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贤于洪灿

2017-02-20 毕春艳 腾冲新闻网

腾冲新闻网微信由 腾冲世纪城 赞



48岁时,随着云南省教育厅开办的中师自学考试通知一下来,他就踊跃报名,用5年时间通过自学和参加假期开设的辅导班,顺利取得了中师毕业证书; 58岁时,学会骑行当时最流行的载重单车;59岁时,通过考试取得了摩托车驾照;75岁的他还出了《孝歌书》、《道德礼貌四字歌》、《行车安全四字歌》“三本书”, 76岁时,买来电脑,在儿子的耐心讲解下,用了20天的时间学会使用这个“新玩意”进行上网、打字、复印等基本操作……他能歌善舞,编过族谱村志,退休后办过厂子,引导群众增致富,带头参与殡葬改革,清洁整治家园……



说起于洪灿,在腾冲市新华乡,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于洪灿,男,汉族,1938年8月出生于新华乡龙洒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58年秋天“高小”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腾冲县第一中学,但因家庭贫困无奈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当新华中心学校校长了解到平日里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的于洪灿“弃学从农”后,立即动员他回校任教,半年下来,所教授班级学生成绩突出,得到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可是当时的政策和他开起玩笑,1959年3月上级出台文件,明确1958年吸收的新教师一律不承认公办教师身份!没法,于洪灿只能卷起被褥回家。



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也总能在农闲之余挤出时间来看书,由于于洪灿爱学习、善学习和有“钉钉子”的那股钻劲,1959年10月中心大队大队长主动上门邀请他到中心大队担任统计员职务。四年的大队工作经历使其积累了许多知识,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也许是好事多磨,1963年遇到大队“精简人员”政策,再次回家当了十年的农民。1972年12月底,于洪灿进龙洒完小当了一位民办教师。34岁再踏学校之门,使他倍加珍惜,学习上不停步,工作上刻苦钻研、虚心请教。善于学习使他变得勤奋上进、自信乐观,再苦的日子在他这里都成了有滋有味的生活,在对教育的执着坚守之中,好政策眷顾了他——1980年腾冲县所有民办教师全部转正,让42岁的他着实体会到了党的阳光是如此温暖!



说到教书,于洪灿有自己的“怪招”。1987年,他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猜尾巴》,这篇课文很乏味,学生读起来不感兴趣,于洪灿灵机一动,把这篇课文改编成学生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小乖乖》的曲调对唱起来,不上一下功夫,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倒背如流;像这样,于洪灿还在识字、拼音等内容的教授上都能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在教育中,他经常组织学生们探讨学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用理想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教会学生懂得团结合作、感恩、关爱他人等做人的道理,所教授的学生毕业后虽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但都是上进、有为之人。


乡风文明的积极传播者


 

退休在家的于洪灿发现部分乡亲存在物质上致富、精神上返贫的可怕现状,看到了农村匮乏的文化生活成了赌、毒等种种陋习滋长的温床,这一发现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促使他自己“退而不休”,做一名乡风文明的积极传播者。



创编精神之书,播撒农村文明种子。为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他75岁时修编了《孝歌书》,78岁时创编了《道德礼貌四字歌》、《行车安全四字歌》,并打印成小册子无偿发放到群众手中,截止目前,共发放《孝歌书》367本、《道德礼貌四字歌》425本、《行车安全四字歌》259本。他希望这些小册子成为乡风文明的种子,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退休以来,他带上老花镜,先后参与了《于氏族谱》、《青峰寺史料》的编写工作,并倾注三年的心血编写完成了《龙洒完小校史》和《龙洒实情》等。



用板报小阵地,做宣传大文章。2014年来,主动请缨承担起了龙洒社区板报的编办工作。三年来,根据时势要求和群众需求分别开设了社区荣辱榜、普法教育、健康教育、国内外大事、廉政文化及治安提示播报等栏目,板报内容贴近乡村工作实际,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板报每月举办两期,且自掏工资每期设有奖知识问答5题(答对一题奖五元),调动了社区群众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表扬了好人好事,鞭挞了不文明行为,使小小黑板成为了社区倡导文明新风和提高文明素质的大阵地。



自编文艺节目,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于洪灿是个“多面手”,利用自己能编会演的特长,取材生活实际,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自演或指导群众演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作品有戏剧《好干部》、快板《说实话赞好人》等;“舞狮子”是社区的绝活,但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和年轻人的不愿学,“狮子”已“静躺”了多年,2015年于洪灿对舞狮灯场里的戏剧、节目本等内容进行了搜集整理,并编印成册,挽救和传承了社区传统文化。


公益事业的热心奉献者



“他做过的好事一箩筐,说也说不完。”日前,从当地的一些村民口中了解到,于洪灿坚持服务公益事业10年有余,不仅自己垫款买来消防设备、参与道路维修,还积极主动绿化村庄。



机智想出好法子,消防设备保安全。读书、看报是于洪灿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当获知农村民房火灾事故发生时,他就分析每一起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如何有序、有效救援,认为降低火灾损失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识和在村寨安装消防设施。2016年初,78岁的于洪灿和家人、村干部沟通之后,自己垫款购置了水带、喷头、闸阀等价值1300余元的消防设施安装在村寨人畜饮水供水管网上,为火灾事故的救援加上了一层“保险”。



道路维修身影忙,甘当道路“守护神”。历年来,龙洒社区东边两条和西边的一条进村道路均为沙石路,道路排水性差,降雨过后常会淤水影响村民出行,热心肠的他在三餐之余就给道路排水、铺沙石…..忙得不亦说乎。这三条路沐浴着“扶贫整乡推进项目”阳光,已变成了水泥路,记得在水泥路建设实施中,于洪灿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自发地监管施工进度和质量。


 

花木装点高兴事,甘为村庄“美容师”。于洪灿家的面前是一个坝塘,因无人管理显得格外萧条,退休在家的他自发的扛起锄头,对肆意生长在坝塘埂边的野草进行了铲除,栽了两条花木带,紧接着在坝塘旁的荒坡上移栽了大片粽叶树,春天一到,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坝塘变得郁郁葱葱,鲜花吐艳,成了龙洒古村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群众增收的产业探索者


 

退休在家的于洪灿看到在村民缺衣少食的同时,却还有山间、门前大片大片的大竹无法变成商品的现实,经取得家人的支持和充分筹备后,于2005年在新华乡街子附近创办了一个可容纳30多人就业的竹筷加工厂,因生产出的竹筷价廉物美,产品畅销腾冲、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利润可观,效益不错。这个厂一开就是六年,工人的工资都比到附近打工的工资要高一些,乡亲们一脸“欢天喜地”,争着来上班,都纷纷认为老于开这个厂赚钱赚发了。事实只有家人知道,这是个“不赚钱”的厂子,虽然产品利润可观,但老于一心为乡亲增收致富着想,产品赚来的钱,他只留下一小部分做周转资金,其余全部发放到工人工资里,有时看到家庭贫困的人,他就故意请他们来帮忙搬运大竹,完后付给他们双倍工钱,有时更多,他是以这种方式资助着这部分贫困家庭,默默保护了他们的尊严。



办厂第六个年头时,因新华乡的竹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原材料需到别的乡镇购进,成本大幅增加,又因资金短缺,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只好关闭了竹筷厂。虽然竹筷厂倒闭了,老于亏的是自己的钱,来厂里上班的乡亲们的工资一分没有少,每当有人对他说:“老于呀,怎么不谋下些钱,你可真是‘缺心眼’,其实工人工资没必要开那么高”。老于却一脸微笑着说:“我本来就是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呀!”


殡改文明的主动践行者



2003年,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于洪灿花了2000多元修建了自己和老伴的双人活人墓。在今年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进火葬区及拆除“活人墓”工作中,通过挂村人员入户宣传和观看腾冲电视台报道等方式了解到殡葬改革的相关政策后,主动要求拆除自己和老伴的活人墓。他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以前教书就时时宣传国家的各种政策,现在退休在家,每个月拿着国家给的几千元的退休工资,也没为党和政府做啥事,我应该来带这头,主动拆除活人墓。”



现年79岁高龄的于洪灿老师在认真研读《十八大党章学习读本》、《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紧跟党的步伐,仍在学习的路上…...于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高世之行和崇高师德,为我们年轻一代做出了表率,树立了红色旗帜!  




文图:毕春艳

编辑:沈祥贵

审稿:申美玲


  • 推荐阅读:



云烽文化传播技术推广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