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通俗”:冯梦龙的文艺美学雅俗观
对中华美学之“雅”“俗”精神的考释基础上
结合明代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以儒释道及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为视野
涉及文学、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
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对明代200多年的雅俗审美观念进行了研究
明代美学之雅俗精神研究
谭玉龙 著
99.00元
ISBN:9787520351935
冯梦龙是晚明重要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他为我国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整理、搜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学术思想上,多与明代官方相异,提出了一些惊世骇俗之见。他质疑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学说,如:“又笑那孔子这老头儿,你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地把好些活人都弄死。”(《广笑府序》)那么,儒家的经典,在冯梦龙那里,也同样不会受到重视,如:“假使往圣不作六经,千载又谁知其少乎?”(《太平广记钞·刘献之》)这体现出冯梦龙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勇气。当然,冯梦龙的挑战不只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在文艺美学方面,他同样提出了与明代官方雅正的审美意识相悖的观点。
在小说美学方面,冯梦龙提出了“文必通俗”(《古今小说序》)的命题。冯梦龙认为:“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古今小说序》)“文心”与“里耳”在这里就是高雅与世俗的意思。冯梦龙从文艺接受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平常百姓才是文艺受众的巨大群体,因而小说需要照顾占多数的“里耳”。因此,小说等文艺必须达到“文必通俗”、“谐于里耳”(《古今小说序》)的效果。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俗”分为两个层面,一为通俗、世俗,一为低俗、庸俗。而冯梦龙所强调和推崇的“俗”是文艺便于平常百姓接受、理解和欣赏的通俗、世俗。冯梦龙云:“然如《玩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牙弗馨焉” (《古今小说序》);“若夫淫谭亵语,取快一时,贻秽百世”(《醒世恒言序》)。由此可见,冯梦龙虽然重视、强调小说之通俗和世俗的一面,但对明代中叶之后出现的低俗、鄙俗,即“淫”,还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冯梦龙要求小说等文艺要通俗、世俗,其目的不是为了与“雅”抗争,而是为了“导愚适俗”(《醒世恒言序》)。冯梦龙《醒世恒言序》云:
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四十种所以继《明言》、《通言》而刻也。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从这段话可知,一方面,冯梦龙并不是反对、排斥儒家经典本身,他所反对的是一些经典“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不能很好地感发人心、教化百姓,另一方面,他透露出编辑“三言”的目的是“明”、“通”、“恒”,即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持久地发挥教化功用。这也就是“导愚适俗”的真意所在。因此,冯梦龙要求小说等文艺通俗、世俗并不是迎合低级趣味,而是为了扩大受众,让平常百姓能够欣赏、理解这些作品,从而使文艺发挥教化作用。这就使得小说等俗文艺承担了雅正的功能,即“为六经国史之辅”(《醒世恒言序》)、“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警世通言叙》)。这也是一种“化俗为雅”的雅俗观。
冯梦龙不止重视小说这种俗文艺,他还重视“山歌”这种民间文艺。当然,他重视“山歌”并不是说这种民间文艺就是雅的,相反他肯定了“山歌”之世俗特性。他在《叙山歌》中说: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
“山歌”是民间的,是平常百姓随性而发的歌谣,它不列于诗坛,也不被文人士夫所认可。“山歌”是被雅文艺排斥在外的俗文艺。这一点冯梦龙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冯梦龙又如此地崇尚这种“俗”呢?在冯梦龙的美学思想中,“情”的地位极高,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本源和动力,同时,文艺也是表达人的情感的,如“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惟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太霞新奏序》)另外,冯梦龙之“情”并不只局限于文艺领域,它还指向了道德伦理。他说:“世上忠孝节义之事,皆情所激也”;“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冯梦龙的这种思想其实可以视为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与明中叶以后的尚情、尊情思潮的调和。不过,无论如何,“情”在冯梦龙的学术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最能够表达情、展现情的文艺就是“山歌”。冯梦龙《叙山歌》曰:
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剌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於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於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
在冯梦龙看来,山歌虽俗,但是情真意切,而且他还搬出孔子作为依据。冯梦龙认为,孔子将桑间濮上之音收录于《诗》之中,正是因为它们“真情而不可废”。既然,山歌具有“真情”,“情”又是一切文艺创作、伦理道德实践的基础,所以,作为俗文艺的山歌自然能够发挥雅正的文艺功能,即“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叙山歌》)故冯梦龙极力抬高山歌的地位,展现山歌的作用。
在戏曲美学方面,冯梦龙对当时戏曲界普遍谈论的“当行”与“本色”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冯梦龙《〈太霞新奏〉序》云:“当行也,语或近于学究;本色也,腔或近于打油。”“近于学究”的“当行”倾向于“雅”,“近于打油”的“本色”倾向于“俗”。“当行”与“本色”的对立就是雅俗的对立。但是冯梦龙却倡导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在《太霞新奏》中说:
词家有当行、本色二种。当行者,组织藻绘而不涉于诗赋;本色者,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
在冯梦龙看来,“当行”可以“组织藻绘”,但必须摈除诗赋之语,而“本色”可以“常谈口语”,但又不能“粗俗”。这样戏曲就可以兼有文采与通俗,达到雅俗共赏。冯梦龙对戏曲的评价之中多处透露了这种观点,如“律既娴而才情足以配之,字字文采,却又字字本色,此方诸馆乐府所以不可及也。”(《席上为田姬赋得鞋杯》)由此可见,冯梦龙在戏曲美学方面,不是追求“雅”,也不是追求“俗”,而是追求雅俗兼备、雅俗共赏。当然,从“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中可知,冯梦龙之“俗”是一种通俗、世俗,而不是粗俗、低俗。他要求通俗、世俗与“雅”相结合,给通俗、世俗之“俗”留下了余地,同时也包含了“化俗为雅”的思想。
总之,冯梦龙在小说、民歌、戏曲等方面,崇尚“俗”,但是这种“俗”是通俗、世俗之俗,而非低俗、鄙俗、流俗之俗。同时,冯梦龙尚“俗”并不是斥“雅”,而是强调“俗”文艺应具备、发挥“雅”的功用。这是一种“化俗为雅”的雅俗观,从理论上响应和推动了明中叶以后俗文艺的健康发展与兴盛。
识别二维码,购买图书
“雅”“俗”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雅俗之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在对雅俗审美意识起源、发展的考索基础上,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以儒释道为视野,结合明代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因素,对明代美学思想之雅俗精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揭示出明代美学之雅俗观念的流变轨迹并非由“雅”到“俗”单线发展而是以“崇雅斥俗”为主线,伴以“超越雅俗”贯穿始终,其间“俗”又兴起,逐步形成了“崇雅斥俗”“尚俗贬雅”“超越雅俗”多线发展的态势。“崇雅斥俗”“尚俗贬雅”“超越雅俗”共同构成了中华美学之雅俗精神的完整图景。
作者简介
谭玉龙,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艺美学博士后,现任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音乐研究》《宗教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出版专著《中国绘画美学史》《玄品录校注》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图书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明代美学之雅俗精神的理论渊源与生成背景
第一节 “雅”“俗”的产生、转化及界定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之雅俗精神
第三节 明代美学之雅俗精神的生成背景
第二章 明代美学思想中的“崇雅斥俗”观
第一节 明代“雅正”文艺美学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明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崇雅斥俗”观
第三节 明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雅正”观念
第四节 明代绘画美学思想中的“雅正”观念
第三章 明代美学思想中的“尚俗贬雅”观
第一节 心学崛起与明代审美意识的俗化
第二节 明代小说美学之“通俗”观
第三节 明代工艺技术思想中的崇尚“世俗”之风
第四节 明代“尚俗”审美观念的展开与深化
第四章 明代佛道美学及其影响下的“超越雅俗”精神
第一节 明代道教美学之雅俗精神
第二节 明代佛教美学之雅俗精神
第三节 明代音乐美学之“超越雅俗”精神
第四节 明代书法美学之“超凡脱俗”精神
第五节 明代绘画美学之“超凡脱俗”精神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
中国美学思想史(1-4)(社科学术文库)
西方美学史(全四卷)
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
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
中国美学的历史建构与文化功能
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
文艺美学研究
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社科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创新工程)
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社科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创新工程)
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
艺术与美学
叶圣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X)
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栾勋遗文集)(DX)
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
明代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审美诉求
重磅推荐 | 丁一凡讲述错综复杂的中欧关系(附完整视频)
新书推荐 | 完善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助力高质量城镇化发展
新书推荐 | 余永定: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汉唐盛世,原来外交如此重要!
院士荐书 |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专题》(电子书免费阅读)
疫苗的史诗|一部人与病毒的战“疫”史(电子书限时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