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爆款秒杀:从秋天到冬天,我们每天都要读《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8月7日立秋之晨,社科君到了办公室接到无数读者订单,读者在秋天着急读哪本书哪?大家都要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所长主编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为啥?因为前一天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人文社科基础》考试大纲选定刘跃进老师主编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进入参考书目。


适逢此书出版一周年,去年此时在北京国际书展上,我们邀请众多嘉宾热议新书出炉,一周岁生日,此书被选入考研参考书目,是对此书内容与学术水平的最合适的肯定


一本简明中国文学史,一本承上启下的读本,一本打开学术生涯的敲门砖!这书沉甸甸,封面还是金黄色,俨然一块大金砖呢,学霸豪横必备!


现在无数学子真的要和社科君一起研读刘老师的作品,一切为打开学术生涯做准备了,让我们开始系统的了解中国文学史吧!


不过,为什么能选上?总得有点原因啊。


现在朝花夕拾,来,让社科君给你来一段课前热身!


社科君说:



一百年来,中国学者已经写出了一千种以上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而且当前学界超过三万名文学史研究者,还在不断增加此类作品的数量。打开这个读本之前,你可能需要如下理由:


这是一部权威的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跃进先生带领的作者队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各个时代文学史的一线研究者。


这是一部追求中国气派的著作,它反映了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最新成果,从中不难寻绎出构建中国特色文学史理论体系的努力方向。


这是一部以人为本的著作,在文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中,人是核心所在,本书侧重于揭示中华民族在文学方面走过的光荣与荆棘之路。


这是一部“简而有法”的文学史著作,简明读本,意味着一卷在手,几千年恢弘瑰丽的中国文学画廊尽在眼中;同时,简约而不简单,字里行间不难遇见体现当代学术进步的真知灼见。



刘跃进主编介绍



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本书的出发点是守正出新。中国文学史出版上千种,我们希望通过写作回归主流的判断。中国古代文学史,不能放弃诗骚李杜,现代不能放弃文学史久有定评的作家,现在不同的文学史有不同的见解,把有一些经典作家放弃了,我们决定重新回到主流的文学史。这是第一个守正出新。


第二个,文学史一定要有新意。我们提出中华文化,核心命题就是多民族文学。我们脱离了汉民族文学史的窠臼,加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学史。还有在近代,我们加入了民间文学史的记录。这就是所谓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吸收最近四十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第三个,就是我们的体例。以往的文学史分得很清楚,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我们这部文学史以1949年为界,1949年以前的文学史全部纳入进去。这个历史的断线,这在中国的文学史,在中国大陆编写的文学史上还不多见。


刘跃进主编谈中国文学



面对中国文学,我们总结:第一点是中国文学从来不能离开这个时代。如果文学离开了时代,文学没有生命力。第二点是文学几千年的变化都是由民间走向了主流,从边缘走上了台中央。文学体现百姓的心声。第三点是文学本身应该给人一些崇高的感觉。我们中国文学史始终贯穿一种精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社科君又说



考研辛苦,今天秒杀抢书100本,只要69.3元包邮到手,今天给考学读书的你加餐啦!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刘跃进 主编

定价:99.00

ISBN:9787520341677

2019年6月出版

作者简介:

刘跃进,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1月到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任助教。1984—1986年就读于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姜亮夫先生、郭在贻先生研习古典文献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后回清华大学中文系任讲师。1988年至1991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曹道衡先生研习汉魏六朝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成功推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等作品之后,精心编辑的一本针普通读者的学术科普作品,读本在构思上充分体现了“大学者写小书”的特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跃进先生领衔的作者队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


本书以通俗平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以729页60万字的篇幅涵盖了自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发展历程。一本在手,便可通晓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全书分九编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推动高端学术走向普通群众具有积极意义。全书分九章,从先秦至1949年。



图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为什么要不断地书写文学史? 刘跃进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247 年)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混沌未分的存在形态 (3)

    第二节  与宗教政治密切关联的发展脉络 (6)

    第三节  修辞立其诚 (9)

第二章  先周时期的中国文学 (12)

    第一节  远古时代文学艺术的起源 (12)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与 «山海经» (14)

    第三节  书写文学的发端与散文的出现 (20)

第三章  周代礼乐文化与 «诗经» (25)

    第一节  周代礼乐文化发展概述 (25)

    第二节  «诗经» 的性质与分类 (28)

    第三节  «诗经» 作品的时代与文本结集 (30)

    第四节  «诗经» 的艺术成就 (35)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的兴盛与发展 (3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散文的兴起(37)

    第二节  历史散文的兴盛与 «国语» 的文学意义 (41)

    第三节  «春秋» 三传及其文学价值 (43)

    第四节  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 «战国策» (48)

第五章  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 (50)

    第一节  «论语» 与 «孟子» (50)

    第二节  «老子» 和 «庄子» (56)

    第三节  «荀子» 和 «韩非子» (60)

    第四节  «易传» «礼记» 及其他子书概述 (65)

第六章  屈原与宋玉 (69)

    第一节  楚国文化概述 (69)

    第二节  屈原与他的作品 (70)

    第三节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76)


第二编 秦汉文学(公元前247—公元220 年)


第一章  概述 (81)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定型 (82)

    第二节  学术谱系的建立 (85)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社会流动 (87)

第二章  嬴秦文学 (90)

    第一节  吕不韦与 «吕氏春秋» (90)

    第二节  李斯 (92)

第三章  两汉文学 (94)

    第一节  一代之文学———汉赋 (95)

    第二节  史著之巅峰——— «史记» 与 «汉书» (102)

    第三节  政说与论著: 两汉思想家的文学表达 (109)

    第四节  歌诗、 乐府与汉末五言诗的兴起 (115)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220—589 年)

第一章  概述 (123)

    第一节  长期分裂时代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124)

    第二节  文学理论与文体的长足发展 (126)

    第三节  思想史进程对文学的影响 (129)

    第四节  手抄时代的文学传播 (133)

第二章  魏晋文学 (139)

    第一节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40)

    第二节  西晋文坛与贵族文学的深化 (144)

    第三节  陶渊明 (149)

    第四节  十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 (152)

第三章  南朝文学 (161)

    第一节  元嘉三诗人: 谢灵运、 颜延之和鲍照 (163)

    第二节  竟陵八友与永明体 (169)

    第三节  宫体诗与南朝后期诗人 (172)

    第四节  南朝小说 (177)

第四章  北朝文学 (182)

    第一节  平城时期与北朝文学发展的起点 (183)

    第二节 洛阳时期的“南朝化” 与鲜卑贵族、汉族文士的文学追求 (185)

    第三节  邺城时期的文学新风与北地三才 (187)

    第四节  长安地区的文化风气与庾信等南来诗人 (190)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9—960 年)

第一章  概述 (197)

    第一节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197)

    第二节  政治思想环境与文学创作的活力 (200)

    第三节  文化交融与文学繁荣 (202)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经典化 (206)

第二章  初唐文学 (208)

    第一节  隋及唐初宫廷诗人 (208)

    第二节  初唐四杰 (214)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219)

    第四节  沈、 宋与律诗的定型 (221)

    第五节  吴中四士 (226)

第三章  盛唐文学 (229)

    第一节  王维、 孟浩然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229)

    第二节  高适、 岑参与盛唐边塞诗 (235)

    第三节  李白: 天真豪放的盛唐之音 (240)

    第四节  杜甫: 诗史与诗圣 (244)

  第五节  唐代骈文: 精工藻绘与开阔格局 (249)

第四章  中唐文学 (254)

    第一节  大历诗风 (254)

    第二节  韩孟诗派: 雄豪险怪 (260)

    第三节  元白诗派: 避官样而就家常 (267)

    第四节  古文运动 (271)

    第五节  作意好奇的唐传奇 (275)

第五章  晚唐五代文学 (282)

    第一节  苦吟与清丽诗风 (282)

    第二节  小李杜 (287)

    第三节  唐末五代衰世诗文 (291)

    第四节  唐五代词 (298)

    第五节  讲经文、 变文与通俗诗 (308)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公元960—1279 年)

第一章  概述 (317)

    第一节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与文学多样性 (317)

    第二节 科举制与科举型士大夫与道统、文统的形成 (321)

    第三节  城市文化空间与平民文学的兴起 (323)

    第四节  印刷术与文学风尚新变 (325)

第二章  宋  诗 (329)

    第一节  北宋前中期诗坛 (329)

        一  宋初三体 (329)

        二  欧阳修与梅尧臣、 苏舜钦 (331)

        三  王安石与 “半山体” (332)

    第二节  宋诗巨擘苏轼 (333)

    第三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335)

        一  黄庭坚与陈师道 (335)

        二  南渡后的江西诗派 (337)

    第四节  中兴四大家 (339)

        一  杨万里与范成大 (339)

        二  陆游 (341)

    第五节  朱熹与理学诗 (343)

    第六节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人及其他宋末诗人 (345)

        一  永嘉四灵 (345)

        二  江湖诗派 (346)

第三章  宋  词 (351)

    第一节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 (351)

        一  “晏欧” 词风 (351)

        二  张先等人的创作 (353)

        三  柳永词的新变 (354)

    第二节  苏轼、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词坛 (356)

        一  苏轼词的开拓 (356)

    二 晏几道、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的创作 (358)

        三  周邦彦对词的贡献 (361)

    第三节  李清照与南渡词人群体 (363)

        一  李清照与 “易安体” (363)

        二  其他南渡词人 (365)

    第四节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368)

        一  辛弃疾 (368)

        二  韩元吉、 陈亮、 刘过等词人 (370)

        三  刘克庄与刘辰翁 (372)

    第五节  姜夔与吴文英 (373)

        一  姜夔 (373)

        二  吴文英 (375)

    第六节  宋末词人 (377)

第四章  宋文与小说 (380)

    第一节  宋代散文 (380)

        一  诗文革新与北宋散文 (380)

        二  欧、 苏散文 (383)

        三  南宋散文 (386)

    第二节  宋代骈文与辞赋 (388)

        一  宋代骈文 (388)

        二  宋代辞赋 (390)

    第三节  宋代话本 (391)

        一  话本的产生与体制特点 (391)

        二  话本的类型及特色 (393)

    第四节  宋代文言小说 (394)

第五章  辽、 金、 西夏及其他民族文学经典 (397)

    第一节  辽、 金、 西夏文学 (397)

    第二节  元好问与董西厢 (401)

        一  元好问 (401)

     二  董解元的 «西厢记诸宫调» (404)

    第二节  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 (406)

        一  «蒙古秘史» (406)

        二  «江格尔» (407)

        三  «格斯尔» (408)

    第四节  藏族文学经典 «格萨尔王传» (409)

    第五节  突厥语民族文学经典 (409)

        一  维吾尔族古代史诗 «乌古斯传» (410)

        二  维吾尔族古代文学经典 «福乐智慧» (410)

        三  柯尔克孜族史诗 «玛纳斯» (411)


第六编 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 年)

第一章  概述 (415)

    第一节  蒙古族统治下的文学风貌 (415)

    第二节  元代文士的生存与创作环境 (417)

    第三节  文学形式与思想的丰富与融通 (419)

    第四节  雅俗文学的分裂与新变 (421)

第二章  元代杂剧 (423)

    第一节  元代杂剧概说 (423)

    第二节  元杂剧的分期、 题材与代表作 (426)

    第三节  关汉卿与大都作家圈 (430)

    第四节  王实甫与 «西厢记» (436)

第三章  南戏的兴起 (441)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441)

   第二节  四大南戏 “荆刘拜杀” (444)

    第三节  高明与 «琵琶记» (446)

第四章  元代散曲 (451)

    第一节  散曲的渊源与形成 (451)

    第二节  小令与套曲 (453)

    第三节  代表作家与作品 (455)

第五章  元代诗歌 (464)

    第一节  前期诗歌 (464)

    第二节  中期诗歌 (471)

    第三节  后期诗歌 (476)

第六章  元代小说和散文 (481)

    第一节  元代小说 (481)

    第二节  元代散文 (482)


第七编 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 年)

第一章  概述 (489)

    第一节  传统文体的衰微 (489)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多重轨迹 (490)

    第三节  通俗小说的繁荣 (491)

    第四节  商业出版与文学生产 (493)

第二章  明代诗文 (495)

    第一节  台阁文学 (498)

    第二节  “前七子” 的文学复古运动 (500)

    第三节  吴中诸子 (501)

    第四节  唐宋派诸作家 (502)

    第五节  “后七子” 的文学复古运动 (503)

    第六节  晚明性灵文学: 公安派和竟陵派 (504)

    第七节  明代民歌 (505)

第三章  明代戏曲 (509)

    第一节  明代初期至中叶的戏曲创作 (509)

    第二节  «浣纱记» 与昆曲的兴盛 (514)

    第三节  汤显祖和 «牡丹亭» (516)

    第四节  汤、 沈之争与吴江派 (518)

第四章  明代小说 (521)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 (521)

        一  «三国志演义» 的作者和版本 (521)

        二  «三国志演义» 的思想和艺术 (522)

        三  «三国志演义» 的地位和影响 (524)

    第二节  «水浒传» (525)

        一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 作者和版本 (525)

        二  «水浒传» 的思想和艺术 (527)

        三  «水浒传» 的影响 (529)

    第三节  «西游记» (530)

        一  «西游记» 的成书过程、 作者和版本 (530)

        二  «西游记» 的思想和艺术 (531)

        三  «西游记» 与神魔小说的兴起 (535)

    第四节  «金瓶梅» (536)

        一  «金瓶梅» 的作者和版本 (536)

        二  «金瓶梅» 的思想内容 (538)

        三  «金瓶梅» 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539)

    第五节  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 (541)

        一  传奇小说 (541)

        二  话本小说 (543)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公元1644—1911 年)

第一章  概述 (549)

    第一节  清廷的文艺政策 (549)

    第二节  文学的全面繁荣 (551)

    第三节  女性文学的昌盛 (554)

    第四节  从古典向现代转型 (556)

第二章  文章学的集成与开拓 (558)

    第一节  骈文的繁荣 (558)

    第二节  桐城派与清代散文的昌盛 (563)

    第三节  文界革命与报章文体 (568)

第三章  清代诗歌 (577)

    第一节  易代悲歌 (578)

    第二节  从王士禛到翁方纲 (580)

    第三节  宋诗运动 (582)

    第四节  闺秀诗人 (583)

    第五节  八旗诗人 (585)

    第六节  诗界革命 (587)

第四章  清代词的复兴 (588)

    第一节  清初词坛 (588)

    第二节  纳兰性德 (590)

    第三节  顾太清与女性词人的创作 (592)

第五章  清代戏曲 (596)

    第一节  宫廷编剧和演剧 (596)

    第二节  «长生殿» 与 «桃花扇» (600)

    第三节  李玉和苏州派 (605)

    第四节  代表性杂剧和传奇作品 (608)

    第五节  花雅之争与民间剧目 (613)

第六章  清代小说 (616)

    第一节  清初小说 (616)

        一  才子佳人小说 (616)

        二  话本小说 (617)

        三  英雄传奇小说 (619)

        四  世情小说 (620)

    第二节  «聊斋志异» 和文言小说 (621)

        一  蒲松龄及其 «聊斋志异» (621)

        二  «聊斋志异» 以后的文言小说 (624)

    第三节  «儒林外史» (625)

        一  吴敬梓生平 (625)

        二  «儒林外史»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626)

    第四节  «红楼梦» (629)

        一  «红楼梦» 的作者和版本 (629)

        二  «红楼梦» 的思想和艺术 (632)

        三  «红楼梦» 的影响 (638)

    第五节  清代中后期其他小说 (641)

        一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其他长篇小说 (641)

        二  侠义公案小说 (643)

        三  狭邪小说 (645)

        四  谴责小说 (646)

第七章  俗文学的繁盛 (650)

    第一节  俗文学的悠远传统 (650)

    第二节  弹词与木鱼书 (652)

    第三节  词话与鼓词 (655)

    第四节  子弟书与快书 (656)


第九编 现代文学(公元1911—1949 年)

第一章  艰难开启现代化历程 (663)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坛 (663)

    第二节  报刊 “论说” 的兴盛 (664)

    第三节  传统诗文的繁荣 (665)

    第四节  通俗小说的流行: “鸳蝴” 与 “黑幕” (667)

    第五节  “新旧杂陈” 的 “戏曲改良” (668)

第二章  “文学革命” 与 “五四新文学” (670)

    第一节 «新青年» 创刊与“文学革命”之发轫 (670)

    第二节  “新文学” 的社团、 流派与文类 (675)

第三章  “国民革命” 和左翼文学的兴起 (682)

    第一节  “革命文学” 论争与普罗文学的发轫 (684)

    第二节  “左联” 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687)

    第三节 文学“双城记”: “京派” 与“海派” 对峙 (690)

        一  故都北平的文学景观 (690)

        二  上海文学的 “摩登” 面相 (693)

   第四节 题材的拓展与形式的完善———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 “经典” 潮 (695)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形态 (698)

    第一节  “文协” 的成立与新文学的转向 (699)

    第二节  陪都重庆与大后方文学 (701)

        一  讽刺小说 (702)

        二  “七月派” 作家群与 “主观战斗精神” (703)

        三  “失事求是”: 郭沫若的历史剧 (704)

        四  作为现代人体验的战争: 徐訏与无名氏 (704)

        五  战争阴影下的日常生活呈现 (705)

    第三节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706)

    第四节 家族故事与民族精神: 长篇抗战小说的“史诗性” (709)

    第五节  女性作家的别样视角 (712)

第五章  新的方向: 解放区文学简论 (71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学生产机制的形成 (714)

    第二节  民族形式的创造性发展 (716)

 第三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720)

    第四节  «讲话» 精神影响下的新文学实践 (722)


编后记 (727)




试读经典段落


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著录各种类型的中国文学史多达上千部,蔚为大观。转眼又过去十五年,今天的文学史数量又有相当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有了这么多文学史,为什么还要继续撰写?


一派观点认为,研究文学史是为了还原文学的历史,了解文学演变的线索,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研究具有知识传承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阐释历史,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带有思想史的意味,是未来追寻历史背后的思想意义。前者看似客观,后者更多主观,作为主流的历史观,都曾影响深远。但两者又都有其偏颇,很难取得一致意见。而今的文学史研究,主流之外又有新的趋向,有时不免叫人担忧。


第一是“学位体”或者“项目体”盛行。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从业者已经多达三万人以上,多是“学位体”“项目体”培养起来的。学术研究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匠气化。众所周知,“学位体”通常是这样产生的:学生一进门,师生就在一起商量选题范围,依据通常是文学史常识。范围确定后,再据此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编写长编,梳理成文。其实,我们的教师也在做着类似的工作,创造一种所谓的“项目体”,往往先确定一个题目,申请项目,再收集材料。这种研究,从选题到研究方法,都带有先入为主的特点。现在,这样的文章和著作很多。因为程序化,以学界同仁的知识结构,从先秦一路做到当代,应当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只是平面地克隆自己,把收集材料和阅读材料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越做越表面化。


第二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学术著作出版相对容易。渴望成功的焦虑,致使学者们在学术探索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罔顾基本原则,标新立异,贪多求快,成批制造著作。据主管部门统计,现在年平均出版物已经多达40万种左右,其中堆积的所谓学术著作,有多少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图书越出越多,而耐心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第三是强调国际化,本意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在现实中,有的研究者对西学不辨优劣,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唯洋人马首是瞻,不仅对其作廉价的吹捧,甚至挟洋人自重,自己也洋腔洋调,自以为高明。还有的人,昨天还在贩卖洋货,今天又穿上中山装,摇身一变,成为国学家。


第四是自命为文化精英,启蒙思想家。他们往往躲进书斋,沉湎于个人的研究想象,故作高深,追求所谓纯粹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五是有意无意地误读经典,追求商业炒作,扭曲文学价值,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娱宾媚俗的工具,迎合当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浮躁风气


当文学史研究工作者厌倦了为其他学科打工的时候,是否该考虑回到自己的传统?回到自己的经典?古代文学史上的《诗》《骚》、李、杜、选学、红学,还有四大名著等,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是否已经被说尽,乃至题无剩义?这些都还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学史研究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确实应当认真想一想,文学史编写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史研究的途径在哪里?




其他简明系列图书推荐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

2012年7月出版

定价:66元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武寅 主编

2014年12月出版

定价:199元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



牟钟鉴,张践 著

2015年9月出版

定价:86元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张海鹏,翟金懿

2018年1月出版

定价:89元


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编写组

2013年3月出版

定价:38元




简明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



张海鹏,翟金懿 编著

2019年5月出版

定价:98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