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农村)教师成长|第四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

2015-11-16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11月15日,第四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举行第二天。讨论的主题从“互联网思维”转变为“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助力(乡村)教师成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老师说:“公益机构虽然参与了大量教师培训,但是乡村教师仍然是中国几千万教师当中最薄弱的一环。如何把乡村教师带到教育发展道路上来,怎么唤醒他们心灵让他们跟孩子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是非常难的。”


年会邀请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后、钦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涛、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刘烨,3位嘉宾向我们展现他们对乡村教师的研究、探索和思考。

乡村教育困境与乡村教师的人生状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后、钦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涛




在我若干次田野调查当中,孩子们认为,“教师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乡村教师所会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可是大部分乡村孩子进入到学校后,他们会很快分流到社会群体当中,他们要融入社会,融入城市,可是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若干乡村教师自己到了城市以后可能都会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到了上海你不会滴滴打车,可能出租车都打不到。当我们的学生不能在乡村教师身上获得实实在在的经验,当老师不能给孩子们提供融入社会的经历,他告诉孩子们的仅仅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告诉孩子们怎么去考试的时候,只能让孩子们在未来考试多考几分的时候,大部分乡村孩子已经被分流在中考之前。


乡村教师曾经是乡村教育“活的灵魂”,是乡村底层孩子睁眼看外部世界的一面镜子。但是如今社会,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们比教师更会利用互联网、利用手机解决现实问题,这怎么能够让学生对老师充满尊重呢。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后,乡村教师队伍取得了一些成绩,让乡村教师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屯30岁以下教师比例已高达34.3%,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另外乡村教师学历实现了由中专向本科战略转变,教师第一学历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最高学历平均受教育年限也达到15年,这说明学历结构本身得到了提升。年轻教师第一学历水平显著提高,教师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56——60岁年龄组11.77年提升到25岁及以下年轻组的15.56年,村屯由56——60岁年龄组的11.72年提升到25岁及以下年龄组的13.86年。可以说我们取得了很多改进,一方面是增量型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结构调整的改进。


但是乡村教师地位仍然不高,在整个社会体系当中,乡村教师在整个社会结构排序当中相对比较低,职业收入也相对较低。这样的结构当中,仍然有647.9万人在镇区以下学校当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74.57%。这样大的一批教师他们的生活待遇、他们的职业技能、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知识储备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改进,很难奢望他们所教的孩子们能够在未来的中国达到我们想要的期望。因此乡村教师这个群体本身的改进,实际上不仅关乎这个群体本身的荣誉,更关乎孩子们怎么去面对知识、面对权威、面对社会,怎样有更好的心态面对中国未来的自己。


在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乡村教师有很复杂的一面,一方面是社会性的,一方面是专业性的。从外部来看,乡村教师被当成了书本知识商品的提供者。这些商品提供者多年来在城乡二元运转结构“先天不足”与“后天亏损”下,乡村教师变成了国家体系当中最弱的一环。乡村教师被迫进入封闭式文化城堡,村落对老师的期待已经不再是跟本土化相连接的符号,而仅仅成为了一个知识提供者。这个知识提供者仅仅是能够帮助孩子们在未来考试当中顺流而上的阶梯,乡村教师由知识文化公共人变成了知识专门者。


在考察中发现,第一,城乡分殊使得教师流动出现了固化。当我们说户籍制度改革了,改革的是村民们自由流出村落,他可以自由进入市场,自由进入大城镇,可是乡村教师的流动是什么样的?我们有数据发现大部分乡村教师一直被固化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尽管有很多流失率,可是他们的流动率依然不高。


第二,激励缺位以至于职业倦怠化。我们的激励是一种国家单式化荣誉奖励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我们不需要围绕着这样的体系去运作,在这样情况下造成制度性分配不公平,使得乡村教师很难符合自己内心的兴趣去面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国家的控制包括荣誉体系分配,城乡不均衡,使得乡村教师在一次又一次努力过程当中,最后变成了一个消极的职业人而已。


第三,待遇低下以至于负担沉化。我们知道绩效分支改革以来,有很多意见,包括奖励性绩效和基础性绩效分配关系,以及我们经常在和公务员横向对比当中所产生的若干焦虑,甚至是一些愤怒。很多时候乡村教师,我说的乡村教师还仅仅是公办乡村教师,还有大量民聘教师,大量代课教师,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底线没有得到保障,可是在正式体系当中我们却很少去承认乡村教师的地位,甚至我们之前代课教师的一系列问题也都没有得到保障。


从内部来看,作为一个总体性职业群体称谓,乡村教师岗位无疑具有“超稳定性”,但是在这个岗位上任职的个体却具有高度明显的强流动性。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问题,村屯教师初次配置学历水平低,非师范专业比例高。5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高达22.75%,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乡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很困难。存在两个特征,一个是年轻教师的女性化和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二是教师父辈农村化和乡村教师任教本地化并存。乡镇和村屯呈现出来年龄结构两极化,到了60岁以上,真正的中青年群体都是在这样一个空间位置之上的。


在调研的5828人样本当中,发生流动事实性就有3千多人,潜在外部流动就高达1556个人,乡村教师想流动出去,可是现实机制使得他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想法。第一学历越高,他的外流意愿越高。如果他第一学历是本科,那外流意向就高达83.9%。所以这样的一种城乡结构的变化使得我们只能用群众化手段解决乡村教师困难,因此城乡教育体化,城乡教育统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使得我们在心理潜规则上固化地认为城市学校一定比乡村学校好,其实很多时候乡村学校不一定比城市学校差,可是在我们感觉当中似乎乡村学校比城市学校差,因此使得学校学生的重心上移。


在这种情况下,差生聚集,优生掐尖,形成很明显的断裂。于是在结果主义考试评价体系之下,可想我们乡村教师能有多大职业精神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绩效的层层冲击。


从社会与教育大结构来看,乡村教师如果成为寄居于乡村文化城堡里的专业人,他一定很少有所作为。所以要实现教育与乡村社会深度融合,那么怎么融合?我认为从管理体制上需要改变,改变教育行政体系下的传统,由人事部门统一管辖教师模式。第一步应该是什么?采用第一书记的办法,可以把乡村教师参照第一书记基本扶贫模式,把他变成本村落或者相应的教育委员和教育书记。第二,如果是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实现强制性改变的话,一定有必要变成教育公务员,特别是在中国环境之下。第三,高等教育体系有必要建立在乡村教育上,乡村学校要有思想力支撑着学校,跟广大乡村教师一起共同创造学校。


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已迫在眉睫,需要一揽子的系统性制度设计。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待遇“增量性提高”和合理的“存量性分配”尤为重要。




卢志文:瞭望 超越 腾飞: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新教育之教师成长三专模式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非常荣幸,我今天带给大家的题目叫做瞭望、超越、腾飞,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先跟大家说一说新教育在教师成长当中的三专模式。


三专包括专业写作,专业阅读,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一专业阅读。专业阅读观念必须回到根本书籍研读当中来。所谓根本书籍,也成为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此外,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也被称为根本书籍。


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包括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他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


专业阅读需要专家引领。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应该有其合理结构的。


第二专业写作。写作过程就是一种反思过程,必须通过写作才能进入反思过程。新教育强调理解与反思,强调与实际相关联,强调客观呈现平时表达,也就是他写的东西就是记录日常的教育项目,甚至是鸡毛蒜皮,甚至看上去好像不像一个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就是那些持之以恒的记录才能真正改变。


而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此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


新教育专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理解与反思。业写作史为了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因此调动专业积累,理解教育教学现象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的过程,反思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现象以及教师的应对情况进行基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理论的专业评估,对其中的复杂因素以及因果关系进行梳理。而专业阅读也是专业写作的前提。


第三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教师与同行对话。新教育主张学生共读、共写,构成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凝聚力。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教育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形成一个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如果只是利用行政命令,强行杂合在一起,共同体就会流于形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愿景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应体现其整体性的目标及阶段性的目标。每个成员都能在心中明白共同体的价值与方向,在团体活动中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


以上就是新教育在教师成长当中三专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都是建立在反思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反思性实践又是以三专支撑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专业写作是一种梳理表达,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一种境域。从生命叙事角度来说,每个教师都会不断遭遇这些问题,你有可能解决不了或者解决得不够好。这个时候他可能要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的阅读来协助解决,需要通过与共同体成员对话或者协作来解决,并要通过有意识书写对问题进行树立反思,而每一个问题解决,都增进了他的个人经验,丰富了他的个人知识。




教育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成长工作观察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刘烨



本次报告的主题是: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助力教师成长——教师支持类公益项目观察。观察要从四个类别展开,分别对目前国内教师支持类公益项目进行了全景梳理和分析。


下面随我从第一个类别看起。
教师队伍的补充


国内在此领域比较活跃的公益机构或项目不下10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外部输送志愿者到乡村学校从事教师工作, 我们通常称之为“长期支教”, 另外一种是从本地招聘人员补充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无论是从外部引进还是从本地培植,这种对教师队伍的补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学校的发展,尤其是缓解了乡以下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绝对缺失”和“结构性缺失”问题,这是补充教师队伍的重要价值。经过多年的探索,在项目组织、运营方式和发展思路上,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很多项目和案例值得关注和借鉴。


反思从外部向乡村输送志愿者教师的弊端,我们看到有些公益伙伴开始从本地招募教师,并赋予其与编制内教师同等的报酬,鼓励其在本地乡村学校长期执教,并给予持续的专业支持。这种方式能兼顾教师队伍的开放性和稳定性,值得侧重素质教育领域、资金相对充裕的的公益机构关注。


民间教师奖


在2008年前后,国内的民间教师奖不断涌现,近几年教师奖项在评选标准和奖励形式出现很多变化和创新。


通过对现有民间教师奖的梳理和归纳,我们发现,奖项的评选标准从对教师道德情操的注重逐渐向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奖励方式,也不限于提供单纯的奖金,而是强调提升教师的职业成长,增加对获奖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


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的教师奖侧重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强调标准的树立和模范典型的塑造。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反思的是,所谓的激励效应或模范带头作用,并不会必然产生。


如何通过奖励一名教师,激励一群教师?


类似的问题需要公益机构做更多的考虑和实践。


教师小额资助


我们这里出现的教师小额资助,是指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小额资助。这类公益活动出现更晚,很多公益伙伴仍然在摸索阶段,他们在寻找更好地资助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助力教师成长。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师小额资助工作,较少有单独立项的情况,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此类工作融入已有的乡村教师支持项目,作为整体工作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

对此类公益工作,我们的提出的问题是:找到第一批吃螃蟹的教师后,他们的热情和动力如何持续,如何吸引和催生更多的教师参与和尝试。这也是我们认为的此类项目工作的探索方向和着力点。


教师培训


对教师培训的梳理,是我们此篇公益教育观察的重点。


因为针对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培训在近些年是教育公益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能够呈现公益组织教师培训的不同特点,展现背后传达的多元教育理念,我们依据培训的主题和模式,将公益机构开展的教师培训项目分为了5大类别。


1-以“精神激励、理念碰撞和方法研讨”为特征的大型活动


2-学科课程中语、数、外科目的教学理念与技能培训


3-学科课程体系中“小五科”课程的培训(音、体、美、科、品社)


4-素质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


5-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多样化培训


以上五类教师培训,都对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具体的推动作用如何体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上进行分析:


在纵向上,教育公益组织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引入跨界思想和技术,丰富教育与教师角色的内涵,促进教师群体的多元发展。而这种纵向的推动作用在素质课程教师培训方面尤其明显。


在横向上,教育公益组织开展的教师培训,拉动了大量教师进行跨区域的横向联结,为促进教师职业共同体的成长,发挥着公益组织的独特作用。


在公益领域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两个趋势,一是培训强度和频次的提升,这背后伴随的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应用,当沟通和培训成本大大降低时,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开始探索乡村教师的长期陪伴与引导机制。另一个趋势,是培训衍生的教师自组织的增加,作为教师培训的副产品,教师自组织或教师互助团队开始出现,并在当地教师成长和联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自组织


我们对教师自组织做了专门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近些年,类似的教师自发团体不断涌现,在经济和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教师自组织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活动的渠道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元。


而这种趋势背后,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推动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教师自身,技术的推动,以及各种社会群体的介入,公益机构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介入力量。而教师自组织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来自教师自身,来自像山东李淑芳老师那样,像星韵景荣老师那样,像青州张云萍老师那样的创始人和组织者,他们是吃螃蟹的人,是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和坚持,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得以联结到一起,得以相互取暖,使一线教师活得更有尊严。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给予他们最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自组织并不是新生事物,有些教师团体已有十年的历史。但是,教育公益领域对类似教师组织形态的认识与支持才刚刚开始,期待更多公益机构对教师自组织关注与推动。


我们此篇教育观察由西部阳光基金会的梁晓燕老师、刘烨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王丽伟联合撰写,如果大家想回顾今天的展示,可以扫描二维码,在线观看。


我们此篇观察也有诸多遗漏,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提出建议,帮助我们一起完善这项工作。谢谢!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