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六号一箭三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9月27日07时50分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成功将试验十六号A、B星
试验十七号等3颗卫星
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不到12小时内
八院2箭3星发射成功
创下了八院星箭连续发射最短间隔纪录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低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0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卫星分别由五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长六试验队:通过“事前策划+事中控制”
“精心操作+精细管理”,圆满完成任务
为了提升任务适应性,本发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配置了直径更大的2.9m整流罩 ,相应的采用了“迎高空风技能”,利用高空风减载技术,可以有效减小侧风引起的附加载荷,提高火箭对风场的适应能力。
为合理安排发射场工作时间,型号此次对煤油的加注时间进行了优化调整。综合考虑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区无固定塔架、露天停放无环境保障的特点,型号队伍针对煤油提前加注工作开展了充分的技术论证及风险分析,确保数据分析透彻、方案合理可行、工作安排到位,高质量保证成功。
为使试验队员们一直保持着对技术和状态思考,型号还组织了“每人一讲”,共策划实施了16个专题讲座,涵盖火箭各个系统。通过学术沙龙,为试验队员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加深了对不同专业的理解,从而知晓原理、吃透技术、知己知彼,为本次任务的圆满成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长征六号研制团队在发射场工作中,坚持以数字化质量确认为基础,通过“事前策划+事中控制”“精心操作+精细管理”,切实完成好发射场期间的各项工作,并利用发射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各项工作质量记录进行了检查确认,提高发射场质量确认效率,确保当日事当日毕。同时,本发任务对转场前、射前流程各系统的测试覆盖性进行了再次梳理;还以关键操作为主线,各系统对所有发射场操作项目和环节,从操作依据、关键性分析及控制措施等开展四交集分析,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0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0次飞行试验,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10次发射。
卫星试验队:“一高一低三快速”
探索微纳卫星研制新模式
自项目立项以来,试验十六号A、B星研制团队在研制经费少、载荷状态新、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短、人员配置缺等多重挑战下,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一高一低三快速”,即高功能密度、低成本、快速设计、快速研制及快速AIT的微纳卫星研制新模式。双星以精致、精细、精简为设计理念,采用多项创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八院微纳卫星研制研发能力,为八院后续微纳遥感领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面对“压缩周期+压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项目团队采用卫星平台产品系列化统型设计, 构建货架式型谱产品,使卫星可以根据功能需求灵活配置。同时,面向批量制造的新要求,团队大力精简卫星研制流程,简化了卫星试验验证环节,在设计仿真后直接进入发射星AIT实施完成整星工程研制,极大地提高了研制效率。
项目团队依托虚拟试验技术, 在多星统型设计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卫星进行力学和热学环境鉴定试验,以试验数据修正仿真模型,提高仿真结果置信度,达到“以点验面”目的,有效降低了环境试验成本开销。通过选用工业级元器件、货架式产品,大大降低了整星配套成本,同时以整体优化、局部加强的环境试验策略,保证低等级产品的可靠运行。通过这些措施,在不降低整星可靠性的前提下,不仅大幅缩短了研制周期,更有效降低了卫星研制成本,成功实践出了一套微纳卫星低成本快速研制的新模式。
基于“单机板卡化、整星集成化”的设计思路,卫星采用高集成化、标准化设计,在既有设计基础上,对综合电子和PCDU等进一步集成,整星电子系统简化为“一台单机”。同时,通过系统功能冗余替代单机备份,达到硬件配置最小化,让卫星在既轻又小的同时实现高功能密度。
自9月6日抵达太原以来,卫星项目团队通过精心策划、精细组织、精准实施,有效统筹试验人员、总装测试设备和试验工位等资源,穿插交替并行开展整星电测试等技术区试验项目。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试验队仅用两周时间就高效完成了同平台“三颗”微纳卫星的发射场电测试、总装和星箭对接工作,并顺利通过转场评审,为优化发射场流程、简化发射场试验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吴沛雨 马文佳 孙延博
摄影:颜鹏飞 刘 超
编辑:马永香
责编:岳付升
监制:刘 茜 沈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