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张开焱:《叙事中的政治:当代叙事学论著研究》



本书重点研究了在叙事政治学领域成果最丰富或影响最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位学者,即弗·普罗普、卢卡契、詹姆逊的和巴赫金(尤其是后二位)的叙事政治学思想,在对这四位学者的研究中,又选择从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论著入手,抓住他们丰富的学术思想中与(小说)叙事问题关联最密切的思想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某些较有深度的理解。

在展开对四位学者(尤其是詹姆逊和巴赫金)的著作进行重点评析之前,笔者还挑选了几位形式结构叙事学学者的代表性论著进行评析。主要有弗·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阿··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论意义——格雷马斯符号学论文选》、兹·托多罗夫的《散文诗学》等,并旁涉列维-斯特劳斯等其他结构叙事学家的某些成果。在一部关于叙事政治学研究的著作中,专题研究形式结构叙事学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似乎有些奇怪。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学者的研究正是要将政治维度从其视野中屏蔽的,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些学者的成果从学术用语到思维模式,都无意识地留下了社会政治的丰富信息和痕迹。这方面的揭示,恰恰有助于证明,无论他们是否想将社会政治维度从自己的研究中屏蔽,但实际上很难完全成功,弗雷德里克·危姆逊《政治无意识》中主张要对结构主义进行历史化,要结构对历史开放,这当然是揭示形式与结构历史性、政治性的重要思路,但同样重要的思路,也许是从这些学者理论文本自身揭示,他们归纳提取出来的那些叙事形式构成和规则中,本身就渗透或积淀着特定政治内容。这正能揭示,要将政治维度从研究成果中操除多么困难。

普罗普在西方产生影响的是他的《故事形态学》这样纯粹研究民间故事形态(形式)的著作,但正如前面所介绍的,这部著作与他后面的《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是姊妹篇,两者互相结合才体现了他有关民间故事形态的全面思想。但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后者是普罗受当时苏联意识形态压力才写的,因此对之一直比较冷落。但阅读这部著作将会感觉到,事情也许远不如此,民间故事的历史起源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普罗普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当然,也留下了遗憾,这些遗感主要是民间故事形态历史研究的困难带来的。

乔治 ·卢卡契是20世纪上中叶西马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广有争议的小说政治学思想对后来的吕西安·戈尔德曼和詹姆逊等人,都有深远影响。本书挑选他小说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长文《叙述与描写》进行深度解读和评析,以期对卢卡契叙事政治学思想的基本逻辑、这种思想的洞见和存在的困难等做出深入分析

詹姆逊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政治学思想中,最关键的是他的阐释框架和阐释主符码他理论的基本视域都与这个阐释框架和阐释主符码相关,所以,笔者以他的代表作《政治无意识》为核心对象,结合他其他叙事政治学著作和论文中的有关思想,撰写7篇论文,分别对他叙事政治分析的主符码进行深入研究,清理这几个阐释主符码的本来意义、詹姆逊对它们的运用所获得的洞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巴赫金的学术思想也十分丰富,他的学术成果有两个特点,是主要的学术成果大都和小说相关,即使研究哲学、美学问题的成果也经常与小说相关。二是他的小说理论,建基于他超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对话主义与狂欢化理论,它们是他小说理论研究的基本阐释框架和价值立场,这一立场使他关于小说体裁和话语的思想弥漫着一种政治泛音。从他关于小说体裁起源和发展史、小说体裁特征、小说文本话语构成等问题的论述中,都能倾听到这种泛音。所以,抓住他小说体裁和话语理论的有关思想,可以获得辐射性透视他多方面思想的效果2000年,我曾出版过一部20万字的关于巴赫金学术思想研究的小书《开放人格——巴赫金》,主要是对巴赫金的人学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和介绍,那个时候就有一种遗憾:由于出版社对于这套丛书切入角度的限制,巴赫金最有特色的小说体裁和话语理论在这部著作中只是一般性地涉及,而没有专门性的研究。本书第四辑的六篇论文集中于巴赫金小说政治学思想的清理,这既是本课题的需要,也弥补了当年的一个遗憾。当然,从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在惊叹于巴赫金的学术独创性和洞见的时候,笔者也发现他的理论和思维模式不仅带给了他洞见,也隐含着某种局限。所以,这一组论文除了每篇都会讨论巴赫金在某方面的成果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困难外,最后篇,则是从总体上对巴赫金思想学术的极化性深展思维模式进行确认,并分析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优势和局限的。

由于本书特定构想所限,也由于学力不及,重点述评对象中当然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叙事政治学方面相当重要的学者成果,例如斯宾斯基、戈尔德曼、海登·怀特、苏珊·S.兰瑟、罗宾·尔等,他(她)们在叙事政治学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但本书只能在概要性描述中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介评,而不单列专题研究。




叙事中的政治:当代叙事学论著研究



张开燊 著定价:168元2021年12月出版ISBN:9787520394697

  为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前沿,构建权威、科学、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自2020年开始推出年度报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旨在梳理研究进展、盘点研究热点、评选优秀论著。通过专家推荐、大数据采集、课题组筛选、问卷调查、专家审定等程序,我们评选出2020、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五部优秀著作和十篇(组)优秀论文。现予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点评专家:万建武(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是学习研究党的光辉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的关键所在。曲青山研究员所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一书,为我们正确把握这个“关键所在”提供了成功范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刻解读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该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阐释力。
从历史发展中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是深刻解读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方法。该书坚持三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用大历史观和人民立场的宏大视角分析党的奋斗历史,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政治自信,是深刻解读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该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系统梳理党的历史脉络和伟大成就,深入研究重大论断和标识性概念的丰富内涵,探讨重大事件和重要思想的历史作用,诠释了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精神实质和启示意义。




点评专家: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一个学科的学术史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将百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发现及重大研究成果,按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到宋辽金元明清时代考古、科技考古及各个考古学专题研究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包含约50个研究课题。该书所涉课题,均聘请在相关领域有深度研究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50后”、“60后”大学教授和科研单位研究员领衔撰写,同时聘请部分“70后”、“80后”的副教授或博士参加。每个课题以时间顺序进行回顾,主要内容包括:对于各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包括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重要的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的出版,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的提出,新的研究理念和理论、方法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等,并结合国内外学术背景与动态进行分析和点评,包括对该课题今后发展方向的前瞻,并附大事记,以增强该书的资料性。
全书共917万字,参加撰写的学者共276位。该书于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出版,可以说是全体作者和承担编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献给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诞辰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全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以及关心考古事业的社会公众的一份礼物。通过这部书,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考古学各个领域、各个课题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中国考古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点评专家: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沛研究员的《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是一级学科——世界史的断代史,其考察与讨论的时间范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段时期正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轫期与早期发展期,也是世界史各分支学科——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断代国别史和史学理论等方向,从草创、模仿西学到初步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关于这段学科史,以往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各分支学科的历史考察,但从一级学科的整体角度出发,综合性地、具体地再现我国世界史教学与科研的过程,尚无人尝试。这可能是因为世界史时空范围宏大,涉及的分支学科、当事人及其成果为数众多,且早期的世界史学人往往是杂家,有关史料收集不易,一般学人力所不逮,因此很少有人做这样的大题目。该书作者勇于挑战这一难题,并写出具有相当广度与深度的断代史专著,填补了史学史学科的空缺,有助于世界史学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科。
作者视域开阔,能够把自己深厚的史学理论功力运用到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与概括中,从起源开端到初步成形,从西学东渐、亡国危机到救亡图存,包括后期新式国民教育的需要,都表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学者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文化需要,是中华民族日益觉醒的具体体现。
作者复现了世界史各个分支学科的演进路线,肯定了早期学科创建者们的艰辛探索,批判地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史学观点,特别是分析了早期西方史学理论在中国学界的反响与回声,分门别类地叙述创建者们在史前史、历史哲学、革命史、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等世界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和地区史诸方向上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我国世界史学科早期发展的宏阔画面。
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第三编中以大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唯物史观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的重大影响。作者有叙有论,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写起,重点说明早期党的领导人对唯物史观的引进与推广,特别是李大钊同志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不朽贡献,进而论及唯物史观的史学价值和对人类历史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史学科的重要价值。这些都是世界史学科的重大问题,对它们的讨论为该书增添了理论思考的深度与厚度。
综括而言,《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是一部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学科史佳作。




点评专家:张国刚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有关她的评论与解说千百年来从未停歇,武则天研究也因此成为中古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该书作者20多年来一直关注武则天,如今终于呈现给我们一部集众家所长又立意更高的武则天研究佳作。
首先,作者富有现实人文关怀,对于史学家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着清醒认识。作者认为,传统史学重视道德评价,新史学主张实事求是,但是后者在史学领域之外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尤其是公共史学,如历史小说与历史电视剧,对大众影响最深,却很少采纳新史学的研究成果。《武则天研究》在这方面有较明显的突破:通过正确分析武则天,树立良好的史学观念,从而帮助普通民众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
其次,作者全面整理了有关武则天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史料记载。作者通过对比史料来源,发现有关武则天的资料被系统地删除过,留存至今的史料都是武则天退位之后即后武则天时代的记载。这些史料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为了防范另一个武则天(女皇)的出现,对武则天尽可能地妖魔化。因此,作者利用大量的出土文书、墓志资料等,努力恢复武则天研究的“第一现场”,这也是该书最有意义的工作。
复次,这部著作更新了我们对于武则天的很多“传统”认识。比如小公主与太子李弘之死,本来都是自然死亡,但是传统史学与历史小说却沿着“女祸”的思路,将其加工为被武则天所杀。又如,武则天进入唐太宗后宫多年屈居五品才人而不得升迁,其中的原因并非性格不讨喜或者后宫争斗,而是因为武则天的父亲身为太原功臣,与高祖、太宗之间的微妙关系所致。这些以重要事件为单元的分章讨论,突出了研究重心,也成为现代史学著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最后,这部著作兼有文、史之长。语言叙述优美平实,并不晦涩难懂;剖析问题不疾不徐,如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并辅以制度上的解说与铺垫,充分考虑到公共史学的受众与新史学的普及。另外,作者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与人文素养,不仅在史学考证与观点分析上推陈出新,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等层面也有深度思考,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官场运作的一些规律。
总之,《武则天研究》不是一部单纯的史学著作,也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人物传记类著作。它有着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并对新时代的史学发展路径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虽然作者的立论未必完全无懈可击,但该书仍不失为一部既雅俗共赏又严谨扎实的优秀史学著作。




点评专家:倪玉平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在20多年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考证和量化分析,对明清华北商业城镇和中国传统市场进行综合研究,勾勒出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和市场层级的轮廓,并呈现在经济运行之下的商人、商业与市场的兴衰变化,对相关领域研究方法和对象的拓展都有启发。该书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施坚雅模式的充分利用与整体反思。作者有力修正了施坚雅基于清代成都和西南地区研究而构建的“1843年各区域城市中心地的等级—规模分布”理论,指出施氏划分的市场层级与实际情况有诸多不符之处,即使一直被认为商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华北地区,其市场的发展情况也比学界以往的估计要高。由此,作者对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城镇进行层级定位,认为各商业城镇的辐射范围、市场级别与其行政等级之间差别很大,多数省城、府城的经济地位往往与其行政级别不相匹配,而行政级别较低的“镇”一级商业城镇崛起,反映出明清时期市场体系对原有行政体系的突破。
其二,深化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认识。作者重新认识消费的积极作用,将北京、开封、保定和济南定义为商业城市。清中叶开封的人口不过10万,但商业规模达到150万—200万的水平,显示出高端消费对商业的影响,并顺利推动了华北城市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因此,“消费对于市场发育、城市人口就业均有积极的拉动作用”。

其三,从比较互动角度审视明清城镇经济发展。作者对州县城和县以下镇进行重点筛查,选取一批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已超出一般府城的州、县城乃至“镇城”,对其发展脉络、商业规模、流通范围等进行量化考察,确定其在市场等级中的位置,进而将一些快速发展但不为人知的商业城镇勾勒出来。这些商业城镇让人们看到了明清华北城市的动态变化、城市的衰落和兴起、行政功能减弱和经济功能的增强,反映了传统中国城市向近现代行进的轨迹。该书不仅推进了明清市场史研究,对于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社会史、财政史等领域也不无参考价值。
其四,挖掘、整理新史料,拓展研究资源。该书的一大亮点是作者搜集了以往未被发掘、数量丰富的碑刻资料。商人会馆碑刻资料一般包含会馆建立的时间、出资人及其金额、修缮时间及金额等信息,表面上看这些信息似乎只对梳理特定会馆的变迁沿革有所帮助,但作者跳出用此类资料进行商帮、商路研究的常见路径,而将商号、商业活动同城镇主体紧密联系,发现其背后蕴藏的丰富经济史内涵。通过认真梳理大量碑刻资料并采用对商人会馆碑刻的量化分析方法,该书对华北诸多商业城镇的兴衰脉络、商业结构、商业规模、腹地范围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商业的诸多细节。
编辑:湘 宇
校审:历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收录于合集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 4下一篇2020年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阅读 1.扫码购买


内容简介

叙事学是20世纪兴起的新兴知识性学科,其研究领域已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叙事学长期关注叙述形式的研究,这也激发了与政治视角密切相关的文化论、社会论研究的兴起。两种研究视角形成对立又互补的格局,促进着叙事学的健康发展。后现代叙事学沧海横流的格局中,政治论视角已渗透在众多分支中,成为最具有覆盖力的视角之一。

本书作者张开焱教授是国内最早从文化论、社会论角度切入叙事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这一领域成果丰硕。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项目《叙事形式的政治潜素与意义及其生成途径》结项成果之一,约50万字。主要内容是从政治论角度对当代一批叙事学家的代表性著作进行阅读和研究。本书在从政治论角度对当代叙事学进行概要描述和评析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普罗普、格雷马斯、托多罗夫、斯特劳斯、卢卡契、詹姆逊、巴赫金等人的代表作。本书分析和揭示几位结构叙事学家代表作对叙事问题进行形式化研究潜藏的伦理政治内含,更重点研究了卢卡契、戈尔德曼、詹姆逊和巴赫金等人叙事政治学代表作,清理他们的基本理论构架和解释主符码,深入分析他们对叙事问题进行政治学解释的洞见,也揭示他们解释理论框架和解释主符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深化对叙事问题的政治论研究提供参照。

本书部分内容已以论文形式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等专业核心杂志发表2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载多篇,多篇论文先后获得全国专业学会优秀成果奖、省政府优秀成果奖、省文艺评论优秀成果奖、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已产生较好学术影响。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张开焱,长期担任湖北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专业教授,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 文论学会理事,中国叙事学会常务理事。张开焱教授长期研究叙事学,承担该领域国家、教育部、省级研究项目十多项,出版《神话叙事学》(1994)、《文化与叙事》(1994)、《开放人格-巴赫金》、《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等专著。以笔名(星舟)和本名发表叙事学及相关文体研究的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过半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等20多种CSSCI刊物,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摘载30余篇。有关成果获得多项全国专业学会和省级奖励多项。

图书目录(上下滑动)

走向叙事政治学 (自序)


第一辑 当代叙事政治学主要成果概观


第一篇 形式—结构叙事学的政治无意识概述   

一 普罗普:故事形态中的伦理无意识

二 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隐含的伦理无意识

三 列维 - 斯特劳斯:神话故事深层结构的历史无意识

四 布雷蒙与托多罗夫:故事语法中的政治无意识  

五  对叙事中政治的意识:普罗普、什克洛夫斯基、乌斯宾斯基


第二篇  西马学者叙事政治学主要成果概述    

一 卢卡契:叙事形式与世界的总体性

二 戈尔德曼:文本形式世界观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同源性

三 詹姆逊:叙事中的政治无意识——生产方式  

四 本雅明:“ 讲故事的人” 与经济生产方式

五 几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篇 巴赫金叙事政治学概述    

一 经典叙事理论史回避的巴赫金  

二 对话主义与体裁政治学  

三 小说话语与情节模式中的政治  


第四篇 后经典叙事政治学概述    

一 海登怀特:历史故事模式后的意识形态

二 女性主义叙事学:叙事中的性别政治


第二辑 结构叙事学政治无意识研究


第一篇 事形态中的伦理潜素——弗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评析

一 普罗普角色类型命称和组织中的伦理潜素  

二 普罗普功能组合中的伦理潜素  


第二篇 故事形态历史分析的价值与困难——弗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评析

一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的学术目标

二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故事结构历史分析主符码

三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对民间故事历史起源探索的洞见

四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对故事形态历史起源分析的启示与困难


第三篇 行动元结构的政治潜素与历史基础——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论意义》 评析

一 叙事文本三层次结构中的行动元模式

二 行动元范畴与结构的伦理政治意涵

三 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困难

四 作为行动元模式基础的二元对立原则问题

五 行动元三极鼎立模式及其历史文化基础


第四篇 叙事语法的历史前提与文化逻辑——托多罗夫《散文诗学》 评析  

一 叙事语法理论种种

二 《十日谈》 与《欢喜冤家》 叙事语法的差异

三 叙事语法的历史前提

四 叙事语法中的文化逻辑


第三辑 卢卡契与詹姆逊叙事政治学研究


一篇 卢卡契叙事形式政治分析潜逻辑的洞见与困难——《叙述与描写》 评析  

一 叙述手法、形象图式、世界观与阶级立场

二 问题与讨论:卢卡契形式政治论的锐见

三 卢卡契叙事形式政治论面临的挑战


第二篇 “ 政治无意识” 基本构成再探——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一

一 含义模糊的“ 政治无意识”

二 总体性与生产方式

三 物化、遏制策略、政治无意识基本构成


第三篇 叙事文类历史分析的洞见与问题——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二  

一 叙事文类中的历史信息

二 案例分析:传奇文类中的历史信息  

三 詹姆逊叙事文类政治分析的问题


第四篇 叙事范式意识形态分析的洞见与问题——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三  

一 叙事范式中的作家意识形态立场

二 叙事范式中的意识形态遏制策略

三 詹姆逊叙事范式意识形态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 无边政治观的便利与代价——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四  

一 无边政治观给詹姆逊带来的阐释便利

二 叙事政治学阐释框架:文本形式—阶级意识形态—生产方式

三 无边政治观给詹姆逊带来的问题


第六篇 总体历史观:祛魅的利器——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五  

一 近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对审美与形式的赋魅

二 祛魅的利器:审美形式的历史分析  

三 祛魅的利器:叙事形式的历史分析  


第七篇 总体历史观:赋魅的困境——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六  

一 赋魅:神秘的总体性历史  

二 赋魅:叙事政治阐释的象征论  

三 总体性历史观在后现代面临的困境

四 解决的尝试:个体经验和小型叙事中的总体性历史


第八篇 经济视野扩张、种群视野缺失与叙事政治阐释的盲视——詹姆逊《政治无意识》 评析之七  

一 “ 生产方式” 概念的经济基础内核

二 “ 生产方式” 概念中种群视野的缺失

三 种群论视野缺失与叙事政治阐释的盲视


第四辑 巴赫金小说政治学研究


第一篇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巴赫金全集》 小说政治学评析之一

一 巴赫金思想学术环境中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 巴赫金思想学术构成中政治背景的双面影响

三 巴赫金思想学术彰显于世的特定政治背景


第二篇 巴赫金体裁理论中的政治泛音——《巴赫金全集》 小说政治学评析之二  

一 文化体裁中潜含的世界观与意识形态

二 日常言语体裁中的世界观与意识形态

三 巴赫金体裁政治学的启示与讨论


第三篇 巴赫金小说体裁论的政治泛音——《巴赫金全集》 小说政治学评析之三  

一 非小说体裁潜含的泛政治特征

二 小说体裁潜含的泛政治特征

三 巴赫金小说体裁政治学思想的启示

四 巴赫金小说体裁政治学的问题


第四篇 巴赫金小说文本话语论的政治泛音——《巴赫金全集》 小说政治学评析之四

一 小说话语语词层面的政治泛音

二 小说话语语群层面的政治泛音

三 小说话语语体层面的政治泛音

四 对巴赫金小说文本话语政治学的讨论


第五篇 巴赫金小说体裁话语论的政治泛音——《巴赫金全集》 小说政治学评析之五  

一 小说话语起源论的政治泛音

二 小说与非小说体裁话语论中的政治泛音

三 对泛官方话语讽刺性模仿中的政治泛音

四 巴赫金小说体裁话语政治论的洞见与启示性

五 对巴赫金小说体裁话语论的讨论


第六篇 巴赫金极化思维模式与小说论政治泛音的生成——《巴赫金全集》 小说政治学评析之六  

一 对话主义与狂欢化理论的极化思维与政治泛音

二 小说体裁理论的极化思维与政治泛音

三 极化思维与统治关系社会政治元规则

四 极化思维带给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问题

五 极化思维带给巴赫金小说理论的问题

六 巴赫金学术思维极化的限度与超越


附录一 召唤与应答——文艺与政治关系新论  

附录二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演变

附录三 本书内容前期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叙事学专题书单


世界祖宗型神话:

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

张开焱 著

定价:118元

2016年12月

ISBN:978-7-5161-9018-0


内容简介:本书对中国上古夏商周人创世神话进行挖掘,以神话原型理论为基础,对其进行还原性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叙事的类型特点。本书的研究证明,现今所见夏人鲧禹启的传说的原初形态本是夏人神话,而且是创世神话;现今所见舜(帝俊)的传说在原初本是商人创世神话。对夏商创世神话叙事进行原型重构,将发现夏商创世神话类型独具民族特色,总体上属于世界祖宗型创世神话,这种神话类型的特点就是,创世神和祖宗神合二为一,原始父母神既是祖宗神也是创世神,他们与后代之间的生殖世系关系中暗含了世界如何创造的过程和程序。夏商以后楚国帛书创世神话和汉代盘古创世神话尽管都不具有原生性,但都携带着世界祖宗型神话的某些基因。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探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在世界创世神话类型中的独特性。西方神话学归纳出的关于人类创世神话的5种类型,都不能完满准确表述中国原始创世神话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类型——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类型的这种特殊性,与中国上古开始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心理和文化与历史的强烈祖宗崇拜意识有内在的关联。


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

叶君 著

定价:69元

2022年4月

ISBN:978-7-5203-9600-4


内容简介:本书以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乡村题材小说,包括部分乡村非虚构作品作为观照对象,论述二十年来乡村叙事所出现的新质元素和诸多变貌。对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进行了细致、深入、不乏新意的解读,分析作家的创作动机还有表达意图。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乡村叙事的发展脉络,并对当下乡村现实图景有所揭示,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

比较叙事学

谭君强 著

定价:78元

2022年4月

ISBN:978-7-5203-9825-1


内容简介:本书集中展现了叙事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比较叙事学(comparative narratology),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比较叙事学作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比较叙事学研究旨在对不同语言与文化系统之间的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它将致力于探寻存在于不同语言与文化系统的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之间的异同,并进而探寻造成这些异同的深层社会、心理、习俗、文化等原因。在中外比较、对照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从理论与文本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进行阐释与分析。

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1898-1927

杨华丽 著

定价:128元

2021年12月

ISBN:978-7-5203-9133-7


内容简介:本书致力于研究中国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在晚清至五四时期的转型因由、转型面貌及转型路径。除对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家庭伦理观念的具体变化进行细致梳理外,本书还对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书写做了详细的对比式考察,以便更宏观而深入地理解这三十年间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发生了何种嬗变,明确其间的承传与变异、温和与激进、新与旧杂糅的复杂状态,从而审慎地考量家庭伦理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多丽丝·莱辛小说的叙事艺术

卢婧 著

定价:99元

2021年12月

ISBN:978-7-5203-8812-2


内容简介: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代英国女作家。本书的研究集中于莱辛1950-1970年创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考察,透视作家的社会思考、政治理想、文学态度及文化立场。上编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思想历程及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梳理了莱辛的小说创作历史;下编对《金色笔记》进行了综合考察,从“双重线索”“时间艺术”“空间处理”“叙事方式”“身体隐喻”等多个层次展开论述,并探讨莱辛如何将社会政治批评、女性生活思考、个体精神探索与小说艺术融为一体,使作品成为一部当代社会思想批评的宏大史诗。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性别叙事

降红燕 著

定价:86元

2021年11月

ISBN:978-7-5203-8889-4


内容简介:20世纪中国文学可谓小说的世纪,而小说是文学作品分类的重要样式之一。叙事性是小说突出的本体规定性。在清代以前,中国古代小说与女性作者几乎无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女性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群体之势浮出历史地表,与男性作家并驾齐驱于文学的领地,小说叙事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因之成为一个富于研究价值的论题。本书从性别与叙事的双重视角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同性别作家创作的小说,采用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相融合而又以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叙事学为主导的批评方法,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叙事与性别的关系进行阐释和探讨,意图打通文学研究中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通道,以期对既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进行某种把握,并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有所助益。

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谭志强 著

定价:99元

2021年11月

ISBN:978-7-5203-9230-3


内容简介: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我国外国文学领域重点研究的十大美国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特别关注后现代语境下占美国主流的中产阶级的精神衰落与伦理困境问题,这也是他展开小说叙事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社会文化变迁和中产阶级的“精神史”,以及他对此的忧虑、反思和伦理重建的探求。伦理叙事是厄普代克小说创作的核心和主线,但是,因其不同于传统小说叙事的特点,他伦理叙事中的伦理意图往往被遮蔽或误读,被冠以“无话可说”、“模糊性道德”的帽子,从而引发学界争议。本研究由此争议性入手,深入分析其小说伦理叙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尤其关注索伦·克尔凯郭尔、卡尔·巴特等思想家对其创作思想的深刻影响。围绕叙事与伦理及宗教关照的关系,创新性构建了处境化叙事、悲剧化叙事、无权威化叙事三个叙事维度,并结合现代叙事学理论,深入剖析这一深层叙事模式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机制,探究厄普代克在小说创作中如何把伦理意图艺术化转化为小说叙事。由此,此研究一方面可以厘清其伦理叙事上的一些误读,为深入理解其小说内涵提供参考;同时,其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之处也可为中国小说创作和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西方进步叙事的前现代足迹

郭晓蕾 著

定价:168元

2021年8月

ISBN:978-7-5203-9093-4


内容简介:本书力图通过对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序列的文本展开横向和纵向的对勘,寻找理解文本的多重视角,并探究“进步叙事”在“现代之前”有着怎样或隐或显的形成步迹。这本书直接受启于现实,毕竟,生活在“后现代”的我们仍多少被“进步”的许诺鼓舞着,而这个许诺并不直接来自古典的中国。探究“进步”的故事和观念在西方的形成渊薮,不仅事关学问,更事关我们的日常。文本和观念,都不是工业车床上的产品,也不是土地上生长出的粮食,而是思维的产物——思维现象发生的直接土壤是思维的历史本身——出于对这一基本现实的尊重,本书对“进步”的追踪,将落脚在对这一叙事和观念系统赖以产生的精神脉络和精神动因的把握上。

明代曲论叙事观研究

刘玲华 著

定价:98元

2021年5月

ISBN:978-7-5203-8323-3


内容简介:本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的整体视野中,选取明代曲论中的叙事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散见于明代曲论的各类理论形态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节问题、人物问题,以及审美鉴赏问题,深入探讨明代曲论叙事观的构建、演变以及发展脉络,旨在还原并揭示曲家、曲论之间复杂的承继与突破关系,重新审视明代曲论叙事观在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史中的地位。本研究既是专题研究,也是断代研究,对于推进和完善明代曲论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网络新闻叙事学

华进 著

定价:118元

2021年4月

ISBN:978-7-5203-8879-5


内容简介:本书在“重新理解媒介”的基础上,从叙事学与新闻学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创新性地阐释了当下媒介生态中“新闻”“叙事”“新闻叙事”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并从“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叙事文本”“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叙事伦理”等多个面向来探讨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系统地回答了“叙事从何而来”“叙事是什么”“叙事为什么”“叙事向何处去”等核心问题。该书将文本结构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及宏观的社会学审视结合起来,在比较与演绎中深入探寻了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及其符号意义与社会价值,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概念体系和学术观点,建构起较为完备的网络新闻叙事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刚刚开通视频号,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


我们将不定期更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推介 | 张开焱:《叙事中的政治:当代叙事学论著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