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离开已成常态,传统媒体人创业要做好哪些准备,要克服哪些软肋?字字箴言!

2016-05-12 财经记者圈

            

点击题目下方财经记者圈关注我们,欢迎置顶公众号!

冉叔说:随着传统媒体日益式微,媒体人日益被视为一群苦逼又屌丝的人,但在新媒体浪潮中,这群人反而是比较能诞生高富帅的一个群体——他们视野宽广、博闻强记、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形势也有较敏锐的把控和判断,因此,这个群体有很多创业成功的样板。


本文列举了一些创业小有成绩的媒体人,大部分都打过交道,深知其创业不易,成功的背后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除了能吃苦、敢打拼,媒体人创业初期特别要放下架子、抹开脸面,多虚心向连续创业者学习,把人脉、资源、内容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平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克服媒体人根基浅、海派作风、缺乏毅力等软肋。说到媒体人的创业软肋,往下翻,我还推荐了一篇雄文,希望能让正在或即将创业的媒体人少走弯路。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给公号管理员“小圈”留言,说出你创业的苦与乐。

来源|人民网海外版,原标题《媒体人创业,准备好了吗?》,特此感谢!

媒体大佬、业界翘楚、资深记者……这两年,频见传统媒体人“下海”创业、投入新媒体怀抱的“壮举”。而每当此时,也总有声音慨叹,传统媒体风光不再、难以为继。

不过,新媒体创业风景看似美好,成功者却似乎寥寥。经历了创业初期风风火火的“雷声大”,不少转型后的媒体人也遭遇了“雨点小”的瓶颈。传统媒体人的创业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创业前后又该如何筹划准备?

转型不转行 创业成热潮

2015年,王玉德离职创业,创立财经新媒体“无冕财经”。此前10多年,他曾在南方报业集团内辗转3家媒体,历经采编、管理等多个岗位。“受到传统媒体客观环境和新媒体的冲击,通过创业,能够延长自己的新闻生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玉德认为,自己的创业算是“转型不转行”。

正是在2015年前后,传统媒体人“转型不转行”、投身新媒体创业进入爆发时期。2014年,“好奇心日报”“一条”“拇指阅读”等传统媒体人的创业产品先后面世。2015年,时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辞职,随后创办“秦朔朋友圈”,在媒体圈里投下一颗炸弹。财经作家吴晓波撰文称,“此次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

黄金时代未必终结,但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与转型压力,传统媒体人的离开已成常态。半是顺时顺势、半是无奈之举。有的凭借资源与人脉进入公关行业,有的做起了民宿、电商,有的则投身新媒体。

成功者引人注目。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与马东的“奇葩说”,估值已远超10亿元,成为创业者的标杆;从前媒体人成长为“网红”的咪蒙,新书4小时内预售出5万多本;去年年底,王玉德的“无冕财经”也完成了第一轮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大批媒体人进行创业,事实上是市场化的产物。”王玉德说,与单纯的市场化媒体不同,选择出走创业的媒体人,将面临着从所有制到体制机制全面市场化的考验。

内容仍为王 经营定成败

“生产优质内容,同时实现互动技术体验与高品质内容相结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秦朔认为,“秦朔朋友圈”毫无疑问属于内容创业。

内容创业,是大部分传统媒体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当然,内容也确实是媒体人的传统优势所在,“内容为王”仍是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基本判断。事实上,如今在移动端被读者津津乐道的优质文章,大多仍出自曾经的传统媒体人之手,例如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金庸”、萝贝贝的“严肃八卦”、张伟的“新世相”等,传统媒体人的身份,往往可以同优质原创内容画上等号。

王玉德也在内容投入上下了不少工夫。尽管“无冕财经”的团队不足20人,但却聘请了34名特约记者,其平均新闻从业经历达到8年,遍布国内9个城市以及海外多地。“自媒体正面临饱和,在此过程中,好的内容和好的团队会活下来。”王玉德说。

不过,新媒体创业不止“内容”那么简单。内容优质,却“中道崩殂”者大有人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仅靠内容创业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新媒体创业不仅需要内容属性,也需要变现属性。因此,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的关键在于基因迭代。

基因迭代的涵义在于,传统媒体的创业者要从单纯的记者、编辑向管理者、经营者等角色过渡、融合。

“如果没有经营,所谓的自媒体,其实就是原本报纸上的专栏。”王玉德说,“如此,盈利模式无非就是发广告、写软文,无法大规模产业化,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

谈到自己的经历,王玉德认为,正是在传统媒体中的采编、经营、管理以及内部创业的经历,奠定了自己的转型思路。事实上,等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为创业做准备。

沈阳表示,不同于“大佬级”的创业者,有一定知名度或普通的传统媒体创业者必须在创业之初把握准用户需求、了解市场动态,把产品打磨好。

身份转化难 学习很重要

对传统媒体从业者而言,除了创业的动力之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王玉德认为,在创业之前,要做好“三重转化”。一是新媒体作为一门产业,创业者首先要懂经营;二是新媒体创业与开办一份新报纸、新杂志完全不同,要充分进入到创业状态,了解如何管理一个公司,并为最终结果负责;三是要尽早接触互联网业态,了解互联网公司的运作。

事实上,很多传统媒体人在创业之前,都曾经历过在互联网行业“打工”的过程。浸淫行业的经验,成为媒体人独立创业的跳板。王玉德认为,如果不提前接触新业态,可能会产生盲目崇拜,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对于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媒体人来说,又该如何少走弯路?

沈阳认为,传统媒体人首先要放下架子、抹开脸面。创业没有社会光环,也不要附加太多的情感,而是要多向连续创业者学习,多考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其次,要把人脉、资源、内容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平台结合起来。

学习,也是创业者与学者多次提及的关键词。沈阳说,要持续做内容探索,就需要与互联网从业者、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学界人士多对话交流,保持社交热情。

特别推荐:传统媒体人创业爱犯五个毛病,你有吗?

来源|道哥论道(微信号dogdaoge),作者|栾春晖,特此感谢!

传统媒体转型走到当下,原有广告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或者不足以支撑曾经经济规模体量的当下,传统媒体需要发现更多的创新业务和全新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新产品和新业务的研发开拓成为了必须,解决新产品研发,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无非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自己投入大搞新媒体,这条路径被多少次,多少个传统媒体证明是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效的,一方面由于其基因和资源的现实缺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下被公认主流的所谓的成功的新媒体,本身并不赚钱,因此单靠新媒体本身转型显得势单力薄。

要么通过对外投资方式收购具有一定战略投资价值的新产品和新业务,这一点上,又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如此的眼光,或者有眼光也缺少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也只有进入资本市场的华闻、浙报这样的传媒集团才有可能尝试,不具备普适性。

而面对内部更多的需要转型的存量员工,如何发挥他们的价值,在新产品和新业务拓展方面贡献力量就成为重大课题,而鼓励媒体内部创业孵化就成为一种很好,也很自然的选择。

然而,长期在固定的岗位工作,思维的惯性,以及长期形成的精英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传统媒体内部员工的创业转型,在此之上,还有更多需要直面的挑战,或者说需要解决的症结,以下结合道哥的经历总结出几大突出的问题。

1、基因缺失症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对于互联网的理解水平都飞速提升,基础网络设施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以及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移动应用的盛行,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真切感受到可触摸到的互联网,或者对于互联网思维也有所理解。

然而这种理解如果用作社会个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消费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一切变化,则任何人的理解水平都可能是合格的。

然而作为创业者,其对于互联网本源精神的理解是必须的,也比普通的、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解要更加深刻,而传统媒体的创业员工并未意识到自己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与普通消费者无差别,距离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需要理解的层次水平还相去甚远。

如果简单将自己作为互联网消费者的体验和理解,替代一个创业者应该从市场、用户、技术、理念等层面对于互联网思维本质去理解,则意味着最为基本的创业基因的缺失。

长期以来以报道者,见证者而非亲历者身份参与新闻报道和事件还原的媒体从业者,往往将创业理解为一个idea那么简单,而对于促成idea变成现实背后所需要的诸多落地实践和付出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或许是媒体人创业基因缺失的典型表现。

2、玩票依赖症

内部创业孵化,往往采取一些配套保障措施,这一方面是媒体组织主观上需要能够为内部创业员工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包括基本的保障,而作为创业者个体,也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往往会保持创业员工的基本待遇,或者在一定时间里保持原有的职位等等,这表面上看去是一种对于双方都有利的保护措施,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发挥了更多的负向作用。

更多的是主观上的提供保障愿望,以及创业者对于匮乏感的感知缺失,使得创业过程缺失必要的饥饿感。

虽然项目继续进行,但是拥有更多退路的员工往往对于最终的结果缺乏必要的渴望,往往追求过程大于结果,也必然使得创业过程的投入具有玩票性质,大大阻碍了项目的正常进行。

而这一举措又使得员工未能真金白银投入自己的金钱到创业项目中,增加自己对于创业项目的投入度,也导致了玩票性质明显,十分不利创业的最后成功。

3、资源幻象症

媒体能够提供给创业员工的资源之中,更多的是媒体本身具备的,包括媒体版面、渠道、客户等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之于创业员工本身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是每个创业员工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实过程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媒体本身具有价值的隐形资源价值往往不被发现,而所谓的显性的资源往往都是那些实质上无法发挥价值的资源,而创业员工并无法很好的发现,因此会陷入资源依赖症和资源幻象症之中,以为所谓的资源能够为其提供无所不能的保障,而躬身之后发现这些资源的价值十分有限,到那时候追悔莫及。

以媒体报道为例,当下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包括传统报纸版面以及媒体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品,虽然拥有众多的粉丝,但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用户积累,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报纸版面,对于创业公司的报道更多的集中在大型知名企业,或者是进入B轮融资的新创企业,而那些早期创业项目一般无法在报纸版面上呈现。

而内部创业员工如果误认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上了自家的媒体版面就能够引来用户或者关注,就大错特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垂直的,关注早期创业项目传播报道的新媒体资源,而这些资源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提供的,这也导致了资源幻象长期存在,一直无法消散。

4、知行分离症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媒体生产模式相对成熟,各个工种之间的配合流程比较规范,分工较细,比如负责营销策划的人员,会根据大概的情况做一个项目规划或者活动策划方案,再将这种方案交给执行人员去做,交稿之后往往不再去理会接下来的执行情况,这就造成了策划者和执行者的分离状态,虽然大大影响实际的效率,但却一直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而在传统媒体内部创业过程中,创业项目的发起者,往往都是那些活跃的思想者,具有宏观的规划和统筹能力者,已经习惯了去制定那些或许具有价值,但是缺少可执行性内容的空的方案,甚至是有些脱离实践的项目规划,而这些规划被书写出来之后需要自己去执行,而不是有配合执行的团队去做。

这意味着创业项目发起者自然无法适应,用自己的现身说法只印证了自己创业项目规划的不靠谱,再去返工项目规划本身,亦或再去弥补执行角色的不足,浪费的都是时间和精力,也带来的锐气的受挫。

5、人才缺失症

当下的传统媒体内部创业,其人员往往来自传统业务模块之中,同类型人才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在政策上都有开放吸纳外部人才,包括技术人才的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效甚微,创业团队的负责人,往往缺乏必要的外部的通联,也缺乏跨界人才资源的基本储备。

在组建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完整意义上的创业团队的能力十分缺乏,导致了创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团队打造这一环节严重脱节,直接阻碍了项目的进展,传统媒体组织转型过程中的人才短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运营人才的缺失问题又一次困扰了内部创业孵化。

虽然诸多的症结都导致了传统媒体内部创业孵化的道路的艰辛,但是当下的环境,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发挥社会化力量在传统媒体品牌、内容、资源等的变现方面做足功夫,是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而虽然艰辛,内部创业孵化这条路都是必须选择或者迈出坚实一步的。

否则便无法纾解内部的创新创业激情,无法突破传统媒体体制机制对于创新人才的舒服,更无法留住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的优秀员工,则意味着最后一批具有未来转型潜力的优秀员工将随着市场上创业环境的日渐成熟,而逐步选择离开传统媒体。

到那时,即使再有回春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无可用人才的窘境,是选择也是抉择,如何最终定性当下的内部创业孵化,还需时间去考验。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女记者: 12年前我从镇长位置辞职,然后......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像媒体这样,通过职业人的转型看透一个时代!

在这个浮燥的社会,记者或许是最焦虑的一个群体

为何主播们的位置"男右女左"?——揭秘你不了解的《新闻联播》

媒界传奇 | 一盘棋让他走上记者生涯,他让新闻成为一个专业

辣评 | “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祖国浪费纸!”

温馨提示: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浏览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公众号对话框点击菜单“精华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