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长征六号丙首飞圆满成功!新一代长征火箭家族再添“生力军”

上海航天 2024-05-08



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海王星01星等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标志着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推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加速迈向更新换代。其中,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海王星01星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


“新青年火箭”

面向商业发射市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蓬勃发展,“商业航天”也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航天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作为一款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是上海航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适应生产力变革,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也是上海航天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强密度研制发射需求,不断优化科研生产管理流程,促进我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责任担当。



火箭采用单芯级两级构型,一子级直径为3.35米,采用两台12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二子级直径为2.9米,采用一台推力18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全箭总长约43米,全箭起飞重量约21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2.4吨,可根据不同任务适配多规格的卫星整流罩。



面对国内商业发射市场的旺盛需求,长征六号丙火箭投身商业航天浪潮,积极探索商业发展模式,为长征火箭增添新潮与活力。此次任务发射的4颗卫星,是长征六号丙火箭通过商业化竞拍的方式实施的一次“拼车”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首次公开竞拍。凭借着长征火箭“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长征六号丙可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灵活且兼具性价比的发射服务,成为我国长征火箭进军商业发射市场的新生力量



“新技术升级”

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更新换代


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新成员”,长征六号丙在充分继承新一代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能力的“跨代升级”,引领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技术发展方向。



全新控制系统为火箭安全护航长征六号丙火箭的控制系统采用AAC控制技术(自适应增广控制),这是该项技术在国内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飞行。简单来说,它可以通过在线实时调整火箭的飞行控制策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提升火箭飞行控制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新研轻质化贮箱为火箭“瘦身”长征六号丙火箭首次采用了2.9米直径200K大温差泡沫夹层共底贮箱,通过减少两个贮箱之间的多余空间,在携带尽可能多的燃料的情况下,实现减轻火箭“自重”,进一步提高火箭的结构效率,提升火箭运载能力。


“新成长模式”

数字化产品化,实现研制周期缩短30%


自2020年初启动研制,到2023年6月前往发射场开展合练,严格来说,长征六号丙火箭的研制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比传统研制周期缩短了30%以上,这样的“成长速度”受益于在役型号的成熟技术,更取决于长征六号丙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长模式”。



在研制过程中,长征六号丙火箭充分继承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全箭产品化率高达95%;结合已有型号积累的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数据,长征六号丙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值仿真手段完成迭代优化,取消了以往新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展的气动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舱段静力试验等大型地面试验,进一步优化研制流程、降低研制成本;通过设计去任务化、产品选配安装的形式,打造一枚可适配多任务要求的“标准火箭”,为后续滚动组批生产、快速履约奠定基础,提高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第1次飞行,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的第209次飞行,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20次飞行。





海王星01星是海王星座的试验卫星。该项目由1颗试验卫星及12颗业务星组成,致力于建设并运营低轨实时成像观测卫星星座,在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实时成像服务。



海王星01星运行于507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总重239千克。卫星主载荷是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采用“反射面天线+行波管放大器”集中发射体制,是一台商业轻量化反射面SAR。其系统灵敏度、方位模糊和距离模糊均达到优异水平。卫星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可为各类用户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在测绘、国土、减灾、海洋、林草、交通、水利等领域可提供定量化的SAR卫星数据。




作者:余延生  李   同  朱寅东  张   雷  曹令懿 

摄影:陈龙亮  候慧萍

编辑:季千越
责编:刘佳凝

监制:刘   茜  沈   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