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名作 | 冯时:文字和天文为中国文化的渊薮

点击上面蓝字订阅关注


这部文集所收的文章,是在我已经发表的两百多篇论文中选出的,涉及古文字学、天文考古学、民族古文字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历史文献学和先秦思想史等不同领域,旨在反映我自己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有的文章因发表时间过早,至今已历三十年,故稍事修订,其他文章则一仍其旧,或只做了文字的订正和体例的统一,个别插图有所移换。论文根据主题的不同约略进行了分类,并没有严格的学科畛域。事实上,人文科学本以文史哲统属一体,是不应有分界的。


我初涉学,即以乾嘉考据文章作为范本,力求每有议论,必言之有据,受益无穷。学术研究则自小学入经学史学,后因治甲骨学而究殷周历法,涉猎天文年代学;更旁及古天文学,以其审视考古遗存,创立中国天文考古学这一新学科。至于古文字学研究,则广泛留意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古文字学理论及民族古文字学,并以古文字材料作为史料解决商周考古与商周史问题,而于经学及古典哲学也有志探索。其中古文字学研究已有《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专著出版,天文考古学研究则有《中国天文考古学》、《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等专著出版,殷周年代学研究也有《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专著问世,故相关问题的研究在这部文集中仅酌取数文,以示我在这些方面曾经做过的工作而已,读者如有需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参考上述著作。


我治学崇尚朴学,故根植于古文字学和古天文学。文字作为古人的知识之源,天文作为古人的智慧之源,实为中国文化的渊薮。老子说“见素抱朴”,又以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主张朴质虚受,脚踏实地。昔自题书斋“尚朴堂”,今取此以名文集,用以自戒。集内所辑论文皆属探索,其中是非不敢自负。所说若犹有可存,我之幸也。


旧作之整理编纂,莘东霞同志用力尤勤,录入文稿,造字制图,事多繁难。今拙作付梓,重申谢忱!


                                    一一冯时


《尚朴堂文存》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ISBN:9787520387156

定价:128.00元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种。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为作者从已经发表的两百多篇论文中选出,共计15篇。涉及古文字学、天文考古学、民族古文字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历史文献学和先秦思想史等不同领域,旨在反映作者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作|者|介|绍

冯时 

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旁治商周考古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理事文献学、民族古文字学、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开创性地建立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揭示中国文字起源夷夏两源史事。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主要代表作有《天文考古学》《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等。

冯时其他著作

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使数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传统。天文作为中国文化之源,对中华文明诸核心内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揭示传统的宇宙观体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时代的知识、制度与思想,从本质上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及核心价值。全书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天文学相结合,以对己身文明的理论探索为基础,完成上古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典章制度、哲学观及科学观的研究,辨析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是一部从天文学角度,运用天文考古学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


中国天文考古学》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本书的研究虽以五个章次展开,但论证的前提却是对于古代时空的重建。毋庸置疑,原始的空间与时间观念的建立乃是构筑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因而也是创造文明的基础。对于中国古人而言,空间的测量不仅具有决定时间的意义,而且传统的空间观念本身便蕴涵着传统的政治观和地理观,其中始终被强调的“中”的观念甚至逐渐发展为作为儒家哲学的核心内涵的“中庸”思想的本源。因此,古代时空观的研究显然不能仅仅视为一项科学课题,它其实直接导致了传统认知方式的确立,关乎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


      本书利用考古发掘的古代遗迹、遗物,结合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进行研究,探索古代时空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与人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


       冯时编著的《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性著作,系统阐述中国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涉及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研究史、古文字学理论与考释方法、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商周金文、简帛与其他古文字材料,以及古器物学与商周史研究,提出诸多重要见解。作者提出中国文字起源两源论,揭示了六书理论的本旨,并将文字纳入语言的背景下加以研考,尤重语音对于古文字研究的作用。作者强调古文字资料作为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论释其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本书既是对甲骨文所见商代天文历法问题的全面研究,同时也完成了对已有成果的系统总结。全书厘分八章,就甲骨文所涉及的商代天文观、天象观测和历法编算等问题,分门别类加以阐释。由于甲骨学与古代天文历算皆属专学,学者因对材料掌握的不同,理解的差异,致歧说迭出,仁智互见,而从者或臆以取舍,或裁制失据,信疑自持,常使真知反隐没,而谬种广流传,其是非良莠,殊难研判。因此作为一部专门研究著作,为求学术观点的客观平实,本书重在建立学术史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基本史料的深入鉴别与综合分析,于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充分研析相关研究所利用的原始史料和研究方法,周加考辨比较,澄清利弊得失,借助对史料的辨析勘核,揭橥卜辞本义,进而寻绎出不同研究应有的学术价值,最终实现去伪学而申真知的学术目的,系统建立作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体系。可以相信,这种做法不仅有益于研究思路的梳理,便于呈现学术发展的清晰脉络,而且对于建立客观的学术标准也会有所帮助。






往期推荐WANG QI TUI JIAN

【名人名作】:王子今《秦史人物论稿》

名人名作 |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

名人名作 | 彭兆荣《重建中国乡土景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