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工春晚,风雨中走过第六年 | 土逗TV

2017-01-21 毛毛 土逗公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68o6ehql&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7年1月15日,打工春晚如约在北京皮村举行。这场由基层劳动者自编、自演、自导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历经坎坷之后,迎来了它的第六个年头。土逗公社在现场记录下了影像和文字,希望在寒冬中传递这温暖与力量。

作者 | 毛毛

摄影 | 屐松松、琪哥

编辑 | 艾睿思

美编 | 黄山

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老农民把手揣进袖子里,团座下,眯着眼睛望着台上。简陋的化妆间里,主持人金花紧张地准备着台词。她的搭档崔永元正在路上。灯光音响师跑上跑下,忙着调整设备。音响却不时地发出滋滋儿声。零下七度的寒冬里,人们相互依偎,坐在木板架上取暖。新年伊始,大家都在等待一场团聚。


2017年1月15日下午,打工春晚如约在北京皮村举行。这场由基层劳动者自编、自演、自导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历经坎坷、克服种种困难之后,迎来了它的第六个年头。今年的打工春晚又回到了金盏乡的皮村,一个养育中国众多劳动者、打工者的村落。没有暖气,没有明星,也没有华丽的服饰,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在二十多平米见方的舞台上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渴望,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冷的天,大伙儿的心却是火热的。


打工春晚保留节目《劳动者赞歌》


打工春晚由民间社团组织北京工友之家在2012年创办。自开办以来,打工春晚便成了农民、工友和打工子女们的舞台。今年的打工春晚,依旧汇聚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劳动者和志愿者,他们有的拖家带口,风尘仆仆。与往届的晚会不同,2017年的打工春晚更多地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利用网络众筹,打工春晚在短短13天内凑齐了筹备工作所需的资金。同时,加盟腾讯直播也让打工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


真实的故事,原生态的人

打工春晚讲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历时近四个小时的晚会,15个节目,融合了民谣、歌剧、小品、摇滚、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打工春晚,讲的都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这里有远嫁他乡对父母无比思念的女孩,有遭受着拐卖与欺诈的新疆儿童阿里木江,有在建筑工地搬砖却乐观自强的小伟,也有为生活奔波陷入迷茫的工人小栗。这里有厨师、保安、月嫂、矿工,和流水线的女工,这里也有诗人、作家、歌手、舞者,和乐手,他们带着双重身份,却演绎着一种真实。



打工春晚现场寒冷,但观众热情不减,导演许多正在与观众们互动


陈年喜,一位来自陕西丹凤县的爆破工人,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开始念他写在纸上的诗:《奔跑的孩子》。一个农民大哥颤悠悠的声音,在舞台上回荡。极端的噪音和恶劣的地下环境让他右耳失聪,并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如今他已失去工作,但坚持写诗,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


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


他们有病身体落满灰尘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


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


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


他们是引信部分


就在昨夜在他们床前


我岩石一样轰地炸裂一地


2015年打工春晚的四个孩子王钰森、朱嘉豪、刘征、胡泾泾今年又来了。那一年,他们满怀期望的朗诵《北京,我来了》。小崔说,“明年打工春晚你们还上来,明年诗歌的名字我提前给大家报出来,叫做《北京,我爱你》。”


一晃两年过去了,孩子们长高了,他们却上台朗诵了《再见,北京》。因为受到户籍与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回老家上学了。


诗朗诵《再见北京》,孩子们真诚的表演打动现场观众


在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湖北孝感市会有60多万抹灰工奔赴东北建筑工地,从事砌砖、抹灰的工作。彼时的黄军昌,带着父母的叮嘱、孩子的期盼,也背起行李来到北方。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六点多下班。枯燥的工作,累了的时候,他就唱一唱:


来吧农民兄弟,嘿,勇往直前吼


不怕苦不怕累,走南又闯北


来吧农民兄弟,坚强坚强


为明天的幸福,风光回家乡


他们的故事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正在经历的变化:它的城镇化、现代化、世界化,它的断裂、扭曲,和残酷。打工春晚的故事也是中国近3亿流动人口的故事。背井离乡,承受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要承受城市人的冷眼相待。贫穷、落后、无知的标签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艰难困苦。而这些故事和人,需要舞台。


共同经验下的集体创作

今年的打工春晚在工友自编自导的基础上更凸显了集体创作的力量。没有技艺超群的剧作家、编导和耀眼的明星,工友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曲子、写段子、创作诗歌;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节目编排上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背景音乐,到台词,乃至故事情节的设计,都闪烁着集体创作、集体贡献的影子。


歌舞小品《红》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部集诗朗诵、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歌剧,由木兰文艺队、绿色蔷薇女工文艺队、九野乐队、重D音乐队等民间文艺团队集体创作并参演。



歌舞小品《红》


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红的女子从农村出生、成长、到为人母所历经的艰辛苦楚。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她们渴望冲破枷锁的希望矛盾着,冲突着。可当红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挣脱枷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红色的溪流,汇聚成了五彩斑斓的巨浪,冲击着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性别偏见,也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我属于我自己,你无法主宰我


我有精彩人生,是最炫的星火


我第一次感到心灵在奔跑


我充满活力,生命如此美好


我跳因为有爱,我跳因为有梦


我跳因为我受够了,我要跳出束缚


我跳我不再沉默,我跳不再有伤痛


我跳出来,在此刻,挣脱枷锁


哦耶,挣脱枷锁!


正如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卜卫所讲,《红》的创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工友们跨地区、跨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如果说集体的力量最强大,那么打工春晚则是当下文艺生活中最缺失的集体文化。这种文艺的集体感扎根于千千万万工友一同劳作、生活、创作、积累的共同经历中,它来源于集体记忆,又使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对这种共同经验进行回归与共鸣。它缺失,因为它被淹没在主流媒体的话语里,也因为广大的草根民众在生活中被迫变成了原子化、孤立式的存在。这种集体文化的表达不用遮掩,也无需遮掩,相反,它应该被鼓励,被发扬,用崔永元的话讲,打工春晚是“一群正常的人,在干一件正常的事儿”。


卜卫老师(左二)介绍歌舞小品《红》的集体创作历程。左一为主持人沈金花,右一为主持人崔永元。


创造勇敢向上的文化力量

打工春晚是舞台艺术和民间话语的多元碰撞与融合。而艺术与话语诉求从来都是并行不悖。农民工通过自己登台演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我们的城市,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万家的便利。他们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听到,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到。他们的多才多艺,正呼应了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也彰显了2017年打工春晚的主题:“高手在民间”。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民间艺术的自发性表达,不应该反对,而应该倾听;不应该打压,而应该支持。


北京皮村同心实验小学的小演员在认真观看表演


打工春晚是一股勇敢向上的文化力量,它带有自己强烈的文化诉求和主体性。工友们渴望自己的文化权利,也渴望自由平等的发展。在我看来,这正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的所在。虽然比起其他专业的晚会,打工春晚制作匆忙、粗糙,甚至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物质基础,但是这一切都掩盖不了它作为草根阶层民工寻求自身话语权和发展权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在这里,民间的、草根的、底层的话语有了听众,得到了重视,甚至一些看似艰难的阻碍变得可以解决。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民间话语的力量。


2017年的打工春晚在一片喝彩声中圆满结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话语和工人文化的结束。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北京疏散外来人口的政策背景下,打工春晚和工友之家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种以文艺为名、谱生活之实的文化实践,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续下去并继续为千千万万个打工者服务,又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晚会开始前,安保与执勤人员。


在打工春晚上,所有的演员都是一线的劳动者,所有的社会支持也都是公益性的。它以表达人的真实体验和真切思考为主,用最朴实的表演谱写“劳动最美”的赞歌。劳动者的故事,需要重返舞台,需要社会的支持。正如新工人艺术团在《劳动者赞歌》里所唱的那样:


我们不是一无所有 


我们有智慧和双手


我们用智慧和双手 


建起大街桥梁和高楼


风里来雨里走 


一刻不停留


汗也撒泪也流 


昂起头向前走


我们的幸福和权利 


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


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 


劳动者最光荣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