推送给大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TEDxGuangzhou 2020 年度大会「拥抱复杂性」演讲视频。


视频制作:Jimmy Tan,Shawn Zhang

翻译:Shawn Zhang

翻译校对:Liang Wu

文章编辑:Phoebe Zhai

排版:Phoebe Zhai

校对:Laraine Liang



  关于 TEDxGuangzhou  


TEDxGuangzhou 由原 TEDxXiguan 团队运营。在过去的六年里,TEDxXiguan 团队举办了 10+ 场活动,累计吸引了 5000+ 线下观众参与,是广州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是一个聚集创意、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的平台。


从 2019 年 12 月,TED 将 TEDxGuangzhou 牌照授予了这个团队。我们将继续创造平台、分享新知、引发讨论,以展现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们对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TEDxGuangzhou 是一个非营利活动,其组织者均为志愿者,所邀请到的讲者也无偿分享他们的好想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