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科技农场走进美国中学校园|LIFE观察NO.8

2016-10-24 LIFE教育创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将在每周一推出一期国内外教育创新动态简报,每期包含四篇精简摘要,致力于为您带来最新的教育视野,以下为本期内容,欢迎您留言分享您的阅读收获或提出您的宝贵建议。



一 、美国:高科技农场走进中学校园
接下来几十年内,地球人口将增至90亿,在庞大的人口数量面前,饮食供给成为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此现实趋势促进高科技农场走进美国高中。 据美国教育咨询网报道,美国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于2014年率先引进了一个由旧集装箱改造的水培农场,学生们在此种植绿豆和蔬菜,并通过网站或手机APP随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该农场由Freight Farms创业公司帮助创建,农场内的作物生长环境由传感器调控,传感器将农场的实时情况反馈到电脑,使学生可以用智能手机实时关注土壤的温度、光强、含水量、CO2浓度等环境变量,并进行调整。该农场已成为学校农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孵化器,学生们既能学习植物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知识,也可以跟Freight Farms公司的员工学习有关作物生长的知识,如影响作物生长的温度、养分、水分和其他因素,也能探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和争议问题。 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赛伦高中(Salem)也于2015年春天设立了一个集装箱农场,该校环境和海洋科学老师格雷姆·马尔库(Graeme Marcoux)表示:“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收集数据,监控作物生长状况。”除了教授技术性知识,格雷姆老师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室内农场通常不需要使用杀虫剂,其封闭的环境也会减少对当地水域的污染,但也有反对者认为室内农场,如拉丁学校的这家农场所消耗的能源足以为2.5个美国家庭提供能源,马尔库老师认为,“让学生进行这种辩论是非常有好处的,通过辩论,每位同学都能更深刻理解什么才能真正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庆性教育调查:4成学生性知识来源于同伴或网络
近日,重庆市教科院发布了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调查,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性健康存在隐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性行为,50.4%的中小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基于爱情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他们更多从同学或网络中获取性知识;遇到性侵害求助意识不强。 此次调查从学生性心理现状、学生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学校性健康教育实施情况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小学高段(4至6年级),初中、高中共九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833份,回收有效问卷1425份,有效率78%。其中,男生687名,女生738名。 调查表明,23.4%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性行为。对婚前性行为,50.4%的中小学生认为基于爱情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仅13.6%的中小学生明确反对。对同性恋、双性恋,45.6%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应该尊重,24.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9.6%的学生认为荒诞。 调查显示,85.7%的学生知道“隐私部位就是泳衣、背心短裤遮挡的地方”;对“隐私部位是否能让别人触摸或看”这一问题,只有66.4%的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说明三成以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当问及“遇到性侵害时的做法”,大部分学生选择“告诉父母或自己信任的成年人”(67.8%)、“到公安机关报案”(64.6%)等,然而仍有7.7%的学生选择“不告诉任何人”,还有11.1%的学生选择“自己悄悄去医院检查”。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了解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广泛,其中从同学、朋友和网络了解性知识的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2%和34.9%。遇到性问题时,50.3% 的学生更愿意自己查资料或闷在心里,18.6%的学生愿意找朋友商量,18.0%的学生愿意求助父母,仅9.5%和3.6%的学生愿意找专家或老师咨询。在性知识方面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同性朋友或同学(42.2%)、异性朋友或同学(15.4%)、老师或医生(15.0%)、父母(10.3%)、其他人(6.3%),还有10.8%反映没有任何人。 另外,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关于性问题的沟通对减少青少年性冒险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调查发现,在与父母一起观看影片出现男女亲密镜头时,父母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的比例只有32.7%,37.1%的父母制止孩子观看,30.2%的父母没有特别反应。 性健康教育是否存在负作用,一直是家长、社会各界甚至是老师们都担忧的问题。调查表明,45.5%的中小学生对学校开展专门的性健康教育愿望强烈。对于性健康教育课的任教教师,31.4%的学生希望是专职老师;31.3%的学生希望按性别分类分班开展。 根据调查,关于学校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55.9%的学生反馈学校有性健康教育课程;在有性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中,69.9%的学生称性健康教育课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只有16.1%的学生称有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老师,其余的上课老师还包括心理老师、生物老师、政治老师、班主任、学校医务人员等。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纬虹介绍,造成目前这种现状,主要还是与三方面原因有关:家长性观念落后,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社会媒体缺乏有效监管。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部关于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统一教材、专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这使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很难实施。王纬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性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可借鉴国内外性健康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各地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教材。
三、欧盟教育项目助力流动青少年教育
近年来,欧盟针对抵达欧盟国家的移民学生推出了多个教育项目,探索改善移民学生的教育策略,为流动青少年在异地接受教育指明可行的路径。 “国际新近抵达的移民学生教育”项目由欧盟“伊拉斯谟+”计划资助。该项目针对新近抵达芬兰、比利时、荷兰这3个欧盟国家的移民青少年成长展开比较,试图寻求改善移民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该项目聚焦三大领域:教学力——对教师提供教学模式,支持教师帮助新抵达的移民青少年融入常规的学校生活;针对性——为教师提供教学手册与资料,支持他们对新抵达的移民青少年因材施教,激励教学反思,并在芬兰、比利时、荷兰三国教师的在线专业发展群中分享各自经验;全程化——为教师提供工具库与数据库,支持他们对新抵达的移民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全过程实施优化,涉及班级管理与课程领导。教学力、针对性、全程化,最终归结为教师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认同,因为新抵达的移民学生所显现的既是语言多样性,更是文化多样性。 地处芬兰首都的赫尔辛基大学负责教学力模块的开发和评估。就此,他们在试点阶段提供指导和最佳案例,以提高多元文化课堂的学习质量。芬兰推荐的案例是赫尔辛基一所始建于1915年的学校,拥有6个年级共200余名学生和约20名教职员工。过去20年,学校所在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地的移民蜂拥而至。全校半数学生没有把芬兰语作为第一语言,芬兰语甚而沦为第三语言。2013年秋天入学的二年级某班,共25名7至8岁学生,半数以芬兰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1/3的父母日常使用不同外语。学校为该班配置一名班主任和一名助教。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得以增强对“和而不同”的切实体会。譬如,共同学习世界地图,寻找各自祖国,并以全球视野来审视和理解祖国。而“我的根”则成为教师年度研讨主题。该校还每年与芬兰国家剧院合作一个戏剧项目,让所有学生在舞台上展现各自的母文化。 大量研究显示,多语环境有助于孩子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比较、理解、鉴别,更有利于未来就业与生活。然而,在多语家庭,客居国语言与母语孰轻孰重?由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资助的“多语种家庭”项目为期三年(2013至2015年),旨在帮助居住欧洲的移民家庭保存并发展其母语与母文化。该项目激励家长在家使用母语跟孩子交流,并最终让孩子掌握母语与母文化。项目组开发系列教材与教育模式,帮助移民家庭在家使用母语,并有针对性地向教师、家庭和孩子提供专业支持,如为孩子提供电子书,为家长提供案例,为教师提供手册。项目组推荐的案例之一是客居西班牙的俄罗斯移民自发组建的一个社团“高罗伯克”,目标是教会“移二代”掌握母语,并激活母文化。该社团在运作时获得项目组的专业支持。 

作为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非日常生活莫属。为期三年(2010至2012年)的“欧洲青少年热爱语言”项目视语言学习为终身学习之核心,旨在激励青少年以非正规方式学习语言,把语言学习融于文化艺术体育生活或日常衣食住行之中。


项目组研发了一个虚拟文献中心,即非正规语言学习的创新创意案例库。以其推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案例采用最新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版,在年轻人中异常火爆。该版本使用传统主线,却把叙事置于一个现代场域。通过观看这部作品,学习者专注于阳台,尝试去编写自己的阳台场景剧。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被替换为学习者所喜爱的任意对象。学习者相互观看取长补短,由此提升各自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案例的作用在于强化语言学习的意识、展示语言学习的意义、提升语言学习的效能。
四 、日本新课标关注“活力型学习”
2016年8月1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了新一期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的最新修订草案。草案指出,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新时代所需的资质能力,学校和社会需要以“通过更好的学校教育开创更加美好的社会”为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开展“向社会开放的教育课程”。并且,基于“活力型学习”视角开展教学与学习的改革完善。 所谓“活力型学习”,即包含以下三大要素的学习——主动学习,将学习与自身发展、社会进步进行衔接的“自主性学习”;广泛阅读书籍、触及先人思想,并积极与同学、教师、地域居民进行对话交流的“对话型学习”;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思考方式去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的“深层次学习”。“活力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了什么、能够做什么),思考、判断与表达能力(如何运用理解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人性素养(如何与社会和世界接轨并度过更好的人生)这三方面,它们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终极培养目标。 
  • 小学阶段:将编程教育纳入学科教学

草案指出,小学阶段的教育课程改革,应关注整体和谐,允许发挥创意、灵活调整课程时间。在人工智能化以及机器人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为迎接全球范围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日本小学将把编程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各学科需在体验式学习指导的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们的“编程思维”。 
  • 初中阶段:关注中小学教育一脉相承

初中教育需传承6年的小学教育进而衔接至高中教育,需在小初高的贯通视角下推进学科教学的改革步伐,在学生的政治素养、防灾教育、编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完善。并且,为应对初中学生特有的青春期课题,学校教职员工需与家长、地域居民积极协作,共享信息。 
  • 中阶段:“高大”衔接下实施学科重组

高中阶段,基于目前正在推进的高中大学衔接改革视角,完善学科结构与学科内容。必修科目中设置“英语交流”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国语学科细分为培养现实社会中言语能力的“现代国语”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言语文化”;地理历史学科中,一改当前的世界史,新设融合了世界史与日本近现代历史的“历史综合”学科,“地理综合”学科则重点聚焦对于现代地理诸多课题的探究,主要培养学生活用地图、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公民学科则鼓励学生参与社会,重点培养学生们作为主权公民和消费者的主体意识与判断能力;“信息”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素养,深化编程教育与通信教育,积极培养ICT人才;选修科目中新设统合了理科与数学要素的“数理探究”科目,针对学生们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并汇总结论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据悉,日本新一期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方案经过面向社会大众公开募集意见与建议环节后,将于今年内公布最终的审议报告。

活动预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直倡导人本主义、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以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帮助边缘群体获得教育,弥合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创新改善教育品质,克服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为明天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合格公民。
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教育创新平台——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LIFE教育创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决定携手合作,通过呈现全球各国在教育创新上的经验与努力,激发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和行动,探寻改善学习和解决重大教育问题的创新方案。

论坛主题:创新促进公平论坛时间:2016年11月5日
论坛地址: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中关村软件园4号楼AB座)

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于LIFE教育创新
LIFE教育创新是一个致力于引领教育创新的跨界合作公共平台。LIFE研究前沿的教育创新实践,倡导以人为本的生活教育,汇聚创新的教育变革力量,共同促进多元的教育生态,构筑教育的未来。

查看LIFE教育创新案例其他文章,点击下方标题即可:LIFE教育创新|公民教育竟然可以这么搞!


在线教育系列:
中国在线教育的机遇系列之三: 打造网络教育的“航母”|LIFE教育创新

LIFE观察系列:
自主选择读物的儿童更可能养成阅读习惯|LIFE观察NO.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