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

科技

长征六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02组卫星

2024年7月5日6时49分,长征六号甲遥七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拉开了下半年高密发射的序幕。天绘五号02组卫星主要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星箭均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火箭试验队:在连续成功中保持必胜信心和敬畏之心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4.5吨。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发展途径,将来可通过助推器的调整形成多种构型,满足未来卫星多样化的密集发射需求。本次任务采用直径4.2米加长状态卫星整流罩,进场后星箭双方细化分解了星箭联合操作流程,反复确认工作内容和操作要点,确保了星箭联合操作过程顺利。在发射场期间,试验队员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各项工作,在连续发射成功中保持必胜信心和敬畏之心,在型号两总带领下,杜绝麻痹思想,克服惯性思维,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落实到每一项操作、每一次测试、每一次判读,做到聚精会神干工作、精益求精控质量,为本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本次发射是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第6次发射,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第212次飞行试验,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27次发射。卫星试验队:稳扎稳打,以实际行动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天绘五号02组卫星研制团队始终坚持贯彻院卫星领域新发展理念,做到提前策划、严格落实、不拖进度,全面提升卫星研制效率效能。面对跨度大、周期短、研制期间多任务并行等现实情况,型号项目办率先发力、全面考量,将简单的工作“轻处理”、复杂的工序“重”对待、关键环节“缓”实施、成熟的步骤“急”推进,合理优化研制流程,有效应对分系统交付延期造成的整星AIT时间大为缩短的严峻挑战,团队通过流程优化、多措并举,将整星AIT时间相比以往效率提高20%。卫星研制团队紧密围绕试验任务重点,持续开展极性复查、行波管螺流复查、举一反三再确认等关键环节再复查、再确认工作,在发射场累计形成质量确认表360余张、照片6900余张。针对技术状态变化、测试职能调整带来的风险,卫星研制团队通过提前梳理设计文件更改的落实闭环情况,确保技术状态一致性。同时,在发射场开展分系统测试覆盖性及数据分析专题会十余次、持续开展卫星测试数据判读“五对比”工作,通过一次次的质量把关再确认,充分落实测试数据分析责任,确保测试项目全覆盖、异常数据无漏判,严守发射前最后一道关口,天绘五号02组卫星研制团队将接续以奋斗之姿,笃行务实,以实际行动助力航天强国建设。作者:宁国富
7月5日 上午 7:12
科技

栅格舵再升级,助力精准落区控制

2024年5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北京三号C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发火箭搭载栅格舵落区控制系统,在火箭一子级的再入返回段,顺利完成解锁-展开-控制指令转动等一系列动作,再次成功实现精准落区控制,保障了落区环境安全。截至目前,上海航天研制的栅格舵控制系统已圆满完成5次飞行试验:012019年11月3日栅格舵系统搭载长征四号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实现了一子级残骸落区缩小85%的设计目标,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022020年9月21日栅格舵系统搭载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完成第2次飞行验证试验,并使用了在首飞任务中回收的一片栅格舵舵面,成为国内运载火箭首件重复使用的箭上产品。032021年10月14日栅格舵系统搭载长征二号丁火箭进行了第3次飞行试验,本次飞行试验为长二丁首次使用一子级栅格舵落区控制系统,充分验证了栅格舵的通用性及可靠性。042023年7月21日栅格舵系统搭载长征二号丁火箭进行了第4次飞行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系统的成熟度及可靠性。052024年5月20日栅格舵系统搭载长征二号丁火箭进行了第5次飞行试验,此次栅格舵采用的是整体舵面向后弯曲的后掠型舵面,减阻效果显著,进一步提高了栅格舵的姿态控制能力,且首次采用气动拔销器实现连接解锁功能,为后续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应用奠定基础。在圆满执行飞行试验任务的同时,研制团队坚持产品迭代优化,旨在形成适用可靠的通用货架产品并在多型号推广使用,为运载火箭实现精准落区控制、改善落区环境安全贡献智慧力量。作者:李
5月24日 下午 4:20
科技

长征六号丙首飞圆满成功!新一代长征火箭家族再添“生力军”

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海王星01星等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标志着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迈向更新换代。其中,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海王星01星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新青年火箭”面向商业发射市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蓬勃发展,“商业航天”也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航天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作为一款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是上海航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适应生产力变革,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也是上海航天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强密度研制发射需求,不断优化科研生产管理流程,促进我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责任担当。火箭采用单芯级两级构型,一子级直径为3.35米,采用两台12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二子级直径为2.9米,采用一台推力18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全箭总长约43米,全箭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2.4吨,可根据不同任务适配多规格的卫星整流罩。面对国内商业发射市场的旺盛需求,长征六号丙火箭投身商业航天浪潮,积极探索商业发展模式,为长征火箭增添新潮与活力。此次任务发射的4颗卫星,是长征六号丙火箭通过商业化竞拍的方式实施的一次“拼车”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首次公开竞拍。凭借着长征火箭“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长征六号丙可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灵活且兼具性价比的发射服务,成为我国长征火箭进军商业发射市场的新生力量。“新技术升级”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更新换代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新成员”,长征六号丙在充分继承新一代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能力的“跨代升级”,引领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技术发展方向。全新控制系统为火箭安全护航。长征六号丙火箭的控制系统采用AAC控制技术(自适应增广控制),这是该项技术在国内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飞行。简单来说,它可以通过在线实时调整火箭的飞行控制策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提升火箭飞行控制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新研轻质化贮箱为火箭“瘦身”。长征六号丙火箭首次采用了2.9米直径200K大温差泡沫夹层共底贮箱,通过减少两个贮箱之间的多余空间,在携带尽可能多的燃料的情况下,实现减轻火箭“自重”,进一步提高火箭的结构效率,提升火箭运载能力。“新成长模式”数字化产品化,实现研制周期缩短30%自2020年初启动研制,到2023年6月前往发射场开展合练,严格来说,长征六号丙火箭的研制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比传统研制周期缩短了30%以上,这样的“成长速度”受益于在役型号的成熟技术,更取决于长征六号丙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长模式”。在研制过程中,长征六号丙火箭充分继承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全箭产品化率高达95%;结合已有型号积累的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数据,长征六号丙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值仿真手段完成迭代优化,取消了以往新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展的气动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舱段静力试验等大型地面试验,进一步优化研制流程、降低研制成本;通过设计去任务化、产品选配安装的形式,打造一枚可适配多任务要求的“标准火箭”,为后续滚动组批生产、快速履约奠定基础,提高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第1次飞行,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的第209次飞行,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20次飞行。海王星01星是海王星座的试验卫星。该项目由1颗试验卫星及12颗业务星组成,致力于建设并运营低轨实时成像观测卫星星座,在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实时成像服务。海王星01星运行于507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总重239千克。卫星主载荷是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采用“反射面天线+行波管放大器”集中发射体制,是一台商业轻量化反射面SAR。其系统灵敏度、方位模糊和距离模糊均达到优异水平。卫星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可为各类用户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在测绘、国土、减灾、海洋、林草、交通、水利等领域可提供定量化的SAR卫星数据。作者:余延生
5月7日 上午 11:42
科技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2星

2024年4月21日7时45分,长征二号丁Y103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2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此次任务与前序Y102任务技术状态一致,型号在进场人员安排、发射流程等方面统筹规划、精准调度,通过减少人员更换、保持发射场工作流程节奏一致等措施,提高任务发射成功的可靠性。为降低相似任务可能会让队员产生麻痹思想的风险,型号加强质量管理,组织“双想”、召开工作布置会,安排岗位人员充分梳理后续工作任务,确保工作内容清楚、风险意识到位、预案充分可行。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89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8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7次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2星试验队为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前策划、周密部署,采取两颗卫星同时进场、同步启动发射场流程等措施,无缝衔接两星各项测试试验,大幅提高了发射场工作效率。在发射场,身经百战的型号团队始终保持空杯心态,以首次的标准应对百次的考验。在发射场测试试验工作中,试验队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开展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高质量完成风险分析和质量复查。在保证型号任务圆满成功的同时,型号团队持续深入开展科研生产模式转型探索。在发射场工作中,做到总体总装联动,互助互补,有效控制试验队人员数量,提升人员发射场使用效率;在研制过程中,持续优化、固化测试试验项目,在院卫星领域第一个全面实行测试专业化,为领域后续任务争取和研制积累宝贵经验。作者:郭栋琨
4月21日 上午 8:03
其他

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云海三号02星

2024年3月27日6时51分,长征六号甲遥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云海三号02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火箭试验队持续提升任务适应能力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4吨。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发展途径,将来可通过助推器的调整形成多种构型,满足未来卫星多样化的密集发射需求。本次任务是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本年度的首次发射任务,拉开了本型火箭高密度发射的序幕。春节刚过,试验队就奔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受大雪高速封路影响,固体助推器进场时间比原定计划晚了3天,为确保预定发射窗口,试验队员加班加点促进度、紧张有序保质量,按原计划节点完成了技术区恢复工作。初春的太原,气温也常常低至零下,试验队员始终以饱满的状态和火热的激情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落实到每一项操作中和每一次测试中,真正做到聚精会神干工作、精益求精控质量,为本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为应对高密度发射任务,长征六号甲研制队伍将严格把控技术状态和产品质量,在保持火箭状态稳定可靠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测发流程,持续提升任务适应能力。本次发射是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第5次发射,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5次飞行试验,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14次发射。卫星试验队扎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云海三号02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受恶劣天气影响,专列到达时间推迟。面对时间紧、挑战多的任务形势,卫星试验队员抵达后第一时间优化后续工作计划,严密策划、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持续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仅用19天就圆满完成了转场前的总装、测试、试验等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转场评审,为卫星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卫星试验队员周密部署、统筹兼顾,将型号要求与基地工作充分结合。持续开展并闭环“双想”工作,形成清单46项,确保卫星后续在轨稳定运行。根据产保工作策划,识别发射场工作风险4项,AIT风险控制点10项,质量控制点5项,形成相关确认制表格共计444份,杜绝风险隐患,确保了卫星不带问题上天。试验队针对风险项目认真开展讨论、学习、演练,严格落实风险措施,扎实确保风险受控。云海三号02星项目办以“一人多岗”的形式,科学调配人员,多线并行同时开展各项工作。队伍成员上下同欲、顽强拼搏,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必争先的工作态度,仔细判读比对每一项测试数据,用心填写每一张测试表格,拍摄记录每一张影像资料。先后组织了电测试、四大展开试验等确认表数据的审查,从源头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有力确保了卫星发射前状态良好、各项数据完整有效。作者:沈子立
3月27日 上午 7:17
科技

长征二号丁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3月21日13时27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组成的运载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云海二号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任务的运载系统,基础级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上面级为远征三号上面级,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远征三号上面级是一种新型空间运输工具,配置5kN主发动机和自主导航制导系统,具备20次以上的自主快速轨道机动部署能力,主要用于多星异轨部署任务,可将多颗卫星分别直接送入预定轨道,可在快速灵活进入空间、空间机动和空间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发任务距离八院运载火箭上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已经过去5个月,试验队精准识别风险,将地面测发控系统恢复作为一项重点关注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保障后续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发射场工作期间,型号强调加强测试数据比对工作,对火箭总装总测和发射场阶段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并与历史包络进行比对,确保产品状态一切正常。本次任务是远征三号上面级时隔4个月后再次执行任务,在确保测试覆盖性前提下,型号持续改进、优化工作流程,将发射场工作周期从29天缩短至25天;借助数字化手段,远征三号上面级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LDM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发射场质量确认工作,对发射场7类重点工作和7类再确认工作进行闭环落实,提高发射场质量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试验队仔细判读,对技术区、发射区测试数据与历次测试数据进行全面对比和趋势性分析,确保产品性能稳定。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86次发射,是远征三号上面级的第3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4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3次发射。作者:丁逸夫
3月21日 下午 4:58
其他

八院召开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

2月3日,八院召开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会议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总结八院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院长孙刚、院党委书记王波兰等院领导班子成员、科技委主任、院长助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参加了会议。会上,院纪委书记陈宇作了题为《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担当尽责、敢于亮剑,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八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报告。回顾总结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了2024年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贯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续深化政治监督,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健全完善监督体系,把严的要求一贯到底;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进一步锻造纪检铁军。院党委副书记马佳通报了违法违纪违规典型案例。孙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做到精准传递、精准领会,精准策划、精准落实,令行禁止、净化生态。他就贯彻上级要求,抓好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牢记强国强军使命责任对党忠诚,扛起政治责任在政治上让党和国家放心、在事业上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在作风上经得起时代考验,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航天事业新的跨越发展;健康稳定,保障任务完成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在日常管理和型号研制中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谋划、同推动,为高质量保证成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严谨负责,推动企业发展正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各级领导要带头解决问题,扎实有效推进廉洁风险防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二坚持打牢基础,释放协同监督叠加效应强化制度建设在各项制度间的衔接上持续用力,造就企业中人人有权、有职、有责,同时人人权力有限、责任共担的组织氛围;强化监督体系基层共性问题在院层面贯通整改,指导基层个性问题整改到位,各单位统筹人员和资源配备,让监督更加精准、有效;强化信息协同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建立信息库,实施廉洁风险隐患的动态监测,从源头监管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三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以身作则,担当作为工作勤勉不躺平,遇事敢为不推诿,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工作的实际成效来体现个人价值;从严从实,坚守底线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及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主动净化个人朋友圈,切实守牢红线、底线;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把求真务实的要求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领导干部带头,特别是“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管,确保贯彻落实不走偏、不走样。孙刚强调,各单位要把从严监督管理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更好推动和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王波兰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对八院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深学细悟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使八院始终成为党和国家、集团党组充分信任的支柱力量;深刻领悟党的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将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政治监督、深化反腐败斗争、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党的纪律建设、深化巡视巡察审计整改等结合起来,打出一套适合八院各级党组织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准确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方向正视和解决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全面防范重点领域的廉洁风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障八院在发展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二深刻认清反腐败斗争和党的自我革命的形势判断,正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强化航天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发挥党委引领作用,强化居安思危的战略主动,履行好强军首责,牢固夯实高质量保证成功的基础;进一步强化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对上级部署要求的指导、把关和监督,把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检验标准,强化政治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责任分解和传导机制,落实党的工作部门、监督部门加强过程督导、“热力”传导,推动各级责任有力落实;进一步强化重点廉洁风险的防控力度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学习、警示教育和廉洁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三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以严的基调和扎实的作风,有力推动八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深学细悟笃行,持续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做到深化内化转化,推动贯彻落实规范长效,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能力;强化政治引领,持续以更强担当夯实政治责任强化引领保障作用发挥,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树牢纪律规矩,持续以正风肃纪涵养政治生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融合高效协同监督体系,强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坚持严的基调,持续以治党成效助推规范治理从严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从严推动巡视等各类整改,从严强化作风建设,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构建全面覆盖、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持政治定力,持续以更强责任凝聚奋进力量强化党建责任落实,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赓续传承航天精神,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凝聚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与会人员集中观看了廉政教育片。作者:牛耕耕摄影:颜鹏飞编辑:马永香
2月4日 下午 6:35
其他

长二丁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2023年11月23日18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组成的运载系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84次发射,是远征三号上面级的第2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2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8次发射。火箭和上面级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分别由八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本次任务是远征三号上面级时隔五年后的再次出征,这也是其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远征三号上面级具备自主轨道机动能力,在轨飞行时间可长达48小时,配置推力为5kN的挤压式发动机,具备20次以上的点火机动能力,可根据与火箭分离时的轨道状态自主规划最优飞行路径,执行中低轨道的多星异轨部署及星座组网补网部署。同时,远征三号上面级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可适应与多款运载火箭配合使用,可大幅提高我国在快速灵活进入空间、空间转移和空间利用等方面的能力。2018年12月29日,搭载着远征三号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4小时内共计4次精准变轨,远征三号成功将两组7颗卫星分别送入高度相差数百公里的预定轨道上,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载系统的运载能力,本发任务的远征三号上面级和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采用联合飞行状态,类似三级火箭的三子级,与首飞任务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远征三号上面级和卫星组合体送入200km高度的圆轨道不同,此次级箭分离点为亚轨道,分离后3秒由上面级“接力”,通过首次点火入轨,再次点火到达预定轨道,当把卫星顺利送至目的地后,上面级再次通过2次点火主动受控离轨。面对技术状态变化较大、产品存储时间较长、新队员发射场经验不足的现状,型号顶层提前策划,型号队伍开展了以控制系统单机升级为代表的10余项可靠性提升工作;组织各厂所开展产品出厂前的“再确认、再检查、再验收”工作,并开展多轮电性能测试工作,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在确保测试覆盖性前提下,不断优化测试流程,将发射场流程从43天缩短至29天。同时,试验队还邀请多名首飞“老法师”,在进场期间和飞控期间对本发任务全程坐镇、保驾护航。本发任务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采用4米直径整流罩。型号队伍周密策划,精准识别、重点防控风险项目,开展了箭塔协调复查、载荷强度复查、控制系统复查等一系列工作,有效地保障了此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者:丁逸夫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解码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功勋之路

2023年8月3日11时47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风云三号F星(风云三号06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100发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首个实现百发的运载型号,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史上的又一个百发纪录。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三级常温液体火箭,包括长征四号甲、乙、丙三型,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在完成2次发射任务后光荣退役,改进研制的长征四号乙、丙在役,分别发射了48发和50发,是我国目前太阳同步轨道中、大型载荷的主力运载火箭,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堪称“劳模”。35年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以初心照亮百发征程、以创新引领百发跨越、以匠心铸就百发辉煌、以齐心汇聚百发力量,不断刷新着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太空里程”,续写着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壮丽诗篇,有力支撑了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初心,照亮百发征程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的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我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并转报中共中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批准。从此,卫星通信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命名为“331”工程,该工程最初明确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卫星。1979年2月15日,为了保证该工程的按时完成,当时的七机部决定将上海当时研制的一型常温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作为“331”工程的另一运载方案,并将代号改为“新长征三号”(代号为XCZ-3)运载火箭。最终国家决策采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实施“东方红二号”卫星的发射任务,“新长征三号”火箭暂时封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10月,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被正式列入“七五”期间型号发展的重点项目,而早在1982年10月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大总体方案评审会上,“新长征三号”正式更名为长征四号A型运载火箭(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1986年8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明确风云一号卫星由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在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采取了多项技术改进措施,并从性能、可靠性、经济性方面进行了再次优化,成为一型可分别满足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不同发射要求的“两栖”常温运载火箭,这在20世纪80年代属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首飞一次成功的新纪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甲遥二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将风云一号B星以及“大气一号”两颗气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两颗风云一号卫星的发射任务,光荣退出了历史舞台。长征四号甲两发运载火箭的相继成功,尤其是创造了首发一次成功的佳绩,这在当时国内外运载火箭研制史上实属罕见。创新,引领百发跨越长征四号运载火箭35年的发展中,开拓与创新是一贯的主旋律。在施金苗、孙敬良、李相荣等老一代航天人的带领下,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围绕适应更加广泛的任务需求,成功研制出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两型运载火箭,并分别于1999年5月10日、2006年4月27日首飞成功。特别是经过百余项技术改进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一举创造了三级发动机二次起动首发成功的国际先例。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创新史的缩影。35年间,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改进和革新从未止步,一代代长四人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舍我其谁的闯劲,刻下了中国运载火箭一次次技术飞跃的坐标。“首次”“首个”“首发”……每一项纪录的背后都是全新的挑战、全新的开拓、全新的创造,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研的一级YF-21B发动机成为当时我国推力最大的发动机,并作为长征家族的通用一级发动机延续至今;我国首次研制的带有铌合金辐射冷却喷管延伸段、可双向摇摆的常规推进剂上面级发动机YF-40发动机首飞成功;姿态控制数字化技术国内首飞成功,是我国第一型使用数字化校正网络、数字调零和双向摇摆伺服系统的运载火箭;首创单层薄壁三级共底贮箱、发动机短舱传力结构、首次应用全氦气定压力增压、创新应用各类小型化集成化单机设备,使长四火箭成为国内运载效率最高的常温推进剂火箭。长四乙火箭首创末级推进剂排放技术,主导制定了运载火箭轨道级空间碎片减缓国际标准,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国内首次实现一体化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把中国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面对我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的“大体重”,长征四号丙首创常温三级发动机二次起动技术,大幅提高火箭性能。长四火箭还实现了国内首次多星串联发射,一箭多星发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首次实现栅格舵复用飞行,运载落区控制技术目前已推广至重复使用火箭和其他火箭型号;首次完成末子级留轨应用平台飞行验证,为国产元器件和新技术试验提供了低成本共享平台。2016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承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的发射任务,这是长征四号第一次承担探月工程任务。地月转移轨道、多窗口、窄窗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都是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从未遇到的难题。为此,型号大胆论证、小心求证,争取外部资源开展了2轮第三方独立评估;并严格对标探月工程标准,制定“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三个精细、四个严格”质量策划……2018年5月21日,“鹊桥”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入轨精度高于指标1个数量级,为半年后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2021年9月,嫦娥四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长四火箭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多窗口窄宽度高精度任务设计技术”被授予“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长四火箭实现了从仅发射极轨气象卫星到可发射对地观测、科学试验和月球探测等多类型卫星;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串、并联;从特定时段到全天时、全天候均可发射;从太原到酒泉再走入西昌,实现所有内陆卫星发射中心全适应全覆盖;从单一太阳同步轨道到倾斜圆/椭圆轨道、地月转移轨道(LT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等多轨道类型均适应。匠心,铸就百发辉煌百发长征路上,一代代长四人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绘就了长四型号的底色和本色,锻造出一支坚韧、务实、团结、进取的“运载铁军”,铺就了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功勋之路”。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型号的首任总设计师孙敬良就确定了“设计可靠性从总体方案抓起,在满足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以及采用新技术需要反复论证和充分试验”的三点设计准则。他常说,搞航天工作,就是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并要求研制人员“在质量问题上要六亲不认,在处理问题时要一丝不苟”。在孙敬良的领导下,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刻刻体现着“设计可靠、生产严格、试验充分”的工作理念,实现了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在1988年、1990年的接续成功,并为后续型号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作为继孙敬良之后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李相荣凭借着深厚的技术功底,带领着型号持续推进技术革新和精细管理,相继实现了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两型火箭的首飞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实施了百发任务中的61次发射。为了应对常态化高密度发射和高强度研制,以翁伟樑、樊宏湍、仓飚、汪轶俊为代表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带领长征四号队伍不断自我革新,向管理要效率、强产保固质量,主动实施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去型号化”“去任务化”既定目标,火箭自第三级以下均实现通用,与兄弟型号实现一子级通用;率先实现测发队伍专职化,将发射场流程优化至15天,测试岗位人员缩减30%;发射场工作日清制、发射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关键项目推演会……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工具为型号增加了数字时代底色,实现型号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双“在线”。三十五年筚路蓝缕,百发巨箭“匠心”打造,作为八院运载火箭的“根”,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锻炼造就了一批杰出领军人物,十多位省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一代代奋发有为的型号专家和能工巧匠脱颖而出,为推动八院运载领域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齐心,汇聚百发力量35年间,长四型号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以国之利箭的担当,肩负起中国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重任。站在100次发射的时间节点上回头凝视,一脉相承的不只是传承至今的总体方案、核心技术,更是一代代长四人齐心为国的情怀、团结奋进的作风、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勇于开拓的勇气。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轰炸造成人员伤亡,一时间举世震惊、国人群情激奋。此时,长征四号乙的首发箭正矗立在发射塔架之上,即将执行我国首颗应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星的发射任务。这次发射,也因此平添了更多的深刻意义。两天之后,长四乙火箭呼啸直冲苍穹,将风云一号C星和实践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践行了航天人以国为重的庄严承诺,更是在国际舞台上打出了国人的志气。从热辣似火的亚马逊到冰天雪地的太原,中巴两国合作的资源系列卫星均由长征四号系列火箭担纲发射,从1999年发射成功的资源一号01星,到2019年发射的资源一号04A卫星,均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任务发射成功后两国元首均第一时间互致贺电,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2018年5月21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鹊桥”中继星,为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月背征程铺就坦途,助力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任务。型号队伍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继2014年12月7日成功执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后,2021年12月10日,长四试验队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再次圆满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任务,成为中国航天“向上生长”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面向未来,惟有齐心奋斗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百次发射,见证了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光荣岁月,也折射着上海航天运载火箭事业创新发展的非凡历程。经过35年的发展,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已成长为一型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经济性好和发射周期短的全能型主力火箭,并在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卅余载、百发箭、正青春。百发是节点,不是终点,是里程碑,不是功劳簿,是新阶段、新周期的开始。随着以重复使用航班化发射为代表的下一代火箭兴起,运载火箭的发展正在迎来颠覆性变革。在上级机关和用户支持下,在集团和八院领导下,长四型号队伍将做好当下,瞄准一流,开拓创新,为国打造新利箭,以实际行动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作者:马晨曦
2023年8月3日
其他

长征四号丙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3月31日14时27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遥感三十四号04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火箭试验队强化发射场质量确认,做好精细化过程控制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为适应任务要求,本发火箭采用Φ4000mm冯·卡门卫星整流罩,配置中继用户终端和图像测量系统。与传统的地基测控方式相比,中继测控作为地面测控站的有益补充,延长了火箭信号的接收时段。本发任务发射正值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年中风沙密集的时间,风沙天气时常出现,最大风速常达12m/s。为保障火箭发射场流程不受环境影响,试验队与发射场全力配合,实时关注环境变化,做好环境保障工作,有效确保了火箭测试、加注、发射的顺利完成。同时,长四试验队继续加强落实“确认制策划”“数字化管理系统”“日清制例会”“待办事项闭环落实”等管理措施,强化发射场质量确认和精细化过程控制,确保任务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8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5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0次发射。卫星试验队优化AIT流程,以精细质量确认筑牢高质量保证成功的基础面对人员和设备资源紧张,型号两总带领项目办积极筹划、主动作为,研制团队前后方联动,优化研制流程,大力协同、紧密配合,确保卫星按时顺利出厂。卫星研制团队在多线并行、高效精简模式下,优化调整AIT流程,一个月便完成了整星力学试验、电老练、运控应用对接等研制任务,圆满完成04星出厂前的所有总装测试任务。进入基地后,型号青年突击队精密策划工作,发扬顽强作风,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环境下开展卸车任务,奋战在专列、场坪、厂房,奔波于转载间、电测间、办公间,实现了产品、设备开箱合格率100%。卫星研制团队积极策划,细化相关确认表,对实物逐一拍照确认,严守质量安全底线,确保卫星不带隐患上天。团队通过卫星产品数据包管理系统,以“实物检查、曲线上传、数据比对、记录复核、岗位互查”的方式,形成确认表60份,过程记录表686份,实现了质量确认“同操作、同采集、同确认”,完成了21个质量控制点数据包的全方位覆盖,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翔实的数据比对、直观的曲线走势、精准的判断分析筑牢了高质量保证成功的基础。作者:赵俊淇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长四丙一箭双星发射圆满成功

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本次发射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所属的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新春过后八院运载领域的首次发射任务,同时也是长四型号采用姿控全冗余设计新状态的首次飞行。为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完成当前高密度发射态势下的任务,长四型号不断推进老产品“三再”工作,对姿控发动机产品从工艺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升级换代,同时实现非线性段三通道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冗余,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做到游刃毫厘间,落子定乾坤。3月的太原,正经历一场倒春寒,最低温度一度达到-21℃。型号试验队在发射场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底部塔架密封、提高送风温度、整流罩及过渡舱贴保温层等方式,做好箭体及工作人员的保温措施。同时,在发射场期间,试验队坚持“日清”例会,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第97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3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65次发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箭体上,首次公开了型号特色标识,充满设计感的阿拉伯数字“4”,彰显着这枚金牌火箭的独特印记。其中,一横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火箭的诞生地;一纵勾勒出了长四火箭的身形轮廓;二者通过长四火箭一条优美的三段式弹道轨迹相连,代表型号三级火箭的特点;两颗星则代表着长四型号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殊荣。作者:纪彦宇摄影:孟凡子编辑:徐冉然责编:岳付升监制:刘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火星历:天问一号环火一周年

✦2022年12月29日,远在火星执行全球遥感科学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已抵达火星687个地球日,顺利环绕火星飞行一个火星年,达到了设计寿命。目前,火星环绕器状态良好,正在持续开展环火科学探测工作。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火星环绕器携带着陆巡视器,完成地火转移、火星制动捕获、环火轨道调整、停泊飞行探测等任务;联合着陆巡视器完成着陆任务,为火星车提供中继支持服务;进入遥感使命轨道,通过携带的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等有效载荷对火星开展全球遥感科学探测。八院抓总研制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并承担了火星车电源产品的研制任务。✦✦✦攻坚克难打造能用且好用的环绕器✦火星环绕器采用“外部六面柱体+中心承力锥筒”构型,承载能力大于5吨,携带着陆巡视器,配置太阳翼、定向天线、3000N发动机等大部件,满足火星探测5个飞行阶段和11种飞行模式的设备布局及使用需求。在研制攻关中,攻克了大承载轻量化复杂构型、火星制动捕获、长期自主管理、光学自主导航、深空高速测控数传通信、多码率自适应中继等关键难点。通过环绕器的工程研制与在轨飞行试验,攻克并掌握了火星环绕探测的全部关键技术,打造了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通用环绕平台,形成了满足行星探测的测控、轨控、自主管理、环境适应等能力。✦过关斩将奔赴一场202天后的约会✦在地球上,想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简单分为三步:乘坐交通工具,沿着导航路径行驶,最终精准刹车到达目的地。实施火星探测大体也是如此。首先,火星环绕器需要借助火箭推力飞出地球大气、摆脱地球引力;随后,沿着既定的轨道持续飞行;最终,抵近火星、安稳制动捕获。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动辄以“亿公里”为单位。自2020年7月23日发射开始,火星环绕器正式踏上了奔火征途,完成深空机动、四次轨道修正,走过约4.5亿公里的路径,一路上过关斩将,于2021年2月10日精准实施火星捕获制动,才完成了这场202天后的约会。✦表现优异创造中国航天史上多项纪录✦01✦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任务实现我国首次地球第二宇宙速度发射,火星环绕器经受住长征五号的发射环境考验后飞离地球。02✦2020年7月27日,火星环绕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03✦2021年2月5日,火星环绕器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使用高分辨率相机获取首幅火星图像。04✦2021年2月10日,火星环绕器完成我国首次星际飞行,成功实施制动捕获,成为我国首颗环绕火星飞行的人造卫星。05✦2021年5月15日,火星环绕器将着陆巡视器准确送入落火轨道、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习近平总书记贺电给予了“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的高度评价。06✦2021年5月22日,在火星环绕器的中继支持下,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离着陆平台,中国人的足迹首次踏足那颗红色星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巡视的国家。07✦2021年10月,火星环绕器完成日凌期自主管理,向地球报告平安,实现了我国4亿千米距离下的测控及数传通信。08✦2022年1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火星环绕器与火星的合影,火星环绕器在火星处完成全貌“自拍”。09✦2022年6月29日,火星环绕器获取了覆盖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数据,各科学载荷均实现了火星全球探测,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火星环绕器获取了我国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国际首个百米级分辨率火星彩色全球图正在绘制中。10✦2022年7月,火星环绕器实施我国首次火卫一成像探测,拍摄了来自火星的“土豆”的清晰图像。11✦2022年12月29日,火星环绕器成功环火687天,完成了一个火星年的环火飞行与探测。近日,火星迎来了春分,这也标志着火星进入了新的一年。目前,火星环绕器像航天人一样爱岗敬业、甘于寂寞,在距离地球大概9千万公里的火星探测岗位上持续坚守,勤奋工作。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开门红!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月9日6时,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迎来我国2023年宇航发射任务开门红!实践二十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技术验证等领域。系统策划,共克时艰高效率完成型号产品研制在型号竞标立项之初,研制团队以开阔的视野,瞄准方向、对标先进,提前布局关键技术论证,精心准备、储备力量,密切与用户沟通,在反复迭代中不断优化系统方案。半年之久的日夜备战,团队始终如初生牛犊般不改寸心、不退半步、不忘目标地向前行。竞标成功后,团队马不停蹄地投身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中,但研制周期短却给团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临全新的型号、全新的任务以及多工况的复杂试验验证,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确保一次做对、一次做好?为此,型号团队针对关键技术和短线项目精心策划、精准施策,围绕12项任务级关键技术验证,构建了分阶段、全覆盖的验证手段;优化全周期研制流程,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载荷单位;核心骨干坚持驻守外地跟产,与关键载荷研制单位通力合作,确保主线计划序时推进。卫星即将迎来正样大型试验和综合测试的时候,赶上了上海疫情的严峻复杂形势。“型号任务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于是,型号两总带队、核心岗位人员坚守,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在重要时刻鼎力、关键时刻给力,全力推动型号各项测试工作顺利开展。最终换来一个日益完美的产品跃然眼前,此时此刻,团队离梦想又更近了一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高质量保证任务圆满成功面对首次合作的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合作的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团队严格按照发射场质量确认制策划要求,坚持“保任务成功、严过程控制、控残余风险”的原则,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开展了发射场一系列产保工作。为了确保任务圆满成功,研制团队在发射场工作中坚持以基于技术、产保、计划的融合工作流程,落实“三会一确认”;策划完成了12项技术安全检查、20项强制检验点确认等等一系列工作,数据详实、责任清晰的174份质量确认表保证了产品状态确认到位、过程可追溯;同时,团队还完成了11项“四查”项目以及多轮“双想”工作、举一反三和复查工作,确保发射场工作零缺陷、零差错。在这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中,有激情洋溢、青春朝气的年轻骨干;有一路保驾护航、默默坚守付出的老法师;有如数家珍、状态了然于胸的“活字典”主任师们;有一丝不苟、严谨客观的质量先锋;有新时代奋发向上、独具匠心的总装操作;有通力协同,保障到位的型号调度。他们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浸透着先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力,折射着不屈不挠的坚毅,为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作者:靳宗向摄影:王淇俊编辑:马永香责编:岳付升监制:刘
2023年1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11战11胜!长四乙火箭发射圆满成功

2022年12月27日15时37分,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五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高分十一号04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6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0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7次发射。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此次任务是本年度长四系列火箭的收官之战,至此长四型号2022年圆满完成11次发射任务,已连续两年年均发射量突破两位数。老骥伏枥能力强,持续改进保“三高”,长四型号一直恪守“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三个惟有”,专注任务成功,专注型号发展。目前长四型号已全面落实产品化、去任务化和标准化研制措施,7种任务构型可全面应对各型任务要求,最短任务需求明确6个月可完成发射。2022年,长四型号在疫情之下勇往直前,重启专列之行,并多次乘20余小时大巴往返酒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保障长四型号全年11发任务圆满完成,用意志战胜疫情,用坚强战胜艰难。上海疫情严峻时期,型号仍保持上海、酒泉、太原多地联动保成功,设计任务全部按时完成,总装、总测、发射任务全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型号的每一名奋斗者,都拼尽全力,捍卫成功,见证历史并创造历史。本发任务发射正值严冬,腊月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气温最低值持续在零下30度左右,为保障火箭不受环境影响,试验队与发射场全力配合,采取舱内送风、粘贴保温层、提高推进剂初始温度等一系列措施,保障火箭测试、加注、发射环境条件满足要求,确保任务圆满成功。本次任务期间试验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专项措施,加严做好疫情防护措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本次任务加强落实“确认制策划”“数字化管理系统”“日清制例会”“待办事项闭环落实”等管理措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强化发射场质量确认和精细化过程控制。试验队组织电测岗位认真推演各项预案,保障任务圆满、顺利进行。作者:赵俊淇摄影:庄嘉靖编辑:马永香责编:岳付升监制:刘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试验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2月16日14时17分,试验二十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试验二十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卫星研制团队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秉承“成功、创新、奋斗、卓越”的SISE精神,在疫情频发、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克服型号技术难度大、研制进度紧等困难,按时高质量完成了卫星研制和发射任务。尽善尽美,保时保质保成功试验二十一号卫星载荷技术体制新,且根据任务需求对平台综合化、集成化、自主化水平进行了优化提升,平台精度相比其他同类平台卫星更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了满足任务效能,在型号两总带领下,研制团队多轮次迭代优化设计方案。项目办精细梳理研制流程,实现平台载荷跨阶段兼容、串并协同的研制技术流程,精心策划测试和对接项目,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团队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仅用三周时间就完成了整星振动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精度测试、展开试验、磁测试、热真空试验以及电老炼试验等;同时并行开展大系统对接工作,顺利按计划完成所有规定的研制项目,在确保研制进度的同时,实现了研制过程的精细化与高质量。稳扎稳打,显风显采显峥嵘试验二十一号卫星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设计师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7岁,对大部分设计师而言,这是他们首次参加型号研制,但整个研制队伍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稳扎稳打,大力发扬“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高质量完成型号各项研制任务。在型号研制的关键阶段,正是上海疫情严重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型号研制进度,型号两总提前策划、周密部署,所有骨干人员驻所办公,历时60余天,完成了多个关键系统的测试、验证及验收工作;为了按时完成系统对接测试,项目办打头阵进行对接状态协调和确认,每天早出晚归,奔波于总体所和载荷研制单位,穿梭于总装车间和对接试验场,最终顺利完成系统对接试验。在疫情导致团队人员未全面到岗的情况下,在岗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主动挑担子兼顾其他岗位工作,有力保障了型号研制有序开展,充分展现了“愿打硬仗、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征战”文化。作者:洪赞扬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从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刷新型号年度发射纪录

2022年12月15日2时2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分别由五院、八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72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9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5次发射。长二丁火箭而立之年再创新纪录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2022年度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了15次发射任务,刷新了型号年度发射次数的新纪录,创造了国内单一运载型号年度发射量的里程碑。自1992年8月9日成功首飞以来,长二丁火箭在30年的征程中一路稳扎稳打,取得了72次任务全胜的战绩,连续作战、连战连捷,成为当之无愧的“金牌火箭”。2022年,对长征二号丁型号队伍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是前所未有的大考之年。面对超高密度研制和三个发射场任务并行的新常态,型号坚持贯彻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三高”全面发展理念。型号对火箭的动力、结构、电气系统等关键产品进行可靠性升级,并大力推动实施“产品去型号化、型号去任务化”研制改进,同时积极拓展LDM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提高了火箭对不同发射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采用滚动组批生产的方式,既可保证产品状态稳定性和一致性,还能在高密度发射状态下满足火箭出厂的高效率要求。如今,长二丁火箭的发射周期正不断缩短,成为国内发射场工作周期最短的液体运载火箭之一,特别是随着专业化、专职化的专职测发队伍加入,更是保证了高密度发射下每一发任务的顺利实施。2022年,一次次“疫”往无前的逆行和跨越春秋的坚守也为型号一年来执行发射任务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在上海疫情形势严峻的时期,为了不影响研制任务,试验队员选择离家坚守单位,完成了型号全年的设计工作,确保了下半年按节奏进行总装测试和进场发射;型号中半数以上的成员,都体验过在外场连续执行多发任务的经历;前方保成功,后方保生产,前后方联动,忙而不乱,型号的每一名队员,都在体会着见证历史带来的感动,也用坚持和努力为型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长征四号丙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号A/B星

2022年12月12日16时22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七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试验二十号A/B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试验二十号A/B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五院、八院分别承担了卫星的抓总研制工作。火箭试验队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质量管控精度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的卫星和不同的轨道要求,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式,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根据任务特点,本发火箭采用Φ3350一箭双星串联发射布局,全箭为冗余改进二状态,遥测系统采用5M码速率传输设备,配套2M中继用户终端及图像测量系统。十二月的额济纳旗,褪去了缤纷金色,迎来了银装素裹。坚守在东风航天城的长四试验队,在圆满完成上一发任务后,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本发任务中。火箭转场期间恰逢寒流过境,试验队员克服低温寒潮给人员和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顺利完成了箭体转场和组合体转场工作;期间发射场多任务并行,长四试验队按发射场工作安排,把握好工作节奏,利用非岗位时间开展双想复查和工作项目推演,确保状态正确、流程清楚、操作准确、结果圆满。针对本次发射,型号落实“四加严”措施,产品优选优配、骨干人员保障,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质量管控精度。在发射场工作期间,试验队精心策划和实施了多项质量再确认工作,确保了风险识别全面、控制措施落实、产品质量可靠。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5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8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4次发射。卫星试验队大力协同大胆创新求突破面对试验二十号B星技术难点多、载荷研制周期长等难题,型号队伍在研制全周期内系统策划并密集开展技术讨论与分析工作,在保证工程可实现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同时在研制过程中引入数字平行系统,不断在任务要素上反复推演,对发现的潜在问题及时闭环解决。卫星总体协同各研制单位,统筹考虑业务流程、资源分配,持续优化技术方案,通过卫星任务全流程贯通,确保整星方案最优,在轨运行可靠。由于星上软件配置项多,软件研制压力始终贯穿卫星研制全过程。为了不影响关键的大系统对接,尽早确定卫星技术状态,总体所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如期完成了软件的代码编制和测试,成为了组织保成功、组织提效率的生动案例。年初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正是卫星产品研制和大型试验的关键时期。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主动驻守所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通过远程测试、岗位统筹、产品验收流程优化等方式,将疫情对卫星研制的影响降至最低,保证了产品的交付质量和研制进度。面对繁重的大系统对接任务和复杂的接口界面,试验队员马不停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奔赴全国多地开展联调联试。他们克服疫情的重重阻碍,南下北上多地轮转,前后联动多地协同,高效完成了与测控、运控、应用等大系统相关对接试验。在卫星研制的过程中,项目办精准策划,持续优化产品验收方式、简化整星测试项目,抓牢主线、并推辅线。在关键时刻总体总装队员身兼数职,以“三班倒”“白加黑”的方式,在关键时刻顶得上、豁得出,最终确保了星上产品按期交付,在此基础上,团队一鼓作气,在2个月内完成所有大型试验,确保卫星按计划完成研制具备出厂条件。为降低疫情对型号发射任务产生的影响,试验队提早策划,采取全体试验队员随卫星专列进场的方案,在优化发射场研制流程的同时,保证了进场队员的安全。专列上试验队员没有松懈,他们利用在列车上的时间查漏补缺,对整星使用规则、故障预案等开展了详尽的讨论,确保了任务万无一失。餐车、卧铺车厢,都成了大家的讨论场所。车内的热烈氛围、窗外的戈壁美景,成了全体试验队员难忘的回忆。试验二十号B星发射场工作复杂,任务难度大,为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试验队分成两支队伍并行工作。一支队伍按照发射场流程有序完成卫星的总装、测试、试验以及确认等各项工作,另一支队伍利用地面验证系统同步开展演练,为后续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夯实基础,团队的拼搏精神和顽强作风赢得了用户的赞誉。作者:于泽游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长征二号丁成功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

2022年12月9日2时31分,长征二号丁遥四十五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长二丁火箭:做好准备应对低温考验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本发任务因计划临时调整,火箭试验队进场后面临型号长期贮存发射场的情况。型号队伍根据火箭保管技术要求,参考其他型号长期贮存的宝贵经验,与发射场大力协作,妥善制定发射场贮存方案,对箭体所处环境的温湿度、贮箱压力等每日监测、关键重要产品返沪复测;再次返回发射场前,针对贮存以及产品复测情况进行详细复查确认,并由八院组织专家队伍进行审核,确保任务顺利实施。此外,寒流侵袭给火箭发射带来更加严酷的考验,长二丁研制队伍除了采取发动机舱增加保温层、空调送风和游机加温等应对措施外,提前查找薄弱环节、形成相应预案,做好了万全准备。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71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7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3次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创造多个国际国内第一此次发射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高分专项天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光谱遥感数据的自给率,主要应用于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监管、大气成分监测、自然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研究等。在型号两总的坚强带领下,卫星研制团队坚定信念,在18个月的研制周期内,一步正样,圆满完成发射任务。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发射成功后,将具备国际综合性能第一的大幅宽中高空间分辨率长波红外探测能力、国内成像光谱分辨率第一的可见短波宽谱宽幅高光谱成像能力、国内空间分辨率第一的污染气体高光谱探测能力,还将在轨实现国内第一次卫星三轴机动对月亮定标。国际综合性能第一的大幅宽中高空间分辨率长波红外探测能力。卫星搭载的宽幅热红外成像仪观测幅宽达1500km,与美国同样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相比,观测幅宽提高7倍,热红外观测通道数提高1倍,可反演全球高精度地表温度信息。国内成像光谱分辨率第一的可见短波宽谱宽幅高光谱成像能力。卫星搭载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最高光谱分辨率达到2.5nm,可获取更精细的光谱数据,大幅提高我国对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监测、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等能力。国内空间分辨率第一的污染气体高光谱探测能力。卫星搭载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空间分辨率达24×13km,光谱分辨率达0.3~0.6nm,可实现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观测。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的定标精度,卫星将在轨实现国内第一次卫星三轴机动对月亮定标。该星将与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组网,实现每天3次大气环境探测全球覆盖、1次红外遥感全球覆盖,3天对中国及近海地区高光谱、全谱段重访观测,可快速满足行业热点需求。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应用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大气成分探测等方面,大幅提升全球大气污染物监测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对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点源和水体污染排放点源的区域宏观监管能力,有力支撑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美丽中国建设”等提供支撑。作者:陈文达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神舟”奔“天宫”!期待“6+6”胜利会师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升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五号将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胜利会师在轨轮换,我国将首次实现空间站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

2022年11月27日20时2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八院抓总研制长二丁火箭:70发发发成功+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自1992年首飞成功以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已连续成功发射70次,成功将17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近年来,高密度发射下的连续成功,得益于型号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依靠型号队伍始终坚持“六严”工作作风。型号提前策划布局,通过组批投产、去型号化、去任务化、专职测发队投入、结合技术改进持续优化发射场工作流程等,从容应对年发射任务数量的跨越式发展。本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1次发射。卫星试验队:高频次高强度协同作战+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采用了平台载荷一体化构型设计,以一体化桁架结构作为整星的主承力结构,有效降低了卫星重量和惯量,减小了卫星包络。同时,通过模块化、集成化设计,将载荷完全嵌入整星构型和布局,在满足星敏感器等产品高精度、高稳定安装接口前提下,实现了姿控敏感器件与载荷的物理路径最短,提升了卫星在轨工作性能,并填补了八院轻小型高敏捷、高稳定卫星平台空白。此外,卫星通信系统采用了高集成设计,对测控、数传和实时处理等多方向进行优化和融合,具备多链路、高集成、强算力、大速率的特点,满足了小型化、集约化产品需求。2022年以来,研制团队针对高频次、高强度发射以及时间紧、人员少的情况,型号两总驻守上海,统筹兼顾多星并行研制发射工作;两位副总长期驻扎在发射中心,通力协作,确保发射万无一失。为高效率完成任务,试验队实行轮班制,严格按计划安排,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周完成技术区所有工作……在完成发射场工作后,队员化身“空中飞人”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西安等地执行各项任务。在轨测试团队长期驻扎北京,不间断轮换值班,奋力拼搏在用户一线,以每次都是第一次的心态克服连续作战的倦怠感,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航天人的担当与责任。作者:丁逸夫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3星

2022年11月15日9时38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八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的卫星和不同的轨道要求,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采取灵活的发射方式,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遥感三十四号03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火箭试验队提前策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为满足卫星包络要求,本发火箭配套了Φ4m冯•卡门卫星整流罩,配置中继用户终端系统和图像测量系统,与传统的地基测控方式相比,中继测控作为地面测控站的有益补充,延长了火箭信号的接收时段。同时,本发火箭采用高空风补偿技术,减小了高空风引起的附加载荷,进一步提升了火箭的设计灵活性和任务适应性。面对发射节点紧张和发射场疫情管控严格的形势,型号制定了专项任务计划。同时,为满足疫情防控要求,试验队随产品专列一起从上海出发,原本仅半日的航程变成近百小时与箭体的“结伴而行”。在“穿越戈壁”的旅程中,试验队队长号召大家充分利用好专列上的时间,梳理流程、认真预想,做好试验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进场后以最佳状态迅速投入发射场工作。在发射场期间,长四型号继续秉承“严、慎、细、实”的优良作风,坚持质量确认工作“日清制”,通过深入交流、节点动员、项目推演、认真双想等形式,把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中。同时,试验队还与发射场系统完成了全面的技术交底和接口协调工作,确保做到状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结果清楚。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4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5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0次发射。卫星试验队优化流程、显著提升发射场效率面对发射任务密集和人员紧缺的困难,卫星研制团队迎难而上,精心策划、精细组织、精准实施发射场工作。将发射场总装工作前移,在出厂前就完成了星上固化状态的确认工作。以前序型号发射场总装各阶段、各岗位用时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动态调配现场操作人员,并强化一人多岗、一岗多人,与同类卫星相比发射场总装操作用时缩短3天;采用并行测试模式,优化电测试流程,电测试用时缩短45%。在试验队上下大力协同和紧密配合下,高效完成了发射场的各项工作。此次发射试验过程中,型号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三高”全面发展的工作要求,应用八院卫星产品数据包管理系统,全面实施基于数字化、无纸化的发射场质量确认工作,完成21个质量控制点数据包的全方位覆盖。以“实物检查、曲线上传、数据比对、记录复核、岗位互查”为手段,形成确认表60份,过程记录表661份,实现了质量确认工作“同操作、同采集、同确认”的目标,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用翔实的数据、精准的分析确保型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以实际行动践行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世界最快交会对接 | 天舟五号成功发射,成为首个到访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组合体的飞行器

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2022年11月12日12时10分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来访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五号转入组合体飞行段。此次任务中,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这一技术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水平,提升空间站任务应急物资补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承担了天舟货运飞船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的研制工作。首艘停靠“T”字构型空间站的飞船随着我国空间站第二个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实施在轨转位,11月3日我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航天员的“天宫豪宅”再次升级。此次发射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首艘停靠空间站的飞行器,它将为稳步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奠定坚实的基础。后续,随着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货运飞船将继续承担起运输物资、补给燃料、下行废弃物,为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提供有力保障。新状态、新考验对接机构以不变应万变此次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采用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后向对接口,从最初的几十小时,到6.5小时,再到如今2小时,越来越快的速度、越来越准的精度、越来越稳的力度,无不彰显着对接机构这款“金牌产品”的强大自信。作为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核心产品,对接机构是实现空间站各个舱段间在轨连接、组合运行的重要系统。自2011年对接机构首次成就“太空之吻”以来,至此已有21套对接机构在轨完成了25次完美亮相。但每一次“太空之吻”并不是简单的复制,随着空间站构型的不断改变,空间站组合体的体量也在不断变化。从“一”字构型、“L”构型、“T”构型,多构型带来的全新状态也是对接机构必须面临的全新考验。此次天舟五号的对接目标达到80吨量级,是空间站建造以来对接机构迎来的最大吨位,但对于“身经百战”的对接机构来说,依然可以从容淡定、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据了解,作为一款为空间站而生的“金牌产品”,2.0版对接机构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如今空间站建造需要具备的8-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能力,研制团队也逐渐掌握并形成了对接机构的系统设计、产品实现和试验验证体系。特别是天舟五号对接机构更是开展了数十次与80吨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试验,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确保对得准、锁得紧。同时,这也是空间站首次在有航天员驻留的情况下进行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也就是说,从地面“发货”到航天员“亲自签收”仅需要2个小时,为我国后续实施更快速的载人交会对接进行技术验证,巩固我国在交会对接领域的先进地位。多线并行、密切协同力保空间站如期建造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试验任务对于八院试验队来讲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重大工程任务保成功的能力体现,更是八院统筹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同步实施、多支外场试验队大力协同的生动缩影。在发射场期间,天舟五号试验队与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试验队工作并行开展长达34天,资源交叉耦合。合理统筹型号间的资源,成为天舟五号试验队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从地面设备恢复到总装操作,再到电源和对接机构分系统专项测试,八院天舟五号试验队梳理历次货运飞船的发射场流程,在确保梦天相关试验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积极主动配合,进行了资源调配与统筹工作。划定产品测试工作区域,精细管理到每个人的每一步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资源集中和资源浪费,充分体现了八院试验队的大力协同、密切配合。作者:丁立超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长征六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云海三号卫星

2022年11月12日6时52分长征六号甲遥二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云海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全箭总长约50米,全箭起飞重量约53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4吨,可依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独立发射工位,实现快速发射。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发展途径,通过助推器的调整,可形成多种构型,形成运载能力覆盖范围广、梯度合理、性价比高的运载火箭系列,满足未来卫星多样化的密集发射需求。云海三号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本次发射是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第2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第174次飞行试验,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8次发射。“长征新兵”燃跨界“首秀”成功再添英本发任务是该火箭时隔7个月后的第二次发射。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火箭作为“长征新兵”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它的首秀,首飞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固液捆绑、智能诊断、无人值守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我国第一款固液捆绑火箭,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次实现固液发动机在我国运载火箭领域的“跨界合作”,其“混动模式”充分发挥了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和固体发动机推力大、使用维护简单的综合优势,从而实现火箭可靠性更高、性价比更优。同时,芯一级设置了“智能”健康诊断系统,在火箭起飞前仅需0.3秒的时间,即可迅速对芯级发动机工作情况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了发射任务的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通过无人值守技术,让前端操作人员在距发射前4小时内全部撤离塔架,自动对接加注、连接器零秒脱落等技术有效保障了火箭发射任务的安全性。在圆满完成首飞任务后,长六甲火箭试验队第一时间分析火箭飞行测量数据,总结火箭首飞成功经验,同时对首飞任务过程中暴露出的相关风险及时改进,在遥二火箭上予以更改落实。在短短3个半月时间内,研制团队完成了第二发火箭的改进、装配、集成综合测试和全面质量检查,并于9月22日再次奔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发射场期间,长六甲试验队要求全体队员在首飞成功的基础上,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可靠不代表合格,合格不代表系统协调”。首飞任务难,遥二火箭发射更为不易,因为这是对火箭设计方案的再检查、再考核、再验证,必须时刻以饱满的斗志和高昂的士气,继续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坚持首飞标准,将每一发都视为第一发,全面落实“控制好状态、确认好质量、规范好操作、判读好数据、管控好风险,确保火箭发射场过程顺利、任务圆满”。由于本发任务在冬季实施发射,火箭将面临射前4小时塔架打开后,固体助推器暴露于外界-20℃极端低温环境的风险。试验队提前精准识别风险,采取控制措施。进场前,优化弹道设计,提高落区安全性;进场后,检查确认发射塔架改造后的保温能力,同时完善低温发射处置预案,全力确保了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优化流程提效率多线工作稳中进云海三号卫星试验队始终秉承“一丝不苟一气呵成”的理念,积极开展流程优化,实现了SAST3000平台卫星的多个首次。首次完成了整星状态下的天线基态测试;首次实现了正样蓄电池“一次”装星,从装星测试开始到发射完成都没有拆卸;首次实现了太阳电池阵随整星运输,进一步简化了拆装操作流程。型号队伍严格落实产品交付前的落焊要求,提前策划软件研制与产品保证工作,确保了硬件产品交付与软件产品验收同步推进,刷新了八院首发星返所落焊单机数量最少的纪录。疫情封控期间,型号队伍严把质量关,创新管理方法。周密策划星上复杂载荷系统的验收工作,灵活运用各类手段,以影像、视频等方式实现测试结果和数据包线上确认,为八院卫星领域实现快速高效产品交付验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大系统对接试验和正样产品验收齐套并行的双重压力,型号两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将疫情对型号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在大系统对接试验过程中,试验队员马不停蹄,年初开始即陆续奔赴全国多地,实施前后方联动,以数据确认的方式高效完成与应用和运控系统的对接试验。在正样产品验收过程中,卫星项目办精准策划平台产品验收交付计划,型号队伍主动驻所争分夺秒抢时间,项目办全体人员都“身兼数职”,积极协调有限资源,确保载荷产品如期运抵上海。面对型号发射节点紧张和发射场疫情管控严格的形势,型号两总坚持“紧前安排、稳妥有序”的原则周密部署,制定“1+4”工作计划:即围绕一个主线,坚持技术、操作、质量、政工四轮驱动,主线有序做,辅线提前做,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项目办的周密策划和队伍上下的顽强拼搏,仅用23天就圆满完成转场前的总装、测试、试验以及确认等各项工作,刷新了SAST3000平台首发星在发射场技术区最短工作时间的新纪录。作者:杨
2022年11月12日
其他

梦耀九州 天宫启程 | 长五B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打响中国空间站建造收官之战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托举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打响了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收官之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承担了梦天实验舱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四个助推器的抓总研制工作后续,梦天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快速交会对接以及平面转位,三舱组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梦天实验舱在轨组装完成后,将与空间站其它两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打造空间技术应用研究“梦工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迈向世界领先水平。▲160秒速览梦天舱发射任务全过程最靠谱携“梦”出征,“打一仗,进一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作为“空间站舱段运输专列”,是在长征五号基础上,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需求,按“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想研制的一款新型大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我国首型一级半构型火箭。长五B由直径5米的芯一级+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舱罩组合体组成,其采用的少级数设计理念有效提升了火箭的固有可靠性。如何在“少级数”的设计理念下得到“最大运载能力”,合抱在火箭芯级上的4个助推器功不可没,“四大金刚”提供了火箭90%以上的起飞推力,是“胖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关键所在。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八院研制团队秉持着“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可靠不代表合格”的理念和“打一仗,进一步”的目标,历时2年对所有单机生产及全箭总装工艺进行了全面审查,将可优化项目闭环落实,并进一步优化总装流程和靶场操作流程,有力保障了梦天实验舱任务的实施。此外,八院研制团队还对此前八发火箭的射前和飞行数据进行了再次判读,并对本发火箭的数据进行横、纵向对比,梳理出发射场产保项目百余项,借助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系统(LDM),通过清单化、表格化的形式,确保发射场工作逐项落实、操作过程正确规范、数据记录精准有效,让“胖五”更靠谱,以十足的底气携“梦”赴“天宫”。最硬核支持空间站更强科学实验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货物气闸舱、载荷舱、资源舱四个舱段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直径4.2米,发射质量约23吨,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的任务分工和定位不同,与两者在配置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各有特点。从对人的支持来讲,梦天实验舱的定位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因此没有配置类似“天和”“问天”舱的再生生保以及睡眠区、卫生区。但三个舱段均配置有航天员的锻炼设备,梦天舱配置的是抗阻锻炼设备,类似健身房的划船机。从总体构型来看,梦天实验舱的肚子更圆,它由四个舱段组成,并采用了独特的“套娃”设计。工作舱在最前端,通过对接机构与核心舱相连,主要是航天员舱内工作与锻炼的地方,也是舱内科学试验机柜安装的地方。载荷舱与货物气闸舱则是以“双舱嵌套”的形式与工作舱相连,也就是说,在载荷舱的内部,隐藏着一个货物气闸舱,主打货物出舱专用通道。最前端的是资源舱,也是对日定向装置和柔性太阳翼等安装的地方。从支持应用任务来讲,梦天实验舱作为“工作室”,是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其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试验项目,堪称天宫“梦工场”。同时,为了最大化实现舱外试验支持能力,梦天舱舱外配置有37个载荷安装工位,可为各类科学实验载荷提供机、电、信息方面的能力支持,确保它们在太空环境下开展各类实验。特别是载荷舱上配置有两块可在轨展开的暴露载荷实验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站的载荷支持能力。最智能货物自动进出舱,打造“太空货运港”如果将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比作“国际机场”的话,那么梦天的货物气闸舱就是空间站的“国际货运港口”。以往在舱外开展科学试验,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安装作业,但这种方式会受到航天员出舱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因此,梦天实验舱所独具的载荷自动进出舱功能将进一步提高空间站进行舱外载荷实(试)验的能力和效率。在梦天实验舱内,配置了一台载荷转移机构,可以稳定地执行将货物从舱内送出舱外,或将舱外货物运至舱内的任务。据了解,载荷转移机构的运送能力能达到400公斤、单次运送货物包络可以达到1.15米×1.2米×0.9米。这与航天员“带货出舱”的方式相比,货物出舱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为在轨工作生活的航天员“减负”,以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开展舱内各项科学实验活动。同时,为了满足将来更大尺寸、更大重量货物的进出舱需求,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上还安装了一款独一无二的方形舱门,宽度可达1.2米。舱门采用全自动弧形滑移设计,可以为货物的进出舱提供一条宽阔的走廊,也是隔离舱内与舱外空间环境的关键设备,是我国空间站首次亮相的方形自动舱门。最酷炫支持在轨释放微小卫星梦天实验舱具备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的能力,将作为开放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强空间站的综合应用效益。梦天实验舱上专门配置了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机构,能够满足百公斤级微小飞行器或者多个规格立方星的在轨释放需求,解决微卫星和立方星低成本进入太空的问题。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的“肚子内”,释放机构即可搭乘载荷转移机构将小卫星运送至舱外。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的释放方向,释放机构就会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实现在轨“放卫星”。最顶配双“翼”驱动实现用电无忧随着空间站更多科学实验任务的开展,空间站载荷供电需求也成倍增加。因此,梦天实验舱与问天实验舱同配置、同发力,也拥有单侧长达27米、可展开面积近138平方米的“巨型翅膀”——柔性太阳翼。我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两个实验舱配置的四副太阳翼,将为我国空间站打造最强劲的能量源泉,真正实现“用电无忧”。作者:吴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长征二号丁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0月29日09时01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试验二十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在本次发射任务执行过程中,恰逢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试验队第一时间组织队员观看大会盛况,领会会议精神、把握前进方向,将发射阵地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先锋阵地。为确保本发任务过程圆满、结果圆满,试验队对发射场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用金牌火箭的圆满成功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有力行动。工作中,提出了地面设备全面检查维护、重要节点提前布置策划、测试数据多维度比对确认、过程记录一次确认到位等要求,保障本发任务高质高效推进实施;结合本发任务自身特点,组织开展星箭联合操作过程、落点安全性、星箭分离安全性、二级底部防热有效性等针对性复查,确保风险识别到位、控制措施处置有效。任务期间,发射场组织开展控制系统、推利系统、光纤惯组、伺服机构、锂电池等5项技能交流活动,全面提升年轻试验队员的技术综合能力。本次发射是长二丁型号本年度的第12发任务,也是长二丁型号2022年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收官之战。自今年8月份以来,长二丁型号进入高密发射阶段,面临研制、生产、进场的高密度任务并行,型号提前策划、各厂所统筹协调,共同保障了长二丁火箭每一发任务的顺利实施,并首次实现了3个月8发、2个月6发的历史性突破。试验二十号C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9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3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5次发射。作者:张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

2022年10月15日3时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分别由五院、八院抓总研制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火箭试验队5个月在同一基地执行6次发射任务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2022年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第6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型号本年度已连续5个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为此,试验队对连续执行任务的试验队员进行了人员调换,确保试验队员的心态在高密度发射的工作节奏下得到有效调节和缓解,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后续工作中。为了让新进场人员在高密度发射、快节奏工作状态下迅速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要领、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发射任务,型号统筹策划,总体及各分系统响应,建立、健全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通用产保要求及发射场工作一本通。同时,型号充分利用前几发任务积累的宝贵资料,联合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十战十捷!长二丁发射圆满成功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简称ASO-S)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本发火箭在总结上一发任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发射场工作流程优化工作,经与发射场、卫星系统共同商议,将发射场工作分为三阶段,“装配操作阶段、电测判读阶段和加注发射阶段”,即一二级箭体恢复和星箭联合操作为第一阶段,火箭电测和卫星电测为第二阶段,气检、加注和发射为第三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要点对岗位资源配置、风险控制措施等进行区分。“型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前后方联动组织开展了针对性的专项复查复算确认工作,确保了型号任务的顺利实施。”本次发射是长二丁型号本年度的第10发任务。型号高度重视,对标重大任务工作标准,从设计、生产和试验全过程加严要求,强调工作一次到位、质量一次到位。长二丁火箭9月在国内三个发射中心并行开展工作,试验队员们克服连续作战、疲劳作战等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研究“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起源、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也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7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1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2次发射。作者:郭栋琨摄影:孟凡子编辑:马永香责编:岳付升监制:刘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长征六号一箭三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9月27日07时50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试验十六号A、B星试验十七号等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不到12小时内八院2箭3星发射成功创下了八院星箭连续发射最短间隔纪录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低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0吨(轨道高度700公里)。卫星分别由五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长六试验队:通过“事前策划+事中控制”“精心操作+精细管理”,圆满完成任务为了提升任务适应性,本发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配置了直径更大的2.9m整流罩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

2022年9月26日21时38分长征二号丁遥六十八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五院、八院分别承担了卫星的抓总研制工作长二丁刷新型号单月发射纪录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3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火箭9月份的第三次发射任务,成功创造了“金牌火箭”自服役以来单月发射次数新纪录。截至目前,长征二号丁火箭本年度已完成9次发射,累计将2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型号队伍在多个发射场多任务并行,展现出在当前的高密集发射模式下,“长征老将”秉持稳扎稳打、稳中求胜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为我国航天强国事业添砖加瓦。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9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9次飞行试验,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66次发射。C星创造八院单星在发射场时间最短新纪录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团队成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研制团队创建了“聚星璀璨”党员责任团队。团队以“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主动放弃节假日时间,顺利完成了出厂前各项大型试验。面向“三高”要求,型号从总体设计、单机研制、产品交付到总装集成测试各环节都应用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和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强化产品技术状态控制的基础上提高了设计效率。型号采用表格确认制替代了传统的会议评审形式,出厂形成A表27张,B表136张,保障了出厂工作的顺利完成。试验队员从5月中旬起奔赴基地,一直奋战在卫星发射第一线,打破了八院单星在发射场时间最短、短时间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面对C星转场日期提前的特殊情况,团队成员迎难而上、坚持奋战,在确认平台产品健康状态的前提下,将载荷测试项目提前,和兄弟单位并行开展无线测试,并穿插平台测试内容,大大缩短了技术区电测试时间。在此基础上,团队大力协同,抢节点、抓进度,仅用7天就完成了技术区的全部工作。卫星试验队实施一人多岗,中秋佳节之际他们转战在电测间、厂房大厅,不间断加电电测60小时以上,用自己的汗水和实际行动,实现了计划完成率和产品合格率两个100%。作者:杨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试验十五号卫星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十五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任务。作为同批次并行研制的系列微纳卫星的先行者,试验十五号卫星先行先试,探索研制新模式。在兼顾通用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平台各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并选用成熟的货架产品,新技术验证载荷实现集成化、小型化和轻量化。为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研制团队在充分仿真验证的基础上精简了型号研制流程。另外,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星,大大提高了人员复用率。通过探索小型化、轻量化、高功能密度微纳卫星的研制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八院微纳卫星研制能力,为快速研制、连续发射奠定了良好基础。试验十五号卫星由八院和用户共同策划、共同申报、共同研制、共同试验,实现了卫星研制全过程与用户紧密耦合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突破、新征程,研制团队将持续保持昂扬斗志,高质量完成后续飞控试验和在轨测试任务,为探索微纳卫星发展新方向、研制新模式贡献力量。作者:陈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长征二号丁成功发射云海一号03星

2022年9月21日07时1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云海一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3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5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8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8次发射。金牌火箭30年迎来65次发射+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3吨,具备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本次发射是长二丁型号本年度的第8发任务,也是今年型号首次征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此次已是长二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50发任务。30年的“问天之旅”,他们相互陪伴、彼此守护,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了适应电气系统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十表光纤惯组冗余状态,型号和发射场大力协作,多次技术交底,确保沟通到位、有效,两位“老战友”共同迎接新状态,展现新面貌。作为一款稳扎稳打、安全可靠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自我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止,成为“金牌火箭”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型号始终贯彻持续改进的理念,对控制系统、动力系统进行改进与创新,实现飞行可靠性、流程优化工作双提升。目前,长二丁火箭为国内发射场工作周期最短的型号之一,有效工作时间可缩短至10天。“而立之年”亦正值“当打之年”,凭借“高可靠、高安全、短周期”的特点,长二丁火箭未来几年将“持续发力”,进入年均10余发的高密度发射模式。为此,型号将通用化的理念贯穿研制的全周期,坚持批量化设计、生产和测试思路,进一步深入推进火箭的去任务化设计工作,同时针对多种状态开展去任务化设计,使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具备基础级可灵活调配的能力。卫星数字化设计协同提高研制效率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

2022年9月6日12时19分长征二号丁遥六十七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3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五院、八院分别承担了卫星的抓总研制工作。长二丁火箭研制团队坚持贯彻去型号化和去任务化工作,统一电气系统和一二子级的产品状态;采用滚动组批生产,有效保证产品稳定性和火箭产能。同时,依托发射场流程优化、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等措施,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人力资源,确保在高密度发射的形势下扎实推动高质量完成任务。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4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7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6次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5组C卫星研制团队秉承“惟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惟有奋斗才能实现发展、惟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理念,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以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克服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的困难,将上海、西昌、北京、西安四地疫情对型号研制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卫星研制团队争速度、抢进度,与传统卫星相比研制周期缩短70%,发射场测试时间缩短80%,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了产品验收、总装集成、测试试验等一系列任务,实现了载荷交付后20天卫星出厂、1周内完成发射场技术区测试的目标,确保了型号任务圆满成功。作者:丁逸夫
2022年9月6日
其他

长四丙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2星

2022年9月3日7时44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航天八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3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5次发射。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本次发射的遥感三十三号02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1火箭试验队:三路出击、会师为战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二运载火箭是本年度长四型号的第8发任务。面对疫情的常态化,型号人员充分发扬“我型我上、有需则上”的精神,以“三个惟有”为发展理念,把每一发都当成首发,凝神聚力、稳扎稳打,持续践行“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模式。面对疫情给任务安排带来的困难,型号精心组织,安排三批人员从两地集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千里逆行,只为成功:一支是提前离沪赴前线集中隔离的“先锋队”;一支是刚完成太原发射任务,一日奔袭三千里乘大巴抵达戈壁的“机动旅”;一支是连续奋战数日总装、测试、进场无缝衔接的“特种兵”。面对当地疫情形势,试验队制定专项防疫措施,严守防疫红线,严格落实地区及发射场的防疫要求。八九月的酒泉依然炎热,试验队员不畏高温“烤”验,身着防护服有序开展发射场各项工作,保证任务节点不拖延。长四试验队具有老岗位新同志多、老同志担任新岗位的特点。火箭总指挥仓飚提醒试验队员:“新同志首次上岗要多积累发射场实际操作经验,老同志要多关注、多交代;老同志虽然经验丰富,但本次面临新岗位也不可疏忽大意,产品设备要清点到位、交底清楚、技术状态要吃透。”试验队发扬航天“传帮带”传统,采用“一老带一新”的原则,帮助“航天后浪”在实践中感悟航天、投身航天,加快融入到建设航天强国的洪流中。受天气原因影响,型号转场进度提前。为了保证节点,试验队在发射场的大力配合下,保进度与保质量并重,在不到一周时间内顺利完成了火箭吊装、恢复、设备安装、产品测试和转运等工作。通过在一线淬火历练,航天青年积累了宝贵的发射场操作经验,并逐步在后续任务中勇挑大梁。本发是长四型号采用全自主对准技术的第三发,经过前序任务的不断完善,在测试方法、判读要求和预案处置方面更加完备;统一测试状态并优化电气测试流程,提升效率的同时消除了频繁切换状态;为提高系统可靠性,本发火箭针对增压系统减压阀进行可靠性更改,更改后的阀门状态与箱体压力更匹配。针对发射场工作,长四试验队采取“日清制例会”“待办事项闭环落实”等管理措施,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本次任务针对型号任务特点重新梳理开展“确认制策划”、调整优化“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提升发射场工作质量确认有效性,使工作的完备性、细致度和效率再上台阶。卫星试验队:优化流程,提升效率2遥感三十三号02星研制团队秉承“自主创新、艰苦奋斗、严慎细实、大力协同、和谐共赢”的光荣传统,克服难度大、时间紧等困难,全力以赴保障卫星研制进度,以“保节点、攻难关、共担当、勇实现”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优化流程,全面实施确认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卫星研制和发射任务。研制团队在疫情期间采用“单机远程验收、整星远程测试、大系统远程对接”等创新方式,确保卫星各项研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型号出厂后,试验队提前策划、精准施策,按照上海、酒泉、西安和北京疫情防控要求,统筹协调,确保多地人员按时到岗,保障发射任务圆满完成。面对密集的发射任务和人员的紧缺,卫星研制团队认真贯彻八院卫星研制流程优化的要求,勇于担当、充分论证,实施整星铁路运输、电池装星带电运输、取消发射场火工品展开试验和发射场测试项目精简等优化措施。其中,改为电池装星状态的整星运输后,在发射场操作的接插件数量由94个降至10个,电测前的总装操作时间由6天减为1.5天,减少了卫星合舱、带电插拔等高风险项目;取消了火工品展开试验,减少了展开试验操作和中间确认环节80余项;精简了卫星在技术区的测试项目,减少了现场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研制团队出厂质量确认制以“标准不降、要求覆盖、项目完整、有效落实”为原则,以“压实责任、实物检查、数据比对、记录复核”为手段,将卫星AIT过程和结果以及成功包络线分析、出厂专项等工作纳入确认项目,形成总确认表30份,数据记录表149份,覆盖了型号出厂标准的内容,优化了航天型号技术评审工作。同时,卫星试验队将发射场质量确认制工作与“八院卫星产品数据包管理系统”信息化工具有机结合,实施“全流程线上质量确认”,做到“现场无纸化办公”,形成总确认表48份,过程记录表283份,实现了质量确认工作“同操作、同采集、同确认”的目标,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高效达成质量目标。作者:纪彦宇
2022年9月3日
其他

时隔四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又一次圆满成功!

2022年8月24日11时01分长征二号丁遥七十五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京三号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发射等特点,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2吨(轨道高度700公里)。北京三号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63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5次飞行试验,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4次发射。8月20日,长征二号丁遥六十六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103次成功发射的新纪录。站在新纪录的起点,金牌火箭再次腾飞,吹响了向新纪录冲刺的冲锋号。本发火箭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双捷联状态(八表激光+光纤惯组)的最后一发,后续型号将全部升级为十表光纤惯组冗余状态(十表光纤惯组)。自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以来,型号队伍坚持立足于成功经验,不断自我变革、勇于创新,为“金牌火箭”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其中,被称为运载火箭“大脑”的控制系统,也经过了几轮迭代升级,确保在高密度发射形势下,实现控制系统最优状态,提高任务可靠性。从小平台到“平台+捷联”主从冗余控制,再到2015年12月17日长二丁遥三十一火箭首次采用激光+光纤双八表捷联冗余控制,自我革新的脚步更加坚定,成为“金牌火箭”在新长征路上不断成长的强大动力。长二丁火箭在高可靠性的基础上,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和周到的服务保障,可以在国内三大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不惧风霜雨露,无论春夏秋冬,为卫星用户提供舒适的地面环境、飞行环境。当前,恰逢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雨水较多,试验队严抓防雨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开展了一系列全箭防雨薄弱环节复查,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作者:陈文达摄影:庄嘉靖编辑:马永香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

2022年8月20日1时37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八院分别承担了卫星的抓总研制工作。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2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4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3次发射。创造运载火箭连续成功的新纪录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本年度的第5发任务。自1992年8月9日成功首飞以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已走过30年征程,作为一款稳扎稳打、安全可靠的“金牌火箭”,长二丁始终贯彻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开展流程优化工作。这些年来,通过全自主瞄准、惯组装箭运输、测试流程和项目优化等系列措施,实现了发射流程的优化。同时,随着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的成立,测发队伍人员构成完成向专业化、专职化的转变,岗位进一步得到了精简,保证了高密度发射的顺利实施。在技术改进方面,长二丁控制系统采用十表光纤惯组冗余状态,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实现了电气设备小型化和运载能力的提升,配置了2M码速率中继用户终端,通过天基测控方式,减少测量船保障压力,降低工程任务发射成本;通过箭体结构和电气系统防雨、防雷等技术突破,提升了火箭对极端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国际上首次将离轨帆应用于运载火箭舱段,旨在减缓空间碎片增长,体现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责任感。同时,在高密度发射形势下,长征二号丁研制团队将通用化的理念贯穿研制全周期,坚持批量化设计、生产和测试思路,通过去型号化和去任务化工作,一二子级箭体结构、电气系统等产品状态统一,采用滚动组批生产,保证产品状态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同时,提高了火箭产能和发射能力。今年,长二丁型号面临多地并行、连续执行任务的高密度发射局面,如何合理高效利用人力资源,成为目前型号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型号两总的统一领导下和各厂所的大力配合下,试验队员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克服重重困难,守住了长二丁“金牌火箭”的全胜荣耀。推进卫星数字化研制的先行者遥感三十五号C卫星研制团队秉承“自主创新、艰苦奋斗、严慎细实、大力协同、和谐共赢”的光荣传统,克服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的困难,将疫情对型号研制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作为八院卫星小批量快速研制模式的先行者,研制团队采用了全三维数字化设计、远程测试、研制流程优化等许多措施,满足了多颗卫星脉动式并行研制需求,大幅度提升了研制效率。为满足快速研制的需求,型号探索了全周期、全流程数字化研制模式,实现了卫星从总体设计、单机研制、产品交付、总装集成和测试发射等全过程无纸化传递。应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和全周期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了设计迭代的效率,强化了全过程产品技术状态的控制。八院卫星领域打造了测试数据管控与应用的“一张网”,建成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提出卫星数据“采、存、管、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该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实现了测试设计、测试实施、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的“一网通办”。通过卫星研制,型号团队持续开展研制各个环节的优化与固化工作,卫星的状态、流程、文件、工艺和操作等逐步固化,为卫星批量化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型号细化并固化了发射场的各个环节、每步工序,做到每日工作策划细致可操作,并对每项工作实行项目确认制,制定“思维导图”式确认表格层层落实,完成一项确认一项,目前已形成31张总项目确认表和166个分项目确认表。通过固化流程,形成统一的执行标准,确保了发射场工作质量和进度。同时,型号还固化了技术区和发射区测试细则,形成专用测试指令链和综合业务包,大幅提升测试效率,将技术区工作由过去的1个月压缩到10天内完成。面对多星并行小批量研制,且发射间隔短的局面,试验队提早谋划,利用双星同在发射场的短暂交叉时机,摸索出一套适应快节奏批产的人员轮换机制。上颗星部分试验队员在完成技术区工作后,即刻回沪参加后续星的研制或开展飞控工作,试验队仅保留专业化测试人员和最少量操作、检验人员,保障转场后发射区的相关测试和操作。在卫星发射日将下颗星的试验队员充实至上颗星的发射队伍,既保障上颗星发射日当天所有岗位人员充分到位,又完成了下颗星试验队员的工作传递,实现了人员队伍的有序轮换,保障了批产化的卫星研制与发射。来源:杨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长征六号一箭16星发射圆满成功

2022年8月10日12时50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09星等十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16颗卫星均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提供发射服务。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低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0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本发任务搭载了16颗卫星,给卫星的布局设计、安装操作、分离方案等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由于星箭机械、电气接口数量众多,为满足多星卫星布局和控制路数要求,长六研制团队设计了多星布局承力筒和多星分离控制方案,确保星箭接口的匹配协调。同时,由于多星发射对分离安全性要求高,分离设计难度大,为了将16颗卫星安全、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型号开展了数次多星分离安全性仿真、分析工作,从卫星布局、分离方案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最终采用了分批分离的方案,通过分离前调整箭体姿态、增加姿控正推等措施,确保多星分离安全、保证入轨精度。针对16颗卫星在整流罩内布局紧凑、相互之间空间交错、对接安装空间狭小、操作难度较大等情况,型号合理安排星箭对接流程,并通过人机仿真、对接演练等措施规避风险。本次任务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再次在夏季执行发射任务,根据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三平”测发模式、无依托发射等特点,型号队伍针对夏季雷雨天的特点进一步开展了全箭各系统防雨防雷复查,包括防雨防雷措施有效性、各项防雨防雷措施在火箭上的实物落实情况等,满足雷雨季射前操作及发射要求。长征六号研制团队在发射场始终坚持以数字化质量确认为基础,围绕发射场工作重点要点,成立了软件保证组、地面设备保障组、多余物防控组、接插件及管路对接保证组、LDM管理组共计5个产保小组,通过“事前策划+事中控制”“精心操作+精细管理”,切实完成好发射场期间的各项工作,并利用发射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各项工作质量记录进行了检查确认,提高发射场质量确认效率,确保当日事当日毕。本发火箭为长征六号运载火箭02批的第二发任务,型号在02批首发箭取得多项技术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对改进项目落实情况、易错难操作项目、强制检验点、射前流程测试覆盖性、发射预案等工作进行了再梳理、再完善,各项改进项目均落实到测试细则、操作规程等文件中。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2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3次飞行试验,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9次发射。作者:吴沛雨摄影:颜鹏飞编辑:马永香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七夕节,长四乙用圆满成功告白

8月4日11时08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和交通四号、闵行少年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0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第100次成功发射,也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2次发射。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交通四号、闵行少年星分别由北京和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适应用户要求,可采用多种规格的卫星整流罩,可采用多种布局实现一箭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2次发射。严谨务实、一次做对,高质量保证成功七八月份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雨水较多,气象条件成为影响计划的主要因素,为避开降雨,一二三级箭体转场、星罩组合体转场各提前一天实施,使得原本宽松的流程变得紧凑,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仓飚叮嘱大家:“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急躁,一次做对是最大的效率。”各岗位充分做好预想和回想、严格依据作业指导书、互相积极协同配合,顺利推进了发射场各环节工作。为推动发射场流程优化实现再突破,型号首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全自主对准技术,方位瞄准由箭上自主完成,精简了地面光学瞄准的人员、设备和相关操作;在保证测试覆盖和验证子样充分的基础上,精简了部分测试环节,进一步提高发射场测试操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系统LDM不断改版优化,任务分发、结果收集和三级审签都在PAD终端操作,减轻了各岗位的工作负担。在“流程优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精简操作岗、增加信息岗,为型号增加了数字时代底色,同时试验队规模进一步缩减、工作效率进一步向核心聚焦。同时,长四型号积极探索运载火箭智能化,此次搭载的飞行诊断控制单元,是国内动力诊断和重构平台的首次飞行验证。为提高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对动力系统故障的适应能力,型号开展了动力故障诊断和重构技术研究,实现飞行数据箭上实时诊断处理,在发生故障时通过优化算法进行在线飞行目标和轨迹重构,达到当前状态的最优入轨目标。在本次飞行任务中,飞行诊断控制单元开环搭载,验证了算法和软硬件对飞行环境的适应性。在扎实提高任务可靠性的同时,长四火箭以其优异的性能、多样的任务和灵活的设计,为小卫星提供了充足的搭载发射机会,有力支撑了社会各界对航天应用的需求。长四试验队总体分队长张佰正说:“参与搭载发射十多年,切实感受到这项工作一步步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过程。”比如在产品层面,八院研制了包带、点式、卡爪、POD等多种适用于小卫星的分离机构,形成了一系列搭载接口标准体系;在流程层面,通过采用通用搭载设计,便于搭载星快速灵活上箭飞天;在市场层面,通过运载余量与搭载需求的归口管理、快速对接甚至迭代设计,实现了对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去任务化、去型号化实现由定制化研制向批量化生产的转变近年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统一谋划下,八院运载领域制定产品化制度体系框架,发布制度标准,持续优化产品型谱并逐步实施组批投产,推动了单机产品大子样组批投产和滚动总装、测试,实现了单机产品由实验室产品向工业化产品的转变,实现了由定制化研制向批量化生产的转变,多个型号运载整箭实现“去任务化”“去型号化”。近年来,八院建立并定期更新系统级平台、单机、部组件/模块、软件、元器件等5个层级产品型谱,长征四号系列、长征二号丁、长征六号整箭完成“去任务化”,实现总装总测前4个月可调整任务目标。组建队伍、专职测发新模式应对高强密度挑战八院运载领域持续推进可靠性提升专项工作,不断优化分系统冗余方案,持续推进薄弱环节、老旧工艺的改进验证和禁限用工艺的替代,2020年以来完成可靠性提升项目94项。八院运载领域积极探索科研生产模式转型,组建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从队伍建设、体系建设、平台建设、专业建设四个方面建立专职测发新模式。2021年初,八院依托149
2022年8月4日
其他

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

2022年7月29日21时28分长征二号丁遥六十五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首度亮相西昌本次任务是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这支专业化、专职化的测发队伍,承担着火箭各电气系统指挥、箭上操作岗位、地面测发控系统岗位以及部分判读岗位等相关工作,目前已圆满执行12次发射。据了解,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下半年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后续发射任务也将由专职测发队伍全力担纲。当前,西昌正处于多雨、多雷暴的夏季环境,为确保本次发射的圆满成功,型号组织对前序任务防雨、防潮、防雷措施进行固化和升级。同时,针对星箭联合操作过程涉及到的纸质文件交互性差、各单位间工作协同量大等问题,型号开发了一套星箭联合操作三维动态虚拟操作系统,充分利用前期设计的三维模型、二维图样、技术文档,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星箭联合操作的各个步骤,通过结合现场工作记录表,该系统可以在实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操作人员当前工作节点,是型号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有力探索。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1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1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29次发射。“优化流程、协调枢纽”做最可靠的卫星总体“先锋”面对仍然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在八院遥感三十五号C卫星试验队的统筹安排下,全体队员重聚高温的机场,接受“烤”验,勇毅出征。试验队统筹规划,加强测试队伍力量。型号两总坚持“大力协同、靠前指挥、深入一线”,一方坐镇上海、统筹兼顾,狠抓后续卫星研制进度,同时负责已发射星的在轨测试;一方担负起大量组织协调和调度工作;带领测试人员实行轮班制“抢时间、赶进度”;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凝心聚力,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再次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试验队发射场阶段任务,确保了型号各项任务圆满成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总装AIT主任设计师王晓锋,疫情期间坚守一线,在华宁路所区测试现场“驻所”工作,主动承担起前线现场、项目办与部门沟通联动的协调工作,使用远程测试手段,以最少人数保障了一系列试验的圆满完成;在基地,他负责发射场流程的具体策划及总装技术状态控制工作,他坚持“冲锋在前、不断优化、持续探索”,固化了卫星发射场试验流程,推动了后续卫星确认工作的不断优化,探索了全流程全周期AIT数字化确认,将卫星在发射场技术区时间缩短至10天以内。身兼两职的他还负责与运载火箭、发射场、总装及驻留上海完成后续星任务的试验队员们的沟通协调工作,成为多方沟通协调的枢纽。遥感三十五号02组C星及03组C星试验队成员中,有一个人始终全程坚守,目送大家离开又迎接大家重聚西昌,他就是负责两次发射任务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刘江。刚调入509所的他,主动承担起了因疫情被封控在小区无法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同事的工作,从零开始快速学习,迅速适应了试验队安全等任务。02组C星发射成功后,需要队员留守与西昌协调对接工作,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驻守期间,腰伤发作的他坚持完成了各项安全保卫任务,守护了任务期间的各项“安全”。他们只是遥感三十五号C星团队的缩影,正是因为有这些冲锋在前、不怕辛苦的有为青年们的努力,才汇聚成了我们一次次的成功;技术区的工作结束后,部分试验队员步履不停地赶往西安开展后续飞控工作。作者:丁逸夫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长五B成功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

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我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将实施在轨组装建造计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助推器的研制工作以及问天实验舱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子系统、资源舱结构与总装及电缆网研制等任务。问天实验舱六大高能看点01国内最大的单体航天器问天实验舱全长17.9米,发射质量23吨,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据了解,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将来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接受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空间站建成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将作为航天员进行舱外作业的主要出舱口;同时,问天实验舱还具备对空间站组合体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也就是说在核心舱平台功能出现故障的前提下,可以接管对空间站组合体的操作,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空间站的可靠性。与天和核心舱相比,问天实验舱更重、更大,具备更强的超万瓦级的供电能力、千兆级的信息传输能力。作为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内进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问天实验舱的工作舱也更为宽敞,舱内配置了多台科学实验柜,推动我国在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科技领域的相关研究。022.0版柔性翼!刷新国内太阳翼最大面积纪录随着更多的科学实验任务的开展,空间站载荷供电需求也成倍增加。因此,问天实验舱配置了目前国内研制的最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翼,单翼全展开状态下长达27米,面积可达138
2022年7月24日
其他

国内最大离轨帆成功在轨展开

✦6月23日,长征二号丁遥六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6月26日,由八院805所自主研制、配置于火箭载荷舱上的离轨系统在轨顺利展开离轨帆装置。这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离轨帆产品,也是国际上首次将离轨帆应用于运载火箭的舱段,旨在减缓空间碎片增长。✦✦▲
2022年7月4日
其他

长四丙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3星

2022年6月27日23时46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高分十二号03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长征四号丙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疫”无反顾,誓保型号进度此次任务是长四型号本年度第6发任务。本发火箭型号队伍青年比例占到七成以上,但他们大多是测发经验丰富的“老手”,得益于高密度发射过程中高强度的历练,航天青年快速成长,已挑起了大梁。面对上海疫情的严峻挑战,长四型号人员充分发扬了“我型我上、有需则上”精神,在单位实施隔离,近两个多月未曾休息,用辛勤和汗水保障了型号的顺利出厂;为保证防疫的绝对安全,试验队员乘坐"绿皮车"随箭出征,炎炎夏日克服身体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5天6夜124个小时横跨4800公里的征途,见证了祖国大好河山,更激发起试验队员的奋斗建功热情。进场后,长四型号人员严格遵守基地的隔离政策,全员执行隔离措施,紧绷防疫这跟弦,解封后依旧穿防护服参加工作,在几近40℃的高温环境下卸车、吊装、恢复、转运。卫星出厂叠加4月上海疫情,卫星研制团队咬紧牙关,克服人员不足、时间紧张等重重困难。型号两总统筹规划、靠前指挥,一直鼓励大家:“困难时期既是艰难险阻,也是挑战机遇,更是磨练意志、提升能力的机会。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型号成员尽锐出战,卫星型号两总直接驻扎一线、深入现场亲自带领型号团队开展各项工作,担负起大量组织协调和调度工作。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卫星研制团队凝心聚力、快速集结,设计师们驻所争抢时间、有序开展工作,以点点星火汇集成了必胜之势。在各方全力支持下,型号团队通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出厂前各项准备工作。识别新状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本发火箭首飞新状态多:为适应高密度发射型号首次应用发射场流程优化、型号首次应用可自主识别射向的全自主对准技术、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应用数字增压控制、外安新研设备实现了酒泉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统一。本发为长四型号首次应用全自主对准技术,经过多发发射场实测数据的验证,相较于传统光学瞄准传递方位角偏差,全自主瞄准依靠惯组测量数据进行方位实时解算、计算机自动装订的方式减少了人员传递的风险,且不受扬沙、大风、阵雨等气候环境影响,提高了火箭的通用性和适应性。伴随近年来发射任务量的激增,在保证测试覆盖性的前提下,本型号采用总测和发射场电气流程优化,在高密发射的大背景下减少了设计人员判读时间,进一步提高型号设计、测试队伍工作效率,提升测试质量,保证型号工作计划节点。在发射场工作期间,长四型号继承和发扬“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和质量确认日清制的工作方法,以各关键节点动员会、关键项目推演会、各分队每日班前会等形式,结合当前工作内容和以往案例,对参试人员持续开展质量思想、质量观念、质量意识的教育,确保全体试验队员紧绷质量这根弦,对质量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思想端正、坚持“严慎细实”作风,并落实到每日具体工作中。奋勇争先,尽显航天人的奉献与奋斗进入试验场后,卫星试验队面临落实严格隔离管控要求和试验任务进度的双重考验。试验团队成员没有退却,迎难而上。在两点一线闭环管理下,全体试验队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化身大白,在不透气汗水湿透的情况下,奋战在转场间、电测间、厂房大厅,每天连续奋战12小时以上。面对试验队员不足的情况,在岗试验队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岗多能,主动承担其本职岗位外力所能及的其他职责,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合作高效,实现了试验场计划节点完成率和型号任务质量合格率双百分之百。随着试验厂房一声声响亮、坚定的口令传来,高分十二号03星试验队员们在感受到阶段性任务成功喜悦的同时,更觉肩上责任的沉重。多少个日夜,队员们牢记“圆梦青年突击队”使命与担当,奋勇拼搏,和时间赛跑,厂房、电测间随处可见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长二丁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

2022年6月23日10时2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吹响了2022年后续超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冲锋号遥感三十五号02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五院、八院分别承担了卫星的抓总研制工作。长二丁有着“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执行这次任务的是一支能征善战、敢打必胜的精兵劲旅,八院长二丁运载队伍选择顶住压力、接力逆行,通过提前封闭管理、集中隔离、专机进场等特殊方式,化压力为动力,确保了本发火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誓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目前,八院已圆满完成9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用信念与坚守、责任与担当,生动诠释了“人人坚守阵地、事事全力以赴”的航天奋斗者形象。作为国内火箭领域的“老大哥”,长二丁运载火箭目前已圆满完成了60次发射任务,但“持续创新”却是它不变的精神和深深的烙印。本发长征二号丁火箭在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上再下苦功,针对多星串联构型的任务特点,首次在入轨后分离的载荷舱上配置了由八院805所抓总研制的离轨子系统;型号首次采用控制系统单十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实现了电气设备小型化和提高运载能力的三重效果;配置2M码速率中继用户终端,通过天基测控方式,减少测量船保障压力、降低工程任务发射成本;通过全自主光学瞄准、气密测试优化、惯组提前安装、测试项目优化等系列措施,将发射场测发流程压缩到10天。在长二丁队伍中,精益求精是融入每一个人血液中的典型特质,他们用精细保证精准、用精心换来每一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精彩。本发任务型号主动作为、提前做好预案,针对每发任务不同发射日设计对应的发射轨道和制导参数;为提高密封可靠性,本发火箭一二级气路导管密封结构由原来的球头喇叭口形式更改为锥面O胶圈密封形,发射场阶段火箭全箭气检数量由172项减少至72项;苦练内功,通过箭体结构防雨能力提升、电气系统淋雨耐受力增强、各舱段设备搭接电阻和静电放电器合理布局、防雨防雷措施全面复查等措施,适应西昌夏季高温、多雨、多雷暴天气的极端恶劣环境。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0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9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24次发射。作者:杨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将见证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将成为实施并见证空间站在轨组装与建造的“中坚三人组”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了神舟载人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等研制任务。作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飞船,“细切”的任务条,覆满了神舟十四号的整个飞行计划。神舟十四号在轨期间,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将历经两个实验舱的发射与组装,还将迎接两艘飞船的到访。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和地面配合完成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气闸舱出舱等相关功能的测试工作等,沉浸式见证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建成。值得一提的是,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出差期间”,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搭载3名航天员访问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轮换”。届时,我国空间站将实现6名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不惧“暗影相随”神舟十四号在轨期间,飞船将经历复杂而严酷的在轨环境考验,尤其是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飞船在径向对接口停靠,因此将会面临四组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和三个巨型舱体“暗影相随”,导致整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早在神舟十二号研制阶段,就充分识别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针对空间站组合体多达21种构型及来访航天器不同停靠状态,对接机构必须适应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和分离、保持长期停靠密封性能的需求;能源系统必须适应空间站对地定向飞行、惯性飞行,飞船绕飞等多种飞行模式下安全供电的需求;测控通信系统必须适应船站信息交互、天地信息交互等各通信链路同时数据传输的需求;舱外设备必须适应全遮挡环境下极寒考验的需求。因此,八院神舟飞船研制团队提前策划并实施了多达上百项环境试验和专项测试。通过复杂工况仿真分析、对接通道密封测试、多舱能源并网测试、天地回路对接试验、极低温度鉴定试验、在轨处置预案升级,甚至按照既定计划通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测试,验证了长期停靠全遮挡环境下,对接端面严丝合缝、能源供电安全可靠、通信链路冗余畅通、舱外设备低温耐受、在轨健康管理有效,并实现了关键飞行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同时,充分利用载人飞船研制组批投产的特点,确保产品技术状态稳定,技术风险可控,技术验证见底。天涯有路寻“知己”对往返天地的飞船来说,对接机构是实现其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关键产品,也是空间站顺利完成建造的“重要部件”。不管是载人飞船“送人”还是货运飞船“运货”,都必须通过对接机构来实现与空间站的连接与在轨停靠。随着2021年核心舱的发射升空,尚在研制中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对接机构,无法与核心舱径向端口开展实物试验验证。而物理模拟空间对接、分离的过程,验证对接机构连接分离功能的测试项目,是研制过程不可或缺的。如何确保对接机构的接口匹配,在之前“没见过”的前提下仍“一见如故”呢?八院设计师借鉴组件互换性的原理,利用地面被动对接机构的试验件,打造出一款如同“知己”一般的、与太空中对接机构完全相似的对接机构,确保神舟十四号以及后续生产的对接机构均可胜任与中国空间站任一对接端口对接的任务。地面的知己用心把关,天上的等待因此而浪漫。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对接机构还在地面通过了3个工况5次严格的连接分离试验考核,各项参数测试结果优于设计指标,真正做到了测试全覆盖,为“太空之吻”打下了坚实基础。超长待机、时刻在线“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为航天员乘组铺设一条安全的回家之路是载人航天任务肩负的重要使命。面对空间站工程全新的应急救援需求,时间就是生命,只有跑赢“时间”,才能确保救援的有效。因此,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之际,神舟十四号早已整装待发,时刻准备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由于神舟十三号在轨时间长达6个月,因此神舟十四号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周期,在此期间,通过前后方联动完成了整船首次全要素巡检任务,给飞船做了完整的“体检”。在发射场期间,神舟十四号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测发流程,八院试验队不仅解决了整船状态下安装和测试太阳电池翼的高风险操作难题,还验证了应急救援长期待命期间的产品寿命适应性,用数据证明了太阳电池翼的“超长待机”能力。作者:杨华星
2022年6月5日
其他

“天舟”奔“天和”,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艘飞船成功发射

2022年5月10日1时56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快速交会对接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艘船”,天舟四号也烙下了深深的上海印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着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的研制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舟四号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艘飞船,成功跑出了我国空间站建造接力赛的“第一棒”,为空间站送去支持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物资、空间站备份设备、空间科学载荷等货物。为了装得更多,天舟货运飞船共设计了20多种不同尺寸规格、不同形状的货包,充分利用货舱内的每一寸空间。同时,天舟四号还装满了推进剂,对接成功后将变身天宫“加油站”,为空间站的在轨运行提供燃料补充。停靠期间,天舟四号将按计划开展多项在轨试验。对接机构迎来“大考”入轨后,天舟四号将采用快速自主交会对接模式,在空间站组合体后向进行对接,从“发货”到“签收成功”仅需要几个小时。为了保障货舱内的“时鲜货”第一时间到达,天舟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苍茫太空、万里穿针,对接机构将精准、安全、可靠再现“太空之吻”。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介绍,我国空间站的建造犹如“搭积木”,而连接起各个舱段的“关节”正是对接机构。自2011年我国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以来,我国已成功实现18次精准对接,为我国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22年,对接机构更是迎来一场“大考”,将先后迎接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的到来。面对数十吨级的实验舱,次次表现完美的对接机构同样也可以做到从容淡定、游刃有余,确保对得稳、锁得紧。在对接机构设计之初,八院805所对接机构分系统设计师充分考虑到未来空间站建造需要适应8-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包括偏心对接。特别是在对接过程中将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对于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为了让两个重量级的航天器在对接时可以“轻盈优雅”,设计师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系统性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通过可控阻尼器单机产品、改进型传动缓冲对接机构产品以及分系统级的整机、缓冲等全覆盖的考核措施,既不影响原捕获性能、方便捕获,又可以消耗对接机构捕获后产生的巨大撞击能量,成功突破了空间站建造的这项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实验舱发射成功后,经状态调整和转位,将长期“停泊”于空间站,成为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此时的对接机构就是航天员往返于工作生活区的重要通道。为了将三个舱段长期紧密固定在一起,对接机构必须保证锁得牢、锁得紧。在实验舱对接机构捕获缓冲子系统成功捕获核心舱后,对接环将实验舱和核心舱拉近到对接框接触的位置。随后,实验舱的对接机构启动12把对接锁工作,与核心舱对接机构共同完成对接锁的锁紧并处于自锁状态,防止外力作用下非正常解锁。同时,在锁紧的过程中,对接机构对接框面的密封圈被压紧,形成密封的连接通道,完成密封工作,为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环境。战疫情、保成功,逆行出征,使命必达!早春爆发的疫情给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试验队的进场带来了多重困难,试验队在队部和临时党委的部署领导下,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坚持疫情防控和型号任务全面融合,根据上海、海南两地疫情防控政策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各项工作,确保首批试验队员如期抵达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试验队进场的影响。三月下旬,上海疫情转向复杂严峻的态势,第二批进场人员突遇航班取消。在面临核酸检测时间不定、航班不定、人员封控情况不定的情况下,试验队迅速决策,积极组织协调人员进场,将原本从上海直飞海南的航班改为广州落地,再由广州前往海南。同时,试验队也做好两手准备,针对关键岗位开展风险分析和培训,确保在场人员能够兼岗胜任,让天舟四号如约奔赴天和。2022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4月16日,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空间站正式迈入建造阶段。作者:李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一箭八星,长二丁发射圆满成功!

2022年5月5日10时38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八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达300吨,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圆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吨,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本发试验队进场时,恰逢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无漏洞、型号任务顺利开展,型号积极筹措,精心组织,严格控制上海出发人员,统筹酒泉、太原已有人员,三地会师、保障发射。上海试验小分队提前出发,执行了“上海一周”封闭管理+“太原14天”隔离的“抗疫之旅”;酒泉小分队乘坐30多小时汽车,长途跋涉;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还有一支刚刚圆满完成长征六号改首飞及长征四号乙飞行任务的胜利之师,他们毅然决定原地驻守、继续执行本发任务,共同打赢科研生产与疫情防控两场战役。同时,本发任务的卫星方来自吉林长春,同为本次疫情的重灾区。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形势,“星箭”一心、勇毅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双向奔赴圆满完成发射任务,是所有人笃定的选择。本发任务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虎年第一发,拉开了春节后长征二号丁火箭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序幕。面对酒泉、太原、西昌、上海四线作战的新局面,型号迎来高密度发射与高强度研制的双重挑战。长二丁型号提前策划,保障型号研制与靶场发射有序开展。积极推动去型号化、去任务化措施。本发任务采用统型WRP002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设备,实现地面测发控产品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基地状态一致、长二丁与长四乙/丙三型火箭状态一致,大幅缩短地面测发控系统准备时间,提高系统可靠性;优化测试发射流程、统一箭上产品状态,进一步提升生产配套及发射场工作效率。面对后续任务,长二丁型号将直面挑战、勇于承担、加强落实、接续奋斗,为实现2022年发射任务全胜奠定坚实基础。本次发射的8颗卫星均由长光卫星公司研制,包括1颗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以及7颗吉林一号高分03D卫星,主要为林业、农业、草原、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火箭第四次承担长光卫星公司的整箭发射,作为商业发射任务,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凭借可靠的产品性能、优质的发射服务获得用户长期青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59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8次飞行试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9次发射。作者:张
2022年5月5日
其他

世界首颗,激光测碳。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

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CO₂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能够大幅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卫星在轨应用后将实现对生态环境、气象和农业等多领域定量遥感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设计运行于70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整星发射重量约2.6吨,装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等五台遥感仪器,是一颗集CO₂激光主动探测、细颗粒物立体探测、气态污染物探测和地表环境探测的多要素综合监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CO₂探测手段和精度上,在细颗粒物主被动探测和偏振交火探测体制上,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出奇效。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国际上首次实现主动激光CO₂高精度、全天时、全球探测,探测精度大幅提升至优于1ppm,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最精准的遥感数据支撑。同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通过对大气进行分层“CT”扫描,国内首次实现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形状和尺寸等垂直分布信息的获取。PM2.5监测,综合手段创新高。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国际上首次采用了主被动结合、多手段综合的探测体制,通过装载不同类型、不同原理的载荷,将主动发射激光接收的回波信号和被动接收的太阳光反射信号相结合,综合反演多种遥感数据,实现对近地面细颗粒物(PM2.5等)浓度的高精度监测,为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偏振交火,信息融合效率高。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国际首次采用融合反演级偏振交火探测技术,获取气溶胶光学厚度、粒子尺度等多种参数,通过空间、辐射和偏振维度的信息融合,大幅提升细颗粒物探测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也将大幅提升气态污染物以及地表环境监测能力,紫外谱段高光谱大气观测以及宽幅多光谱观测空间分辨率提升一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大气遥感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为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发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组网观测,进一步提升我国天基碳监测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航天力量。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此次任务为本年度长四型号首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高密度发射形势下,试验队员需要从上海、酒泉、太原三地集结。严峻的疫情形势给本发试验队进场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型号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八院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筹措,精心组织,上海试验队员提前一周进入封闭管理状态,跟随产品专列奔波90多个小时,顺利抵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另外一部分队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完上一发任务,乘坐了三十几个小时汽车,长途跋涉转场,还有一部分队员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完长征六号改首飞任务后,留守继续执行本发任务。前方有试验队员披荆斩棘,后方有上海同事疫情之下保驾护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有队员协同作战,三地联动,共铸中国航天。为了保证试验队员没有后顾之忧,八院积极了解队员实际困难,送去生活必需品,让队员和家属们安心。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火箭及全体队员们用发射圆满成功为上海助力,为上海加油!本发火箭采用的统型WRP002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设备,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使用,设备进场前经过了多轮考核验证,型号提前策划,安排地面岗位人员提前进场开展设备敷设恢复工作,开展六轮加严测试,从设备到系统,从总测到发射场,层层考核,最终在本次任务中表现完美。至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已实现了测发控系统的小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值守统型,更好地为后续发射任务地面测试及发射保驾护航。本次任务制定专项防疫措施,严格落实地区及基地的防疫要求,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本次任务加强落实“确认制策划”“数字化管理系统”“日清制例会”“待办事项闭环落实”等管理措施,强化发射场质量确认和精细化过程控制,做到发射场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持续升级数字化管理系统,使工作的完备性、细致度和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7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6次发射。作者:赵俊淇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越是艰难越向前!长四丙发射圆满成功!

01星发射任务时,遭遇额济纳旗疫情,那一次型号队伍“逆行而上”,义无反顾地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任务。而本次执行C-SAR
2022年4月7日
其他

长六改首飞圆满成功,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再添新成员

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浦江二号卫星和天鲲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型谱建设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发展途径,可通过助推器的调整,形成多种构型,打造运载能力覆盖范围广、梯度合理、性价比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可满足未来卫星多样化的密集发射需求。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芯一、二级直径为3.35米,一级采用两台12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采用一台推力18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级捆绑4台2米直径的助推器。助推器采用两段式120吨推力固体发动机。火箭全箭总长约50米,全箭起飞重量约53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实现了我国固体捆绑等一系列技术新突破,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火箭的首飞成功,也打响了八院“十四五”运载领域新型号首飞开局之战。“混动火箭”,更高效长征六号改火箭首次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领域固液发动机的“跨界合作”,突破了固体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捆绑点大集中力扩散技术、固液捆绑联合摇摆控制等关键技术,充分发挥了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和固体发动机推力大、使用维护简单的综合优势,从而实现火箭可靠性更高、性价比更优。同时,依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新建发射工位,长征六号改火箭可实现14天快速发射,满足中低轨道卫星高密度发射需求。“健康管家”,更智能为了保证发射任务万无一失,火箭芯一级设置了“智能”健康诊断系统。“点火”指令下达后,芯一级液体发动机先点火,健康诊断系统进入工作模式,一旦出现非正常的突发状况,健康诊断系统将立刻做出判断,实施自动紧急关机,同时助推器的固体发动机将不再点火。此外,长征六号改火箭在国内首次采用伺服系统在线故障诊断与自适应重构技术,火箭飞行过程中,当某台伺服机构出现故障时,智能“大脑”会根据自我诊断后的结果,重新进行计算并分配控制指令,实现火箭飞行的智能控制。“无人值守”,更安全在火箭发射前4小时,前端操作人员全部撤离塔架,火箭通过无人值守技术完成后续的发射流程。长征六号改火箭无人值守技术实现了我国在运载领域的三个“首次”:首次采用自动对接加注技术,可实现远程全流程推进剂自动加注;首次采用零秒脱落技术,火箭箭地连接器在起飞瞬间自动脱落;首次实现推进剂加注开始后,发射场前端无人员值守,有效保障了火箭发射任务的安全性,也是型号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坚定践行。此次发射的浦江二号卫星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国土资源普查等任务。本次飞行任务的搭载星天鲲二号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空间工程总体部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技术试验验证。此次任务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2次发射,也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55次发射。作者:杨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一定赢!长四丙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2星

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长征四号丙遥四十七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02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八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任务正处于上海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八院星箭试验队前后方统筹,协调已进场队员,加强岗位培训,积极准备预案,配合基地完成多批次进场的隔离和多轮核酸检测,确保试验队员以健康的体魄圆满完成任务。试验队坚信,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只要努力奋斗,一定会赢!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的卫星和不同的轨道要求,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式,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根据任务需求,本发火箭配套了Φ4m冯•卡门卫星整流罩,配置了2M中继用户终端系统,利用中继星完成主动段遥测信号接收和传输工作。相比传统的地基测控方式,中继测控可以不受地面站布置的影响、减少火箭发射轨道设计的约束、大幅延长火箭信号的接收时段,特别对于主动段航程较长的长征四号丙火箭,优势非常明显。为克服高空风对任务发射概率的影响,本发火箭采用高空风补偿技术作为预案,在一定量级高空风条件下,通过采用该技术,可有效减小高空风引起的附加载荷,满足发射条件,保证在预定窗口准时发射,提升火箭的设计灵活性和任务适应性。进入三月份,长四型号依旧延续着高密度连续发射态势。型号队伍始终秉承着“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信念,把每一发都当作第一发,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对各系统易差错、不可检不可测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复查,确保本发火箭技术状态正确、风险识别到位、控制措施有效、产品质量可靠;进场后,型号队伍与发射场系统完成了全面的技术交底和接口协调工作,进行了多层次、多专业、多角度的深入交流,不论是对老状态还是新技术都确保做到状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结果清楚。面对疫情的反复,试验队员意志坚定,主动作为,提前隔离,严格按照发射场疫情管控要求,完成进场前后的多轮次核酸检测,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本发火箭还搭载了末子级验证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利用已完成主任务的火箭末子级构建搭载平台,开展技术验证。本次发射的遥感三十四号卫星02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等倡议提供信息保障。卫星试验队严格按照基地要求落实疫情防控政策。一方面,加强防疫宣传和监督,要求早期进场人员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进出厂房及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常通风。另一方面,做好近期进场人员的隔离管控工作,严格落实“‘7天隔离’+‘8~14天两点一线活动’”隔离要求。隔离期间,试验队认真做好隔离人员的关心关怀工作,按时配送饭菜及生活物资,及时解决队员提出的需求和问题。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88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4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1次发射。作者:于泽游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将与A星在轨组网

2022年2月27日7时44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87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3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8次发射。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科研卫星。作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B星将与先前发射的A星实现在轨组网,构建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可满足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林业等应用需求,对维护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起到重要作用。陆地探测一号为分布式SAR卫星系统,由设计参数相同的两颗L波段SAR卫星组成,在轨具备“跟飞”“绕飞”两种编队飞行模式。“跟飞”编队模式下,双星以地表形变干涉测量为核心任务,可单星或双星联合实现差分干涉,实现大尺度、毫米级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有效支撑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形变等行业应用,是解决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利器,也是服务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重要卫星资源。“绕飞”模式下,双星通过星间高精度相位、时间、空间三同步实现近距离协同对地观测,可实现干涉SAR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有效支撑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以及高精度地形数据更新。与A星相同,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重约3.2吨,SAR天线总面积超过33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之一。卫星运行于607公里高度的准太阳同步轨道,搭载了先进的L波段多极化多通道SAR载荷,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对地观测能力。陆地探测一号01组A、B两颗卫星采用了长寿命、高可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大于30%的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片,并首次采用国产化锗衬底。目前A星在轨数据表明,该太阳电池片不仅电性能不亚于进口太阳电池片,而且力学性能表现更为优异,可以满足在轨长寿命的使命要求。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的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L波段干涉SAR卫星“从无到有”的发展,将实现我国差分干涉SAR数据的自主可控。对比国际同类卫星,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在编队系统设计、SAR系统灵敏度、严格回归轨道控制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有望实现国产差分干涉SAR数据从“没得用”到“用得好”的跨越,每年节省上亿元数据费用,缓解行业应用对国外SAR数据的依赖,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2月7日,虎年开工第一天,长四试验队即背负行囊赶赴发射场,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姿态迅速收身收心、调整状态投入工作。为圆满完成卫星的在轨组网,长四试验队与卫星用户、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专业、多角度的深入交底,确保“状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结果清楚”。本发火箭继续采用冗余改进二状态,控制系统采用十表光纤惯组,全箭采用锂离子电池供电,减少了单点环节数量,消除了薄弱环节,优化了发射场流程;同时,采用通用型WRP002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系统,实现了测发控系统的小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值守。本次任务由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承担发射场测发任务,并由技术保障组进行技术保障工作;任务期间不断改进和提升发射场质量确认数字化进程,充分利用“型号数字化管理系统”,强化质量管理、细化过程控制,构建“人人抓质量”的质量管理体系;试验队坚持质量确认制和工作日清制,保证每项工作均落实到位。作者:于泽游
2022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