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度亚洲艺术先锋:第二届“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在上海艺术季发布

TANC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1-02-01

 

创立于2019年的 “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Asia Art Pioneers),由现代传播旗下的专业艺术媒体《艺术新闻 /中文版》、《艺术界 LEAP》和《ArtReview Asia》联袂颁发,致力于表彰那些力图表达亚洲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努力将其推向世界的个体、组织与机构。与此同时,“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颂扬独立冒险、创意创新与团结的精神,以及特定经历对群体意识作出的新贡献 。

 

2020年 ,人们出行受限,各类展览遭到取消或限制,关乎艺术与文化的对话不得不寻求新的程式与形态发展。因此,今年的“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将于线上发布,通过网络与现代传播在亚洲地区和全球其他范围内的读者和观众进行交流。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正面临着挑战,文化生产仍在继续,并且为我们理解自己的处境,以及与变化中的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有益的、极富创造力的,给人以希望且兼备启发性的发声途径。今年的奖项旨在直面这一事实。

 

放眼当前,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隔离及地理和文化上的阻隔愈发成为一种常态;树立拥有全球和区域视野的世界观所经历的挫折,与刻板偏见一样,层出不穷。在此种语境下,现代传播力求探索艺术突破文化、社会和政治壁垒之道的使命正变得愈加关键。“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是一次对逆流者的褒赞,因他们提醒着我们,世界本为一体。

 

“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赞扬那些敢于不同思考的个体与机构。奖项的评选由《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界LEAP》和《ArtReview Asia 》的编辑与评论人共同完成。今年的奖项将分为“艺术项目与活动” (Artistic Projects and Events)、“个人贡献”(Individual Contribution)和“年度艺术家”(Artist of the Year)。“艺术项目与活动”着眼于发生在亚洲各地的展览、艺术节以及艺术家发起的组织,而“个人贡献”则向对文化艺术界和理论界有杰出贡献的个人颁发,他们也在非常时期以艺术赋能社会联结与团结。在过去一年中有活跃展览和艺术活动的十位个人入选了“年度艺术家”,以此表彰他们在塑造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并将当代艺术带给从亚洲到国际上更广泛的观众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


2020年达卡艺术峰会:地震运动

Dhaka Art Summit 2020 : Seismic Moments


由孟加拉国收藏家和慈善家纳迪亚和拉伊布· 萨姆达尼(Nadia and Rajeeb Samdani )创办的两年一度的达卡艺术峰 会今年已是第五届。在过去十年里,它 已发展为亚洲艺术界最独特的活动之一 : 集展览、电影节、研讨会、工作坊、社交聚会为一身,并且让孟加拉国的首都 重生为全球艺术地图上的新中心。2020 年的主题 “地震运动”如今看来仿佛是讽 刺性的预言,由峰会的首席策展人(同时也是萨姆达尼艺术基金会的总监)戴 安娜·坎贝尔·贝当古(Diana Campbell Betancourt )策划。在今年二月的一周里,峰会以地质学为隐喻记录了艺术对南亚及 其他地区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动荡的反 响。囊括的主题包括殖民主义、女权主义、 独立运动、集体实践、艺术在创建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 , 以及1980年代达卡艺术、电影和文学运动的历史。峰会共展示 了500 位跨领域的艺术家、学者、策展人 和思想家的作品。为探讨艺术与周围世界融合并对之产生影响的方式,峰会还纳入了农业、环境和社会问题,成功模糊化了“何为艺术”时而严格的界限。

青木瓜艺术项目 

Green Papaya Art Projects


青木瓜艺术项目(Green Papaya Art Projects )是马尼拉成立时间最久的艺术家运营的空间,旨在支持和组织 “探索 在不同艺术和学术领域生产、传播、研 究和展示当代实践的策略方法的行动和主张。”在运行了19年之后,中心计划 在2020年关闭。它一直是深受当地和来访艺术家喜爱的社群中心。在此艺术 家们相遇、共餐并分享资源。六月一场大火烧毁了该组织的档案,这也加速推 进了联合创始人诺贝尔托·“皮维”·罗尔 丹(Norberto‘Pewee ’Roldan )长期以 来的设想,即青木瓜 “不会成为一个长 存不变的非机构 ”。而整理、编目和归档其大幅消减的档案现在是该空间仅剩的 主要项目。青木瓜既不是一个画廊也不是艺术团体。它由罗尔丹与唐娜 · 米兰达(Donna Miranda )共同创立,近年来的 项目由梅夫·埃斯皮纳(Merv Espina) 领导,成为了实验和发展批判性话语的坚实的中间地带。空间一路走来培养了包括玛莎·艾恬萨(Martha Atienza)、 杰德·埃斯库埃塔(Jed Escueta)、马克· 萨尔瓦图斯(Mark Salvatus )、迭戈·马拉南(Diego Maranan )。


野蛮地图 

Feral Atlas


“ 野蛮地图 ”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策展项目, 由罗安卿(Anna L. Tsing)、珍妮弗·德 哥(Jennifer Deger)、阿尔德· 凯勒 曼 · 萨克西纳( Alder Keleman Saxena ) 和 Feifei Zhou发起,有超过100位科学家、人文学者和艺术家参与,试图探讨“人类基础设施设计之外的影响”。项目成果可集中体现在最近发布的数字互动平台“ 野蛮地图:不只是人类的人类世 ”( Feral Atlas: The More-than-Human Anthropocene )。这个平台以及该项目的各种策展提议,都以一种游戏式、政治性和诗意的尝试旨在吸引我们关注“野蛮”动态的形成:即那些由人类建造的基础设施所促成,却已发展和蔓延到人类无法掌控的生态环境。将极具想象力的制图系统与科学发现和艺术表现结合,它试图揭示人类与非人类在创造野蛮动态方面的纠葛,以及这如何成为理解人类世时代和我们当前生态危机的关键。当用户在视频、照片、文字和水彩地形之间游走时,意想不到的关联会形成,为悲惨的现实提供了诗意的反思并最终在恐惧和焦虑中带来希望。


神秘参与

participation mystique


基于今年以来我们正在经历的种种事件、灾难和信息洪流,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列维-布留尔(Lucien Lévy-Bruhl )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明 当代美术馆“神秘参与”(participation mystique)开启的这场研究型展览,从心理学和人类学层面出发,让艺术作品成为触发并产生连接,缤纷还原了一系列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复杂联结。该群展在疫情之后召集了来自10 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多个作品是特为此次展览创作并首次在中国展出,将诸如幻象、梦境、欲望、移情、投射、集体无意识、身份认同等精神分析学中的现象透过层层视觉图像和感官体验诱发而出。创伤与疗愈作为心理学上面临的两个重要主 题 ,也是这个项目中多次涉及和探索的视点。项目召集的一系列艺术家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专家的研讨,是在 2020 年的特殊时刻,“神秘参与”对于涌现而出的人类特定心理状态、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所做的主动探索和回应,构建了一个提问与自洽、现实与虚构、神秘与理性看似矛盾而互为支撑的艺术与精神现场,可以称之为一部献给2020年特殊时期的启示录。


黄小鹏

Huang Xiaopeng


2020年10月6日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实验者、艺术家黄小鹏在柏林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对于当代艺术教育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性实验,以及对地方性艺术实践的探索,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黄小鹏1960年出生于山西,1983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学英国,于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硕士毕业。2003年他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并于2005-2012年间主持广州美术馆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教学工作,第五工作室是中国最早以“当代艺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单位之一。他也是被称为实验艺术教育乌托邦的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希望用民间力量改善本地艺术生态,建立一个可以将艺术实践与理念分析相结合的“代替性学院”,以长期的独立研究项目带动艺术教育实验。黄小鹏一直以来致力于本土艺术生态的改善、也培养和影响了多位年轻艺术家。他去世之后,他多年的朋友、策展人侯瀚如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写道,“小鹏有口皆碑的创新性教学,不仅鼓励后进勇于实践,更让他们自由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用想象和创意去挣扎着生活”。


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


“真正的创造力是具破坏性的,”坂本龙一在今年早先的一次采访中说道,时值新冠疫情下的封锁刚刚开始,“你必须打破一些东西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 这位生活在纽约的日本音乐大师是合成流行乐、电子乐、氛围音乐和赛博朋克的先驱,在上世 纪 80 年代 是黄色魔术交响乐团( 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一 员 ; 他也为电影配乐,从《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遮天蔽日》到《末代皇帝》(他凭借该片获得奥斯卡奖),以及最近的《复联》; 他频繁地与不同音乐人合作,也是录音师和音乐制作人;他创作手机铃 声和其他声效,还有公共空间的音乐。他不断舍弃他已娴熟掌握的音乐风格以追求新的创作之路,这往往在地缘政治灾难和个人危机发生之后。他对待新冠疫情的态度也是如此 。作为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园音线上音乐会:良乐”的一部分, 坂本龙一在预演中 演奏了武汉吊钹。他还组织在线音乐会,与年轻艺术家合作并鼓励他们。作为一名坚定的反核活动家,他过去十 年中与视觉艺术家合作的作品曾在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沙迦双年展上展出。他曾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以及札幌国际艺术节的客座艺术总监 。


郑明河

Trinh Thi Minh Hà


郑明河出生在越南,现居于美国。她同时活跃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界,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也是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性别与妇女研究和修辞学教授 。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郑明河复杂深刻、富理论性和诗意的作品在性别和后殖民理论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和相关性 。她的电影使用创新 和实验性的影像制作和叙事方式来挑战和解 构 传 统纪录片的思维和观察模式,将她置于反殖民化凝视的立场下,这也让她的电影常被贴上 “反人种学”的标签。她的作品曾在全球40多个回顾展上呈现。在旧金山瓦蒂斯当代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放映后, 她最近一次的回顾展是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进行的展映 。她的作品也在各大电影节、艺术机构和重大艺术活动上呈现,包括1987年和1992年的惠特尼双年展、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2年)、上海和釜山双年展(2004年),以及最近在马赛 举办的第13届宣言展(Manifesta,2020年)。她的著作包括颇具影响力的《女性、本土、他者: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1989年)。她还涉猎音乐创作。


佳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佳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是最具影响力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家和活动家之一。她作为理论家和批评家始终在抵制我们全球化世界中的知识殖民化。近年来她的影响超越了学术界并渗透进了艺术界,因为艺术界在面对全球化的市场力量时,也出现愈发强劲的势头推动其实践和机构的去殖民化。斯皮瓦克一直致力于研究权力去中心化的原则和实践,并为边缘人群,尤其是南半球的边缘化人口发声,这些成就让她在2012 年获得了享有盛誉的京都艺术和哲学奖。斯皮瓦克最著名的作品是她1983年的论文《属下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 )。该文探讨了前殖民地国家的代表权和代理权问题,尤 其关注性别和欧洲中心主义,现已成为专注这一领域的策展人和艺术家的重要参考文献。斯皮瓦克倡导人文科学在解决经济上被剥夺权利和被边缘化人口问题上的重要性。她还运营着帕雷斯·钱德拉和斯瓦尼·查克拉沃蒂农村教育纪念项目(Pares Chandra and Sivani Chakravorty Memorial Rural Education Project )。她于1986 年创立了这个项目,为她的家乡西孟加拉邦的小学提供资金和高标准的教学。她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她在该校联合创办了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



李昢

Lee Bul


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韩国的李昢,在韩国转变成为民主化时期成长,那是韩国社会日益富裕、消费主义盛行和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剧变对其影响至深,这一主题贯穿在李昢的艺术实践中。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中,李昢创作的大型雕塑《Aubade V》如同一座灯火通明的塔楼,其金属材料来自2018年朝鲜和韩国之间非军事区被拆除的7个哨所,灯塔内部的LED灯不断闪烁如难以破译的军事代码,该雕塑仿佛是韩国和朝鲜之间政治局势的新纪念碑。主题展中另一件大型装置作品《Scale of Tongue》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4年韩国悲剧事件主角之一——世越号客轮。在香港,2019年李昢受邀参加香港西九文化区M+策划的“境遇——五个人”群展,通过雕塑和装置来回应都市环境,对城市急速扩张提出细腻微妙的批评。在过去数年中,柏林马丁葛罗比物斯博物馆、巴黎东京宫、韩国国立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都曾为李昢举办个展。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出生于泰国曼谷,目前生活在曼谷。他活跃于国际电影界和艺术界,是备受瞩目的国际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监制及剧作家。在二十余年的电影制作过程中,韦拉斯哈古偏爱非常规的叙事方式和超现实风格的表现形式,以哲思式的长镜头和突破常规的时空结构以及淡化的故事情节为主体,折射出具有二元性的叙事。在梦、自然和性等元素相互交织中,作品优美的风格和神秘感直面人类记忆,隐晦地表达个人化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都曾举办他的个人展览。他曾凭借作品《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在2010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今年韦拉斯哈古通过温哥华的Polygon画廊释出他的最新拍摄的电影短片《十月低沉作响》,也是他在这个政治上、公众上甚至宗教上都在动荡时期中仍坚持创作的见证。

 

张恩利

Zhang Enli 


张恩利生于吉林,现生活工作在上海。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个展“会动的房间”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集中呈现了艺术家过往近30年艺术生涯各阶段的百余件绘画作品,以及根据PSA建筑空间全新创作的多件 “空间绘画”装置。张恩利在2019年还接受了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委托,创作了装置展览《鸟笼,临时的房子》。过去数年中,张恩利在伦敦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台北MoCA、香港K11艺术空间、意大利VILLA CROCE当代艺术博物馆、伦敦ICA等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和艺术项目;他近年参加的双年展包括首届南极双年展、印度双年展、第六届库里提巴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第七届上海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等。如策展人侯瀚如所说,他的绘画游走于“中国当代艺术叙事”的边界,并不着力于对社会意义的质疑或追问,而是在对“物”之表情的探寻之中,呈现自我对世界的多重认知。


丁乙

Ding Yi


丁乙出生并居住生活于上海。今年的大型个展为在龙美术馆重庆馆开幕的“十字体”,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和展现了丁乙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十字”作为一个基本的图像元素而发展至今的创作体系。后期开始,丁乙的绘画就以“十”字以及变体的“X”为主要的视觉符号,其语境则是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步伐下的城市环境。在不同的时期,艺术家在创作上不断尝试新手法,使“十字”从一个基本符号生长为一个包容多种文法的表达体系。近年来,丁乙多次展开与东西方抽象艺术的对话,2019年 “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重新聚焦亚洲前卫艺术活力时期以及与欧洲实验艺术的对话。此前,他还与英国著名抽象艺术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展开了一系列巡展项目。近年来丁乙的大型个展活跃在广东省美术馆、龙美术馆(上海西岸)等多个艺术机构。


李明维

Lee Mingwei


李明维生于台中,如今在纽约和巴黎两地生活。在过去约20年间,李明维的创作核心是参与性的观念装置,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探索亲密关系的形式与意义,尤其是陌生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分享。他的作品常常涉及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作息,探索日常事件的核心本质。今年他在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Gropius-Bau)展开的个展“礼”(Lee Mingwei: Li, Gifts and Rituals)探索艺术作为一种变革性礼仪或礼物的能力,植根于与他人相遇且发生亲密体验的空间。李明维曾成功举办许多展览,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美国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台北美术馆、昆士兰现代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和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他的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里昂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亚太三年展(布里斯班)和惠特尼双年展(纽约)展出。

 

刘韡

Liu Wei


刘韡出生、居住并工作于北京。他的大型个展“散场/OVER”于 11月11日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是刘韡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刻,对过往世界的个人回顾与思考。2019年刘韡的个展“看不见的城市”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克利夫兰当代美术馆先后开幕。刘韡也是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他的创作将发生于中国的无数政治及社会转变所导致的视觉和智力层面的混乱凝聚成为一种多变且独特的艺术语言。刘韡曾在韩国首尔三星美术馆、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博伊曼斯布尼根博物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他参与过卡塔尔博物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重要机构举办的群展和里昂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的国际双年展。


盐田千春

Chiharu Shiota


居住在柏林的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以其行为艺术和装置作品而闻名,她的作品潜入无形的记忆、心灵焦虑、梦与沉默状态,在不同的维度上探索人类的存在和包罗万象的生死。她的动态装置,在空间中延伸的黑色和红色丝线,是最具标志性的作品系列。2019年盐田千春至今规模最大的个展“灵魂的战栗”在东京森美术馆举行。展览传递艺术家生命哲思的同时本身就是一场生死记录。据美术馆透露,在接受邀约举办个展翌日,盐田千春癌症复发,展览的诞生伴随着的是艺术家为生命进行的抗争,在过程中她创作了《再生和消减》《离开我身体》等新作。这比任何她所获得过的国际荣誉(例如,2015年作为日本代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都更清晰地展现了艺术家对待创作的真诚。展览“灵魂的战栗”在2020年巡回至巴西,而在过去一年中,她在伦敦、布鲁塞尔、阿联酋、马德里等地举办了10场美术馆和画廊个展.


杨嘉辉

Samson Young


出生并生活在香港的艺术家、作曲家杨嘉辉在国际艺术界屡获殊荣。他擅长用旋律触动关于身份、战争和文学的话题。从电子游戏声、大张旗鼓的前进隆隆声、粤语童谣到名著,杨嘉辉通过意料之外的声音来强调嬉戏和知识妙语的感受,也建立了特别的场景来挑战人们日常和物体、故事及空间的联系。在2019年获得首度“希克奖”的他同时亦活跃于音乐界。目前澳大利亚悉尼蒙纳士大学美术馆(MUMA)正在举办他的个展“Real Music”。他曾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包括东京森美术馆、京都两足院、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爱丁堡大学塔尔波特·瑞斯美术馆、香港视觉艺术中心、温哥华亚洲当代艺术国际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CFCCA)、香港M+展亭和广岛市现代美术馆等,亦曾代表中国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参加了包括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悉尼双年展等权威艺术机构和艺术活动的群展。


石上纯也

Junya Ishigami


2019年,石上纯也为上海和伦敦带来了他的“自由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卡地亚基金会共同举办石上纯也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自由建筑”,呈现了神奈川工大的KAIT工房、谷之教堂、住宅与餐厅等最具代表性的19组已建成与未完成的建筑项目,展示了建筑师对功能、形式、尺度和环境的最新探索,并描绘出了他对建筑未来的愿景。在伦敦,石上纯也以地景艺术的手法,设计了2019蛇形湖美术馆的夏季展亭,远看似一只黑鸟栖息在伦敦的草坪上,羽毛般的岩石片似乎随风轻摆。36岁时获得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的石上纯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自由建筑并不是石上纯也的目的,而是设计手法,是方法论。建筑应当接纳不同的价值观,跳脱出既有的样式和人们对于建筑的固有认知,这是所谓的自由建筑。


Chim↑Pom


2005年在Chim↑Pom在东京成立时,六位成员Ellie、卯城竜太、林靖高、岡田将孝、水野俊紀、稲岡求还不到30岁。这个年轻的艺术家团体在过去15年间,对他们经历的时代的“真实”做出了本能的反应,不断创作出介入当代社会、传达强烈甚至挑衅社会讯息的作品。除了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他们还发起各种独立项目。2015年,他们在东京开设了艺术家经营的空间 "Garter",策划并展示了许多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同年,在2011年福岛核泄漏灾难后设立核禁区内,他们组织并参与了国际展览“不要跟随风”,与失去家园的当地居民合作,并邀请12位艺术家在该区域内创作新的作品。此后,Chim↑Pom一直在进行与“边界”主题相关的各种项目,“彼岸”是他们在2017年完成的关于美墨边界的项目。2015年,Chim↑Pom获得了为表彰亚洲地区优秀新锐艺术家而设立的“Prudential Eye Awards”最佳新锐艺术家大奖。过去数年内,MoMA PS1,达拉斯当代美术馆、伦敦萨奇美术馆等曾为Chim↑Pom举办个展。




 回顾2019年度“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 



  阅读《艺术新闻/中文版》11月刊 

 了解更多 

 2020年度“现代传播亚洲艺术贡献奖”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