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艺术黄金时代的光晕之中走入当代摄影:奥拉夫的“平行”世界
埃文·奥拉夫《柏林肖像 01》
3月2日,荷兰摄影师埃文·奥拉夫(Erwin Olaf)的个展“平行”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开幕。奥拉夫是当今荷兰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本次展览将呈现他近15年创作生涯中的近50件作品。
“平行”展览开幕现场
现代传播创始人邵忠与埃文·奥拉夫在誌屋,背景中的作品是奥拉夫年的作品《Vogue NL 06, 2013》
奥拉夫长期从事时尚摄影和广告拍摄,他的作品多诞生于摄影工作室中,有着风格化、编导式和舞台感的风格。他镜头中的人物往往妆容精致,神情冷静克制,呈现出如雕塑一般优雅的姿态。与此同时,在他的个人创作中,他更加注重观念和对摄影语言本身的解读,并且注入了摄影师自己丰富的个人经验。
“平行”展览开幕现场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馆长刘香成在展览的前言中评价道,“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他会希望自己一生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透过镜头对于生命的完整观察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单张图片的表面魅力。”
埃文·奥拉夫《肖像 05,希望系列》,2005
正如展览的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阐释的那样,“展览标题的’平行’指的是奥拉夫作品中的高超的风格塑造、丰富的视觉体验与编导的舞台感下的自传性叙述之平行共生。同时,奥拉夫的作品有意识地关注不同形式的强权和强权下人类的脆弱,比如广告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所塑造的大众审美。”
“平行”展览开幕现场
在与《艺术新闻/中文版》的专访中,奥拉夫表示,“商业摄影与我的个人创作互相影响。我学习商业摄影的尺幅、构图、灯光技巧,并把它们融入我的个人创作。同时,我自己的创作彰显了我的个人特色,因为这种特色我也获得更多商业摄影的机会,并延伸这种特色。此外,商业项目的经历启发了我的个人创作。比如我曾在上海拍摄商业项目,我注意到城市中的商业摄影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几秒钟的短片。这一经历促使我创作了5支肖像短片,画面如同肖像摄影一般的人物会转过头来向观众袒露心声。这一系列作品在博物馆中展出,观众们对它们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
埃文·奥拉夫《肖像 03,上海系列》,2017
2017年,奥拉夫创作了他的城市系列的第二部分,《上海》。自2012年起,奥拉夫走出工作室,开始创作以全球城市为主题的系列,第一站是柏林。在谈及《上海》系列时,奥拉夫说,“上海让我感到惊讶,受到启发。这座城市有巨大的体量和能量,它就像一个体型巨大的年轻女孩,而纽约则像一个老妇人。但同时,当我进入这座有着庞大人口的城市中,我注意到那些个体,快乐的、不快乐的,寂寞的、羞愧的,于是我用我的想象力在历史建筑的场景中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这一系列着眼于人的流动和迁移,以及其中的情绪,孤单或者诧异。”
伦勃朗,《自画像》(Self-Portrait),1629年
维米尔,《被打扰的读乐谱的女子》(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1660-1661年
奥拉夫的作品受到了摄影艺术前辈如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等人的影响。同时,作为一名荷兰摄影师,奥拉夫也从荷兰艺术黄金时代的文化根基中获得给养。“我的早期创作受到其他摄影作品的影响,在1980年代,它们是我的主要灵感来源。在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后,我意识到要与摄影保持距离,我的灵感来源应当远超摄影本身。每一个荷兰的年轻人都在博物馆中学习过伦勃朗的创作,当人们驻足在《夜巡》前,我则注意到了一张伦勃朗23岁时的肖像画作品。在这张画中,他面对画布,身体前倾,做出一种特别的姿态,而他的面孔则在阴影里。在我的文化传统中,伦勃朗对于光线和氛围正是一种摄影可以使用的技巧。此外,在维米尔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做着微不足道的琐事,但是作品中的空间、场景和陈设都赋予了人物以特征、背景乃至叙事。”奥拉夫说。
埃文·奥拉夫《冰激凌店,雨系列》,2004
关于创作的上下文,奥拉夫认为,“作为创作者,我们要将自己置于文化语境中,如果不能站在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的肩膀上,我们很难取得成就。虽然如今的世界愈发全球化,但你始终有你的文化根基。”(撰文/李棋)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作品图片
均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