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习惯上称1840—1911年间的70余年历史为晚清史。晚清史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外国势力在华的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赋予外国列强各种权益和特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长达一百余年的中外不平等关系。其影响所及,不光是外交,还牵涉中国的内政和各个领域。法国是西方列强中与晚清中国发生关系的重要国家之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清朝覆灭,正是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法国与其他西方列强一起纷纷向远东扩张,使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逼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路矿利权,抢占势力范围。在晚清列强发动的五次对华战争中,法国单独发动的有一次,与他国联合发动的计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法国虽未参加,但在外交上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国公使与英国公使最早入驻北京,法国也是中国最早派驻使节的国家之一。法国是继英美之后最早在中国辟有专管租界(上海法租界)的国家,到19世纪末又拥有广州湾租借地,并以中国西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法国还攫取了中国邮政管理权。在长江流域及中国其他地方,法国有可观的工商业利益,在东南沿海则有福州船政局。在对华企业投资和政府借款方面,法国直接和间接投资总数约占外国在华投资总数的1/5。除了政治、经济利益外,法国在中国还享有保教权,在这一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总之,法国在晚清中国对外关系中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较为广泛地挖掘和利用中法文外交档案和文献资料,就1840—1911年70年间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期为推进晚清中法关系史研究尽绵薄之力。作为欧洲大国,法国在晚清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作为“教会的长女”,法国在侵华过程中特别重视谋取和维护天主教在华利益和特权,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通过中法《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获得在中国的保教权。其次,将对华政策与法国印度支那殖民扩张战略紧密结合。为配合和实现其印度支那大战略,法国不但单独冒险发动中法战争,且在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瓜分势力范围及对清末政局的反应中,都将其作为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考量。最后,法国在对华政策上坚定奉行欧洲中心主义。在侵华过程中,法国与其他列强虽然也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但始终将维护列强的一致、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利益与团结置于优先地位,以牺牲中国利益来最大限度地贯彻其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这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都有明显表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历史具有巨大惯性,在今日中欧和中西关系上,我们仍不时看到19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的阴影继续影响和干扰中法和中欧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发展,这是很值得所有相关国家加以警惕和反省的。揭示历史伤疤,不只是为历史而历史,更不是制造历史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和智慧,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改进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道。《法国与晚清中国》葛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