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梦碎商学院:我以为自己是张大佛爷,其实是骆驼祥子 | 土逗事

2016-11-06 爽爽 土逗公社
摘要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我的人生了吗?每天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格子间里面,穿着小裙子被冻得瑟瑟发抖;永远看不见真实的人,只能看文件里的数据,就为了去买底下那些摆在橱窗里面的死的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商品。




作者 | 爽爽
编辑 | 小蛮妖

经管系、商学院都在教什么?

本人明年参加高考,周围同学开始纷纷议论将来的专业,不少师长也经常问我今后想学什么。都说大学专业是人生的分水岭,面对抉择,我十分焦虑。正在上大学的表姐告诉我,在大学经管类通常是最火、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即便一开始没能考上,不少大学生也会在之后选择转专业或者修一个经管类的第二专业,因为这样会比较好找工作。我想在这里问下各位前辈,大家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现在大学里最火的经管或者商学院专业是什么样的呢?

                  

橘子君
我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怎么削尖脑袋往上爬
谢 @橘子君邀,这个问题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经历,权当抛砖引玉。
本人上海某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现在某500强外企工作。选择这个专业其实很偶然,我家来自西南的县城,我们学校招的文科专业比较少,我就把所有能报的都报了。我记得去报到的那天我特地换上了全套的Kappa,Logo特别大特别明显那种。我家奖励我考上大学特地给买的,没穿过几次。我们那管这个叫背靠背,是县城最好的牌子。当时穿着新衣服走在校园内,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像那种校园小说里写的一样身上穿着名牌,走在偌大的校园里,步步生风,迎接青春的邂逅。当时接待我的是辅导员(一个大四的学长)看了我一眼说,"哇,全套Kappa"。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那种穿名牌被人认出来的喜悦,虽然后面才意识到当时辅导员可能并不是赞誉。




大学第一年,似乎各种老师都在告诉你,我们的专业很好,很重要,很吃香,能够和外国人打交道,有国际视野,男生很好找工作啥的。可能怕流失太多学生吧。我们学校有换专业的机会,所以每年系里都会走至少五分之一的学生去到更光鲜的金融、会计系。我没有换专业,就是相信这个专业可以保证自己能够真正离开我们县城,扎根在大城市。我当时想的就是,四年之后,我要找个好工作,留在这里,能够买的起所有我想要买的东西。




你要问我,四年学了什么知识,我还真答不上来。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那些老师总是上课说着说着就开始大谈自己的国外旅游经历。还有个"教授"上课是没有ppt的,他会让学生分成小组,去"展示"那堂课要讲的内容,这个就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啦。学生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他就会开始自己的个人脱口秀表演。其实大家都在下面玩手机。只见他一边讲就一边打开自己电脑里的照片文件夹,给我们看自己的国外旅游摄影作品,“you see,这是我在Germany做visiting scholar的时候拍的campus,我这块表就是在他们的souvenir store买的”。总之,这些老师讲话一定要夹杂英语单词。你就是地上捡块土,只要配合这些单词抛向空中都能变成盛放的烟火。




我们还有一个必修课"西方礼仪"。整个学期就是讲女人应该怎么穿,男的要怎么穿,吃西餐的时候,所有的餐具怎么摆。一开始,我们都开玩笑说这是要去西餐厅当服务员么。作业一般就是每个人选一个话题,课堂展示,然后交一篇论文,反正就是网上找一些时尚杂志东拼西凑。有一节课专门讲那些大品牌的正确发音。反正你学完就觉得可骄傲了,能正确的念出Gucci, Dior, Ermenegildo Zegna就让自己和国内某些土大款拉开精神上的距离。从这个课开始,我们很多同学有了第一套正装,买了第一双高跟鞋。




我在认真上课的几年里就像看电视一样,一会儿是时装频道、一会儿美食频道、一会儿旅游频道。除了学到嘴巴挂几个名词,就是怎样在职场里显得更加"专业"。邮件标题怎么起,用什么样的措辞,落款怎么写,怎么去称呼。这些才是我们的基础课。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期中作业是交一个感想还是什么的发到老师邮箱。如果你用的qq邮箱,扣分。邮件没有正文内容,扣分。对他没有尊称"教授",扣分。为什么要叫"教授"呢?他的理由是因为教授比老师要高级,你管一个教授叫老师就是不尊重。反正就是教你很多道理尽可能让让金字塔上端的人对你感到舒服。

慢慢的我们学会了套路。做展示,一定要去网上找最professional的ppt模板,全组正装皮鞋一字裙,女生一定要淡妆,说话尽量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名词。认真上了两年课,为了毕业找一个好工作,我开始马不停蹄的实习,也没怎么呆在学校了。我周围很多同学也这样,大家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怎么样削尖脑袋往上爬。一般,老师听说你在一个什么有名的企业实习,都会放你一马。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有个老师问我你是不是和某个500强签约了。我说是的,他们问了一堆关于找工作的问题,就打了个优秀。其实我那个从网上东拼西凑三天内搞定的论文,nobody cares。




现在我毕业五年,换了三个工作。面对你的问题,我只能说在经管系我学到了这个行业或者圈子的规则。你只有用这个规则里的方式发音、说话、做ppt、写邮件,大家才会觉得你是professional,是insider。如果你觉得学校这套特无聊特奇葩,你出了学校会发现,很多公司比学校再夸张10倍吧。之前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说东北籍女公关的中英公关腔:
"我贝死在上海,哎妈,平时可忙了,媒体老施的事儿就挺多的,品牌还老得掐令急我,活儿太多了,力嘚儿又是个萨逼,特别碧吃!你搜得了么!哎妈!光顾kua-kua聊,都没看见你这包儿!哎妈这色儿太美了..."




恩,方言和英文齐飞,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别问我为啥中文里一定要带英文单词。You think我very enjoy这些,no! I'm just 混口rice吃。我唯一学会想的就是怎么削尖脑袋往上爬,努力靠近大城市一套遥不可及的房子。从大学一路到工作,好像也没人告诉过,我还需要想些别的什么。


楼主:凯文孙


永远看不见真实的人,只能看文件里的数据
谢邀,本人国内top5金融系本科毕业。我当时选金融就是看金融是我们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系。当时觉得既然他分数最高的去了我就是最风光的!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看过曾子墨的自传《墨迹》,里面写她自己怎么在华尔街投行里很努力的打拼。看完热血澎湃的就觉得金融简直是高大上啊!年轻的生命应该是这个样燃烧!燃烧!做金融就可以每天穿阿玛尼西服、熬夜做工作、站到金字塔的塔尖儿上面和最聪明的人在一起。好像世界上的精英青年翘楚都是做金融的。




金融就是一个钱生钱的游戏,你在这就是学习怎么让钱更好的生钱,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收益率。在这里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钱就是大爷。我们就是站在资产所有者的角度天天去琢磨,怎样让这些资产更好的增值。我觉得其实是一个非常资本主义社会单纯的对于资本的一个追逐。当然,会有老师偶尔提到神马振兴金融业我们的国家去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整个四年二三十位老师,只有一两个老师会提一两下)。我会比较喜欢这个部分,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是看不到人的,除非这个人可以成为公式里的某一种"资产"。

这个专业里面人是作为数字,作为可以比较的数据而存在的。人是为资本服务的。在我看来,人是资本的某种意义上的工具,当然我们专业老师不会承认这件事情。现在我很认可的一件事情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的价值是各种各样的,然后每一个人都值得作为一个个体,被尊重被爱和被需要,以及需要别人。




课堂之外,像经管啊、商学院呀,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教你怎么混社会。要混社会,你就得去混学生会。因为学生会就是个小社会。学生会是尤其论资排辈的地方,你只要看到师兄师姐就要去捧着、要去卑躬屈膝。我当时加学生会的干事加了半个学期就退了。参加完他们第一次酒局,我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一个师兄指挥我们,一会儿向这个部长敬酒,一会向那个主席敬酒。




一个女同学说自己不会喝,各种人起哄劝了老半天,终于给各位"领导"敬了一杯酒以后。你就看那群脸上毛还没长全的"领导"露出那种成功、欣慰的笑容。我特别受不了那副嘴脸。这绝对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想象大学生活是诗与远方。不是,喝酒拉关系。记得当时和我一起加学生会的同学有一次向我吐槽说觉得好多比自己高一级的师兄师姐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儿,要"下面"的人把自己"供着"。后来,他当上部长了,有一天下课向我吐槽:"现在的新生越来越蛮横了,目无尊长,叫他们办点事儿,答应的一点都不热情"。有句话怎么说来?我们最终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大部分同学都是想要别找一个好工作,而你的整个青春就是围绕这一件事运转的。学校里面什么社团能够有非常好的人脉,那我就去加。有什么证书在市场上会受欢迎,那我就去考。家里有钱可以出国,哪个牌子响亮我就去哪里。哪些科目算GPA那我就去好好复习。哪些社会活动能保研加分,那我就去参加。去哪实习可以给简历添彩我就去哪里。当然这条路非常辛苦。比如实习的时候,领导照顾你8点回家,很多同学实习,晚上下班回来都半夜了是进不去澡堂的。很多人为了洗澡就办了一个健身卡。但这样感觉人被量化的很严重,其实没有人会去帮你思考你到底想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大家只会看哪个工作的福利更好,哪个公司的性价比更高。




最后毕业的时候发现,金融系期许给你的回报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真实。我们系一二百多个毕业生本科毕业直接去大名鼎鼎外资投行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也不是书里面告诉你那种燃烧青春,而是被办公室政治所扰,职业发展的瓶颈也一样很大。更多的毕业生其实被户口限制。我毕业的时世界经济都不景气。金融业就业岗位非常少。据我毕业那一年,本科毕业了如果没有本地户口的话,是没有办法找到工作留在这个城市的。当时很多同学选择读研,也是因为读研能拿到本地户口的概率高一些。那个时候才发现,这才不是一个神马看智商、比努力的"中国梦",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户口,你家在哪有房比啥都强。




当时有一次最深的刺激让我果断的放弃了在这行里呆着。我大三的时候在一个高级写字楼里面实习。地铁直通楼里,楼的那个底下是个商场,里面有各种奢侈品店。每天早地铁里的人们就想被挤在罐头里的鱼,门一开分散在商场里面,游过过这些的商品橱窗。橱窗被擦的特别亮,人流就那么倒映在玻璃上,你看着那些人影和手表包包交相辉映,觉得冷冰冰的。到了办公室觉得更冷了,大夏天的外面四十度的高温,人都要中暑了,然后一进里面真的是在艳阳里大雪纷飞。我觉得身体上非常不舒服。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我的人生了吗?每天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格子间里面,穿着小裙子被冻得瑟瑟发抖。然后永远看不见真实的人,只能看文件里的数据,就为了去买底下那些摆在橱窗里面的死的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商品。
我觉得这场游戏特别没意思,楼上的人际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游戏的创造者。他们被裹入这场游戏好像就很难脱身了。我也知道,我一旦进了这个行业的话就会一直被欲望所裹挟着追求不断上涨的工资。没有尽头的。我希望在我还没有被裹进去的时候能脱身。虽然现在我也会抱怨说我的工资不会很高,人都是这样吧就没有什么就想要什么。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不干这活儿了。
楼主:小茉莉
你要学会对"有钱即正义"心安理得
被帝都某高校商学院坑过的人路过。我和这个专业的深仇大恨简直可以说三天三夜!捡几个重点的说吧。

高考后填志愿,当时父母非常反对报文史哲类专业,甚至撂下话说你报这种没有前途的专业,我们是不会供你的。在父母看来,大学就是一所能够给简历上增光添彩的"职业学校"。来到商学院以后,发现确实是这样。作为商学院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有种优越感,我的专业是直接"就业导向",培养"白领、骨干、精英"的。面对那些"文史哲"的同学,我们通常会报以"出来找不到工作"的同情目光。




找到"钱多平台大的工作"是商学院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基本上所有的"管理学"方面的课程,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去教你一些向上爬的规则。你经常可以从老师的讲课的神情里感觉到他们对那些商业巨匠的崇拜。什么比尔盖茨、巴菲特、乔布斯,马云、张志敏、李开复,他们的故事你可以从大一听到大四,用来嵌套几乎所有上课讲的概念。




最奇葩的是,我们有个老师特别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名人。神马秦朝的战略管理,三国的市场营销,唐朝的人力资源管理,宋朝皇帝的领导力。他的志向就是总结出王侯将相的称霸秘诀,然后给中央献计献策。很多时候我觉得商学院那套教育只是比火车站书店里的成功学秘籍多了更多的名字概念和公式。你觉得这太扯了?告诉你吧,企业政府机关都排着队请他去讲这些,一堂课好几千呢。我的大学好友现在那个老师的推荐下去了一个人力咨询公司从事培训工作。听说我同学公司最近正在开发一套关于"混沌理论、量子力学和领导力"的总裁培训课程,在中学教物理的姑姑突然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商学院最赚钱的就是开各色各样的圈钱项目,除了还算有分量的MBA、EMBA,还有各色各样的总裁班或其他名头的高大上的班,学费一学期少说好几万吧。然后呢,我们辅导员就经常给成绩好的同学发给各种老板或者高层代写论文的信息,给他们写一篇毕业论文能挣几千块呢。




当然,为了以后的赚钱之路更加平坦,大三之后我们是很少去认真上课的。从入学那天开始,就会有有人不断的告诉你商学院就是一个积累人脉的平台,文凭倒是其次。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我们大二之后就会开始去考证或者找实习,这样的习俗一代传一代。很多人让自己简历漂亮一点就去找大企业的实习,但其实就是去打黑工、当免费劳动力。因为很多企业没有那么多实习生名额,小老板呢就自己招。这些都是公开的,找工作的时候说这种经历出去别人也认。更重要的是,实习就是为了去积累你在这个圈子里的人脉。加班?没工资?拜托我是来打拼奋斗的,不是来享福的。




当然,你去什么行业实习有着严格的鄙视链。一般来说,投行是实习金字塔的顶端。如果你在非金融行业实习,天哪,那周围所有人都会默默同情你。我特别记得一个金融老师在课堂上控诉她从市场营销转到金融的的"血泪史"。

"我当时就是傻乎乎的不懂,本科读的市场营销,有个教授挺喜欢我,我跟着读研了。后来,去公司里面实习,接触了金融圈的人,我才知道自己被坑了。我当时回到学校很生气,把东西往桌上一甩,指着导师的鼻子骂:"你为什么还要让我读研,你为什么要让我做市场营销这种商业里的支持性业务,而不是核心业务!你想让我当一辈子的loser么?"同学们,只有金融和MBA才能够纵观全局,才是核心业务!"




我还记得她那种理直气壮的咬牙切齿!断我钱财犹如杀我父母,阻我学金融犹如逼我杀父母。你可能觉得很夸张很好笑,但在那个环境里其实人就是那样,或者说会慢慢变成那样。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是计算成"钱"的成本收益,成功的标准就是收益大于成本。能够赚钱、有社会地位那就是真善美。妨碍我赚钱,让我处在鄙视链的下游,你找再多的理由也是个坏人。



金融鄙视链


"光鲜、金钱和颜值"基本就是商学院所有的精神世界。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去新东方学英语。当时在坐全部都是商学院或者未来想读商学院的学生。我特别记得一个场景,那个老师问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们为什么想出国?正当台下人正在脑中搜寻着一个能够上台面的理由时,他说"活着就是为了拉风啊,出国很拉风,去投行很拉风,买豪宅豪车奢侈品很拉风"。全场的学生就像听到了教主宣教一样拼命点头。惭愧的说,我当时是一边点头一边,把这句话写到了本子上。



回想那段光景,我发现当时受到的教育就是去不断引诱自己肯定对"富贵生活"、对"成为人上人"的一切崇拜、虚荣和渴望。有的时候想想周围人真没资格嘲笑《小时代》,其实大家脑子想的就是像里面的人一样生活。




但渴望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成功,而是焦虑和挫败。在商学院里,几乎每个人都神经紧张,想着要怎么显摆,怎么把其他人比下去。进来的时候你以为这是跨越阶级的康庄大道,但到了真的找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家庭背景、户口和性别才是更重要的,一切并不是大家之前所预想地那样光鲜。对于大多毕业生,拿到北京上海户口,在大城市买房都是遥不可及。在商学院这个都市白领职业学校只有一种非常单一的价值观----"拉风"。它让你心安理得的去相信"有钱即正义",并且慢慢遗忘你与他人的关系、你在社会中的位置。有时候想想看,商学院那几年的心态就像是"民国粉"一样:一个个都自认是民国的少爷小姐,但其实自己明明是骆驼祥子。 




楼主:屠苏
后记

许多年轻的朋友会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橘子君就是一个对未来有些焦虑的骚年。面对选择,社会往往会让我们追逐那些潮流爆款,因为人们相信"趋之若鹜"的就一定没错。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对当下热门的"经管教育"有所反思的朋友,希望他们的自我揭露能够帮助犹豫不决的你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人生的价值和未来的方向。欢迎你把成长路上的困惑发给我们。在这里,土逗用真实的故事为你一一解答。


【土逗事】故事从来不只是发生在聚光灯下,茫茫时间流过,遥遥路途走过,谁不是有故事的人

狂放的笑,纵情的歌,奔涌的泪;刻骨铭心的爱,怒发冲冠的恨;

棰心的痛苦,难言的悲愁,幼稚的相信,单纯的盼望;

一夜白头的苦闷,付之杯酒的隐忍,千回百转的纠结,走投无路的绝境;

抑或是平静的孤独的似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一天又一天⋯⋯

在这里,土逗等待分享你的故事~投稿信箱contact@tootopia.me



探索人类更好的活法 微博:土逗公社contact@tootopia.me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