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百物说江西(红色篇)】⑦一把铁镐筑下胜利基石
江西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留存着诸多见证峥嵘岁月的史迹物证。共和国70华诞之际,江西省博物馆联盟汇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推出“百县百物说江西”系列之红色篇故事导读,并将于后续举办同名主题展览。一百个县、一百件文物,一百个红色故事,追根溯源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讲好红色故事,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把铁镐筑下胜利基石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修筑工事的铁镐
镐身长33.6厘米,木柄长50.5厘米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藏
巍峨的井冈山,有一处雄伟险峻、气象万千的地方,毛主席曾在此处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这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地——黄洋界哨口。当我们漫步在哨口防御工事旁,仿佛还能看见军民一起挥舞着一把把铁镐修筑工事的场景,仿佛还能听见战地壕沟里震天的呐喊声。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见到了筑起黄洋界保卫战“森严壁垒”防御工事的一把铁镐,默默诉说着当年革命斗争的严酷形势和军民“众志成城”的感人故事。
黄洋界
1928年7月底,红四军主力部队在湘南开展革命活动时,因失利而面临重大危险,闻知消息的毛泽东决定率领红31团第3营前往桂东迎回主力部队,并安排红31团第1营等部留守井冈山。同年8月,得知红四军主力远在湘南,井冈山上兵力空虚的消息后,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并纠集4个团的兵力,陈兵黄洋界哨口下,企图一举扼杀这支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作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北面的要隘,也是大小五井通往宁冈的必经通道,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当时,守卫黄洋界的只有红31团第1营的两个连,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形势极为严峻。
黄洋界哨口战壕遗址
危急关头,大小五井和茨坪一带的群众纷纷行动起来,与红军战士们一起,昼夜不停地修筑、加固哨口工事。在军民共同努力下,我方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期间,大井暴动队队长邹文楷带领十余名暴动队员参与了挖壕沟的任务。在热火朝天的战壕工事里,他结识了这把铁镐的主人——第1营一位姓刘的战士。随后刘姓战士因去执行侦察任务,便将这把铁镐留给了邹文楷使用。哨口工事完成后,红军组织暴动队、赤卫队队员等革命群众,在两边山崖布成疑兵阵协助战斗。
视频资料《黄洋界保卫战》
8月30日晨,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了,红军利用黄洋界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和依山势构筑的层层防御工事,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许,敌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再次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几名红军战士把在红四军军械处刚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抬到了哨口。虽有重武器压阵,可是仅有的三发炮弹中有两枚因受潮而没有打响,团长朱云卿果断下令:“瞄准敌人的指挥所射击。”营长陈毅安亲自调整炮口,用仅剩的最后一发炮弹,一炮击中敌人的指挥所。炮声一响,埋伏在两边山崖的邹文楷和其他革命群众,在铁桶里燃放鞭炮,同时在山林里高声呐喊以壮声势,营造出红军主力部队参与战斗的假象。一时间,山上木石齐发,火枪齐鸣,浩大的声势使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归来,不敢再战慌忙撤退。就这样,红军战士与革命群众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敌军四个团,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率军返回井冈山途中,闻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喜讯,欣然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里的“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说的既是军民合筑的坚固战地工事,也是革命斗争的严酷形势和军民一心的决心。
居中者为邹文楷,1975年摄于井冈山茅坪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邹文楷再也没有找到那位刘姓战士,遂将这把铁镐带回大井家中。直到建国后的1959年,他将珍藏30年的铁镐捐给了刚刚成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今天,当我们步入展厅看到这件文物,我们应该知道,当年红军战士与革命群众正是使用这把铁镐,一起筑下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基石。这把铁镐是军民共同战斗的有力见证,是人民战争胜利的生动体现。正是这种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才使革命星火在神州大地熊熊燃起。九十多年过去了,黄洋界的隆隆炮声早已散去,但革命的精神犹存。
(朗读者:祝艺华)
素材来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往期回顾
◆◇【全省联盟】合力协作 共创未来——全省博物馆联盟正式成立
◆◇【百县百物说江西(红色篇)】④大罢工的胜利成果——《十三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