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调降国内银行评级的背后
___ 原创:刘教链 ___
号外,号外:今天在「刘教链内参」发表了《内参:深夜突然,向31k异动》,欢迎关注公众号「刘教链内参」并阅读。
---
本月初,著名投行高盛发布了长篇研报《中国银行业 测试“不可能三角”》[1],对国内若干家银行进行评级调整,激起了阵阵涟漪。
就在高盛报告出炉的几天前,一则“中国银行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未来五年内提供本外币合计一万亿元的意向性金融支持”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络上诸多对于未来银行承接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担忧。[2]
而高盛研报中所谓的九个问题、三大主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直指一个问题,正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高盛研报原文是这么写的:“第一个主题涉及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二个主题是银行盈利风险,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保证金损失……”,“第三个主题是评估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因素……”。
基于这个分析逻辑,代入相关数据这么一通运算,高盛本次研报把农行从中性下调为卖出,工行、兴业从买入下调卖出,邮储从卖出上调为买入,建行维持买入,招行维持中性,由此得到了本次报告中的评级:工行(ICBC)、兴业(CIB)、农行(ABC)、交通(BOB)、华夏(HB)5家为卖出评级;中行(BOC)、招商(CMB)、南京(BONJ)3家为中性评级;建行(CCB)、邮储(PSBC)、宁波(BONB)、平安(PAB)4家为买入评级。
过去十年,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十年。「民生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2022年,地方债务年均增长10万亿元。2022年年末,地方债务(宽口径)总量突破90万亿元,为2015年的2.6倍。2022年末,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广东为债务存量最高的5个省份,债务规模加总占全国总债务的39%。」[3]
恰逢高盛研报公布前,7月4号《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出炉,指出“下一步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督促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政策措施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降低风险水平。”
更有大V从中找到了兴奋点,大谈什么过去二十年是地方政府负债,银行业爽,未来二十年要让银行业出出血了。教链纳闷儿的是,这背后的逻辑好像有问题呀?若说地方政府代表一方人民,大家可以一起劳动来还债,反过来说就是用债务驱动劳动嘛。而这银行只是一个管道,它的麾下没有生产力,又怎么出血呢?所谓银行出的血,一定是另有其人。
债务最终必然要由血汗偿还。金融业本身是不事生产的,它只能转移另一批人的血汗来偿还这一批人的债务。
再说了,当地方信用不足甚至破产的时候,如果任由其破罐子破摔,那么大家的肉都要烂在锅里。此时由大型金融机构出面,接管地方债务,并不是要帮它还债,更重要的是给它增信(增加信用),让它能够继续找下家借钱,把局面维持下去,熬到摊牌分肉的那一天。这大型金融机构下场,低息甚至零息(免费)接管,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觉得是做慈善的吗?请问贝莱德接管乌克兰的债务问题,难道对贝莱德而言会是亏本买卖吗?高盛会因为贝莱德接手了一个被大炮打成这个熊样的烂摊子而下调贝莱德的评级吗?
金融的奥秘在于信用。今年3月份的时候,美国商业银行最高持有约4.7万亿刀的UST和MBS资产,短债长投,在今年3月份遭遇大量散户提款挤兑,差点儿破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等等,等等,一长串儿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