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家上学”新的路口丨LIFE沙龙

2017-03-23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7年3月18日,研究院举办“‘在家上学’——新的路口”主题沙龙,邀请“在家上学”的研究者、观察者、实践者与关心这一话题的媒体、家长、学生展开了多元立体的交流讨论。家长应该如何认识“在家上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社会如何面对“在家上学”新的发展与变化?新的路口,“在家上学”何去何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于2013年发布《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第一次将“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引入大众视角;为持续跟踪研究中国“在家上学”现象,了解其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2016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以江苏大学王佳佳副教授为课题组负责人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于4月22至23日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正式发布。(详情可扫描文末二维码)


“在家上学”是什么?

▎在家上学”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育体系

王佳佳副教授介绍到“在家上学”在美国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其学生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2012年美国有177万的孩子“在家上学”,2016年最新的数据达到了230万。他们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能够独立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以外的体系。

▎“在家上学”弥补学校教育的工厂模式有先天不足,是一种教育制度创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解释,世界各国“在家上学”之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来出现,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工厂模式有先天不足。“在家上学”的优势是一对一或者小班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在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特长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在家上学”能够获得很多家长的支持。

美国“在家上学”的群体占到在校生3%-4%左右,他们的毕业生往往是常青藤大学的首选,在家上学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公立学校。从办学方式看,创办小微学校和在家上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社会成员自主的创办教育、举办教育,这本身也是教育创新的一种形势。这些年新创办的无论国内外的小微学校和“在家上学”都普遍使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生态,现在网上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需要发现并更好地利用它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二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在家上学”?

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各异

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李新玲在2012年写了《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一书,在书中梳理的“在家上学”的现象原因各式各样,有主动选择也有被动选择,有的因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应学校教育或者受到老师的偏见,被动选择“在家上学”,还有的是因为父母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理想,有的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他们不赞成目前学校的教育形势,要在自己孩子身上做教育探索。还有一种情况是这样通过“在家上学”已经变成了受广泛欢迎的学校,例如“日日新学堂”。过去的5年“在家上学”群体的变化非常大,“在家上学”的孩子逐渐长大,有的孩子目前还在“在家上学”,有的回归公办教育,因为这5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是教育技术方面的改变。

“在家上学”主要源于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王佳佳副教授在调查中总结发现“在家上学”的70%都接受过学校教育,后来选择了“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包括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希望有一条途径使诉求得到满足。


三在中国谁在“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在国内主要集中在东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

“在家上学”在中国是新兴阶段,群体规模并不是很大的,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专项课题组的调查研究,中国“在家上学”的大概规模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在家上学”较为活跃,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中西部像四川也较多。最近河南省上升也很快。其中80%位于城市,60%在大城市,他们对教育有比较深的理解,整体的家境属于中产阶级,从问卷看是中等超高一点。“在家上学”的群体有一个共性的特征,他们的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以儿童为中心,或者孩子成长为中心的。

因为学校是一个标准化统一的教育体制,学校本身是工业时代的产业,它要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可能会牺牲掉一部分的个性,家长做出这样的选择一部分是主动选择,这个群体大部分对教育有明确的自己的理解,很多受过西方的教育,有20%的“在家上学”家长都有出国的经历。

▎“在家上学”有几种主要类型

王佳佳副教授将中国“在家上学”的情况总结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把学校的做法搬到家里,学校趋向的“在家上学”,把学校的模式、上课的东西搬过来,这个群体为什么选择“在家上学”?通常他们对学校的理念、课程、方法,不是说完全排斥,他觉得还可以,但是孩子在学校没有办法继续了,所以我把学校的东西搬到家里来实施。第二种是非学校化的教育。它对照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进度,完全甩开学校体系是很难的,但是有一些学科可以不要,或者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开发一些教材一步步来开展,它的核心是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如果孩子喜欢跑步,我就围绕着体育运动来设计,如果喜欢音乐,所有的课程就照音乐的课程来。第三种是传统文化趋向的。这部分群体比例不是很高,他们非常崇尚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程度高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多的学习传统文化。     


“在家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和女儿很享受“在家上学”,但不是适合每个家庭

张冲是一名在家上学的实践者,被大家称为“李预妈妈”,沙龙上她分享了和女儿的“在家上学体验”:这学期女儿每周有两个固定的共学画本,一个是延续几年的科学课的共学,另外一个项目是英文喜剧,这两个项目是每周一天的项目。她每一周有一天文明课的学习,延续了有几年了,包括历史课的学习和小学生技能训练,如果你跟她交流古希腊神话包括艺术类的东西,她会如数家珍的跟你讲;小学生技能训练上一周的主题是教会你做事情要先行动后思考,属于生活上面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训练。我选择现在的这种模式,目前我和女儿还是蛮享受的,“在家上学”的好处是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成长,她的秉性习惯可以慢慢养成,你可以给她足够长的成长时间。但提醒大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在家上学”。有一些家长比较感性,每次一开学、学校一考试、成绩一出来或者一面临小升初,情绪就会波动,认为还不如把孩子领回来了,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在家上学”,要结合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做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

▎我的儿子经过“在家上学”已经顺利融入社会

康平被大家称为“在家上学”的前辈,他的儿子已经步入社会,沙龙上他讲述了他和儿子的“在家上学”故事:我们是从90年代就开始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时候一两年在学校,有时候一两年在家,到了初中阶段是完全在家,也没有留学籍,学籍只是你学习的证明。高等教育也是“在家上学”,可以说是利用国家的资源,在他17、18岁两年,完整的在北大听课,我们听的内容和时间,比真正的在籍的学生听的还要多,他还参加社会上各种工作坊,有很多学科领域大学里没有,等到大学有这门课程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十几年后了。他喜欢戏剧,现在就是一名编剧和脱口秀演员,“谢天谢地你来了”他是主创之一,现在给东方卫视做新的节目,顺利就业了。他的朋友非常多,来自于他的各种圈子,包括专业戏剧的圈子,更像社会里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每年都是同年龄孩子的交往,最大的衔接是孩子走出校园和社会的衔接。“在家上学”孩子是利用社会资源学习,学习的时候已经进入社会了或者差不多迈进社会了,在这个过程中进入社会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比人毕业的时候离开校园,他已经在海里游泳了。


4月22-2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将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天的“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在家上学”的完整报告及更多教育创新内容将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解峰会详情及报名参会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按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