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略: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与战略思考
文 任泽平 梁珣
关于大国兴衰的命题,长期存在争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随着中国大国崛起,产生了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连锁效应。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文明的冲突?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老大和老二的实力竞赛?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
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当前中国正处于战略迷茫期和转型期,“新战略”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是站在全球角度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关键。从战略的层面,当前亟需研究:1、历史上大国兴衰的一般规律,新兴大国崛起对世界政经格局的影响;2、中国成为新兴经济大国尤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进一步崛起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综合性大国的新战略选择及其前景,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相应的全球责任。三、中国经验:中国做对了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世界上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争论。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在国际上比较流行,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加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并敦促人民币尽快升值。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展开的,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以来的汽车地产,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我们认为,中国作为大国开放型经济体,从动力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基本特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内需驱动为主向内外需“双轮驱动”过渡,由国际竞争力带来的外需和由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量,而且两股力量都很强劲。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熟练的制造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有效的汇改和入世等政策措施,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快速提高。同时,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0.6%(2019年末),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民工市民化愿望迫切,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加快,中国经济的内在需求旺盛。从过去20年的历史看,内需和外需这两股力量轮番交替共同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既不是过度依赖外需的小国出口导向型模式,也不是完全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封闭经济体模式,而是典型的大国开放型经济体。更深层次地,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成就取决于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比如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设立经济特区、94年分税制改革、98年房改、2001年加入世贸、2015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充分释放了农民、地方政府、民企经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创造财富的活力。
四、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及后果1、过去100年来的基本事实:190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先是从大西洋的东岸转移到大西洋的西岸,再从环大西洋地区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现在正从太平洋的东岸转移到太平洋的西岸。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987年。
4、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1995年。
5、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年;
6、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政治地理学》;
7、鲁道夫·契伦,《作为有机体的国家》,1916年;
8、阿尔弗莱德·马汉,《海权对世界的影响:1660-1783》,1890年;
9、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
10、吉利奥·杜黑,《制空权》,1921年;
11、基辛格,《大外交》。
12、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997年。
1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3年。
14、约翰·威廉姆森,《华盛顿共识》,1989年。
15、雷默,《北京共识》,2004年。
16、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7、罗斯金,《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年。
19、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4。
20、H.线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
21、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
22、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华夏出版社,1987。
23、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