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要跨年,我还没看完这些书! | 土逗思

2016-12-31 爱学习的 土逗公社

还记得你在2016年初制定的读书清单吗?是不是又双叒叕没读完?土逗公社找到了几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竟然在今年把这些书看完了!别人家的书单长啥样?快跟我们来看一看。

编辑 | 艾睿思

美编 | 黄山



推荐人:夕岸


书名: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


译者:王晓毅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6


这本中译本相信很多人也等了好几年了。作为当年美国政治学改造运动的领头人之一,斯科特在此书中延续了自己不同于主流社科的阐释路径。相比于研究国家的形成,斯科特描述的故事是东南亚超国家区域“赞米亚”逃避国家的历史。在地理分布,资源生产,人口流动,经济交换,观念塑造,甚至历史记载等方面,赞米亚构成的山地社会都在施行逃避乃至反对中心国家的方案,而传统的中心国家,则通过种种控制集中人口和资源的手段,努力消除国家空间外游民的生存机会。不过,斯科特本人特意指出,本书论点只适用于二战之前的世界,因为之后基础设施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国家能力,“有意的野蛮”已经不再是一种可取的逃避策略。当然,这虽然构成了本书的局限,却也可能成为未来作品分析的起点。



推荐人:任其然


书名:印度的发现


作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译者:向哲濬 朱彬元 杨寿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


一本早于新中国诞生,也早于当代印度立国的旧书在今年再版。尼赫鲁亲眼见证了殖民政府、纳粹的暴力、西班牙内战与战后秩序的诞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他系统梳理了印度、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给出了民族主义框架下他认为最为公平、进步的反殖民道路。时隔多年,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跃入世界大国行列,回顾这些当初的目标,人们记住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



推荐人:陈三白


书名: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Scientific Farming in Socialist China


红色革命,绿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种田


作者:Sigrid Schmalzer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年份:2016


一提起“绿色革命”,人们一般会想到印度。但实际上在社会主义中国也有着“绿色革命”,其目的也是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生活水平。但“绿色革命”因为其“技术专家治国论”而饱受社会运动认识的批判。中国的“绿色革命”是否也是如此?Schmalzer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社会主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转变之前的关联。通过农民、科学家、知识青年以及地方干部共同参与农业科学实验,社会主义中国试图打破“绿色革命”背后的“技术专家治国论”,将政治和革命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底;也即是将“红色革命”和“绿色革命”勾连起来,使前者成为后者的“科学哲学”。在作者看来,对于这段历史的挖掘将有助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包括科学是由什么构成的,科学是如何与政治相关的,谁能被当做是科学权威,以及农业应该如何被组织或者转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技术主导的农业与科学发展路径所存在的问题。



推荐人:董一格


书名: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 A Socialist Feminist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64


在国家中找寻女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女权革命(1949-1964)


作者:王政


出版社: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


王政是中国女权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在对五四时期女权思潮进行了开创性发掘与论述之后,她近年的经验研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本书运用新史料, 从女权视角重写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高层政治与文化革命,挑战了学界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国家主义女权的漠视或偏见,解释了女权革命者个人、以妇联为代表的国家女权组织,以及夏衍、江青等所在的精英文化阵线,是如何互动博弈,并带来复杂的政治结果的。王政开拓性的发现告诉我们,同时具有阶级与性别正义的社会主义女权政治,从未在中国历史中缺席,它通过个人能动性和组织的力量,以不同形式挣扎延续;而赋予它重新指向未来的意义的关键,就是把它从被后革命男权意识形态遮蔽的历史中拯救出来。


(土逗公社曾经介绍过这本书,点击此处可以查看)



推荐人:舒芒


书名:Nationalism and the Moral Psychology of Community


作者:Bernard Yack


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年份:2012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民族”的研究蓬勃发展,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在21世纪的崭新成果。Yack告诉我们,民族身份既代表着一个特定的群体对共同文化遗产的想象,也代表着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社会友谊。相比于政治色彩浓重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共同生活方式的“民族”历史更为悠久,也更有持续性。现代国家的建立,是民族身份的政治化与人民主权论的一种结合。在Yack看来,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既无法仅仅依赖于自发的、政治性的忠诚,也不能过度依赖于有道德风险和暴力风险的民族主义。我们应当正视民族身份的存在,谨慎地对待它,在依赖于民族身份提供的政治合法性的同时,也时刻提防它的破坏力量。



推荐人:张跃然


书名: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he Spectre of Capital


作者:Vivek Chibber


出版社:Verso


出版年份:2013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的兴起,可称得上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左翼学术界最主要的潮流之一。这一理论脉络认为,世界各地历史经验与社会现实的不同,使得我们必须拒斥一切宏大叙事和普适概念,必须从一时一地的特殊性出发,挖掘出一套用来理解当地社会的理论工具。作为“宏大叙事”的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其批判的主要对象。本书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后殖民理论——尤其是当中颇具代表性的“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这一基本观点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批判。作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生命力,如何既能对接不同社会的特殊现实,又为构建一种全球性的宏大叙事提供了可能。从根本上,本书启发我们思考:在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激进左翼理论?



推荐人:黄睿


书名:德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民主:结构、原则与意识形态 


作者 :摩根斯•赫尔曼•汉森 


译者 :何世健 欧阳旭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


公元前4世纪(以德摩斯提尼时代为中心)保存下来大量雅典政治家发言稿,尽管这个时期已不是公元前5世纪的所谓“黄金时代”,但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去的只是霸权,其内部民主机制反而得到深化和升华。这一时期丰富的讲稿中对来自旧时代的政治惯例和现行法律的援引成为我们理解整个雅典宪政的窗口。本书正是以此类史料为核心,结合传世史书、出土文献、碑文等材料,试图重建雅典民主的各种细节。雅典人是怎样细致地设计每一层民主审议机构的人数、时长、会议频率、补助金额、投票制度甚至入场、签到模式,来达到不同政治机构以不同的比例实现对不同阶级的富于信息量的代表性,从而使国家宪政体制成为阶级斗争与阶级妥协能稳固共存的一个斗而不破的场域?本书会对这些问题有重要的启发。



推荐人:林品


书名: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


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媒介技术正深刻地重塑我们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结构的时代,阅读麦克卢汉的这部媒介研究名著无疑是必要的。但面对这位“先驱”或“先知”的那些“博客体”甚至“微博体”的写作,最重要的或许并不是执着于追究其观点和预言的真伪对错,而是尝试去分享他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野。麦克卢汉所进行的是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尝试:直面电子技术所引发的“内爆”效应,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理解科技创新是如何改变社会环境和心理感知方式的,从而为置身于媒介变革之中的人类提供及时的预警,进而让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控制变革方向的能力,以求在旧的文明大厦不可避免地崩塌之际,从废墟中生出的是一种相对良善而非恶劣的新型文明。




推荐人:王朝


书名:黑皮肤,白面具


作者:弗朗茨•法农


译者:万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


在当代中国再读法农此书,与其说是为了帮助理解黑白肤色的种族身份政治,不如说是为了理解不白也不黑的“黄种人”自己在种族主义世界中所属的位置,还可以作为从种族方面理解中国族群关系的一份备忘录。当作为民族国家的东亚诸国逐渐从世界边缘挤到了中心,“黄人”们正缺一本犀利有力而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撕开自己身上的“黄皮肤,白面具”,直面自己身上已经或正在发生的焦虑与渴望。作为人造品的黄人和黑人,乃至白人本身,其实都陷落在“必然变白”的唯一一种命运当中,仅仅坐黑望白的黄人并没有解放任何人。法农用充满激情却又不失冷静的笔调揭示了在自我与他者双重迫害下的心理。理解这些,才能理解“我不是历史的囚徒”。



推荐人:许振华


书名: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作者:蓝佩嘉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份:2011


女权主义常讨论家务分工的男女不平等,然而在实践中,中产家庭往往将家务压力转嫁给雇佣工人。在这个问题上,蓝佩嘉用其田野扎实而兼具可读性与现实关怀的文本《跨国灰姑娘》,向我们展现了在台东南亚女性家务雇工面临的窘境。在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交织之下,在台东南亚雇工的问题复杂而多面。在简单的“压迫”之外,“雇工”也是“灰姑娘”们“与父权讨价还价”的手段,她们以此离开母国的父权家庭来到新世界。但这同时也限制着她们,甚至造成“女人相残”,让女雇工与女主人在同一屋檐下“勾心斗角”,让台湾新富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女性”之间摇摆。压迫永远是具体又彼此牵连的压迫,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敞开视野,从多维思考行动的指向。


2016年,你还读了哪些好书?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本文首发于土逗公社

转载请联系土逗获得内容授权

土逗思

为热点事件注入冷静思考,

向思想先哲撷取智慧精华,

关注新书、新文化、新趋势……

土逗思期待与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投稿信箱contact@tootopia.me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